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以劄子曰。
大覺禅師懷琏受先帝聖眷累錫宸章。
屢貢款誠乞歸林下。
今從所請。
俾遂閑心凡。
經過小可庵院随性住持。
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堅請琏。
攜之東歸鮮。
有知者蘇翰林轼知杭州。
以書問之曰。
承要作宸奎閣碑。
謹已撰成。
衰朽廢學不知堪上石不。
見參寥說。
禅師出京日。
英廟賜手诏。
其略雲。
任性住持。
不知果有不切請錄示全文。
欲添入此一節。
琏終藏不出。
逮委順後。
獲于箧笥。
其不暴曜若此。
(辛卯) 世尊示滅二千年矣。
⊙(壬辰) 雪窦顯禅師。
字隐之。
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于遂州李氏。
幼精銳。
讀書知要。
下筆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奪。
依益州普安院仁銑為師落發受具。
出蜀浮沉荊渚間。
曆年嘗典賓大陽。
與客論趙州宗旨。
客曰。
法眼禅師嘗邂逅覺鐵觜于金陵。
覺趙州侍者也。
号稱明眼。
問曰。
趙州柏樹子因緣記得不。
覺曰。
先師無此語。
莫謗先師好。
法眼曰。
真獅子窟中來。
覺公言無此語。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顯曰。
宗門抑揚那有規轍乎。
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
貌寒[病-丙+(唚-口)]侍其旁辄匿笑去。
客退顯數之曰。
我偶客語。
爾乃敢。
慢笑。
笑何事。
對曰。
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
顯曰。
豈有說乎。
對以偈曰。
一兔橫身當古道。
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
空向枯樁舊處尋。
顯陰異之。
結以為友。
北遊至複州北塔。
祚公香林之嫡[司/子]雲門之孫也。
祚遠皆蜀人。
知見高莫能觏其機。
顯俊邁。
祚愛之。
遂留五年。
盡得其道。
顯與學士曾公會厚善。
相值淮南。
問顯。
何之。
曰将造錢唐絕西興登台雁。
曾曰。
靈隐天下勝處。
珊禅師吾故人。
以書薦顯。
顯至靈隐。
三年陸沈衆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于靈隐。
無識之者。
堂僧千餘人使吏檢床曆。
物色求之。
乃至。
曾問向所附書。
顯袖納之。
曰公意勤。
然行腳人非督郵也(一曰然行腳人于世無求敢希薦達)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吳中翠峰虛席舉。
顯出世開法日顧視大衆曰。
若論本分相見。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諸人随山僧手看無量佛土一時現前。
各各子細觀瞻。
其或涯涘未分。
不免拖泥帶水。
于是登座。
又環顧大衆曰。
人天普集。
合發明何事豈可互分賓主馳騁問答。
便當宗乘去。
廣大門風威德自在。
輝騰今古把定乾坤。
千聖隻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聲前悟旨。
猶迷顧鑒之端。
言下知歸。
尚昧識情之表。
諸人要識真實相為麼。
但得上無攀仰。
下絕己躬。
自然常光現前。
個個壁立千仞。
還辯明得也無。
未辯辯取。
未明明取。
既辯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
妙圓超悟正在此時。
堪報不報之恩。
以助無為之化。
後遷明之雪窦。
宗風大振。
天下龍蟠鳳逸。
衲子争集。
号雲門中興。
嘗經行植杖。
衆衲繞之忽問曰。
有問雲門。
樹凋葉落時如何。
曰體露金風。
雲門答者僧耶。
為解說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漢有悟處即說。
顯孰視驚曰。
非韓大伯乎。
曰老漢瞥地也。
于是令撾鼓衆集顯曰。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陽韓大伯具大知見。
晦迹韬光。
欲得發揚宗風。
幸願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問。
劍未出匣時如何。
曰神光射鬥牛。
問出匣後如何。
曰千兵易得一将難求。
僧退。
宗乃曰。
寶劍未出匣。
神光射鬥牛。
千兵雖易得。
一将實難求。
便下座。
一衆大驚。
師敷揚宗旨。
妙語遍叢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沐浴罷。
