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關燈
大果。

    十地諸聖玄通佛理。

    豈不如一個博地凡夫。

    實無此理。

    他說法如雲如雨。

    猶被佛呵見性如隔羅縠。

    隻為情存聖量見在因果。

    未能逾越聖情過諸影迹。

    先賢古德碩學高人。

    博達古今洞明教網。

    蓋為識學诠文水乳難辨。

    不明自理念靜求真。

    嗟乎得人身者如爪甲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良可傷惜。

    設悟理之者有一知半解。

    不知是悟中之則入理之門。

    便謂永脫世累輕忽上流。

    緻使心漏不盡理地不明。

    空到老死無成虛延歲月。

    且聰明不能敵生死。

    幹惠未免輪回。

    共兄弟論實不論虛。

    隻這口食身衣。

    盡是欺賢罔聖求得将來。

    他心惠眼。

    觀之如飲膿血相似。

    總須償他始得。

    阿那個是有道果自然感得他信施來。

    學般若菩薩不得自謾。

    如冰淩上行劍刃上走。

    臨命終時。

    一毫凡聖情量不盡。

    纖塵思念不忘。

    随念受生。

    輕重五陰向驢胎馬腹裡托質。

    泥犁镬湯裡煮煠一遍了。

    從前記持憶想見解智慧。

    都盧一時失卻。

    依前再為蝼蟻。

    從頭又作蚊虻。

    雖是善因而招惡果。

    且圖個什麼。

    兄弟隻為貪欲成性。

    二十五有向腳跟下系着。

    無成辨之期。

    祖師觀此土衆生有大乘根性。

    惟傳心印指示迷情。

    得之者即不揀凡之與聖愚之與知。

    且多虛不如少實。

    大丈夫兒如今直下休去歇去頓息萬緣。

    越生死流迥出常格。

    靈光獨照物累不拘。

    巍巍堂堂三界獨步。

    何必身長丈六紫磨金輝項佩圓光廣長舌相。

    以色見我是行邪道。

    設有眷屬莊嚴不求自得。

    山河大地不礙眼光。

    得大總持一聞千悟。

    都不希求一餐之直。

    汝等諸人傥不如是。

    祖師來至此土非常。

    有損有益。

    有益者。

    千萬人中撈漉一個半個堪為法器。

    有損者。

    如前已明。

    從他依三乘教法修行不妨。

    卻得四果三賢進修之分。

    所以先德雲。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宿債。

    師憲宗穆宗兩朝。

    凡三诏不赴。

    既沒賜谥大達禅師。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

    本渚宮賣餅家子也。

    史失其姓。

    少時英異。

    初悟禅師居天皇寺。

    人莫之測。

    師家于寺巷。

    日常以十餅饋之。

    悟受之。

    每食異常留一餅曰。

    吾惠汝以蔭子孫。

    一日退而省其私曰。

    餅是我持去。

    何以反遺我邪。

    甯别有旨乎。

    遂告問焉。

    悟曰。

    是汝持來。

    複汝何咎。

    師聞頗曉玄旨。

    因祈出家。

    悟曰。

    汝昔崇福善。

    今信吾言。

    可名崇信。

    由是服勤左右。

    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

    悟曰。

    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

    曰何處指示。

    悟曰。

    汝擎茶來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吾為汝受。

    如和南時吾便低首。

    何處不指示心要。

    師低頭良久。

    悟曰。

    見即直下便見。

    拟思即差。

    師當下開解。

    乃複問。

    如何保任。

    悟曰。

    任性逍遙随緣放曠。

    但盡凡心無别聖解。

    師後詣澧陽龍潭栖止。

    僧問髻中珠誰人得。

    師曰。

    不賞玩者。

    僧曰。

    安着何處。

    曰有處即道來。

    李翺問。

    如何是真如般若。

    曰我無真如般若。

    翺曰。

    幸遇和上。

