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未嘗有也。
昔黃帝在位百年。
年百二十歲。
少昊在位八十年。
年一百歲。
颛顼在位七十九年。
年九十八歲。
帝喾在位七十年。
年一百五歲。
帝堯在位九十八年。
年一百一十八歲。
帝舜及禹年皆百歲。
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
然而中國未有佛也。
其後湯亦百歲。
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
書史不言其壽。
推其年數。
蓋不減百歲。
周文王年九十七歲。
武王年九十三歲。
穆王在位百年。
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
非因事佛而緻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
明帝在位才十八年。
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
宋齊梁陳元魏已下。
事佛漸謹。
年代尤促。
惟梁武在位四十八年。
前後三舍身事佛。
宗廟之祭不用牲牢。
盡日一食止于菜果。
後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
國亦尋滅。
事佛求福反更得[咼 旡]。
由此觀之。
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則議除之。
當時群臣識見不遠。
不能深知先王之道。
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其弊。
其事遂止。
臣常恨焉。
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
數千百年已來。
未有倫比。
即位之初不許度人為僧尼。
道士不許别立寺觀。
臣當時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
今縱未能即行。
豈可縱之令盛也。
今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
禦樓以觀[臼/丌]入大内。
又令諸寺疊加供養。
臣雖至愚。
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而祈福祚也。
直以豐年人樂。
徇人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
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
苟見陛下如此。
将謂真心信佛。
皆雲。
天子大聖尚一心信向。
百姓微賤于佛豈合更惜身命。
以至灼頂燔指十百為群。
解衣散錢自朝至莫。
更相放效唯恐後時。
老幼奔波棄其生業。
若不即加禁遏。
更曆諸寺必有斷臂脔身以為供養者。
傷風敗俗傳笑四方。
非細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
與中國語言不通。
衣服殊制。
口不道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義。
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尚在。
奉其國命來朝京師。
陛下容而接之。
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于衆也。
況其身死已久。
枯朽之骨。
兇穢之餘。
豈宜以入宮禁。
孔子曰。
敬鬼神而遠之。
古之諸侯吊于其國。
必令巫祝先以桃茢袚除不祥然後進吊。
今無故取朽穢之物。
親臨觀之。
巫祝不先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禦史不舉其失。
臣實恥之。
乞以此骨付之水火。
永絕根本。
斷天下之疑。
絕後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
佛如有靈能作禍崇。
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表入。
帝大怒。
持以示宰相。
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
愈言讦啎。
罪之誠宜。
然非内懷至忠。
安能及此。
願少寬假以來谏诤。
帝曰。
愈言我奉佛太過。
猶可容。
至謂東漢奉佛已後。
天子鹹夭促。
言何乖刺耶。
愈人臣。
狂忘敢爾。
于是戚裡諸王舊臣。
皆為愈哀請。
遂貶潮州刺史。
⊙(己亥) 元和十四年。
潮州刺史韓愈到郡之初。
以表哀謝。
勸帝東封太山。
久而無報。
因祀神海上。
登靈山遇禅師大颠。
而問愈曰。
子之來官于南。
聞以其言之直也。
今子之貌郁然似有不怿何也。
對曰。
愈之用于朝而享祿厚矣。
一旦以忠言不用。
奪刑部侍郎竄逐八千裡之海上。
播越嶺海喪吾女孥。
及至潮陽飓風鳄魚患禍不測。
毒霧瘴氛日夕發作。
愈少多病。
發白齒豁。
今複憂前黜于無人之地。
其生讵可保乎。
愈之來也。
道出廣陵廟而禱之。
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
以主上有中興之功。
已奏章道之。
使定樂章告神明東巡太山奏功皇天。
傥其有意于此。
則庶幾召愈述作功德歌詩。
而薦之郊廟焉。
愈早夜待之而未至。
萬萬一于速歸。
愈安能有怿乎。
大颠曰。
子直言于朝也。
忠于君而不顧其身耶。
抑尚顧其身而強言之以徇名耶。
忠于君而不顧其身。
言用則為君之榮。
言不用而已有放逐。
是其職耳。
何介介于胸中哉。
若尚顧其身而強言也。
