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癸亥) 仁宗禛(真宗第六子。
遺旨即位。
上得皇子已晚。
始生日夜啼不止。
有道人能止啼。
召入則曰。
莫叫莫叫何似當初莫笑。
啼即止。
蓋真宗嘗龥上帝祈嗣問群仙。
誰當往者。
皆不答。
獨赤腳大仙一笑。
遂降為[司/子]。
在宮中好赤腳。
其驗也。
十三即位劉太後垂簾同聽政。
大治四十二年。
壽五十四。
葬永昭陵) 改天聖元年○行崇天曆。
⊙(甲子 八一) 是年汾陽善昭禅師示寂。
生俞氏。
太原人也。
器識沉邃不緣飾。
有大志。
于一切文字。
不由師訓自然通曉。
年十四父母俱喪。
孤苦厭世相。
薙發受具杖策遊方。
所至少留。
不喜觀覽。
或譏其不韻。
昭歎曰。
是何言之陋哉。
從上先德行腳。
正以聖心未通馳求決擇爾。
不緣山水也。
師曆諸方見老宿七十一人。
皆妙得其家風。
尤喜論曹洞。
石門徹禅師者。
蓋其派之魁奇者。
昭作五位偈示之曰。
五位參尋切要知。
纖毫才動即差違。
金剛透匣誰能曉。
唯有那吒第一機。
舉目便令三界靜。
振鈴還使九天歸。
正中妙挾通回互。
拟議鋒铓失卻威。
徹拊掌稱善。
然終疑臨濟兒孫别有奇處。
最後至首山。
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曰龍袖拂開全體現。
昭曰。
師意如何。
曰象王行處絕狐蹤。
于是大悟言下。
拜起而曰。
萬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撈摝始應知。
有問者曰。
見何道理便爾自肯。
曰正是我放身命處。
服勤甚久。
辭去遊湘衡間。
長沙太守張公茂宗。
以四名刹請昭擇之而居。
昭笑一夕遁去。
北抵襄氵寓止白馬。
太守劉公昌言聞之造谒。
以見晚為歎。
時洞山谷隐皆虛席。
密議歸昭。
太守請擇之。
昭以手揶揄曰。
我長行粥飯僧。
傳佛心宗非細職也。
前後八請堅卧不起。
淳化四年首山殁。
西河道俗千餘人協心削牍遣沙門契聰迎請。
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
昭閉關高枕。
聰排闼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
靜退小節。
風穴懼應谶。
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趨辦嚴吾行矣。
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
天下道俗慕仰不敢名。
同曰汾州。
并汾地苦寒。
昭罷夜參。
有梵僧振錫而至。
謂昭曰。
會中有大士六人。
奈何不說法。
言訖升空而去。
昭密記以偈曰。
胡僧金錫光。
請法到汾陽。
六人成大器。
勸請為敷揚。
時楚圓守芝号上首。
叢林知名。
龍德府尹。
李侯與昭有舊。
虛承天緻之。
使三反不赴。
使者受罰。
複至曰。
必欲得師俱往。
不然有死而已。
昭笑曰。
老病業已不出院。
借往當先後之何必俱耶。
使曰。
師諾則先後唯所擇。
昭令馔設且俶裝曰。
吾先行矣。
停箸而化。
閱世七十有八。
坐六十五夏。
⊙(丙寅) 天聖四年賜天台教部入藏。
天竺寺思悟侍者。
焚軀為報國恩。
悟錢唐人。
初慈雲式公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
文穆王公将聞之朝。
悟曰。
非常事也。
小子将助之矣。
乃繪大悲像咒以誓曰。
事集焚軀報國。
會公薨。
悟誦咒益精。
是年得旨克遂初志(式為贊刻石焉) ⊙(丁卯) 大陽禅師。
名警玄。
祥符中。
避國諱易稱警延。
江夏張氏子。
其先蓋金陵人。
仲父為沙門。
号智通。
住持崇孝。
延往依以為師。
十九為大僧。
聽圓覺了義經。
問講者。
何名圓覺。
曰圓以圓融有漏為義。
覺以覺盡無餘為義也。
延曰。
空諸有無何名圓覺。
講者歎曰。
是兒齒少而識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以益之。
政如以穢食置寶器。
其可哉。
通知之使令遊方。
初谒鼎州梁山觀公。
問如何是無相道場。
觀指壁間觀音像曰。
此是吳處士畫。
延拟進語。
觀急索曰。
這個是有相。
如何是無相底。
于是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觀曰。
何不道取一句子延曰。
道即不辭。
恐上紙墨。
觀笑曰他日此語上碑去在。
延獻偈曰。
我昔初機學道迷。
