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退之性愎讦。
當時達官皆薄其為人。
及與李紳同列。
紳恥居其下。
數上疏訟其短。
今新史則以退之排佛老之功比孟子。
嘉祐中有西蜀龍先生者。
忿其言太過。
遂摘退之言行悖戾先儒者。
條攻之。
一曰。
老氏不可毀。
二曰。
愈讀墨子反孟玷孔。
若此類二十篇行于世。
及觀外傳見大颠之說。
凡退之平生蹈僞于此疏脫盡矣。
歐陽文忠公嘗歎曰。
雖退之複生不能自解免。
得不謂天下至言哉。
而荊國王文公亦曰。
人有樂孟子拒楊墨也。
而以排佛老為己功。
嗚呼莊子莊子所謂夏蟲者。
其斯人之謂乎。
道歲也。
聖人時也。
執一時而疑歲者。
終不聞道。
夫春起于冬而以冬為終。
終天下之道術者。
其釋氏乎。
不至于是者。
皆所謂夏蟲也。
文公蓋宋朝巨儒。
其論退之如此。
則外傳之說。
可不信夫。
⊙大颠禅師者。
潮陽人。
參南嶽石頭和上。
一日石頭問。
何者是禅。
師雲。
揚眉動目。
石頭雲。
除卻揚眉動目外。
将汝本來面目呈看。
師雲。
請和上除卻揚眉動目外鑒某甲。
石頭雲。
我除竟。
師雲。
将呈和上了也。
石頭雲。
汝既将呈我心如何。
師雲。
不異和上。
石頭雲。
非關汝事。
師雲。
本無物。
石頭雲。
汝亦無物。
師雲。
無物即是真物。
石頭雲。
真物不可得。
汝心現量如此。
大須護持。
師後歸住潮陽靈山。
嘗示衆曰。
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
多見時輩隻認揚眉動目一語一默蓦頭印可以為心要。
此實未了。
吾今為汝分明說出。
各須聽取。
但除一切妄運想念現量。
即真汝心。
此心與塵境及守靜時。
全無交涉。
即心是佛。
不待修治。
何故應機随照泠泠自用。
窮其用處了不可得。
喚作妙用乃是本心。
大須護持不可容易。
侍郎韓愈嘗問。
如何是道。
師良久。
時三平為侍者。
乃擊禅床。
師雲。
作什麼。
三平雲。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退之喜曰。
愈問道于師。
卻于侍者得個入處。
遂辭而去。
⊙是年十月五日。
刺史柳宗元卒。
宗元字子厚。
河東人。
少精敏無不通達。
為文章卓偉精緻。
一時輩行推仰。
第博學宏詞。
累監察禦史裡行。
善王叔文。
叔文得罪貶永州司馬。
既居閑益自刻苦。
務記覽為詞章。
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之間。
凡十年。
起為柳州刺史。
友人劉禹錫者得播州。
宋元曰。
播非人所居。
而禹錫親在堂吾不忍其窮。
即具表欲以柳州授禹錫而自往播。
會大臣亦為禹錫請。
因改連州。
柳人以男女質錢。
過時不贖則沒為奴婢。
宗元設方計悉贖歸之。
南方士人走數千裡從宗元遊。
經指授者為文詞皆有師法。
世号柳柳州。
卒年四十七。
臨終遍與友人書。
托以後事。
文集三十三卷。
韓愈嘗評曰。
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崔蔡不足多也。
既沒柳人懷之。
其神降于州之後堂。
因廟于羅池。
血食至今存焉。
(庚子) 正月帝服金丹燥悶。
内豎畏誅而深宮秘邃。
故有不測之禍。
資治通鑒曰。
憲宗聰明果決得于天性。
選任忠良延納善謀。
師老财屈異論輻辏。
而不為之疑。
盜發都邑屠害元戎。
而不為之懼。
卒能取靈夏清劍南。
誅浙西俘澤潞。
平淮南複齊魯。
于是天下深根固蔕之盜。
皆狼顧鼠拱。
納質效地稽颡入朝。
百年之憂一旦廓然矣。
然怠于防微。
變生肘腋。
悲夫。
⊙是年有沙門北山和尚。
諱神清字靈叟。
而于王朝高談。
著述法華玄箋十卷。
釋氏年志三十卷。
律疏要訣并俱舍訣等共百餘卷。
語錄十卷。
内外該括可為世範。
受業于綿州開元寺。
終于梓州惠義寺。
於戲。
⊙(辛醜) 穆宗恒(憲宗第三子。
登祚仁賢壽三十歲。
葬于光陵在正位四年)改長慶。
(壬寅) 春時雪 太和公主 降金人 嫁回鹘。
⊙是年白居易。
由中書舍人出為杭州刺史。
聞鳥窠和尚道德。
枉駕見之。
時鳥窠因長松槃屈如蓋。
遂栖止其上。
居易問曰。
禅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
太守危險尤甚。
曰弟子位鎮江山。
何險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識浪不停。
得非險乎。
又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居易曰。
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師曰。
三歲孩兒雖說得。
八十翁翁行不得。
居易欽歎而去。
自是數從之問道。
⊙是歲穆宗遣左街僧錄靈阜。
赍诏起汾陽無業禅師赴阙。
阜至。
宣诏畢稽首無業足下。
白曰。
主上此度恩旨不同。
願師起赴。
