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樹禅師卒。
師初參神秀禅師得旨。
結茅于壽州三峰山。
有野人服色素樸言譚詭異。
或時化現佛菩薩聲聞天仙等形。
或放異光。
或出聲響。
妖幻百端。
師之徒衆常為驚怖。
皆莫能測。
如此凡十年方滅迹不見。
師告衆曰。
野人作無限伎倆。
眩惑于人。
隻消老僧不見不聞。
伊伎倆有窮。
吾不見不聞無盡。
繇是遠近聞之靡不欽服。
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雲。
○(吳元濟反拒官軍) ⊙是歲正月百丈懷海禅師示寂。
春秋九十有五。
師福州長樂人。
丱歲離塵三學該煉。
屬馬祖闡化江西。
師傾心依附。
與西堂智藏禅師同号入室。
時馬祖之門會學千百。
二大士為角立焉。
及祖遷化。
師往新吳百丈山居。
未期月而玄學之徒四方輻湊。
師雖臘高凡作息必與衆同均。
嘗謂一日不作則一日不食。
僧問。
如何是大乘頓悟法門。
師曰。
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
善與不善世出世間。
一切諸法。
莫記憶莫緣念。
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無有辨别。
心無所行心地若空。
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
名為解脫人。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
不攝不散一切聲色無有滞礙。
是非好醜是理非理。
諸知見總盡不彼系縛。
處心自在。
名初發心菩薩。
便登佛地。
若垢淨心盡。
不住系縛本住解脫。
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
平等心量。
處于生死。
其心自在。
畢竟不與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
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
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若遇種種苦樂不稱意事。
心無退屈。
不念名聞衣食。
不貪功德利益。
不為世法之所滞。
心雖親受苦樂不幹于懷。
粗食接命補破禦寒。
兀兀如愚。
如聾相似。
稍有親分。
于生死中廣學知解。
求福求智于理無益。
即被解境風漂。
卻歸生死海裡。
佛是無求人。
求之即乖。
理是無求理。
求之即失。
若取于無求。
複同于有求。
此法無實無虛。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
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
僧問。
如今受戒身心清淨。
已具諸善得解脫否。
答曰。
少分解脫。
未得心解脫。
問雲何是心解脫。
答曰。
不求佛不求知解。
垢淨情盡。
亦不守無求為是。
不住盡處。
亦不畏地獄苦。
不愛天堂樂。
一切法不拘。
始名為解脫無礙。
汝莫言有少分戒善。
将為便了。
有河沙無漏戒定慧門。
都未涉一毫在。
努力猛作。
莫待耳聾眼暗頭白面皺。
老苦及身眼中流淚。
心裡慞惶未有去處。
到恁麼時。
整理手腳不得也。
縱有福智多聞。
都用不着。
為緣念諸境不知返照複不見佛道。
一生所有惡業悉現于前。
變為好境。
随所見重處受生。
都無自由分。
龍畜良賤亦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
答曰。
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舍。
垢淨俱亡。
如日月在空。
不緣而照。
亦如香象截流而過。
更無疑滞。
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
凡讀經看教。
皆須宛轉切就自己。
但是一切言教隻明如今覺性自己。
俱不被一切有無諸法境轉。
是名導師。
能照破一切有無境法。
是名金剛。
即有自由獨立分。
若不能恁麼。
縱令誦得十二韋陀經。
隻成增上慢。
卻是謗佛。
不是修行。
讀經看教若準世間。
是好善事。
若向明眼人邊數此。
是壅塞人。
十地之人脫不去。
流入生死河。
但不用求覓知解語言義句。
離一切有無諸法。
透過三句外。
自然與佛無差。
既自是佛。
何患佛不解語。
隻恐不是佛。
被一切有無諸法轉。
不得自由是以理未立。
先有福智載去。
知賤使貴。
不如于理先立後有福智。
臨時作得主。
握土為金。
變海水為酥酪。
破須彌山為微塵。
于一義作無量義。
于無量義作一義。
師每說法竟大衆下堂。