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辯古終難會直說無心轉更疑。
蒙師指出秦時鏡。
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
夜放烏雞帶雪飛。
觀稱洞上之宗可倚矣。
延亦自負。
侪輩莫敢攀奉。
一時聲價籍甚。
觀殁。
辭塔出山。
至大陽谒堅禅師。
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
延受之。
鹹平庚子歲也。
示衆曰。
廓然去。
肯重去。
無所得心去。
平常心去離彼我心去。
然後方可。
所以古德道。
牽牛向溪東。
放不免納官家徭稅。
牽牛向溪西。
放不免納官家徭稅。
不如随分納些些。
渠總不妨。
免緻勞擾。
作麼生是随分納些些底道理。
但截斷兩頭有無諸法。
凡聖情盡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若能如此者。
法法無依平等大道萬有不系。
随處轉辘辘地更有何事。
延神觀奇偉有威重。
日常一食。
自以付受之重。
足不越限。
脅不至席。
五十年。
年八十。
坐六十一夏。
歎無可以繼其法者。
以洞上旨訣。
寄葉縣省公之子法遠。
使為求法器傳續之。
天聖五年七月十六日升座辭衆又三日以偈寄侍郎王曙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問我歸何處。
頂相終難睹。
停筆而化。
⊙(戊辰) 四明延慶法智卒。
後于元豐三年冬。
其法孫繼忠狀其行。
請文于宋清獻公趙抃撰行業碑。
其略曰。
師名知禮。
字約言。
金姓。
世為明州人。
梵相奇偉性恬而器闳。
初父母禱佛求息。
夢神僧攜一童遺曰。
此佛子羅睺羅也。
既生以名焉毀齒出家。
十五落發受具。
二十從本郡寶雲通師。
傳天台教觀。
始三日。
首座謂曰。
法界次第若當奉持。
禮曰。
何謂法界。
座曰。
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者是也。
曰既圓融無礙。
何得有次第耶。
座無語。
幾一月自講心經。
人皆屬聽而驚。
謂教法之有賴矣。
居三年代通講。
銷義益闡所學。
出住承天繼遷延慶。
道法大熾學徒如林。
日本國師遺徒持二十問來詢法要。
禮答之鹹臻其妙真宗久聞師名
遺旨即位。
上得皇子已晚。
始生日夜啼不止。
有道人能止啼。
召入則曰。
莫叫莫叫何似當初莫笑。
啼即止。
蓋真宗嘗龥上帝祈嗣問群仙。
誰當往者。
皆不答。
獨赤腳大仙一笑。
遂降為[司/子]。
在宮中好赤腳。
其驗也。
十三即位劉太後垂簾同聽政。
大治四十二年。
壽五十四。
葬永昭陵) 改天聖元年○行崇天曆。
⊙(甲子 八一) 是年汾陽善昭禅師示寂。
生俞氏。
太原人也。
器識沉邃不緣飾。
有大志。
于一切文字。
不由師訓自然通曉。
年十四父母俱喪。
孤苦厭世相。
薙發受具杖策遊方。
所至少留。
不喜觀覽。
或譏其不韻。
昭歎曰。
是何言之陋哉。
從上先德行腳。
正以聖心未通馳求決擇爾。
不緣山水也。
師曆諸方見老宿七十一人。
皆妙得其家風。
尤喜論曹洞。
石門徹禅師者。
蓋其派之魁奇者。
昭作五位偈示之曰。
五位參尋切要知。
纖毫才動即差違。
金剛透匣誰能曉。
唯有那吒第一機。
舉目便令三界靜。
振鈴還使九天歸。
正中妙挾通回互。
拟議鋒铓失卻威。
徹拊掌稱善。
然終疑臨濟兒孫别有奇處。
最後至首山。
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曰龍袖拂開全體現。
昭曰。
師意如何。
曰象王行處絕狐蹤。
于是大悟言下。
拜起而曰。
萬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撈摝始應知。
有問者曰。
見何道理便爾自肯。
曰正是我放身命處。
服勤甚久。
辭去遊湘衡間。
長沙太守張公茂宗。
以四名刹請昭擇之而居。
昭笑一夕遁去。
北抵襄氵寓止白馬。
太守劉公昌言聞之造谒。
以見晚為歎。
時洞山谷隐皆虛席。
密議歸昭。
太守請擇之。
昭以手揶揄曰。
我長行粥飯僧。
傳佛心宗非細職也。
前後八請堅卧不起。
淳化四年首山殁。
西河道俗千餘人協心削牍遣沙門契聰迎請。
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
昭閉關高枕。
聰排闼而入讓之曰。
佛法大事。
靜退小節。
風穴懼應谶。
憂宗旨墜滅。
幸而有先師。
先師已棄世。
汝有力荷擔如來大法者。
今何時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聰手曰。
