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至大漸。
旬日不能言而崩。
年三十三。
舊史贊曰。
昭肅削浮圖之法。
懲遊惰之民。
志欲矯步丹梯求珠赤水。
徒見蕭衍姚興之曲學。
不悟始皇漢武之妄求。
蓋受惑左道之言。
故偏斥異方之教。
況身毒西來之法向欲千年。
蚩蚩之民習以成俗。
畏其教甚于國法。
樂其徒不異登仙。
如文身斷發之鄉。
似吐火吞舟之戲。
讵可正以鹹韶而律以章甫。
加以笮融何充之佞。
代不乏人。
雖荀卿孟子之賢。
未容抗論。
一朝堕殘金像燔棄胡書。
結怨于膜拜之流。
犯怒于匹夫之口。
哲王之舉不駭物情。
前代存而勿論。
實為中道。
欲革斯弊将俟河清。
昭肅頗稱明斷。
然聽斯蔽矣(已上并見舊史) 論曰。
舊史武宗紀。
着除罷釋氏始末甚詳。
當時黃冠乘寵傾害吾教。
然亦大臣李德裕輔成其事也。
新史曰。
武宗毅然除去浮屠之法甚銳。
而躬受道家法箓。
服藥以求長年。
以此知其非明智之不惑者。
特好惡不同耳。
噫嘻。
武宗非明智不惑。
豈特于釋老好惡不同哉。
其偏信李德裕專權用事。
朋黨相傾。
雖僅有伐叛之勞。
未見成功而朝野積怨已甚。
使更久權。
則與李林甫又何異乎○(古曰。
上流之罪天執其罰。
下民之罪天似其罰。
異矣哉。
報應傳曰。
正月十五日有人夜行至穆宗陵下。
忽聞人語。
謂是盜焉。
遂泊衰叢之内。
俄而空有朱衣。
執版宣曰。
[塚-豖+(一/豖)]尉何在。
有二吏出應曰。
在矣。
朱衣曰。
錄海西居使者至也未。
吏曰。
計程十八日方至。
朱衣曰。
何稽。
吏曰。
李炎坐毀聖教減算一紀。
當與海西君同錄其魂而至矣。
時有賈客自東來。
俱尋不見。
是年武宗果卒。
并錄之) (廿一 丙寅) ○(三月上崩。
子幼。
皇太叔即位。
四月出李德裕荊南節度使) (丁卯) 宣宗忱(憲宗第十三子。
始封光王。
讓位與侄文宗武宗後武宗不道捶亡沈于宮廁。
宦者仇公武潛收救之。
俾髡發為僧。
後複受江陵少尹。
武宗疾大漸。
立光王為皇太叔即位于柩前。
帝以流落民間。
備知稼穑勤于庶政。
視前昏暴。
廣興佛寺。
後年五十崩鹹甯殿。
葬貞陵。
在位十三年)改元大中。
(廿二) 三月诏曰。
會昌季年并省寺宇。
雖雲異方之教。
有資為理之源。
中國之人久行其道。
厘革過當事體乖謬。
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諸宿舊僧。
可仍舊修葺住持。
(廿三) 是年尚書白居易卒。
年七十有五。
贈尚書左仆射。
上以詩吊之。
居易被遇憲宗。
時事無不言。
湔剔抉摩多見聽可。
然為當路所忌。
遂擯斥所蘊不得施。
乃放意文酒。
能順适所遇。
托釋氏死生之說。
若忘形骸者。
後複進用。
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
居官辄病去。
遂無立功名意。
與弟行簡及從祖弟敏中友愛。
東都所居履道裡疏沼種樹架石樓。
香山鑿八節灘。
号醉吟先生。
自為之傳。
晚節好佛尤甚。
至經月不食葷。
稱香山居士。
與胡杲等九人宴集。
皆高年不仕者。
人慕之繪為九老圖。
居易于文章精切。
然最工于詩。
當時士人争傳誦之。
其始生方七月能展書。
姆指之無兩字雖式之百數不差。
九歲暗識音律。
其笃于才章蓋天禀然。
既卒以其所居第施為佛寺。
宣宗思其賢不已。
因擢其弟敏中為相。
居易嘗(足疾)。
肖彌陀佛像而禱之。
自為之記曰。
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号極樂。
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
其國号淨土。
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
其佛号阿彌陀。
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
谛觀此娑婆世界衆生。
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
有起心歸佛者。
舉手合掌必向西方。
有怖厄苦惱。
開口發聲。
必先念阿彌陀。
又範金合土刻石繡紋。
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
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
由是而觀。
是彼如來有大誓願于此衆生。
衆生有大因緣于彼國土明矣。
不然南北東西過去現在未來佛多矣。