    師曰。

    此猶是分外之言。

    德山問答具本傳。

     (癸卯) 長慶三年○(六月新都觀泥像生須闆之複生)○(八月帝幸興慶宮遇持缽僧施絹三百疋) (甲辰) 四年正月帝崩。

     ⊙是年杭州永福寺。

    刊石壁法華經成。

    相國元[禾  貞]為之記。

    其辭曰。

    按沙門釋惠皎自狀其事雲。

    永福寺一名孤山寺。

    在杭州錢塘湖心孤山上。

    石壁法華經在寺之中。

    始以元和十二年。

    嚴休複為刺史時。

    惠皎萌厥心。

    卒以長慶四年白居易為刺史時。

    成厥事。

    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

    長短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

    座周于下。

    蓋周于石。

    砌周于堂。

    凡買工鑿經六萬九千有一百五十錢。

    十經之數既畢。

    又立石為二碑。

    其一碑凡輸錢于經者。

    由十而上皆得名于碑。

    其輸錢之貴者有若杭州刺史嚴休複。

    中書舍人杭州刺史白居易。

    刑部侍郎湖州刺史崔玄亮。

    刑部郎中睦州刺史韋文悟。

    處州刺史韋行立。

    杭州刺史張聿。

    禦史中丞蘇州刺史李又。

    禦史大夫越州刺史元[禾  貞]。

    右司郎中處州刺史陳岵。

    九刺史之外。

    缙紳之由杭者。

    若宣慰使庫部郎中知制浩賈餗。

    以降鮮不附于經石之列。

    必以輸錢先後為次第。

    不以貴賤老幼多少為後先。

    其一碑僧之徒。

    思得聲名人文其事以自廣。

    予以長慶二年相先帝無狀譴于同州。

    明年徙于會稽。

    路出于杭。

    杭民競相觀睹。

    白怪問之。

    皆雲非觀宰相。

    蓋欲觀曩所聞之元白耳。

    由是僧之徒誤以予為名聲人。

    相與日夜攻刺史白乞予文。

    予觀僧之徒。

    所以經于石文于碑。

    蓋欲為不朽且欲自大其本術。

    今夫碑既文經既石。

    而又九諸侯相率貢錢于所事。

    由近而言之。

    亦可謂來異宗而成不朽矣。

    由遠而言。

    即不知幾萬歲而外。

    天與地相軋。

    陰與陽相蕩。

    火與風相射。

    名與形相滅。

    則四海九州皆空中一微塵耳。

    又安知其朽不朽哉。

    然而羊叔子識枯樹中舊環。

    張僧繇世為畫師。

    曆陽之氣至今為城郭。

    狗一叱而異世。

    卒不可化。

    鍛之予學數息則易成。

    此又性與物相遊。

    而終不能兩相忘矣。

    又安知夫六萬九千之文刻石。

    永永因衆姓合成。

    獨不能為千萬劫含藏之不朽耶。

    由是思之。

    則僧之徒得計矣。

    至于佛書之奧妙。

    僧當為餘言。

    餘不當為僧言。

    況斯文止紀于刻石。

    故不及講貫其義雲。

    中書令王智興。

    請于四洲置僧尼方等戒壇于誕聖節度僧。

    制可。

    既而浙西觀察使李德裕奏曰。

    智興為戒壇泗州募願度者。

    每名輸錢二千。

    則不複勘诘。

    普皆剃落。

    自淮而右。

    戶三男則一男剃發規免徭役。

    所度無算。

    臣閱渡江日數百人。

    蘇常齊民十固八九。

    傥不禁遏。

    前至誕月江淮失丁男數十萬。

    不為細事也。

    帝不納。

    先是憲宗屢有敕。

    不許天下私度民為僧尼道士。

    至是智興冒禁陳請。

    于是細民淆混奔趨剃落。

    智興因緻赀數十萬缗。

    大為清論鄙之時福州古靈神贊禅師。

    初參百丈卻回本寺。

    受業師嘗在窗下看經。

    蜂子投窗求出。

    贊見之曰。

    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

    鑽他故紙驢年去。

    其師因置經問曰。

    汝行腳遇何人而發言如此。

    贊曰。

    昨蒙百丈和上指個歇處。

    其師于是集衆請升堂說法。

    贊舉百丈門風曰。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其師于言下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