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七

關燈
誦罷猶參者此其原也。

    辭之還九峰萍實道俗請住楊岐。

    時九峰長老勤公不知會。

    驚曰。

    會監寺亦能禅乎。

    會受帖。

    問答罷乃曰。

    更有問話者麼。

    試出來相見。

    楊岐今日性命在汝諸人手裡。

    一任橫拖倒拽。

    為什麼如此。

    大丈夫兒須是對衆決擇。

    莫背地裡似水底按胡盧相似。

    當衆勘驗看。

    有麼。

    若無楊岐失利。

    下座。

    勤把住曰。

    今日且得個同參。

    曰同參底事作麼生。

    勤曰。

    楊岐牽犁九峰拽把。

    曰正當與麼時。

    楊岐在前。

    九峰在前。

    勤無語托開曰。

    将謂同參。

    元來不是。

    自是名聞諸方。

    示衆曰。

    不見一法是大過患。

    拈主丈雲。

    穿過釋迦老子鼻孔。

    作麼生道得脫身一句向水不洗水處。

    道将一句來。

    良久曰。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聞猿叫斷腸聲。

    慶曆六年移住潭州雲蓋。

    以臨濟正脈付守端。

     (戊子) 文潞公破具州王郎。

    以不殺而增壽九十三位極人臣之上矣。

     ⊙言法華者。

    莫知其所從來。

    初見之于景德寺七俱胝院。

    梵相奇古直視不瞬。

    口吻衮衮不可識。

    相傳言誦法華經。

    故以為名。

    時獨無從。

    多行市裡。

    褰裳而趨。

    或舉手書空伫立良久。

    從屠沽遊。

    飲啖無所擇。

    道俗鹹目為狂僧。

    丞相呂許公問佛法大意。

    答曰。

    本來無一物。

    一味總成真。

    僧問。

    世有佛否。

    對曰。

    寺裡文殊有。

    問師凡耶聖耶。

    舉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國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範鎮首發大義。

