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柔謙退讓為忍辱。
故怨争可得而息也。
以菲薄勤苦為修行。
以窮達壽夭為因果。
故陋賤可得而安也。
故其喻雲。
必煩惱乃見佛性。
則本衰代之風激之也。
夫衰代之風舉無可樂者也。
不有釋氏以救之。
尚安所寄其心乎。
論者不責衰代之俗。
而尤釋氏之興。
則是抱疾之夫。
而責其醫禱攻療者也。
徒知釋因衰代之興。
不知衰代須釋氏之救也。
何以言之耶。
夫俗既病矣。
人既愁矣。
不有釋氏使安其分。
勇者将奮而思鬥。
智者将靜而思謀。
則阡陌之人将紛紛而群起矣。
今釋氏一歸之分而不責于人。
故賢智俊朗之士皆息心焉。
其不達此者愚人也。
惟上所役焉。
故罹衰亂之俗。
可得而安賴此也。
若之何而剪去之哉。
論者不思釋氏扶世助化之大益。
而疾其雕锼彩繪之小費。
吾故曰。
能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會昌季年武宗大剪釋氏巾其徒。
且數萬之民隸具其居。
容貌于土木者沈諸水。
言詞于紙素者烈諸火。
分命禦史。
乘驿走天下。
察敢隐匿者罪之。
由是天下名祠珍宇。
毀撤如掃。
天子建号之初。
雪釋氏之不可廢也。
诏徐複之。
而自湖以南。
遠人畏法。
不能酌朝廷之體。
前時焚撤書像殆無遺者。
故雖明命複許制立。
莫能得其書。
道林寺湖西之勝遊也。
有釋疏言。
警辨有謀。
獨曰。
太原府國家舊都多釋祠。
我聞其帥司空範陽公天下仁人。
我弟往來購釋氏遺文。
以惠湘川之人。
宜其聽我而助成之矣。
即辭而北遊。
既上谒軍門。
範陽公果諾之。
因四求散逸不成蘊秩者。
至釋祠不見毀而副剩者又命講丐以補繕阙漏者月未幾。
凡得釋經五千四十八卷。
以大中十年秋八月。
辇自河東而歸于湘焉。
嘻釋氏之助世。
既言之矣。
向非我君洞鑒理源。
其何能複立之耶。
既立之。
且亡其書。
非有疏言遠識而誠堅。
孰克弘之耶。
吾喜疏言奉君之令演釋之宗。
不憚寒暑之勤。
德及遠人。
為叙其事且贈以詩。
詩曰。
湘水狺狺兮俗犷且很。
利殺業偷兮吏莫之馴。
繄釋氏兮易暴使仁。
釋何在兮釋在斯文。
湘水滔滔兮四望何已。
猿狖騰拏兮雲樹靡靡。
月沈浦兮煙冥山。
樯席卷兮橹床閑。
偃仰兮嘯詠。
鼓長波兮何時還。
湘川超忽兮落日晼晼。
松覆秋庭兮蘭被春畹。
上人去兮幾千裡。
何日同遊兮湘川水。
(卅一 戊寅) 诏羅浮軒轅先生。
左拾遺王譜等上疏谏之。
诏答曰。
朕以躬親庶務萬機事繁。
訪聞羅浮處士軒轅集善能攝生年齡不老。
乃遣使迎之。
冀其有少保理也。
朕每觀前史。
見秦皇漢武之事。
常以之為戒。
卿等職在谏司。
閱示來章深納誠意。
複謂宰相曰。
為吾谕于谏官。
雖少翁栾大複生。
亦不能相惑。
第聞軒轅生高士。
欲與一言耳。
未幾軒轅集至。
帝問曰。
先生遐壽而長年可緻否。
對曰。
屏聲色去滋味。
一哀樂廣惠澤。
則與天地合體日月齊明。
是為長年。
不假外求也。
帝敬重之。
(己卯) ○(韋寅于洪州創觀音寺。
躬請仰山惠寂禅師開山住持。
今為官講) 八月帝崩。
年五十矣。
帝性明睿。
用法無私。
恭謹節儉惠愛民物。
從谏如流。
天下稱為小太宗。
每宰相奏事畢。
忽恬然曰。
可以間語。
因問闾閻細事。
或譚宮中遊宴一刻許。
複正容曰。
卿等善為之。
常恐卿輩負朕。
後日難相見乃起入宮。
令狐绹嘗謂人曰。
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
然每于延英奏事。
未嘗不汗沾衣也。
舊唐史贊曰。
臣聞黎老言大中故事。
獻文皇帝器識深遠。
久曆艱難備知人間疾苦。
自寶曆已來。
中人擅權事多假借。
京師豪右大擾窮民。
洎大中臨禦。
一之日權豪斂迹。
二之日奸臣畏法。
三之日阍寺詟氣。
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
百揆四嶽穆若清風。
十餘年間頒聲載路。
