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昌一品制集序。
鋪張德[示 谷]勳業。
與新史本傳無異。
而舊史武宗紀。
則着德[示 谷]之惡。
與诏詞皆合。
然則新史取信故吏之說。
甯不誤後來者乎。
(廿五) 湖南觀察使裴休。
躬谒華林善覺禅師。
休問。
師還有侍者否。
覺雲。
有一兩個。
休雲。
在什麼處。
覺乃喚大空小空。
時二虎自庵後而出。
休睹之大驚。
覺語虎曰。
且去有客在。
二虎哮吼而去。
休問。
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
覺良久雲。
會麼。
休雲。
不會。
覺雲。
山僧常念觀音。
休歎異而去。
覺隐居常持錫夜出林麓間。
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名号。
嘗有僧來參。
方展坐具。
覺曰。
且緩緩。
僧曰。
和尚見個什麼。
覺雲。
可惜許磕破鐘樓。
其僧有省。
(己巳) ○(正月五色雲中現佛真身○複河湟瓜沙伊肅等十一州之地于是開元基宇悉如故) (廿六) 黃檗希運禅師示寂。
師福唐人。
姿貌豐碩。
遊方晚趍江西參馬祖。
值祖歸寂。
乃見百丈問馬祖平日機緣。
丈舉再參馬祖挂拂話。
師于言下大。
悟曰子他日嗣馬祖去。
師曰。
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
若嗣馬祖喪我兒孫。
丈曰。
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見過于師乃堪傳受。
師自是混迹于衆後于豫章遇觀察使裴休。
道緣契合遂出世說法。
嘗示衆曰。
汝等諸人欲何所求。
遂以捧趁去。
而衆不散。
因謂之曰。
汝曹盡是噇酒糟漢。
恁麼行腳取笑于人。
但見八百一千便去。
不可隻圖熱鬧也。
老漢行腳時。
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
便從頂上一錐看他。
若知痛癢。
可以布袋盛米供養他。
可中總似儞如此容易。
何處更有今日事。
汝等既稱行腳。
亦須着些精神還知道大唐國裡無禅師。
時有僧出雲。
隻如諸方尊宿聚徒闡化。
又作麼生。
師曰。
不道無禅。
隻是無師。
豈不見馬大師座下出八十四人坐大道場。
得大師正眼者。
止三兩人而已。
歸宗和上是其一也。
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
橫說豎說猶不知向上關捩子。
有此限腦方辨得邪正宗黨。
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
但知學語言念向肚皮裡安着。
到處稱我會禅。
還替得汝生死麼。
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
我才見入門來。
便識得儞了也。
還知麼急須努力莫容易事。
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
明眼人笑汝。
久後總被俗人算将去在。
宜自看遠近。
是阿誰分上事。
若會即便會。
不會即散去。
大中三年終于黃檗敕谥斷際禅師。
塔曰廣業。
(廿七 庚午) 诏京兆薦福寺弘辨禅師入内。
帝問曰。
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對曰。
禅門本無南北。
昔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
展轉相傳至三十一世。
此土弘忍大師有二弟子。
一名惠能。
受衣法居嶺南。
一名神秀。
在北揚化。
得法雖一時。
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頓北漸。
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
何名戒定慧。
對曰。
防非止惡名戒。
六根涉境心不随緣名定。
心境俱空照鑒無惑為慧。
帝曰。
何名方便。
對曰。
方便者隐實覆相權巧之門也。
被接中下曲施誘迪。
謂之方便。
設為上根言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談。
以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
亦無出方便之迹。
帝曰。
何為佛心。
對曰。
佛者覺也。
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
心者佛之别名。
則有百千異号。
體唯其一。
本無形狀。
非青黃赤白男女等相。
在天非天。
在人非人。
而現天現人。
能男能女。
非始非終無生無滅。
故号靈覺之性。
如陛下日應萬機。
即是陛下佛心。
假使千佛共傳。
應無别有所得也。
帝曰。
如今有人念佛如何。
對曰。
如來出世為天人師。
随根器而說。
為上根者。