何獨如是哉。
何獨如是哉。
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
當衰莫之歲。
中風痹之疾。
乃舍俸錢三十萬。
命工人杜敬宗按阿彌陀無量壽二經。
畫西方世界一部。
高九尺廣丈有三尺。
阿彌陀尊佛坐中央。
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
人天瞻仰眷屬圍繞。
樓台伎樂水樹花鳥。
七寶嚴飾五彩張施。
爛爛煌煌功德成就。
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
起慈悲心發弘誓願。
願此功德回施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
有如我老者。
如我病者。
願離苦得樂斷惡修善。
不越南部便睹西方。
白毫大光應念來感。
青蓮上品随願往生。
從現在身盡未來際。
常得親近而供養也。
欲重宣此義。
而說贊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衆苦。
願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廿四 戊辰) 九月诏曰。
潮州司馬李德[示 谷]。
早籍門第幼踐清華。
累居将相之榮。
唯以奸傾為業。
當會昌之際極公台之崇。
騁谀佞以得君。
遂恣橫而持政。
專權生事妒賢害忠。
動多詭異之謀。
潛懷僭越之志。
秉直者必棄。
向善者盡排。
誣忠良造朋黨之名。
肆奸僞生加諸之釁。
計有逾于指鹿。
罪實見于欺天。
屬者方處鈞衡曾無嫌避。
委國史于愛婿之手。
寵秘文于弱子之身。
洎參信書亦見親昵。
恭推元和實錄。
乃不刊之書。
擅敢改張罔有畏忌。
奪他人之懿績。
為私門之令猷。
附李榮之曲情。
成吳缃之怨獄。
擢爾之發數罪未窮。
載窺罔上之由。
益見無君之意。
朕務全本體久為含容。
雖黜降其官榮。
尚蓋藏其醜狀。
而睥睨未已。
兢惕無聞。
積惡既張公議難抑。
可崖州司戶。
未幾德裕慚忿而卒。
乃見夢哀訴于宰相令狐绹。
乞歸葬其屍。
識者謂之強魂雖死亦不哀雲。
論曰。
唐李習之曰。
史官紀事不得實。
乃取行狀谥牒。
凡為狀者。
皆門生故吏。
苟言虛美。
尤不足信。
予觀李德[示 谷]故吏鄭亞所為會
旬日不能言而崩。
年三十三。
舊史贊曰。
昭肅削浮圖之法。
懲遊惰之民。
志欲矯步丹梯求珠赤水。
徒見蕭衍姚興之曲學。
不悟始皇漢武之妄求。
蓋受惑左道之言。
故偏斥異方之教。
況身毒西來之法向欲千年。
蚩蚩之民習以成俗。
畏其教甚于國法。
樂其徒不異登仙。
如文身斷發之鄉。
似吐火吞舟之戲。
讵可正以鹹韶而律以章甫。
加以笮融何充之佞。
代不乏人。
雖荀卿孟子之賢。
未容抗論。
一朝堕殘金像燔棄胡書。
結怨于膜拜之流。
犯怒于匹夫之口。
哲王之舉不駭物情。
前代存而勿論。
實為中道。
欲革斯弊将俟河清。
昭肅頗稱明斷。
然聽斯蔽矣(已上并見舊史) 論曰。
舊史武宗紀。
着除罷釋氏始末甚詳。
當時黃冠乘寵傾害吾教。
然亦大臣李德裕輔成其事也。
新史曰。
武宗毅然除去浮屠之法甚銳。
而躬受道家法箓。
服藥以求長年。
以此知其非明智之不惑者。
特好惡不同耳。
噫嘻。
武宗非明智不惑。
豈特于釋老好惡不同哉。
其偏信李德裕專權用事。
朋黨相傾。
雖僅有伐叛之勞。
未見成功而朝野積怨已甚。
使更久權。
則與李林甫又何異乎○(古曰。
上流之罪天執其罰。
下民之罪天似其罰。
異矣哉。
報應傳曰。
正月十五日有人夜行至穆宗陵下。
忽聞人語。
謂是盜焉。
遂泊衰叢之内。
俄而空有朱衣。
執版宣曰。
[塚-豖+(一/豖)]尉何在。
有二吏出應曰。
在矣。
朱衣曰。
錄海西居使者至也未。
吏曰。
計程十八日方至。
朱衣曰。
何稽。
吏曰。
李炎坐毀聖教減算一紀。
當與海西君同錄其魂而至矣。
時有賈客自東來。
俱尋不見。
是年武宗果卒。
并錄之) (廿一 丙寅) ○(三月上崩。
子幼。
皇太叔即位。
四月出李德裕荊南節度使) (丁卯) 宣宗忱(憲宗第十三子。
始封光王。
讓位與侄文宗武宗後武宗不道捶亡沈于宮廁。
宦者仇公武潛收救之。
俾髡發為僧。
後複受江陵少尹。
武宗疾大漸。
立光王為皇太叔即位于柩前。
帝以流落民間。
備知稼穑勤于庶政。
視前昏暴。
廣興佛寺。
後年五十崩鹹甯殿。
葬貞陵。
在位十三年)改元大中。
(廿二) 三月诏曰。
會昌季年并省寺宇。
雖雲異方之教。
有資為理之源。
中國之人久行其道。
厘革過當事體乖謬。
其靈山聖境應會昌五年所廢寺宇諸宿舊僧。
可仍舊修葺住持。
(廿三) 是年尚書白居易卒。
