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诋毀吾先師之厚也。
屢欲直其辭而為之解嘲。
及得大颠對退之之論。
李節贈疏言之叙。
凡予所欲言者彼既言矣。
故不别論。
且憲懿二宗誠為崇奉太過。
至于高祖沙汰三教。
诏下而位移。
武宗大滅釋氏。
未逾歲而被禍。
此亦不得不懼也。
雖然真佛也者聖凡之大本也。
體與太虛等遍。
用與衆庶同功。
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在而無所不在。
然則心外見佛而過奉之者。
非正見也。
昧乎大本而故毀之者。
即自毀也。
景文斥其奉之之弊。
而匿其毀之之失。
豈良史之謂哉。
⊙(甲午) 僖宗俨。
懿第五子。
十一即位。
年二十七崩。
葬靖陵。
改乾符○(是歲并州民生子二頭四手○濮賊玉仙芝聚衆于長垣) (乙未) ○(高骈破南诏○玉仙芝作亂黃巢應之) (己亥) 是歲十一月兩日并出而鬥。
(庚子) 改廣明○(田令孜奉天子西走○巢賊入長安國号大齊建元金統○李克用奔達旦) (辛醜) 改中和(上自興元入蜀)○拓拔思恭以兵赴難以之權夏綏。
(西夏始此) 節度使。
⊙澧州夾山善會禅師。
廣州岘亭人也。
姓廖氏。
九歲于潭州龍牙山出家。
依年受戒。
往江陵聽習經論該練三學。
遂參禅會勵力參承。
初住京口。
一夕道吾策杖而至。
遇師上堂。
僧問。
如何是法身。
師曰。
法身無相。
曰如何是法眼。
師曰。
法眼無瑕。
師又曰。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
道吾乃笑。
師乃生疑問吾何笑。
吾曰。
和上一等出世未有師。
可往浙中華亭縣參船子和上去。
師曰。
訪得獲否道吾曰。
彼師上無片瓦遮頭。
下無卓錐之地。
師遂易服直詣華亭。
會船子鼓棹而至。
資師道契微眹不留(語見船子章)師比欲遁世忘機。
尋以學者交湊。
廬室星布曉夕參依。
唐鹹通十一年庚寅。
海衆蔔于夾山遽成院宇。
師上堂示衆曰。
夫有祖以來。
時人錯會相承至今。
以佛祖句為人師範。
如此卻成狂人無智人去。
他隻指示汝無法本是道。
道無一法無佛可成。
無道可得無法可舍。
故雲。
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
若向佛祖邊學。
此人未有眼目。
皆屬所依之法。
不得自在。
本隻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
千裡萬裡求善知識。
須有正眼永脫虛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
為複實有。
為複實無。
若有人定得許女出頭。
上根之人言下明道。
中下根器波波浪走。
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
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
有智人笑女。
偈曰。
勞持生死法。
唯向佛邊求。
目前迷正理。
撥火覓浮漚。
僧問。
從上立祖意教意。
和上此間為什麼言無。
師曰。
三年不食飯。
目前無饑人。
曰既無饑人。
某甲為什麼不悟。
師曰。
隻為悟迷卻阇黎。
師說頌曰明明無悟法。
悟法卻迷人。
長舒兩腳睡。
無僞亦無真。
僧問。
如何是夾山境。
師曰。
猿抱子歸青嶂裡。
鳥衘花落碧岩前。
師再辟玄樞迨于一紀。
唐中和元年辛醜十一月七日。
召主事曰。
吾與衆僧話道累歲。
佛法深旨各應自知。
吾今幻質時盡即去。
女等善保護如吾在日。
勿得雷同世人辄生惆怅。
言訖至于夜奄然而逝。
其月二十九日塔于本山。
壽七十七。
臘五十七。
敕谥傳明大師。
塔曰永濟。
(壬寅) ○(八月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來降。
賜名全忠) (癸卯) (四月李克用等與巢戰于渭橋。
敗之。
複京都) (甲辰) (七月李師悅追黃巢于狼虎谷。
其甥林言斬巢首降) (乙巳) 光啟三月帝歸于京師○(十二月中宦田令孜讨王重榮敗績帝奔于鳳翔。
沙陀之兵入于京師。
剽掠焚蕩。
遂為兵墟焉。
自是天下崩裂大亂) ⊙(丁未) 是歲岩頭豁禅師示寂。
師泉州人。