開最上乘頓悟至理。
中下根者。
未能頓曉。
是以佛為韋提希開十六觀門。
令念佛生于極樂。
故經雲。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帝曰。
複有人持經持咒求佛如何。
對曰。
如來種種說法。
皆為最上一乘。
如百千衆流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别諸緣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
祖師既傳心印。
金剛經雲。
無所得法如何。
對曰。
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但示衆生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當時然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
而無所得方契然燈本意。
故經雲。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是法平等修一切善不着于相。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
還禮佛看經否。
對曰沙門禮佛看經。
蓋是住持常法。
有四報焉。
依佛戒修身。
參尋知識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
對曰。
頓明自性與佛無二。
然有無始染習。
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非一口便飽。
是日辨對七刻方罷。
帝悅賜号圓智禅師。
(廿八 辛未) 江州刺史崔黯。
複廬山東林寺。
黯自為之碑。
其略曰。
佛之心以空化執智化也。
以福利化欲仁化也。
以緣業化妄術化也。
以地獄化愚劫化也。
故中下之人。
聞其說利而畏之。
所謂救溺以手救火以水。
其于生人恩亦弘矣。
然用其法不用其心。
以至于甚則失其道蠹于物。
失其道者迷其徒。
蠹于物者覆其宗。
皆非佛之以手以水之意也。
為國家者。
取其有益于人。
去其蠹物之病則通矣。
唐有天下一十四帝。
視其甚理而汰之。
而執事之人。
不以歸牛返本。
以結人心。
其道甚桀幾為一緻。
今天子取其益生人稍複其教。
通而流之以濟中下。
于是江州奉例诏。
予時為刺史。
前訪茲地。
松門千樹岚光熏天。
蜩嘒湍鳴松籁冷然可别愛而不剪。
利以時往。
至是即善而複之。
又曰。
嘗觀晉史。
見遠公之事。
及得其書。
其辨若注。
其言若鋒。
足以見其當時取今之所謂遠公者也。
吾聞嶺南之山峻而不山。
嶺北之山山而不秀。
而廬山為山。
山與秀兩有之。
五老窺湖懸泉墜天。
粳香藥靈鳥閑獸善。
煙岚之中恍有绛節白鶴。
使人觀之而不能回眸也。
且金陵六代。
代促俗薄。
臣以功危。
主
鋪張德[示 谷]勳業。
與新史本傳無異。
而舊史武宗紀。
則着德[示 谷]之惡。
與诏詞皆合。
然則新史取信故吏之說。
甯不誤後來者乎。
(廿五) 湖南觀察使裴休。
躬谒華林善覺禅師。
休問。
師還有侍者否。
覺雲。
有一兩個。
休雲。
在什麼處。
覺乃喚大空小空。
時二虎自庵後而出。
休睹之大驚。
覺語虎曰。
且去有客在。
二虎哮吼而去。
休問。
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
覺良久雲。
會麼。
休雲。
不會。
覺雲。
山僧常念觀音。
休歎異而去。
覺隐居常持錫夜出林麓間。
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名号。
嘗有僧來參。
方展坐具。
覺曰。
且緩緩。
僧曰。
和尚見個什麼。
覺雲。
可惜許磕破鐘樓。
其僧有省。
(己巳) ○(正月五色雲中現佛真身○複河湟瓜沙伊肅等十一州之地于是開元基宇悉如故) (廿六) 黃檗希運禅師示寂。
師福唐人。
姿貌豐碩。
遊方晚趍江西參馬祖。
值祖歸寂。
乃見百丈問馬祖平日機緣。
丈舉再參馬祖挂拂話。
師于言下大。
悟曰子他日嗣馬祖去。
師曰。
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
若嗣馬祖喪我兒孫。
丈曰。
如是如是。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見過于師乃堪傳受。
師自是混迹于衆後于豫章遇觀察使裴休。
道緣契合遂出世說法。
嘗示衆曰。
汝等諸人欲何所求。
遂以捧趁去。
而衆不散。
因謂之曰。
汝曹盡是噇酒糟漢。
恁麼行腳取笑于人。
但見八百一千便去。
不可隻圖熱鬧也。
老漢行腳時。
或遇草根下有一個漢。
便從頂上一錐看他。
若知痛癢。
可以布袋盛米供養他。
可中總似儞如此容易。
何處更有今日事。
汝等既稱行腳。
亦須着些精神還知道大唐國裡無禅師。
時有僧出雲。
隻如諸方尊宿聚徒闡化。
又作麼生。
師曰。
不道無禅。
隻是無師。