整衣側卧而化。
閱世七十二。
坐五十夏。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
天衣義懷禅師。
(甲午) 改至和○封孔願衍聖公。
⊙華嚴道隆禅師。
不知何許人。
至和初遊京師客景德寺。
日縱觀都市。
歸嘗二鼓。
謹門者呵之不悛。
一夕還不得入。
卧于門之下。
仁宗夢至景德寺門見龍蟠地。
驚覺中夜遣中使往視之。
乃一僧孰睡已再鼾。
撼之驚矍。
問名字歸奏。
上問。
名道隆。
乃喜曰。
吉征也。
明日召至遍殿問宗旨。
隆奏對詳允。
上大悅。
有旨館于大相國燒朱院。
王公貴人争先願見。
隆未盥漱戶外之屦滿矣。
上以偈句相酬唱絡繹于道。
或入對留宿禁中。
禮遇特厚。
賜号應制明悟禅師。
隆少時事石門徹公。
親授洞山旨訣。
後谒廣慧琏公。
慧方欲剃發。
使隆将[柷-口+登]子來。
廣慧曰。
道者我有[柷-口+登]子詩聽取。
詩曰。
放下便平隐。
後因叙陳在石門所悟公案。
慧曰。
石門所示如百味珍羞。
隻是飽人不得。
後來有炷香。
不欲兩頭三緒為伊燒卻。
故為琏之嗣。
隆為人寬厚不矜伐。
以真慈普敬行心。
殁時年八十餘。
盛暑安坐。
七日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東(廣如本傳) (乙未) ○遼洪基道宗立。
興宗子也。
改年清甯(治四十六年) (丙申) 嘉祐元年。
⊙五年正月元日。
達觀昙穎禅師遷化。
生錢唐丘氏。
年十三依龍興寺為大僧神情秀特。
于書無所不觀。
為詞章多出塵語。
十八九遊京師。
時歐陽文忠公在場屋。
穎識之遊相樂也。
初谒大陽明安禅師。
問洞上特設偏正君臣。
意明何事。
安曰。
父母未生時事。
又問。
如何體會。
安曰。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穎罔然棄去。
至石門谒聰禅師。
理明安之語曰。
師意如何。
聰曰。
大陽不道不是。
但口門窄。
滿口說未盡。
老僧則不與麼。
穎曰。
如何是父母未生事。
聰曰。
糞墼子。
又問。
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聰曰。
牡丹叢下睡貓兒。
穎愈疑駭日扣之。
竟無得益。
自奮曰。
吾要以死究之。
不解終不出山。
聰一日見普請。
問曰。
今日運薪乎。
穎曰。
然運薪。
聰曰雲門嘗問。
人搬柴柴搬人。
如何會。
穎不能對。
聰因植杖于座笑曰。
此事如人學書。
點畫可效者工。
不者拙。
何故如此
大覺禅師懷琏受先帝聖眷累錫宸章。
屢貢款誠乞歸林下。
今從所請。
俾遂閑心凡。
經過小可庵院随性住持。
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堅請琏。
攜之東歸鮮。
有知者蘇翰林轼知杭州。
以書問之曰。
承要作宸奎閣碑。
謹已撰成。
衰朽廢學不知堪上石不。
見參寥說。
禅師出京日。
英廟賜手诏。
其略雲。
任性住持。
不知果有不切請錄示全文。
欲添入此一節。
琏終藏不出。
逮委順後。
獲于箧笥。
其不暴曜若此。
(辛卯) 世尊示滅二千年矣。
⊙(壬辰) 雪窦顯禅師。
字隐之。
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于遂州李氏。
幼精銳。
讀書知要。
下筆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奪。
依益州普安院仁銑為師落發受具。
出蜀浮沉荊渚間。
曆年嘗典賓大陽。
與客論趙州宗旨。
客曰。
法眼禅師嘗邂逅覺鐵觜于金陵。
覺趙州侍者也。
号稱明眼。
問曰。
趙州柏樹子因緣記得不。
覺曰。
先師無此語。
莫謗先師好。
法眼曰。
真獅子窟中來。
覺公言無此語。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顯曰。
宗門抑揚那有規轍乎。
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
貌寒[病-丙+(唚-口)]侍其旁辄匿笑去。
客退顯數之曰。
我偶客語。
爾乃敢。
慢笑。
笑何事。
對曰。
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
顯曰。
豈有說乎。
對以偈曰。
一兔橫身當古道。
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
空向枯樁舊處尋。
顯陰異之。
結以為友。
北遊至複州北塔。
祚公香林之嫡[司/子]雲門之孫也。
祚遠皆蜀人。
知見高莫能觏其機。
顯俊邁。
祚愛之。
遂留五年。
盡得其道。
顯與學士曾公會厚善。
相值淮南。
問顯。
何之。
曰将造錢唐絕西興登台雁。
曾曰。
靈隐天下勝處。
珊禅師吾故人。
以書薦顯。
顯至靈隐。
三年陸沈衆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于靈隐。
