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四

關燈
統。

    或謂玄前身蓋漢川三學山知铉法師。

    铉在世嘗講十地品。

    感地變金色。

    及終感病。

    與玄絕類。

     ⊙(庚寅) 鹹通十一年相國裴休薨。

    休字公美。

    孟州人。

    兒時與兄弟偕隐。

    晝講經夜著書。

    終年不出戶。

    有饋鹿者。

    諸生薦之。

    休不食曰。

    蔬食猶不足。

    今一啖肉後何以繼。

    擢進士第累更内任。

    嘗出刺洪州。

    一日入龍興寺觀壁畫。

    歎曰。

    容儀可觀。

    高僧何在。

    時有數僧對不惬。

    休曰。

    此間莫有禅者麼。

    僧雲。

    近一僧至似禅者。

    休命召。

    乃黃檗運禅師。

    時未顯名。

    休以前問扣之。

    運高聲曰。

    裴休。

    休應諾。

    運曰。

    在什麼處。

    休豁然從此契入。

    遂迎入府第旦夕問法。

    及移鎮宛陵。

    亦命與俱。

    由是深徹法源。

    複與圭峰密禅師道緣尤密。

    大中時執政六年。

    次曆諸鎮節度。

    薨年七十有四。

    休能文章。

    書揩遒媚有體法。

    為人醞藉。

    操守嚴正進止雍閑。

    宣宗嘗曰。

    休真儒者。

    居常不禦酒肉。

    着釋氏文數萬言。

    其圭峰禅源諸诠序曰。

    禅師集禅源諸诠為禅藏而都序之。

    休曰。

    未嘗有也。

    自如來現世随機立教。

    菩薩間生随病指藥。

    故一代時教。

    開深淺之三門。

    一真如心。

    演性相之别法。

    馬龍二士。

    皆弘調禦之說。

    而空性異宗。

    能秀二師俱傳達磨之心。

    而頓漸殊禀。

    天台專依三觀。

    牛頭無有一法。

    江西舉體全真。

    荷澤直指知見。

    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攻。

    反奪順取密指顯說。

    故西域中夏其宗實繁。

    良以病有千源藥生多品。

    投機随器不得一同。

    雖俱為證悟之門。

    盡是正真之道。

    然諸宗門下通少局多。

    故數十年來師法益壞。

    以承禀為門戶。

    各自開張。

    以經論為戈矛。

    互相攻擊。

    情随函矢而遷變。

    法逐人我以高低。

    是非紛拏莫能辨析。

    則向者世尊菩薩諸方教宗。

    适足以起诤後人增煩惱病。

    何利益之有哉。

    圭峰禅師久而歎曰。

    予丁此時不可默矣。

    于是以如來三種教義。

    印禅宗三種法門。

    融瓶槃钗钏為一金。

    攪酥酪醍醐為一味。

    振綱領而舉者皆順。

    據會要而來者同趨。

    尚恐學者之難明也。

    又複直示宗源之本末。

    真妄之和合。

    空性之隐顯。

    法義之差殊。

    頓漸之同異。

    遮表之回互。

    權實之淺深。

    通局之是非。

    莫不提耳而告之。

    指掌而示之。

    嚬呻以吼之。

    柔和以誘之。

    乳而藥之。

    恐性命之夭殇也。

    保而護之。

    念水火之漂焚也。

    揮而散之。

    悲鬥诤之牢固也。

    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

    慈父不能保身後之子。

    若吾師者。

    捧佛日而委曲回照。

    疑曀盡除。

    順佛心而橫亘大悲。

    窮劫蒙益。

    是則世尊為闡教之主。

    吾師為會教之人。

    本末相符遠近相照。

    可謂畢一代時教之能事矣。

    或曰。

    自如來滅後。

    未嘗大都而通之。

