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關燈
食。

    不蠶而衣。

    以殘賊先王之道。

    愈安得默而不斥之乎。

    大颠曰。

    甚矣子之不達也。

    有人于此終日數十而不知二五。

    則人必以為狂矣。

    子之終日言仁義忠信。

    而不知佛之言常樂我淨。

    誠無以異也。

    得非數十而不知二五乎。

    且子計嘗誦佛書矣。

    其疑與先王異者。

    可道之乎。

    曰愈何暇讀彼之書。

    大颠曰。

    子未嘗讀彼之書。

    則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

    且子無乃自以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乎。

    抑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乎。

    苟自以嘗讀孔子之書而遂疑彼之非。

    是舜犬也。

    聞人以為非而遂非之。

    是妾婦也。

    昔者舜館畜犬焉。

    犬之旦莫所見者唯舜。

    一日堯過而吠之。

    非愛舜而惡堯也。

    以所常見者唯舜。

    而未嘗見堯也。

    今子常以孔子為學。

    而未嘗讀佛之書。

    遂從而怪之。

    是舜犬之說也。

    吾聞之。

    女子嫁也。

    母送之曰。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無違夫子。

    然則從人者妾婦之事。

    安可從人之非而不考其所以非之者乎。

    夫輪回生死非妄造也。

    此天地之至數。

    幽明之妙理也。

    以物理觀之。

    則凡有形于天地之間者。

    未嘗不往複生死相與循環也。

    草木之根荄着于地。

    因陽之煦而生。

    則為枝為葉為花為實。

    氣之散則萎然而槁矣。

    及陽之複煦又生焉。

    性識根荄也。

    枝葉花實者人之體也。

    則其往複又何怪焉。

    孔子曰。

    原始要終。

    故知死生之說。

    夫終則複始天行也。

    況于人而不死而複生乎。

    莊周曰。

    萬物出于機入于機。

    賈誼曰。

    化為異類兮。

    又何足患。

    此皆輪回之說。

    不俟于佛而明也。

    焉得謂之妄乎。

    且子以禍福報應。

    為佛之詐造。

    此尤足以見子之非也。

    夫積善積惡随作随應。

    其主張皆氣焰熏蒸神理自然之應耳。

    易曰。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又曰。

    鬼神害盈而福謙。

    曾子曰。

    戒之戒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此報應之說也。

    唯佛能隐恻乎天下之禍福。

    是以彰明較著。

    言其必至之理。

    使不自陷乎此耳。

    豈詐造哉。

    又言。

    佛無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此固非子之所及也。

    事固有在方之内者。

    有在方之外者。

    方之内者衆人所共守之。

    方之外者非天下之至神莫之能及也。

    故聖人之為言也。

    有與衆人共守而言之者。

    有盡天下之至神而言之者。

    彼各有所當也。

    孔子之言道也。

    極之則無思無為。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此非衆人所共守之言也。

    衆人而不思不為。

    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

    此不可不察也。

    佛之與人子言必依于孝。

    與人臣言必依于忠。

    此衆人所共守之言也。

    及其言之至。

    則有至于無心。

    非唯無心也。

    則有至于無我。

    非唯無我也。

    則又至于無生。

    非生矣則陰陽之序不能亂。

    而天地之數不能役也。

    則其于君臣父子。

    固有在矣。

    此豈可為單見淺聞者道哉。

    子又疑佛之徒不耕不蠶而衣食。

    且儒者亦不耕不蠶何也。

    愈曰。

    儒者之道。

    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

    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

    是以不耕不蠶而不為素餐也。

    大颠曰。