無以他詞固辟也。
業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人主。
汝可先行。
吾即往矣。
遂沐浴淨發。
至中夕告門人惠愔等曰。
汝曹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
不生不滅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
迷者為不了故即被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不窮。
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
無有實者。
故經雲。
唯有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端坐而逝。
阜回奏其事。
帝欽歎久之。
嘗有僧問。
十二分教流于此土。
得道果者非止一二。
雲何祖師西來别唱玄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隻如上代高僧。
并淹貫九流洞明三藏。
如生肇融睿等。
豈得不知佛法耶。
師曰。
諸佛不曾出世。
亦無一法與人。
但随病施方。
遂有十二分教。
如将蜜果換苦葫蘆。
淘汝諸人業根都無實事。
神通變化及百千三昧門。
化彼天魔外道。
福智二嚴為破執有滞空之見。
若不會道及祖師意論什麼生肇融睿。
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河沙數。
說佛說心有百千億。
纖塵不去未免輪回。
思念不忘盡從沉墜。
如斯之類尚不識業果。
妄謂上流并他先德。
但言觸目無非佛事。
舉足皆是道場。
原其所習。
不如一個五戒十善凡夫。
觀其發言。
嫌他二乘十地菩薩。
且醍醐上味為世珍奇。
遇斯等人翻成毒藥。
南山尚不許呼為大乘。
學語之流争鋒唇吻之間。
鼓論不根之事。
并他先德。
誠實苦哉。
隻如野逸高人。
猶解枕流漱石棄其榮祿。
亦有安國理民之謀。
征而不起。
況我禅宗途路且别。
看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後。
茅茨石室向折腳铛子裡煮飯吃過。
三十二十年名利不幹懷。
财寶不系念。
大忘人世隐迹岩叢。
君王命而不來。
諸侯請而不赴。
豈同時輩貪名愛利汨沒世途。
如短販人。
有少希求而忘
退之性愎讦。
當時達官皆薄其為人。
及與李紳同列。
紳恥居其下。
數上疏訟其短。
今新史則以退之排佛老之功比孟子。
嘉祐中有西蜀龍先生者。
忿其言太過。
遂摘退之言行悖戾先儒者。
條攻之。
一曰。
老氏不可毀。
二曰。
愈讀墨子反孟玷孔。
若此類二十篇行于世。
及觀外傳見大颠之說。
凡退之平生蹈僞于此疏脫盡矣。
歐陽文忠公嘗歎曰。
雖退之複生不能自解免。
得不謂天下至言哉。
而荊國王文公亦曰。
人有樂孟子拒楊墨也。
而以排佛老為己功。
嗚呼莊子莊子所謂夏蟲者。
其斯人之謂乎。
道歲也。
聖人時也。
執一時而疑歲者。
終不聞道。
夫春起于冬而以冬為終。
終天下之道術者。
其釋氏乎。
不至于是者。
皆所謂夏蟲也。
文公蓋宋朝巨儒。
其論退之如此。
則外傳之說。
可不信夫。
⊙大颠禅師者。
潮陽人。
參南嶽石頭和上。
一日石頭問。
何者是禅。
師雲。
揚眉動目。
石頭雲。
除卻揚眉動目外。
将汝本來面目呈看。
師雲。
請和上除卻揚眉動目外鑒某甲。
石頭雲。
我除竟。
師雲。
将呈和上了也。
石頭雲。
汝既将呈我心如何。
師雲。
不異和上。
石頭雲。
非關汝事。
師雲。
本無物。
石頭雲。
汝亦無物。
師雲。
無物即是真物。
石頭雲。
真物不可得。
汝心現量如此。
大須護持。
師後歸住潮陽靈山。
嘗示衆曰。
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
多見時輩隻認揚眉動目一語一默蓦頭印可以為心要。
此實未了。
吾今為汝分明說出。
各須聽取。
但除一切妄運想念現量。
即真汝心。
此心與塵境及守靜時。
全無交涉。
即心是佛。
不待修治。
何故應機随照泠泠自用。
窮其用處了不可得。
喚作妙用乃是本心。
大須護持不可容易。
侍郎韓愈嘗問。
如何是道。
師良久。
時三平為侍者。
乃擊禅床。
師雲。
作什麼。
三平雲。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退之喜曰。
愈問道于師。
卻于侍者得個入處。
遂辭而去。
⊙是年十月五日。
刺史柳宗元卒。
宗元字子厚。
河東人。
少精敏無不通達。
為文章卓偉精緻。
一時輩行推仰。
第博學宏詞。
累監察禦史裡行。
善王叔文。
叔文得罪貶永州司馬。
既居閑益自刻苦。
務記覽為詞章。
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之間。
凡十年。
起為柳州刺史。
友人劉禹錫者得播州。