帝宮中衣浣濯之衣。
常膳不過數器。
非母後侑膳。
辄不舉樂。
歲或小饑憂形于色。
雖左右近習。
未嘗見怠堕之容。
與群臣言。
俨然煦接如對賓僚。
或有所陳聞虛襟聽納。
故事人主行幸。
黃門先以龍腦郁金籍地。
獻文悉命去之。
宮人有疾醫視之。
既瘳即抽金賜之。
誡曰。
勿令敕使知。
謂朕私于侍者。
其恭儉好善類如此。
季年風毒。
召羅浮山人軒轅集。
訪以治身之要。
集亦有道之士也。
未嘗辄語詭異。
帝益重之。
及堅謂還山。
帝曰。
先生舍我亟去。
國有災者。
朕有天下竟得幾年。
集索筆橫書四十而去。
乃十四年也。
興替宜運其若是與。
而帝道皇猷始終無阙。
雖漢之文景不足過也。
惜乎簡籍遺落。
舊事十無三四。
吮墨揮翰有所慊然。
資治通鑒曰。
宣宗少曆艱難。
長年踐祚。
人之情僞靡不周知。
盡心民事精勤治道。
賞簡而當。
罰嚴而必。
故方内樂業。
殊俗順軌。
求之漢世。
其孝宣之流亞欤。
論曰。
唐新舊史唯宣宗朝事實相反特甚。
唯舊史與資治通鑒皆合。
新史貶之。
謂宣宗以察為明。
無複仁恩之意。
嗚呼斯言莫知何謂也。
大凡人君寬厚長者。
必責以優遊無斷。
至于精勤治道。
則謂以察為明。
然則從而可乎。
孟子曰。
盡信書不如無書。
蓋誠然也。
(卅二) 補怛洛伽山。
觀音示現之地。
有唐大中間。
天竺僧來。
即洞中燔盡十指。
親睹妙相。
與說妙法。
授以七寶色石。
靈迹始着。
其後日本國僧惠锷。
自五台得菩薩畫像。
欲還本國。
舟至洞辄不往。
乃以像舍于土人張氏之門。
張氏屢睹神異經捐所居為觀音院(昌國志雲梁貞明二年始建寺)郡将聞之。
遣慕賓迎其像。
到城與民祈福。
已而有僧名。
即衆求嘉木扃戶刻之。
彌月像成而僧不見。
今之所設是也(史越王作重修寺記雲)宋元豐三年。
王舜封使三韓。
至此黑風驟起巨龜負舟。
向山禱告。
大士現相舟穩。
還朝以聞。
朝廷頒金帛移寺建于梅嶺山之陽。
賜額寶陀。
祈禱雨旸辄應。
迨今元朝。
降香賜田重新寺宇。
以福邦家永延帝祚。
故怨争可得而息也。
以菲薄勤苦為修行。
以窮達壽夭為因果。
故陋賤可得而安也。
故其喻雲。
必煩惱乃見佛性。
則本衰代之風激之也。
夫衰代之風舉無可樂者也。
不有釋氏以救之。
尚安所寄其心乎。
論者不責衰代之俗。
而尤釋氏之興。
則是抱疾之夫。
而責其醫禱攻療者也。
徒知釋因衰代之興。
不知衰代須釋氏之救也。
何以言之耶。
夫俗既病矣。
人既愁矣。
不有釋氏使安其分。
勇者将奮而思鬥。
智者将靜而思謀。
則阡陌之人将紛紛而群起矣。
今釋氏一歸之分而不責于人。
故賢智俊朗之士皆息心焉。
其不達此者愚人也。
惟上所役焉。
故罹衰亂之俗。
可得而安賴此也。
若之何而剪去之哉。
論者不思釋氏扶世助化之大益。
而疾其雕锼彩繪之小費。
吾故曰。
能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者也。
會昌季年武宗大剪釋氏巾其徒。
且數萬之民隸具其居。
容貌于土木者沈諸水。
言詞于紙素者烈諸火。
分命禦史。
乘驿走天下。
察敢隐匿者罪之。
由是天下名祠珍宇。
毀撤如掃。
天子建号之初。
雪釋氏之不可廢也。
诏徐複之。
而自湖以南。
遠人畏法。
不能酌朝廷之體。
前時焚撤書像殆無遺者。
故雖明命複許制立。
莫能得其書。
道林寺湖西之勝遊也。
有釋疏言。
警辨有謀。
獨曰。
太原府國家舊都多釋祠。
我聞其帥司空範陽公天下仁人。
我弟往來購釋氏遺文。
以惠湘川之人。
宜其聽我而助成之矣。
即辭而北遊。
既上谒軍門。
範陽公果諾之。
因四求散逸不成蘊秩者。
至釋祠不見毀而副剩者又命講丐以補繕阙漏者月未幾。
凡得釋經五千四十八卷。
以大中十年秋八月。
辇自河東而歸于湘焉。
嘻釋氏之助世。
既言之矣。
向非我君洞鑒理源。
其何能複立之耶。
既立之。
且亡其書。
非有疏言遠識而誠堅。
孰克弘之耶。
吾喜疏言奉君之令演釋之宗。
不憚寒暑之勤。
德及遠人。
為叙其事且贈以詩。
詩曰。
湘水狺狺兮俗犷且很。
