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三

關燈
以疑慘。

    浔陽為四方之中。

    有江山之美。

    遠公豈非得計于此而視于時風耶。

    然鸷者搏膻。

    襲者居素。

    前入不暇。

    自歎者多。

    則遠師固為賢矣。

    是山也以遠師更清。

    遠師也以是山更名。

    暢佛之法如以曹溪以天台為号者。

    不可一二。

    故寺以山。

    山以遠。

    三相挾而為天下具美矣。

     (廿九 癸酉) 沩山靈祐禅師示寂。

    師嘗示衆曰。

    夫道人之心。

    質直無僞。

    無背無面無詐妄心。

    行一切時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

    但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隻是說濁邊過患。

    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

    喚作道人。

    亦名無事人。

    時有僧問。

    頓悟之人還更有修不。

    師雲。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

    修與不修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

    猶有無始曠劫習氣。

    未能頓淨。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即是修也。

    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從聞入理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雖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

    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

    時相國鄭愚為之碑曰。

    天下之言道術者多矣。

    各用所宗為是。

    而五常教化人事之外。

    于精神性命之際。

    史氏以為道家之言。

    故老嚴之類是也。

    其書具存。

    然至于蕩情累外生死。

    出于有無之間。

    超然獨得。

    言象不可以拟議。

    勝妙不可以意況。

    則浮屠氏之言禅者。

    庶幾乎盡也。

    有口無所用其辨。

    巧曆無所用其數。

    愈得者愈失。

    愈是者愈非。

    我則我矣。

    不知我者誰氏。

    知則知矣。

    不知知者何以。

    無其無不能盡。

    空其空不能了。

    是者無所不是。

    得者無所不得。

    山林不必寂。

    城郭不必諠。

    無春夏秋冬四時之行。

    無得失是非去來之迹。

    非盡無也。

    冥于順也。

    遇所即而安。

    故不介于時。

    當其處無必。

    故不局于物。

    其大旨如此。

    其徒雖千百。

    得者無一二。

    近代言之者必有宗。

    宗必有師。

    師必有傳。

    然非聰明瑰宏傑達之器。

    不能得其傳。

    當其傳是皆鴻庬偉絕之度也。

    今長沙郡西北有山。

    名大沩。

    蟠木窮谷不知其遍幾千百裡。

    為罴豹虎兕之宅。

    雖夷人射獵虞迹樵夫。

    不敢田從也。

    師始僧号靈祐。

    生福唐。

    笠首屩足背閩來遊。

    庵于翳荟非食不出。

    栖栖風雨默坐而已。

    恬然晝夜物不能害。

    非夫外死生忘憂患冥順大和者。

    熟能于是哉。

    昔孔門殆庶之士。

    以單瓢樂陋巷。

    夫子猶稱詠之。

    以其有生之厚也。

    且生死于人得喪之大者也。

    既無得于生。

    必無得于死。

    既無得于得。

    必無得于失。

    故于其間得失是非所不容措。

    委化而已。

    其為道術。

    天下之能事畢矣。

    凡涉語是非之端。

    辨之益惑。

    無補于學者。

    今不論也。

    師既以茲為事。

    其徒稍稍從之。

    則與之結構廬室。

    與之伐去陰黑。

    以至于千有餘人。

    自為飲食紀綱。

    而于師言無所是非。

    其有問者随語而答。

    不強所不能也。

    數十年言佛者。

    天下以為稱首。

    武宗毀寺遂僧。

    逐空其所。

    師遽裹首為民。

    惟恐出蚩蚩之輩。

    有識者益貴重之。

    後湖南觀察使裴公休。

    酷好佛事。

    值宣宗釋武宗之禁。

    固請迎而出之。

    乘之以已輿。

    親為其徒列。

    又議重削其須發師始不欲。

    戲其徒曰。

    爾以須發為佛耶。

    其徒愈強之。

    不得已笑而從之。

    複到其所居。

    為同慶寺而歸。

    諸徒複來。

    其事如初。

    師皆幻視無所為意。

    忽一日笑報其徒示若有疾。

    以大中七年正月九日歸寂。

    年八十三。

    即窆于大沩之南阜。

    後十有一年。

    其徒以師之道上聞。

    始加谥号及墳塔。

    以厚其終。

    噫人生萬類之最靈者。

    而以精神為本。

    自童孺至老白首。

    始于飲食。

    漸于功名利養。

    是非嫉妒晝夜纏縛。

    又其念慮未嘗時饷曆息。

    煎熬形器起如冤仇。

    行坐則思想。

    偃卧則魂夢。

    以耽淫之利欲。

    役老朽之筋骸。

    餐飯既耗齒發已弊。

    猶拔白餌藥以從其事。

    外以誇人内以欺己。

    曾不知息陰休影捐慮安神。

    求須臾之暇。

    以至溘焉而盡。

    親友不翅如行路。

    利養悉委之他人。

    愧負積于神明。

    辱殆流于後嗣。

    淫渝汗漫不能自止。

    斯皆自心而發。

    不可不制以道術。

    道術之妙莫有及此。

    佛經之說益以神聖。

    然其歸趣悉臻無有。

    僧事千百不可梗槩。

    各言宗教自相矛盾。

    故褐衣圓頂未必皆是。

    若予者洗心于是逾三十載。

    适師之徒有審虔者。

    以師之圖形。

    自大沩來。

    知予學佛求為贊說。

    觀其圖狀。

    果前所謂鴻庬絕特之度者也。

    既與其贊。

    則又欲碑師之道于精廬之前。

    予笑而諾之。

    遂因其說以自警觸。

    故其立言不專以褒大沩之事雲。

     ○(诏修天下祖塔未經賜号谥者所在以聞太常考行頒賜) ⊙(乙亥) ○(敕法師辨章為三教首座)是年潭州道林沙門疏言。

    詣太原府訪求藏經。

    高士李節餞以序曰。

    業儒之人喜排釋氏。

    其論必曰。

    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代。

    皆無有釋。

    釋氏之興。

    襄亂之所奉也。

    宜一掃絕刬革之使不得滋。

    釋氏源于漢。

    流于晉。

    彌漫于宋魏齊梁陳隋唐。

    孝和聖真之間。

    論者之言粗矣。

    抑能知其然。

    未知其所然也。

    吾請言之。

    昔有一夫。

    膚腯而色凝。

    氣烈而神清。

    未嘗谒醫。

    未嘗禱鬼。

    恬然保順。

    罔有劄瘥之患。

    固善也。

    即一夫不幸而有寒暑風濕之痾。

    背癃而足躄。

    耳瞆而目瞑。

    于是功熨之術用焉。

    禳禬之事紛焉。

    是二夫豈特相反耶。

    蓋病與不病勢異耳。

    嗟乎三代之前世康矣。

    三代之季世病矣。

    三代之前禹湯文武德義播之。

    周公孔子典教持之。

    道風雖衰漸漬猶存。

    詐不勝信惡知避善。

    于是有擊壤之歌。

    由庚之詩人人而樂也。

    三代之季道風大衰。

    力詐以覆信。

    扇澆而散樸。

    善以柔退。

    惡以強用。

    廢井田則豪窭相乘矣。

    貪封略則攻戰亟用矣。

    務實帑則聚斂之臣升矣。

    務勝下則掊克之吏貴矣。

    上所以禦其下者欺之。

    下所以奉其上者苟之。

    上下相仇激為怨俗。

    于是有汨羅之客。

    有負石之夫。

    人人愁怨也。

    夫釋氏之教以清淨恬虛為禅定。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