宋元曰。
播非人所居。
而禹錫親在堂吾不忍其窮。
即具表欲以柳州授禹錫而自往播。
會大臣亦為禹錫請。
因改連州。
柳人以男女質錢。
過時不贖則沒為奴婢。
宗元設方計悉贖歸之。
南方士人走數千裡從宗元遊。
經指授者為文詞皆有師法。
世号柳柳州。
卒年四十七。
臨終遍與友人書。
托以後事。
文集三十三卷。
韓愈嘗評曰。
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崔蔡不足多也。
既沒柳人懷之。
其神降于州之後堂。
因廟于羅池。
血食至今存焉。
(庚子) 正月帝服金丹燥悶。
内豎畏誅而深宮秘邃。
故有不測之禍。
資治通鑒曰。
憲宗聰明果決得于天性。
選任忠良延納善謀。
師老财屈異論輻辏。
而不為之疑。
盜發都邑屠害元戎。
而不為之懼。
卒能取靈夏清劍南。
誅浙西俘澤潞。
平淮南複齊魯。
于是天下深根固蔕之盜。
皆狼顧鼠拱。
納質效地稽颡入朝。
百年之憂一旦廓然矣。
然怠于防微。
變生肘腋。
悲夫。
⊙是年有沙門北山和尚。
諱神清字靈叟。
而于王朝高談。
著述法華玄箋十卷。
釋氏年志三十卷。
律疏要訣并俱舍訣等共百餘卷。
語錄十卷。
内外該括可為世範。
受業于綿州開元寺。
終于梓州惠義寺。
於戲。
⊙(辛醜) 穆宗恒(憲宗第三子。
登祚仁賢壽三十歲。
葬于光陵在正位四年)改長慶。
(壬寅) 春時雪 太和公主 降金人 嫁回鹘。
⊙是年白居易。
由中書舍人出為杭州刺史。
聞鳥窠和尚道德。
枉駕見之。
時鳥窠因長松槃屈如蓋。
遂栖止其上。
居易問曰。
禅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
太守危險尤甚。
曰弟子位鎮江山。
何險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識浪不停。
得非險乎。
又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居易曰。
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師曰。
三歲孩兒雖說得。
八十翁翁行不得。
居易欽歎而去。
自是數從之問道。
⊙是歲穆宗遣左街僧錄靈阜。
赍诏起汾陽無業禅師赴阙。
阜至。
宣诏畢稽首無業足下。
白曰。
主上此度恩旨不同。
願師起赴。
無以他詞固辟也。
業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人主。
汝可先行。
吾即往矣。
遂沐浴淨發。
至中夕告門人惠愔等曰。
汝曹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
不生不滅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
迷者為不了故即被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不窮。
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
無有實者。
故經雲。
唯有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端坐而逝。
阜回奏其事。
帝欽歎久之。
嘗有僧問。
十二分教流于此土。
得道果者非止一二。
雲何祖師西來别唱玄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隻如上代高僧。
并淹貫九流洞明三藏。
如生肇融睿等。
豈得不知佛法耶。
師曰。
諸佛不曾出世。
亦無一法與人。
但随病施方。
遂有十二分教。
如将蜜果換苦葫蘆。
淘汝諸人業根都無實事。
神通變化及百千三昧門。
化彼天魔外道。
福智二嚴為破執有滞空之見。
若不會道及祖師意論什麼生肇融睿。
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河沙數。
說佛說心有百千億。
纖塵不去未免輪回。
思念不忘盡從沉墜。
如斯之類尚不識業果。
妄謂上流并他先德。
但言觸目無非佛事。
舉足皆是道場。
原其所習。
不如一個五戒十善凡夫。
觀其發言。
嫌他二乘十地菩薩。
且醍醐上味為世珍奇。
遇斯等人翻成毒藥。
南山尚不許呼為大乘。
學語之流争鋒唇吻之間。
鼓論不根之事。
并他先德。
誠實苦哉。
隻如野逸高人。
猶解枕流漱石棄其榮祿。
亦有安國理民之謀。
征而不起。
況我禅宗途路且别。
看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後。
茅茨石室向折腳铛子裡煮飯吃過。
三十二十年名利不幹懷。
财寶不系念。
大忘人世隐迹岩叢。
君王命而不來。
諸侯請而不赴。
豈同時輩貪名愛利汨沒世途。
如短販人。
有少希求而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