姓柯氏。
少落發。
抵長安受具。
遊講席習經律。
次與雪峰欽山結伴優遊禅苑。
初造臨濟。
值濟遷化見仰山才入門提起坐具雲。
和上。
仰山拟取拂子舉之。
師曰。
不妨好手。
次見德山執坐具上法堂瞻視。
山曰。
作什麼。
師咄之。
山曰。
老僧罪過在什麼處。
師曰。
兩重公案。
便下參堂。
山曰。
這個阿師稍似個行腳人。
至來日上問訊。
山曰。
阇黎什麼處學得這個虛頭來。
師曰。
全豁終不自謾。
山曰。
向後不得辜負老僧。
雪峰在德山作飯頭。
一日飯遲。
德山托缽至法堂上。
峰曬飯巾次。
見德山雲。
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什麼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
峰舉似師。
師雲。
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
山聞差侍者喚師至方丈。
問汝不肯老僧那。
師密啟其意。
德山至來日上堂。
與尋常不同。
師到僧堂前撫掌大笑雲。
且喜得老漢會末後句。
他後天下人不柰何。
雖然如此也隻得三年。
德山果三年後遷化。
問古帆未挂時如何。
答後園驢吃草。
上堂謂衆曰。
吾嘗究涅槃經見三段文。
似衲僧說話。
又曰。
休休。
有僧禮拜請益。
師曰。
經雲。
吾教意如伊字三點。
第一向東方下一點。
點開諸菩薩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頂。
此是第一段義。
又曰。
吾教意如摩醯首羅劈開面門豎亞一隻眼。
此是第二段義。
又曰。
吾教意猶塗毒鼓擊一聲。
遠近聞者皆喪。
是第三段義。
時小岩上座問。
如何是塗毒鼓。
師以兩手按膝亞身曰。
韓信臨朝底。
問浩浩塵中如何辯王。
師曰。
銅沙鑼裡滿盛油。
問如何是道。
師曰。
破草鞋抛向湖裡着。
或問佛問法問道問禅者。
師皆作噓聲。
嘗謂衆曰。
老漢去時大吼一聲了去。
其後中原盜起。
衆皆辟地。
師端居自如。
一日賊大至。
責以無供饋。
遂剚刃焉。
師神色不動。
屢欲直其辭而為之解嘲。
及得大颠對退之之論。
李節贈疏言之叙。
凡予所欲言者彼既言矣。
故不别論。
且憲懿二宗誠為崇奉太過。
至于高祖沙汰三教。
诏下而位移。
武宗大滅釋氏。
未逾歲而被禍。
此亦不得不懼也。
雖然真佛也者聖凡之大本也。
體與太虛等遍。
用與衆庶同功。
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在而無所不在。
然則心外見佛而過奉之者。
非正見也。
昧乎大本而故毀之者。
即自毀也。
景文斥其奉之之弊。
而匿其毀之之失。
豈良史之謂哉。
⊙(甲午) 僖宗俨。
懿第五子。
十一即位。
年二十七崩。
葬靖陵。
改乾符○(是歲并州民生子二頭四手○濮賊玉仙芝聚衆于長垣) (乙未) ○(高骈破南诏○玉仙芝作亂黃巢應之) (己亥) 是歲十一月兩日并出而鬥。
(庚子) 改廣明○(田令孜奉天子西走○巢賊入長安國号大齊建元金統○李克用奔達旦) (辛醜) 改中和(上自興元入蜀)○拓拔思恭以兵赴難以之權夏綏。
(西夏始此) 節度使。
⊙澧州夾山善會禅師。
廣州岘亭人也。
姓廖氏。
九歲于潭州龍牙山出家。
依年受戒。
往江陵聽習經論該練三學。
遂參禅會勵力參承。
初住京口。
一夕道吾策杖而至。
遇師上堂。
僧問。
如何是法身。
師曰。
法身無相。
曰如何是法眼。
師曰。
法眼無瑕。
師又曰。
目前無法。
意在目前。
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
道吾乃笑。
師乃生疑問吾何笑。
吾曰。
和上一等出世未有師。
可往浙中華亭縣參船子和上去。
師曰。
訪得獲否道吾曰。
彼師上無片瓦遮頭。
下無卓錐之地。
師遂易服直詣華亭。
會船子鼓棹而至。
資師道契微眹不留(語見船子章)師比欲遁世忘機。
尋以學者交湊。
廬室星布曉夕參依。
唐鹹通十一年庚寅。
海衆蔔于夾山遽成院宇。
師上堂示衆曰。
夫有祖以來。
時人錯會相承至今。
以佛祖句為人師範。
如此卻成狂人無智人去。
他隻指示汝無法本是道。
道無一法無佛可成。
無道可得無法可舍。
故雲。
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他不是目前法。