利殺業偷兮吏莫之馴。
繄釋氏兮易暴使仁。
釋何在兮釋在斯文。
湘水滔滔兮四望何已。
猿狖騰拏兮雲樹靡靡。
月沈浦兮煙冥山。
樯席卷兮橹床閑。
偃仰兮嘯詠。
鼓長波兮何時還。
湘川超忽兮落日晼晼。
松覆秋庭兮蘭被春畹。
上人去兮幾千裡。
何日同遊兮湘川水。
(卅一 戊寅) 诏羅浮軒轅先生。
左拾遺王譜等上疏谏之。
诏答曰。
朕以躬親庶務萬機事繁。
訪聞羅浮處士軒轅集善能攝生年齡不老。
乃遣使迎之。
冀其有少保理也。
朕每觀前史。
見秦皇漢武之事。
常以之為戒。
卿等職在谏司。
閱示來章深納誠意。
複謂宰相曰。
為吾谕于谏官。
雖少翁栾大複生。
亦不能相惑。
第聞軒轅生高士。
欲與一言耳。
未幾軒轅集至。
帝問曰。
先生遐壽而長年可緻否。
對曰。
屏聲色去滋味。
一哀樂廣惠澤。
則與天地合體日月齊明。
是為長年。
不假外求也。
帝敬重之。
(己卯) ○(韋寅于洪州創觀音寺。
躬請仰山惠寂禅師開山住持。
今為官講) 八月帝崩。
年五十矣。
帝性明睿。
用法無私。
恭謹節儉惠愛民物。
從谏如流。
天下稱為小太宗。
每宰相奏事畢。
忽恬然曰。
可以間語。
因問闾閻細事。
或譚宮中遊宴一刻許。
複正容曰。
卿等善為之。
常恐卿輩負朕。
後日難相見乃起入宮。
令狐绹嘗謂人曰。
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
然每于延英奏事。
未嘗不汗沾衣也。
舊唐史贊曰。
臣聞黎老言大中故事。
獻文皇帝器識深遠。
久曆艱難備知人間疾苦。
自寶曆已來。
中人擅權事多假借。
京師豪右大擾窮民。
洎大中臨禦。
一之日權豪斂迹。
二之日奸臣畏法。
三之日阍寺詟氣。
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
百揆四嶽穆若清風。
十餘年間頒聲載路。
帝宮中衣浣濯之衣。
常膳不過數器。
非母後侑膳。
辄不舉樂。
歲或小饑憂形于色。
雖左右近習。
未嘗見怠堕之容。
與群臣言。
俨然煦接如對賓僚。
或有所陳聞虛襟聽納。
故事人主行幸。
黃門先以龍腦郁金籍地。
獻文悉命去之。
宮人有疾醫視之。
既瘳即抽金賜之。
誡曰。
勿令敕使知。
謂朕私于侍者。
其恭儉好善類如此。
季年風毒。
召羅浮山人軒轅集。
訪以治身之要。
集亦有道之士也。
未嘗辄語詭異。
帝益重之。
及堅謂還山。
帝曰。
先生舍我亟去。
國有災者。
朕有天下竟得幾年。
集索筆橫書四十而去。
乃十四年也。
興替宜運其若是與。
而帝道皇猷始終無阙。
雖漢之文景不足過也。
惜乎簡籍遺落。
舊事十無三四。
吮墨揮翰有所慊然。
資治通鑒曰。
宣宗少曆艱難。
長年踐祚。
人之情僞靡不周知。
盡心民事精勤治道。
賞簡而當。
罰嚴而必。
故方内樂業。
殊俗順軌。
求之漢世。
其孝宣之流亞欤。
論曰。
唐新舊史唯宣宗朝事實相反特甚。
唯舊史與資治通鑒皆合。
新史貶之。
謂宣宗以察為明。
無複仁恩之意。
嗚呼斯言莫知何謂也。
大凡人君寬厚長者。
必責以優遊無斷。
至于精勤治道。
則謂以察為明。
然則從而可乎。
孟子曰。
盡信書不如無書。
蓋誠然也。
(卅二) 補怛洛伽山。
觀音示現之地。
有唐大中間。
天竺僧來。
即洞中燔盡十指。
親睹妙相。
與說妙法。
授以七寶色石。
靈迹始着。
其後日本國僧惠锷。
自五台得菩薩畫像。
欲還本國。
舟至洞辄不往。
乃以像舍于土人張氏之門。
張氏屢睹神異經捐所居為觀音院(昌國志雲梁貞明二年始建寺)郡将聞之。
遣慕賓迎其像。
到城與民祈福。
已而有僧名。
即衆求嘉木扃戶刻之。
彌月像成而僧不見。
今之所設是也(史越王作重修寺記雲)宋元豐三年。
王舜封使三韓。
至此黑風驟起巨龜負舟。
向山禱告。
大士現相舟穩。
還朝以聞。
朝廷頒金帛移寺建于梅嶺山之陽。
賜額寶陀。
祈禱雨旸辄應。
迨今元朝。
降香賜田重新寺宇。
以福邦家永延帝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