則言用而獲忠直之名。
享報言之利。
不用而逐。
亦事之必至也。
苟患乎逐。
則盍勿言而已。
且吾聞之。
為人臣者不擇地而安。
不重勢而行。
今子遇逐而不怿。
趨時而求徇。
殆非人臣之善也。
且子之死生禍福豈不懸諸天乎。
子姑自内修而外任命可也。
彼廣陵其能福汝耶。
主上今繼天寶之後。
奸臣負國而讨之不暇。
糧饋雲合殺人盈野僅能克乎而瘡痍未瘳。
方此之際。
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騷動天下。
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
子奚忍于是耶。
且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
是不知命也。
動天下而不顧以便已。
是不知仁也。
強言以幹忠遇困而抑郁。
是不知義也。
以亂為治而告皇天。
是不知禮也。
而子何以為之。
且子之遭黜也。
其所言者何事乎。
愈曰。
主上迎佛骨于鳳翔。
而複舁入大内。
愈以為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流入中國。
上古未嘗有也。
昔者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之際。
天下無佛。
是以年祚永久。
晉宋梁魏事佛彌謹。
而世莫不夭且亂。
愈恐主上之惑于此。
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
大颠曰。
若是則子之言謬矣。
且佛也者覆天人之大器也。
其道則妙萬物而為言。
其言則盡幽明性命之理。
其教則舍惡而趍善。
去僞而歸真。
其親天下猶父之于子也。
而子毀之。
是猶子而刃父也。
蓋吾聞之。
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
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纣之君。
跖蹻之臣。
皆中國人也。
然不可法者。
以其無道也。
舜生于東夷。
文王于西夷。
由餘生于戎。
季劄出于蠻。
彼二聖二賢者。
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
今子不觀佛之道而徒以為夷狄。
何言之陋也。
子必以為上古未有佛而不法耶。
則孔子孟轲生于衰周。
而[山/(乏-之+蟲)]尤瞽叟生于上古矣。
豈可舍衰周之聖賢。
而法上古之兇頑哉。
子以五帝三王之代為未有佛而長壽也。
則外丙二年。
仲壬四年。
何其夭耶。
以漢陳之間而人主夭且亂也。
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
梁武壽至八十有六。
豈必皆夭且亂耶。
愈攘袂厲色而言曰。
爾之所謂佛者。
口不道先王之法言。
而妄倡乎輪回生死之說。
身不踐仁義忠信之行。
而詐造乎報應禍福之故。
無君臣之義。
無父子之親。
使其徒不耕而
昔黃帝在位百年。
年百二十歲。
少昊在位八十年。
年一百歲。
颛顼在位七十九年。
年九十八歲。
帝喾在位七十年。
年一百五歲。
帝堯在位九十八年。
年一百一十八歲。
帝舜及禹年皆百歲。
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
然而中國未有佛也。
其後湯亦百歲。
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
書史不言其壽。
推其年數。
蓋不減百歲。
周文王年九十七歲。
武王年九十三歲。
穆王在位百年。
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
非因事佛而緻然也。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
明帝在位才十八年。
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
宋齊梁陳元魏已下。
事佛漸謹。
年代尤促。
惟梁武在位四十八年。
前後三舍身事佛。
宗廟之祭不用牲牢。
盡日一食止于菜果。
後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
國亦尋滅。
事佛求福反更得[咼 旡]。
由此觀之。
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則議除之。
當時群臣識見不遠。
不能深知先王之道。
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其弊。
其事遂止。
臣常恨焉。
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
數千百年已來。
未有倫比。
即位之初不許度人為僧尼。
道士不許别立寺觀。
臣當時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
今縱未能即行。
豈可縱之令盛也。
今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
禦樓以觀[臼/丌]入大内。
又令諸寺疊加供養。
臣雖至愚。
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而祈福祚也。
直以豐年人樂。
徇人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
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
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
苟見陛下如此。
将謂真心信佛。