豈不見馬大師座下出八十四人坐大道場。
得大師正眼者。
止三兩人而已。
歸宗和上是其一也。
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
橫說豎說猶不知向上關捩子。
有此限腦方辨得邪正宗黨。
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
但知學語言念向肚皮裡安着。
到處稱我會禅。
還替得汝生死麼。
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
我才見入門來。
便識得儞了也。
還知麼急須努力莫容易事。
持片衣口食空過一生。
明眼人笑汝。
久後總被俗人算将去在。
宜自看遠近。
是阿誰分上事。
若會即便會。
不會即散去。
大中三年終于黃檗敕谥斷際禅師。
塔曰廣業。
(廿七 庚午) 诏京兆薦福寺弘辨禅師入内。
帝問曰。
禅宗何有南北之名。
對曰。
禅門本無南北。
昔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
展轉相傳至三十一世。
此土弘忍大師有二弟子。
一名惠能。
受衣法居嶺南。
一名神秀。
在北揚化。
得法雖一時。
開導發悟有頓漸之異。
故曰南頓北漸。
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
帝曰。
何名戒定慧。
對曰。
防非止惡名戒。
六根涉境心不随緣名定。
心境俱空照鑒無惑為慧。
帝曰。
何名方便。
對曰。
方便者隐實覆相權巧之門也。
被接中下曲施誘迪。
謂之方便。
設為上根言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者。
斯亦方便之談。
以至祖師玄言忘功絕謂。
亦無出方便之迹。
帝曰。
何為佛心。
對曰。
佛者覺也。
謂人有智慧覺照為佛心。
心者佛之别名。
則有百千異号。
體唯其一。
本無形狀。
非青黃赤白男女等相。
在天非天。
在人非人。
而現天現人。
能男能女。
非始非終無生無滅。
故号靈覺之性。
如陛下日應萬機。
即是陛下佛心。
假使千佛共傳。
應無别有所得也。
帝曰。
如今有人念佛如何。
對曰。
如來出世為天人師。
随根器而說。
為上根者。
開最上乘頓悟至理。
中下根者。
未能頓曉。
是以佛為韋提希開十六觀門。
令念佛生于極樂。
故經雲。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帝曰。
複有人持經持咒求佛如何。
對曰。
如來種種說法。
皆為最上一乘。
如百千衆流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别諸緣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
祖師既傳心印。
金剛經雲。
無所得法如何。
對曰。
佛之一化實無一法與人。
但示衆生各各自性同一法藏。
當時然燈如來但印釋迦本法。
而無所得方契然燈本意。
故經雲。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是法平等修一切善不着于相。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
還禮佛看經否。
對曰沙門禮佛看經。
蓋是住持常法。
有四報焉。
依佛戒修身。
參尋知識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
對曰。
頓明自性與佛無二。
然有無始染習。
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非一口便飽。
是日辨對七刻方罷。
帝悅賜号圓智禅師。
(廿八 辛未) 江州刺史崔黯。
複廬山東林寺。
黯自為之碑。
其略曰。
佛之心以空化執智化也。
以福利化欲仁化也。
以緣業化妄術化也。
以地獄化愚劫化也。
故中下之人。
聞其說利而畏之。
所謂救溺以手救火以水。
其于生人恩亦弘矣。
然用其法不用其心。
以至于甚則失其道蠹于物。
失其道者迷其徒。
蠹于物者覆其宗。
皆非佛之以手以水之意也。
為國家者。
取其有益于人。
去其蠹物之病則通矣。
唐有天下一十四帝。
視其甚理而汰之。
而執事之人。
不以歸牛返本。
以結人心。
其道甚桀幾為一緻。
今天子取其益生人稍複其教。
通而流之以濟中下。
于是江州奉例诏。
予時為刺史。
前訪茲地。
松門千樹岚光熏天。
蜩嘒湍鳴松籁冷然可别愛而不剪。
利以時往。
至是即善而複之。
又曰。
嘗觀晉史。
見遠公之事。
及得其書。
其辨若注。
其言若鋒。
足以見其當時取今之所謂遠公者也。
吾聞嶺南之山峻而不山。
嶺北之山山而不秀。
而廬山為山。
山與秀兩有之。
五老窺湖懸泉墜天。
粳香藥靈鳥閑獸善。
煙岚之中恍有绛節白鶴。
使人觀之而不能回眸也。
且金陵六代。
代促俗薄。
臣以功危。
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