若向佛祖邊學。
此人未有眼目。
皆屬所依之法。
不得自在。
本隻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
千裡萬裡求善知識。
須有正眼永脫虛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
為複實有。
為複實無。
若有人定得許女出頭。
上根之人言下明道。
中下根器波波浪走。
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
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
有智人笑女。
偈曰。
勞持生死法。
唯向佛邊求。
目前迷正理。
撥火覓浮漚。
僧問。
從上立祖意教意。
和上此間為什麼言無。
師曰。
三年不食飯。
目前無饑人。
曰既無饑人。
某甲為什麼不悟。
師曰。
隻為悟迷卻阇黎。
師說頌曰明明無悟法。
悟法卻迷人。
長舒兩腳睡。
無僞亦無真。
僧問。
如何是夾山境。
師曰。
猿抱子歸青嶂裡。
鳥衘花落碧岩前。
師再辟玄樞迨于一紀。
唐中和元年辛醜十一月七日。
召主事曰。
吾與衆僧話道累歲。
佛法深旨各應自知。
吾今幻質時盡即去。
女等善保護如吾在日。
勿得雷同世人辄生惆怅。
言訖至于夜奄然而逝。
其月二十九日塔于本山。
壽七十七。
臘五十七。
敕谥傳明大師。
塔曰永濟。
(壬寅) ○(八月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來降。
賜名全忠) (癸卯) (四月李克用等與巢戰于渭橋。
敗之。
複京都) (甲辰) (七月李師悅追黃巢于狼虎谷。
其甥林言斬巢首降) (乙巳) 光啟三月帝歸于京師○(十二月中宦田令孜讨王重榮敗績帝奔于鳳翔。
沙陀之兵入于京師。
剽掠焚蕩。
遂為兵墟焉。
自是天下崩裂大亂) ⊙(丁未) 是歲岩頭豁禅師示寂。
師泉州人。
姓柯氏。
少落發。
抵長安受具。
遊講席習經律。
次與雪峰欽山結伴優遊禅苑。
初造臨濟。
值濟遷化見仰山才入門提起坐具雲。
和上。
仰山拟取拂子舉之。
師曰。
不妨好手。
次見德山執坐具上法堂瞻視。
山曰。
作什麼。
師咄之。
山曰。
老僧罪過在什麼處。
師曰。
兩重公案。
便下參堂。
山曰。
這個阿師稍似個行腳人。
至來日上問訊。
山曰。
阇黎什麼處學得這個虛頭來。
師曰。
全豁終不自謾。
山曰。
向後不得辜負老僧。
雪峰在德山作飯頭。
一日飯遲。
德山托缽至法堂上。
峰曬飯巾次。
見德山雲。
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什麼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
峰舉似師。
師雲。
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
山聞差侍者喚師至方丈。
問汝不肯老僧那。
師密啟其意。
德山至來日上堂。
與尋常不同。
師到僧堂前撫掌大笑雲。
且喜得老漢會末後句。
他後天下人不柰何。
雖然如此也隻得三年。
德山果三年後遷化。
問古帆未挂時如何。
答後園驢吃草。
上堂謂衆曰。
吾嘗究涅槃經見三段文。
似衲僧說話。
又曰。
休休。
有僧禮拜請益。
師曰。
經雲。
吾教意如伊字三點。
第一向東方下一點。
點開諸菩薩眼。
第二向西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命根。
第三向上方下一點。
點諸菩薩頂。
此是第一段義。
又曰。
吾教意如摩醯首羅劈開面門豎亞一隻眼。
此是第二段義。
又曰。
吾教意猶塗毒鼓擊一聲。
遠近聞者皆喪。
是第三段義。
時小岩上座問。
如何是塗毒鼓。
師以兩手按膝亞身曰。
韓信臨朝底。
問浩浩塵中如何辯王。
師曰。
銅沙鑼裡滿盛油。
問如何是道。
師曰。
破草鞋抛向湖裡着。
或問佛問法問道問禅者。
師皆作噓聲。
嘗謂衆曰。
老漢去時大吼一聲了去。
其後中原盜起。
衆皆辟地。
師端居自如。
一日賊大至。
責以無供饋。
遂剚刃焉。
師神色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