皆雲。
天子大聖尚一心信向。
百姓微賤于佛豈合更惜身命。
以至灼頂燔指十百為群。
解衣散錢自朝至莫。
更相放效唯恐後時。
老幼奔波棄其生業。
若不即加禁遏。
更曆諸寺必有斷臂脔身以為供養者。
傷風敗俗傳笑四方。
非細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
與中國語言不通。
衣服殊制。
口不道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義。
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尚在。
奉其國命來朝京師。
陛下容而接之。
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于衆也。
況其身死已久。
枯朽之骨。
兇穢之餘。
豈宜以入宮禁。
孔子曰。
敬鬼神而遠之。
古之諸侯吊于其國。
必令巫祝先以桃茢袚除不祥然後進吊。
今無故取朽穢之物。
親臨觀之。
巫祝不先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禦史不舉其失。
臣實恥之。
乞以此骨付之水火。
永絕根本。
斷天下之疑。
絕後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
佛如有靈能作禍崇。
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表入。
帝大怒。
持以示宰相。
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
愈言讦啎。
罪之誠宜。
然非内懷至忠。
安能及此。
願少寬假以來谏诤。
帝曰。
愈言我奉佛太過。
猶可容。
至謂東漢奉佛已後。
天子鹹夭促。
言何乖刺耶。
愈人臣。
狂忘敢爾。
于是戚裡諸王舊臣。
皆為愈哀請。
遂貶潮州刺史。
⊙(己亥) 元和十四年。
潮州刺史韓愈到郡之初。
以表哀謝。
勸帝東封太山。
久而無報。
因祀神海上。
登靈山遇禅師大颠。
而問愈曰。
子之來官于南。
聞以其言之直也。
今子之貌郁然似有不怿何也。
對曰。
愈之用于朝而享祿厚矣。
一旦以忠言不用。
奪刑部侍郎竄逐八千裡之海上。
播越嶺海喪吾女孥。
及至潮陽飓風鳄魚患禍不測。
毒霧瘴氛日夕發作。
愈少多病。
發白齒豁。
今複憂前黜于無人之地。
其生讵可保乎。
愈之來也。
道出廣陵廟而禱之。
幸蒙其力而卒以無恙。
以主上有中興之功。
已奏章道之。
使定樂章告神明東巡太山奏功皇天。
傥其有意于此。
則庶幾召愈述作功德歌詩。
而薦之郊廟焉。
愈早夜待之而未至。
萬萬一于速歸。
愈安能有怿乎。
大颠曰。
子直言于朝也。
忠于君而不顧其身耶。
抑尚顧其身而強言之以徇名耶。
忠于君而不顧其身。
言用則為君之榮。
言不用而已有放逐。
是其職耳。
何介介于胸中哉。
若尚顧其身而強言也。
則言用而獲忠直之名。
享報言之利。
不用而逐。
亦事之必至也。
苟患乎逐。
則盍勿言而已。
且吾聞之。
為人臣者不擇地而安。
不重勢而行。
今子遇逐而不怿。
趨時而求徇。
殆非人臣之善也。
且子之死生禍福豈不懸諸天乎。
子姑自内修而外任命可也。
彼廣陵其能福汝耶。
主上今繼天寶之後。
奸臣負國而讨之不暇。
糧饋雲合殺人盈野僅能克乎而瘡痍未瘳。
方此之際。
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騷動天下。
而屬意在乎己之欲歸。
子奚忍于是耶。
且夫以窮自亂而祭其鬼。
是不知命也。
動天下而不顧以便已。
是不知仁也。
強言以幹忠遇困而抑郁。
是不知義也。
以亂為治而告皇天。
是不知禮也。
而子何以為之。
且子之遭黜也。
其所言者何事乎。
愈曰。
主上迎佛骨于鳳翔。
而複舁入大内。
愈以為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漢時流入中國。
上古未嘗有也。
昔者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之際。
天下無佛。
是以年祚永久。
晉宋梁魏事佛彌謹。
而世莫不夭且亂。
愈恐主上之惑于此。
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
大颠曰。
若是則子之言謬矣。
且佛也者覆天人之大器也。
其道則妙萬物而為言。
其言則盡幽明性命之理。
其教則舍惡而趍善。
去僞而歸真。
其親天下猶父之于子也。
而子毀之。
是猶子而刃父也。
蓋吾聞之。
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
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纣之君。
跖蹻之臣。
皆中國人也。
然不可法者。
以其無道也。
舜生于東夷。
文王于西夷。
由餘生于戎。
季劄出于蠻。
彼二聖二賢者。
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
今子不觀佛之道而徒以為夷狄。
何言之陋也。
子必以為上古未有佛而不法耶。
則孔子孟轲生于衰周。
而[山/(乏-之+蟲)]尤瞽叟生于上古矣。
豈可舍衰周之聖賢。
而法上古之兇頑哉。
子以五帝三王之代為未有佛而長壽也。
則外丙二年。
仲壬四年。
何其夭耶。
以漢陳之間而人主夭且亂也。
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
梁武壽至八十有六。
豈必皆夭且亂耶。
愈攘袂厲色而言曰。
爾之所謂佛者。
口不道先王之法言。
而妄倡乎輪回生死之說。
身不踐仁義忠信之行。
而詐造乎報應禍福之故。
無君臣之義。
無父子之親。
使其徒不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