    今一旦違宗趣而不守。

    廢關防而不據。

    無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

    答曰。

    佛于法華經涅槃會上。

    亦以融為一味。

    但昧者不覺。

    故涅槃經雲。

    迦葉菩薩曰。

    諸佛有露語而無密藏。

    世尊贊歎曰。

    如來之言開發顯露清淨無翳。

    愚人不解謂之秘藏。

    智者了達則不名藏。

    此其證也。

    故王道興則外戶不閉而守在夷狄。

    佛道備則諸法總持而防在外魔。

    不當複執情攘臂于其間也。

    嗚呼後學當取信于佛。

    無取信于人。

    當取證于本法。

    無取證于末習。

    能如是則可以報圭峰之劬勞德矣。

     ⊙(癸巳) 鹹通十四年三月庚午。

    诏兩街僧于鳳翔法門寺迎佛骨。

    于是以金銀為刹珠玉為帳。

    孔鹬周飾之。

    小者尋丈。

    高者倍之。

    刻檀為檐柱。

    陛墄塗黃金。

    每一刹數百人舉之。

    香輿前後系道。

    綴玉琴瑟幡蓋殊彩以為幢旌。

    費不赀。

    限以四月八日至京師。

    彩觀夾道。

    天子禦安福門樓迎拜。

    引入内道場。

    三日後出京城諸寺。

    诏賜兩街僧金帛。

    京師耆老及見元和事者悉厚賜。

    所過鄉聚皆裒土為刹。

    相望于途光景晝見。

    京城高赀相與集大衢。

    作僧台缦阙。

    注水銀為池。

    金玉為樹。

    集桑門羅像設。

    考鼓鳴螺繼日夜。

    下诏曰。

    朕以寡德缵承洪業十有四年。

    頃值寇興王師未息。

    朕憂勤在位愛育生靈。

    遂尊崇釋教至重玄門。

    迎請真身為百姓祈福。

    今人陷之衆隘塞路岐。

    載念狴牢寝興在慮。

    嗟我黎人陷于刑辟。

    況漸當暑毒系于缧绁。

    京畿及天下諸州府見禁囚。

    遞減死一等。

    明年四月诏送佛骨歸于鳳翔。

    都人耆耋辭餞皆鳴咽流涕。

     新史贊曰。

    人之惑怪神也甚哉。

    若佛者特西域一槁人耳。

    裸頂露足。

    以乞食自資。

    臞辱其身。

    屏營山樊。

    行一概之苦。

    本無求于人。

    徒屬稍稍從之。

    然其言荒茫漫靡夷幻變現。

    善推不驗無實之事。

    以鬼神死生貫為一條。

    據之不疑。

    掊嗜欲棄親屬。

    大抵與黃老相出入。

    至漢十四葉書入中國。

    迹夫生人之情。

    以耳目不際為奇。

    以不可知為神。

    以物理之外為畏。

    以變化無方為聖。

    以生而死。

    死而複生。

    回複償報歆豔其間為或。

    然以賤近貴遠為喜。

    鞮譯差舛不可研诘。

    華人之谲誕者。

    又攘莊周列禦寇之說佐其高。

    層累架騰直出其表。

    以無上不可加為勝。

    妄相誇協而唱其風。

    于是自天子逮庶人。

    皆震動而奉祀之。

    初宰相王缙以緣業事佐代宗。

    始作内道場。

    晝夜梵呗冀禳寇戎。

    大作盂蘭肖祖宗像分供寺塔。

    為賤臣嘻笑。

    至憲宗遂迎佛骨于鳳翔。

    内之宮中。

    韓愈指言其弊。

    帝怒竄愈。

    瀕死。

    憲亦弗克天年幸福而禍。

    無乃左乎。

    懿宗不君精爽奪迷。

    複蹈前車而覆之。

    興哀無知之場。

    丐庇百解之胾。

    以死自誓無有顧籍。

    流涕拜伏。

    雖事宗廟上帝無以進焉。

    屈萬乘之貴。

    自等于古胡。

    數千載而遠以身為殉。

    嗚呼運痑祚殚。

    天告之矣。

    懿不三月而殂。

    唐德之不競。

    厥有來哉。

     論曰。

    甚矣宋景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