非公不聞此語。
趨辦嚴吾行矣。
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
天下道俗慕仰不敢名。
同曰汾州。
并汾地苦寒。
昭罷夜參。
有梵僧振錫而至。
謂昭曰。
會中有大士六人。
奈何不說法。
言訖升空而去。
昭密記以偈曰。
胡僧金錫光。
請法到汾陽。
六人成大器。
勸請為敷揚。
時楚圓守芝号上首。
叢林知名。
龍德府尹。
李侯與昭有舊。
虛承天緻之。
使三反不赴。
使者受罰。
複至曰。
必欲得師俱往。
不然有死而已。
昭笑曰。
老病業已不出院。
借往當先後之何必俱耶。
使曰。
師諾則先後唯所擇。
昭令馔設且俶裝曰。
吾先行矣。
停箸而化。
閱世七十有八。
坐六十五夏。
⊙(丙寅) 天聖四年賜天台教部入藏。
天竺寺思悟侍者。
焚軀為報國恩。
悟錢唐人。
初慈雲式公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
文穆王公将聞之朝。
悟曰。
非常事也。
小子将助之矣。
乃繪大悲像咒以誓曰。
事集焚軀報國。
會公薨。
悟誦咒益精。
是年得旨克遂初志(式為贊刻石焉) ⊙(丁卯) 大陽禅師。
名警玄。
祥符中。
避國諱易稱警延。
江夏張氏子。
其先蓋金陵人。
仲父為沙門。
号智通。
住持崇孝。
延往依以為師。
十九為大僧。
聽圓覺了義經。
問講者。
何名圓覺。
曰圓以圓融有漏為義。
覺以覺盡無餘為義也。
延曰。
空諸有無何名圓覺。
講者歎曰。
是兒齒少而識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以益之。
政如以穢食置寶器。
其可哉。
通知之使令遊方。
初谒鼎州梁山觀公。
問如何是無相道場。
觀指壁間觀音像曰。
此是吳處士畫。
延拟進語。
觀急索曰。
這個是有相。
如何是無相底。
于是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觀曰。
何不道取一句子延曰。
道即不辭。
恐上紙墨。
觀笑曰他日此語上碑去在。
延獻偈曰。
我昔初機學道迷。
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辯古終難會直說無心轉更疑。
蒙師指出秦時鏡。
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
夜放烏雞帶雪飛。
觀稱洞上之宗可倚矣。
延亦自負。
侪輩莫敢攀奉。
一時聲價籍甚。
觀殁。
辭塔出山。
至大陽谒堅禅師。
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
延受之。
鹹平庚子歲也。
示衆曰。
廓然去。
肯重去。
無所得心去。
平常心去離彼我心去。
然後方可。
所以古德道。
牽牛向溪東。
放不免納官家徭稅。
牽牛向溪西。
放不免納官家徭稅。
不如随分納些些。
渠總不妨。
免緻勞擾。
作麼生是随分納些些底道理。
但截斷兩頭有無諸法。
凡聖情盡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若能如此者。
法法無依平等大道萬有不系。
随處轉辘辘地更有何事。
延神觀奇偉有威重。
日常一食。
自以付受之重。
足不越限。
脅不至席。
五十年。
年八十。
坐六十一夏。
歎無可以繼其法者。
以洞上旨訣。
寄葉縣省公之子法遠。
使為求法器傳續之。
天聖五年七月十六日升座辭衆又三日以偈寄侍郎王曙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問我歸何處。
頂相終難睹。
停筆而化。
⊙(戊辰) 四明延慶法智卒。
後于元豐三年冬。
其法孫繼忠狀其行。
請文于宋清獻公趙抃撰行業碑。
其略曰。
師名知禮。
字約言。
金姓。
世為明州人。
梵相奇偉性恬而器闳。
初父母禱佛求息。
夢神僧攜一童遺曰。
此佛子羅睺羅也。
既生以名焉毀齒出家。
十五落發受具。
二十從本郡寶雲通師。
傳天台教觀。
始三日。
首座謂曰。
法界次第若當奉持。
禮曰。
何謂法界。
座曰。
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者是也。
曰既圓融無礙。
何得有次第耶。
座無語。
幾一月自講心經。
人皆屬聽而驚。
謂教法之有賴矣。
居三年代通講。
銷義益闡所學。
出住承天繼遷延慶。
道法大熾學徒如林。
日本國師遺徒持二十問來詢法要。
禮答之鹹臻其妙真宗久聞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