    乞擇宗室之賢者使攝儲貳以待皇嗣之生。

    退居藩服。

    不然典宿衛尹京邑以系天下之望。

    并州通判司馬光亦以為言。

    凡三上疏一留中。

    二行中書。

    上夜焚香默禱曰。

    翌日化成殿具齋虔請法華大士。

    俯臨無卻。

    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

    俄馳奏言。

    法華自右掖門徑趨将至寝殿。

    侍衛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請而來也。

    有頃至。

    辄升禦榻跏趺而坐。

    受供訖将去。

    上曰。

    朕以儲嗣未立。

    大臣鹹以為言。

    侵尋晚莫嗣息有無。

    法華其一決之。

    師索筆引紙連書曰。

    十三十三。

    凡數十行。

    擲筆無他語。

    皆莫測其意。

    其後英宗登極。

    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驗前言也。

    嘉祐戊戌十一月二十三日。

    将化。

    謂人曰。

    我從無量劫來。

    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揭化今南歸矣。

    語畢右脅而寂。

     ⊙(己醜) 皇祐○九月侬智高亂于廣五年狄青平之○李觏。

    字泰伯。

    旴江人。

    時稱大儒。

    嘗着潛書力于排佛。

    明教嵩公。

    攜所著輔教編谒之辯明。

    觏方留意讀佛書。

    乃喟然曰。

    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經。

    佛教豈易知耶。

    心經乃唐太宗诏三藏玄奘所譯。

    才五十四句。

    二百六十七字耳。

    泰伯所言非其自肯。

    安能爾哉。

    苑文正公以表薦于帝。

    嘗就門下除一官。

    複差充太學說書。

    未幾是年卒。

     ⊙浮山法遠禅師遷化。

    鄭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年十九遊并州。

    見三交嵩公求出世法。

    嵩曰。

    汝當剃發堕三寶數。

    乃可授法。

    遠曰。

    法有僧俗乎。

    嵩曰。

    與其為俗。

    曷若為僧。

    僧則能續佛壽命故也。

    于是斷發受具。

    谒汾陽昭公。

    又谒汝海省公。

    皆受記莂。

    天禧中遊襄漢隋郢。

    至大陽機語與明安延公相契。

    延歎曰。

    吾老矣。

    洞上一宗遂竟無人耶。

    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

    遠曰。

    當為持此衣履。

    求人付之如何。

    延許之曰。

    他日果得人出吾偈。

    為證偈曰。

    楊廣山前草。

    憑君待價焞。

    異苗蕃茂處。

    深密固靈根。

    其尾雲。

    得法者潛衆十年。

    方可闡揚。

    遠拜受辭去。

    依滁之琅琊覺公。

    應舒之太平興國寺請說法。

    為省公之[司/子]。

    次住姑胥天平。

    又住浮山。

    既老退休于會聖岩。

    遠玉骨插額目光外射。

    狀如王孫。

    凜然可畏。

    初歐陽文忠公。

    聞遠奇逸造其室。

    未有以異之。

    與客棋。

    遠坐其旁。

    歐收局。

    請遠因棋說法。

    乃鳴鼓升座曰。

    若論此事如兩家着棋相似。

    何謂也。

    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

    又通一路。

    始得有一般底。

    隻解閉門作活。

    不會奪角衡關。

    硬節與虎口齊彰。

    局破後徒勞逴斡。

    所以道。

    肥邊易得瘦肚難求。

    思行則往往失粘。

    心粗而時時頭撞。

    休誇國手謾說神仙。

    赢局輸籌即不問。

    且道黑白未分時一着落在什麼處。

    良久曰。

    從前十九路。

    迷悟幾多人。

    文忠加歎久之。

    遠偈語妙密。

    諸方服其工。

    作三交嵩公贊曰。

    黃金打作鋀石筋。

    白玉碾成象牙梳。

    千手大悲拈不動。

    無言童子暗嗟籲。

    又作明安玄公贊曰。

    黑狗爛銀蹄。

    白象昆侖騎。

    于斯二無礙。

    木馬火中嘶。

    殁時已七十餘。

    雅自稱柴石野人(餘如本傳) ⊙(庚寅) 皇祐二年正月。

    诏大覺懷琏禅師住東都淨因。

    本漳州陳氏子。

    嗣[泳-永+防]潭澄公。

    嘗燕坐室中。

    見金蛇從地而出。

    須臾隐去。

    識者贊為吉征。

    師嘗于廬山圓通掌記室。

    初仁宗聞圓通讷公名。

    诏住淨因。

    讷稱目疾不能奉诏。

    有旨令舉自代。

    遂舉師。

    先是仁廟閱投子語。

    至僧問如何是露地白牛投子連叱。

    乃有省制釋典頌十四章。

    其首篇曰。

    若問主人公。

    真寂合太空。

    三頭并六臂。

    臘月正春風。

    尋以賜琏。

    琏和曰。

    若問主人公。

    澄澄類碧空。

    雲雷時鼓動。

    天地盡和風。

    既進經乙夜之覽。

    宣賜龍腦缽。

    琏謝恩罷捧缽曰。

    吾法以壞色。

    以瓦鐵食。

    此缽非法。

    遂焚之。

    中使回奏。

    皇情大悅。

    久之奏頌乞歸山曰。

    六載皇都唱道機。

    兩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隐去欣何得。

    滿箧唯将禦頌歸。

    上和曰。

    佛祖明明了上機。

    上機全得始全威。

    青山般若如如體。

    禦頌收将什處歸。

    再進頌謝曰。

    中使宣傳出禁闱。

    再令臣住此禅扉。

    青山未許藏千拙。

    白發将何補萬機。

    霄露息輝方湛湛。

    林泉情味苦依依。

    堯仁況是如天闊。

    應任孤雲自在飛。

    至治平中複上疏丐歸山。

    獻偈曰。

    千簇雲山萬壑流。

    歸心終老此峰頭。

    餘生願祝無疆壽。

    一炷清香滿石樓。

    英廟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