年七十有五。
贈尚書左仆射。
上以詩吊之。
居易被遇憲宗。
時事無不言。
湔剔抉摩多見聽可。
然為當路所忌。
遂擯斥所蘊不得施。
乃放意文酒。
能順适所遇。
托釋氏死生之說。
若忘形骸者。
後複進用。
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
居官辄病去。
遂無立功名意。
與弟行簡及從祖弟敏中友愛。
東都所居履道裡疏沼種樹架石樓。
香山鑿八節灘。
号醉吟先生。
自為之傳。
晚節好佛尤甚。
至經月不食葷。
稱香山居士。
與胡杲等九人宴集。
皆高年不仕者。
人慕之繪為九老圖。
居易于文章精切。
然最工于詩。
當時士人争傳誦之。
其始生方七月能展書。
姆指之無兩字雖式之百數不差。
九歲暗識音律。
其笃于才章蓋天禀然。
既卒以其所居第施為佛寺。
宣宗思其賢不已。
因擢其弟敏中為相。
居易嘗(足疾)。
肖彌陀佛像而禱之。
自為之記曰。
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号極樂。
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
其國号淨土。
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
其佛号阿彌陀。
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
谛觀此娑婆世界衆生。
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
有起心歸佛者。
舉手合掌必向西方。
有怖厄苦惱。
開口發聲。
必先念阿彌陀。
又範金合土刻石繡紋。
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
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
不知其然而然。
由是而觀。
是彼如來有大誓願于此衆生。
衆生有大因緣于彼國土明矣。
不然南北東西過去現在未來佛多矣。
何獨如是哉。
何獨如是哉。
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
當衰莫之歲。
中風痹之疾。
乃舍俸錢三十萬。
命工人杜敬宗按阿彌陀無量壽二經。
畫西方世界一部。
高九尺廣丈有三尺。
阿彌陀尊佛坐中央。
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
人天瞻仰眷屬圍繞。
樓台伎樂水樹花鳥。
七寶嚴飾五彩張施。
爛爛煌煌功德成就。
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
起慈悲心發弘誓願。
願此功德回施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
有如我老者。
如我病者。
願離苦得樂斷惡修善。
不越南部便睹西方。
白毫大光應念來感。
青蓮上品随願往生。
從現在身盡未來際。
常得親近而供養也。
欲重宣此義。
而說贊曰。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衆苦。
願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廿四 戊辰) 九月诏曰。
潮州司馬李德[示 谷]。
早籍門第幼踐清華。
累居将相之榮。
唯以奸傾為業。
當會昌之際極公台之崇。
騁谀佞以得君。
遂恣橫而持政。
專權生事妒賢害忠。
動多詭異之謀。
潛懷僭越之志。
秉直者必棄。
向善者盡排。
誣忠良造朋黨之名。
肆奸僞生加諸之釁。
計有逾于指鹿。
罪實見于欺天。
屬者方處鈞衡曾無嫌避。
委國史于愛婿之手。
寵秘文于弱子之身。
洎參信書亦見親昵。
恭推元和實錄。
乃不刊之書。
擅敢改張罔有畏忌。
奪他人之懿績。
為私門之令猷。
附李榮之曲情。
成吳缃之怨獄。
擢爾之發數罪未窮。
載窺罔上之由。
益見無君之意。
朕務全本體久為含容。
雖黜降其官榮。
尚蓋藏其醜狀。
而睥睨未已。
兢惕無聞。
積惡既張公議難抑。
可崖州司戶。
未幾德裕慚忿而卒。
乃見夢哀訴于宰相令狐绹。
乞歸葬其屍。
識者謂之強魂雖死亦不哀雲。
論曰。
唐李習之曰。
史官紀事不得實。
乃取行狀谥牒。
凡為狀者。
皆門生故吏。
苟言虛美。
尤不足信。
予觀李德[示 谷]故吏鄭亞所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