乃召之。
大衆回首。
師雲。
是什麼。
諸方目為百丈下堂句。
師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說法住持未有規度。
乃創意别立禅居。
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
号曰長老。
既為化主即處于方丈。
不立佛殿唯樹法堂。
表佛祖的傳受當代為尊也。
學衆無多少無高下。
并入僧堂依臘次安排。
設長連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
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
除入室請益。
任學者勤惰。
或上或下不拘常準。
其阖院大衆朝參夕聚。
長老上堂升座。
主事徒衆雁立側聆。
主賓問酬激揚宗要。
齋粥二時随衆均遍。
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也。
置十務寮舍。
每用主領一人營衆事令各司其局。
或有假号竊形混于清衆并别置喧撓之事。
即維那檢舉。
抽下本位挂搭。
擯令出院。
或彼有所犯。
即以拄杖杖之。
集衆燒衣缽道具。
遣逐由偏門而出。
以示恥辱焉。
其大要如此。
其後叢林日盛。
當代宗師從而廣之。
今所謂禅苑清規者備矣。
⊙是年河東柳子厚。
制南嶽大明律師碑。
其詞曰。
儒以禮立仁義。
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定慧。
去之則喪是以離禮于仁義者。
不可與言儒。
異律于定慧者。
不可與言佛。
達是道者惟大明師。
師姓歐陽氏。
号曰惠開。
唐開元二十一年始生。
天寶十一載始為浮圖。
大曆十一年始登壇為大律師。
貞元十五年十一月十日卒。
元和九年正月其弟子懷信道嵩尼無染等。
命高道僧靈嶼為行狀。
列其行事。
願刊之茲碑。
宗元今掇其大者。
言曰。
師先因宦世家潭州。
為大族勳烈爵位。
今不言大浮圖也。
凡浮圖之道衰。
其徒必小律而去經。
大明恐焉。
于是從峻洎侃。
以究戒律。
而。
大法以立。
又從秀洎昱。
以通經教。
而奧義以修。
由是二道出入隐顯。
後學以不惑。
來求以有得。
廣德三年始立大明寺于衡山。
诏選居寺僧二十一人。
師為之首。
乾元三年又命衡山立毗尼藏。
诏講律僧七人。
師應其數。
凡其衣服器用動有師法。
言語行止皆為物軌。
執巾匜奉杖屦為侍者數百。
剪髦發被教戒為學者數萬。
得衆若獨居尊若卑。
晦而光介而大。
浩浩焉無以加也。
其塔在祝融峰西趾下。
碑在塔東。
詞曰。
儒以禮行。
覺以律興。
一歸真源無大小乘。
大明之律是定是慧。
丕窮經教為法出世。
化人無量垂裕無際。
诏尊碩德威儀有繼。
道遍大洲徽音勿替。
祝融西麓洞庭南裔。
金石刻辭彌億千歲。
子厚複題其碑陰曰。
凡葬大浮圖無竁穴。
其于用碑不宜。
然昔之公室禮。
得用碑以葬。
其後子孫因宜不去。
遂銘德行用圖久于世。
及秦刻山石。
号其功德亦謂之碑。
而其用遂行。
然則雖浮圖亦宜也。
凡葬大浮圖。
其徒廣則能為碑。
晉宋尚法。
故為碑者多法。
梁尚禅。
故碑多禅。
法不周施禅不大行而律存焉。
故近世碑多律。
凡葬大浮圖。
未嘗有比丘尼主碑事。
今惟無染實來涕淚以求。
其志益堅。
又能言其師他德尤備。
故書之碑陰。
而師凡主戒事二十二年。
宰相齊公映。
李公泌趙公憬尚書曹王臯裴公胄侍郎令孤公峘或師或友。
齊親執經受大義為弟子。
又言師始為童時。
夢大人缟冠素[焉-
師初參神秀禅師得旨。
結茅于壽州三峰山。
有野人服色素樸言譚詭異。
或時化現佛菩薩聲聞天仙等形。
或放異光。
或出聲響。
妖幻百端。
師之徒衆常為驚怖。
皆莫能測。
如此凡十年方滅迹不見。
師告衆曰。
野人作無限伎倆。
眩惑于人。
隻消老僧不見不聞。
伊伎倆有窮。
吾不見不聞無盡。
繇是遠近聞之靡不欽服。
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雲。
○(吳元濟反拒官軍) ⊙是歲正月百丈懷海禅師示寂。
春秋九十有五。
師福州長樂人。
丱歲離塵三學該煉。
屬馬祖闡化江西。
師傾心依附。
與西堂智藏禅師同号入室。
時馬祖之門會學千百。
二大士為角立焉。
及祖遷化。
師往新吳百丈山居。
未期月而玄學之徒四方輻湊。
師雖臘高凡作息必與衆同均。
嘗謂一日不作則一日不食。
僧問。
如何是大乘頓悟法門。
師曰。
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
善與不善世出世間。
一切諸法。
莫記憶莫緣念。
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心如木石無有辨别。
心無所行心地若空。
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
