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七

關燈


    遣中使至寺。

    命修忏法。

    厚有賜予。

    歲大旱。

    師焉遵式等修光明為禱。

    而雨大洽。

    所制指要妙宗二鈔觀音品别行金光明諸記大悲忏儀。

    行于世。

    翰林學士楊億驸馬李遵勖。

    薦以紫衣師号。

    後于歲旦結光明忏。

    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趺坐而逝。

    實天聖六年正月五日也。

    享壽六十有九。

    僧夏五十有四(雲雲) ⊙(庚午) 長水法師子璇。

    嘉禾人。

    初依洪敏師學楞嚴。

    至動靜之相了然不生有省。

    聞琅琊惠覺道重當世。

    趨至其門。

    值其上堂緻問曰。

    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覺亢聲雲。

    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師豁然大悟。

    覺謂之曰。

    汝宗不振久矣。

    宜勵志扶持以報佛恩。

    師如教。

    後住長水。

    衆幾一千。

    以賢首宗旨述楞嚴經疏十卷。

    行于世。

     (壬申) 改明道 ○遼宗真立。

    号興宗改景福。

     ⊙天竺慈雲法師遵式卒。

    字知白。

    葉氏。

    台州甯海人。

    母王氏夢咽明珠而生。

    稍長不樂随兄為賈。

    潛往東掖山出家。

    年二十往禅林受具。

    明年習律學于守初。

    式繼入國清普賢像前。

    燼一指誓傳天台之教。

    雍熙初來谒四明。

    北面受業。

    未幾智解秀出。

    智者諱日。

    然頂終朝誓力。

    行四三昧。

    淳化初。

    衆請居寶雲。

    講未嘗歇。

    靈異之迹具于本傳。

    明道元年十月十八日示疾。

    不用醫藥。

    唯說法勉徒十日令請彌陀像以證其終。

    至夜奄然坐逝。

    生壽六十九。

    夏五十。

    明年仲春四日。

    徒衆奉遐榻葬于寺東月桂峰下。

     (癸酉) ○放度天下三帳僧尼○遼改重熙。

     (甲戌) 改景祐○六月诏毀無額寺院。

     (丙子) ○诏選五十人童子習梵學。

     ⊙帝制天聖廣燈錄序。

    賜護國将軍節度使驸馬都尉李遵勖。

    其辭曰。

    唯大雄之闡教也。

    以清淨為宗。

    慈悲救世。

    解煩惱之苦縛。

    啟方便之化門。

    安住雪山始階于西域。

    飛行漠殿遂通于東旦。

    彼土得道何可勝言。

    此方承流于是乎在。

    雖陰魔有以侮伐或示神通。

    而帝釋常加護持無虧實相。

    自法眼授記鞠多印心。

    佛衣不傳。

    逮六祖而頓悟。

    牛頭析派。

    續千燈而罔窮。

    繇斯慧炬益繁法雲滋陰。

    旁行梵學轉譯華音。

    扣寂禅關指迷覺路。

    了達者至乎離念。

    超登者于以忘筌。

    為無所不通之明。

    處不可思議之首。

    曆代聖帝明王。

    且有為之信向者矣。

    我太祖之乘箓也。

    王法延乎住世。

    我太宗之握紀也。

    妙供滿于諸天。

    真宗皇帝。

    密契菩提之心。

    深研善逝之旨。

    能仁之化一雨普沾。

    外護之心二纓喜舍。

    朕嗣景祚子毓群黎。

    将以驅富壽之民。

    居常奉調禦之本。

    丕冒基構。

    雖隻席于蘿圖。

    導引津糧。

    每欽惟于竺氎。

    茲乃遵前王之道也。

    其可忽諸。

    天聖廣燈錄者。

    護國将軍節度使驸馬都尉李遵勖之所編次也。

    遵勖承榮外館受律齋壇。

    靡恃貴而驕矜。

    頗澡心于夷曠。

    竭積順之志素。

    趨求福之本因。

    灑六根之情塵。

    别三乘之歸趣。

    迹其祖錄廣彼宗風。

    采開士之迅機。

    集叢林之雅對。

    粗裨于理鹹屬之篇。

    嘗貢绀編來聞扆座。

    且有勤請求錫叙文。

    朕既嘉乃誠。

    重違其意。

    載念薄伽之旨。

    諒有庇于生靈。

    近戚之家。

    又不嬰于我慢。

    良可嘉。

    尚因賜之。

    題豈徒然哉。

    亦王者溥濟萬物之源也。

    其錄三十卷。

     (丁醜) 時景祐三年四月賜序。

    秋七月(有星數百西南流至壁東。

    其光燭地。

    黑氣長丈餘。

    出畢宿下○冬十二月京師定襄代并忻等州地震。

    代并壞民廬舍而忻尤甚。

    壓死萬九千餘。

    人民皆露處。

    自此或地震裂泉湧火出如黑沙狀連年不止宋史) (戊寅) 改寶元○元昊是年十二月僭号大夏改年大慶。

     (己卯) 秋八月禁以金箔飾佛像。

     (庚辰) 康定○西夏入寇。

     (辛巳) 慶曆○春二月京師雨藥。

     ⊙春正月初五。

    慈明楚圓禅師示寂。

    出金州清湘李氏。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隐靜寺得度。

    母有賢行。

    使之遊方。

    公連眉秀目颀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所呵。

    以為少叢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嘗槖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遊襄氵間。

    與守芝谷泉俱結伴入洛中。

    聞汾陽道望為天下冠。

    決志親依。

    時朝廷方問罪河東。

    潞澤皆屯重兵。

    多勸其無行。

    公不顧渡大河登太行。

    易服類厮養。

    竄名火隊中。

    露眠草宿。

    至龍州。

    遂造汾陽。

    昭公壯之。

    經二年未許入室。

    公詣昭揣其志。

    必罵诟使令者或毀诋諸方。

    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唯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語未卒。

    昭公熱視罵曰。

    是惡知識敢裨販我。

    舉杖逐之。

    拟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公。

    及往見大年楊内翰。

    又見李都尉。

    問答具本傳。

    後移住興化。

    沐浴辭衆跏趺而逝。

    閱世五十有四。

    坐夏三十有二。

     (癸未) 十一月五星出東方司天監言注中國大安(河北雨赤雪) ⊙(甲申) ○元昊十二月诏冊昊為夏國主。

    更名囊宵。

     (丙戌) 楊岐方會禅師順寂。

    生冷氏。

    袁州宜春人也。

    少警敏滑稽談劇有味。

    及冠不喜從事筆硯。

    竄名商稅掌課最。

    坐不職當罰。

    宵遁去。

    遊筠州九峰。

    恍然如昔經行處。

    眷不忍去。

    遂落發為大僧。

    閱經聞法。

    心融神會。

    能痛自折節依參老宿。

    慈明住南原。

    輔之安樂勤苦。

    及遷道吾石霜。

    會自請領監院事。

    非慈明之意。

    衆論揵然稱善。

    挾楮衾入典金谷。

    時時憃語摩怫慈明。

    諸方得以為當。

    慈明飯罷必山行。

    禅者問道多失所在。

    會阚其出未遠。

    即撾鼓集衆。

    明遽還數曰。

    少叢林莫而升座。

    何從得此規繩會徐對曰。

    汾陽晚參也。

    何為非規繩乎。

    慈明無如之何。

    今叢林三八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