無識之者。
堂僧千餘人使吏檢床曆。
物色求之。
乃至。
曾問向所附書。
顯袖納之。
曰公意勤。
然行腳人非督郵也(一曰然行腳人于世無求敢希薦達)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吳中翠峰虛席舉。
顯出世開法日顧視大衆曰。
若論本分相見。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諸人随山僧手看無量佛土一時現前。
各各子細觀瞻。
其或涯涘未分。
不免拖泥帶水。
于是登座。
又環顧大衆曰。
人天普集。
合發明何事豈可互分賓主馳騁問答。
便當宗乘去。
廣大門風威德自在。
輝騰今古把定乾坤。
千聖隻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聲前悟旨。
猶迷顧鑒之端。
言下知歸。
尚昧識情之表。
諸人要識真實相為麼。
但得上無攀仰。
下絕己躬。
自然常光現前。
個個壁立千仞。
還辯明得也無。
未辯辯取。
未明明取。
既辯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
妙圓超悟正在此時。
堪報不報之恩。
以助無為之化。
後遷明之雪窦。
宗風大振。
天下龍蟠鳳逸。
衲子争集。
号雲門中興。
嘗經行植杖。
衆衲繞之忽問曰。
有問雲門。
樹凋葉落時如何。
曰體露金風。
雲門答者僧耶。
為解說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漢有悟處即說。
顯孰視驚曰。
非韓大伯乎。
曰老漢瞥地也。
于是令撾鼓衆集顯曰。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陽韓大伯具大知見。
晦迹韬光。
欲得發揚宗風。
幸願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問。
劍未出匣時如何。
曰神光射鬥牛。
問出匣後如何。
曰千兵易得一将難求。
僧退。
宗乃曰。
寶劍未出匣。
神光射鬥牛。
千兵雖易得。
一将實難求。
便下座。
一衆大驚。
師敷揚宗旨。
妙語遍叢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沐浴罷。
整衣側卧而化。
閱世七十二。
坐五十夏。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
天衣義懷禅師。
(甲午) 改至和○封孔願衍聖公。
⊙華嚴道隆禅師。
不知何許人。
至和初遊京師客景德寺。
日縱觀都市。
歸嘗二鼓。
謹門者呵之不悛。
一夕還不得入。
卧于門之下。
仁宗夢至景德寺門見龍蟠地。
驚覺中夜遣中使往視之。
乃一僧孰睡已再鼾。
撼之驚矍。
問名字歸奏。
上問。
名道隆。
乃喜曰。
吉征也。
明日召至遍殿問宗旨。
隆奏對詳允。
上大悅。
有旨館于大相國燒朱院。
王公貴人争先願見。
隆未盥漱戶外之屦滿矣。
上以偈句相酬唱絡繹于道。
或入對留宿禁中。
禮遇特厚。
賜号應制明悟禅師。
隆少時事石門徹公。
親授洞山旨訣。
後谒廣慧琏公。
慧方欲剃發。
使隆将[柷-口+登]子來。
廣慧曰。
道者我有[柷-口+登]子詩聽取。
詩曰。
放下便平隐。
後因叙陳在石門所悟公案。
慧曰。
石門所示如百味珍羞。
隻是飽人不得。
後來有炷香。
不欲兩頭三緒為伊燒卻。
故為琏之嗣。
隆為人寬厚不矜伐。
以真慈普敬行心。
殁時年八十餘。
盛暑安坐。
七日手足柔和。
全身建塔于寺之東(廣如本傳) (乙未) ○遼洪基道宗立。
興宗子也。
改年清甯(治四十六年) (丙申) 嘉祐元年。
⊙五年正月元日。
達觀昙穎禅師遷化。
生錢唐丘氏。
年十三依龍興寺為大僧神情秀特。
于書無所不觀。
為詞章多出塵語。
十八九遊京師。
時歐陽文忠公在場屋。
穎識之遊相樂也。
初谒大陽明安禅師。
問洞上特設偏正君臣。
意明何事。
安曰。
父母未生時事。
又問。
如何體會。
安曰。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穎罔然棄去。
至石門谒聰禅師。
理明安之語曰。
師意如何。
聰曰。
大陽不道不是。
但口門窄。
滿口說未盡。
老僧則不與麼。
穎曰。
如何是父母未生事。
聰曰。
糞墼子。
又問。
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聰曰。
牡丹叢下睡貓兒。
穎愈疑駭日扣之。
竟無得益。
自奮曰。
吾要以死究之。
不解終不出山。
聰一日見普請。
問曰。
今日運薪乎。
穎曰。
然運薪。
聰曰雲門嘗問。
人搬柴柴搬人。
如何會。
穎不能對。
聰因植杖于座笑曰。
此事如人學書。
點畫可效者工。
不者拙。
何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