    然則佛之徒亦有所益于人故也。

    今子徒見末世未有如佛者蠶食于人。

    而獨不思今之未能如孔孟者亦蠶食于人乎。

    今吾告汝以佛之理。

    蓋無方者也。

    無體者也。

    妙之又妙者也。

    其比則天也。

    有人于此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

    終日诟天而天不加損。

    然則譽之诟之者皆過也。

    夫自漢至于今。

    曆年如此其久也。

    天下事物變革如此其多也。

    君臣士民如此其衆也。

    天地神明如此其不可誣也。

    而佛之說乃行于中。

    無敢議而去之者。

    此必有以蔽天地而不恥。

    關百聖而不慚。

    妙理存乎其間。

    然後至此也。

    子盍深思之乎。

    愈曰。

    吾非訾佛以立異。

    蓋吾所謂道者。

    博愛之謂仁。

    行而宜之之謂義。

    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仁與義為定名。

    道與德為虛位。

    此孔子之道而皆不同也。

    大颠曰。

    子之不知佛者。

    為其不知孔子也。

    使子而知孔子。

    則佛之義亦明矣。

    子之所謂仁與義為定名。

    道與德為虛位者。

    皆孔子之所棄也。

    愈曰。

    何謂也。

    大颠曰。

    孔子不雲。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蓋道也者百行之首也。

    仁不足名之。

    周公之語六德。

    曰知仁信義中和。

    蓋德也者仁義之原。

    而仁義也者德之一偏也。

    豈以道德而為虛位哉。

    子貢以博施濟衆為仁。

    孔子變色曰。

    何事于仁。

    必也聖乎。

    是仁不足以為聖也。

    烏知孔子之所謂哉。

    今吾教汝以學者。

    必先考乎道之遠者焉。

    道之遠則吾之志不能測者矣。

    則必親夫人之賢于我者之所向而從之。

    彼之人賢于我者。

    以此為是矣。

    而我反見其非。

    則是我必有所未盡知者也。

    是故深思彼之所是而力求之。

    則庶幾乎有所發也。

    今子自恃通四海異方之學而文章旁礴。

    孰如姚秦之羅什乎。

    子之知來藏往。

    孰如晉之佛圖澄乎。

    子之盡萬物不動其心。

    孰如梁之寶志乎。

    愈默然良久曰。

    不如也。

    大颠曰。

    子之才既不如彼矣。

    彼之所從事者。

    而子反以為非。

    然則豈有高才而不知子之所知者耶。

    今子屑屑于形器之内。

    奔走乎聲色利欲之間。

    少不如志則憤郁悲躁。

    若将不容其生。

    何以異于蚊虻争穢壤于積[葶-丁+呆]之間哉。

    于是愈瞠目而不收。

    氣喪而不揚。

    反求其所答。

    忙然有若自失。

    逡巡謂大颠曰。

    言盡于此乎。

    大颠曰。

    吾之所以告子者。

    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

    非至乎至者也。

    曰愈也不肖。

    欲幸聞其至者可乎。

    大颠曰。

    去爾欲誠爾心甯爾神盡爾性。

    窮物之理極天之命。

    然後可聞也。

    爾去吾不複言矣。

    愈趨而出。

    秋八月己未。

    帝與宰臣語次。

    崔群以殘暑尚煩。

    目同列将退。

    帝曰。

    數日一見卿等。

    時雖餘熱朕不為勞。

    久之因語及愈有可憐者。

    而皇甫镈素薄愈為人。

    即奏曰。

    愈終疏狂可且内移。

    帝納之。

    遂授袁州刺史。

    複造大颠之廬施衣二襲而請别曰。

    愈也将去師矣。

    幸聞一言。

    卒以相愈。

    大颠曰。

    吾聞易信人者。

    必其守易改。

    易譽人者。

    必其謗易發。

    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

    庸知複聞異端不複以我為非哉。

    遂不告。

    愈知其不可聞乃去。

    至袁州尚書孟簡知愈與大颠遊。

    以書抵愈嘉其改迷信向。

    愈答書稱。

    大颠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

    不為事物浸亂。

    因與之往還也。

    近世黃山谷謂。

    愈見大颠之後。

    文章理勝而排佛之詞亦少沮雲。

     論曰。

    舊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