名為解脫人。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
不攝不散一切聲色無有滞礙。
是非好醜是理非理。
諸知見總盡不彼系縛。
處心自在。
名初發心菩薩。
便登佛地。
若垢淨心盡。
不住系縛本住解脫。
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
平等心量。
處于生死。
其心自在。
畢竟不與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
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
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
若遇種種苦樂不稱意事。
心無退屈。
不念名聞衣食。
不貪功德利益。
不為世法之所滞。
心雖親受苦樂不幹于懷。
粗食接命補破禦寒。
兀兀如愚。
如聾相似。
稍有親分。
于生死中廣學知解。
求福求智于理無益。
即被解境風漂。
卻歸生死海裡。
佛是無求人。
求之即乖。
理是無求理。
求之即失。
若取于無求。
複同于有求。
此法無實無虛。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
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
僧問。
如今受戒身心清淨。
已具諸善得解脫否。
答曰。
少分解脫。
未得心解脫。
問雲何是心解脫。
答曰。
不求佛不求知解。
垢淨情盡。
亦不守無求為是。
不住盡處。
亦不畏地獄苦。
不愛天堂樂。
一切法不拘。
始名為解脫無礙。
汝莫言有少分戒善。
将為便了。
有河沙無漏戒定慧門。
都未涉一毫在。
努力猛作。
莫待耳聾眼暗頭白面皺。
老苦及身眼中流淚。
心裡慞惶未有去處。
到恁麼時。
整理手腳不得也。
縱有福智多聞。
都用不着。
為緣念諸境不知返照複不見佛道。
一生所有惡業悉現于前。
變為好境。
随所見重處受生。
都無自由分。
龍畜良賤亦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
答曰。
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舍。
垢淨俱亡。
如日月在空。
不緣而照。
亦如香象截流而過。
更無疑滞。
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
凡讀經看教。
皆須宛轉切就自己。
但是一切言教隻明如今覺性自己。
俱不被一切有無諸法境轉。
是名導師。
能照破一切有無境法。
是名金剛。
即有自由獨立分。
若不能恁麼。
縱令誦得十二韋陀經。
隻成增上慢。
卻是謗佛。
不是修行。
讀經看教若準世間。
是好善事。
若向明眼人邊數此。
是壅塞人。
十地之人脫不去。
流入生死河。
但不用求覓知解語言義句。
離一切有無諸法。
透過三句外。
自然與佛無差。
既自是佛。
何患佛不解語。
隻恐不是佛。
被一切有無諸法轉。
不得自由是以理未立。
先有福智載去。
知賤使貴。
不如于理先立後有福智。
臨時作得主。
握土為金。
變海水為酥酪。
破須彌山為微塵。
于一義作無量義。
于無量義作一義。
師每說法竟大衆下堂。
乃召之。
大衆回首。
師雲。
是什麼。
諸方目為百丈下堂句。
師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說法住持未有規度。
乃創意别立禅居。
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
号曰長老。
既為化主即處于方丈。
不立佛殿唯樹法堂。
表佛祖的傳受當代為尊也。
學衆無多少無高下。
并入僧堂依臘次安排。
設長連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
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
除入室請益。
任學者勤惰。
或上或下不拘常準。
其阖院大衆朝參夕聚。
長老上堂升座。
主事徒衆雁立側聆。
主賓問酬激揚宗要。
齋粥二時随衆均遍。
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也。
置十務寮舍。
每用主領一人營衆事令各司其局。
或有假号竊形混于清衆并别置喧撓之事。
即維那檢舉。
抽下本位挂搭。
擯令出院。
或彼有所犯。
即以拄杖杖之。
集衆燒衣缽道具。
遣逐由偏門而出。
以示恥辱焉。
其大要如此。
其後叢林日盛。
當代宗師從而廣之。
今所謂禅苑清規者備矣。
⊙是年河東柳子厚。
制南嶽大明律師碑。
其詞曰。
儒以禮立仁義。
無之則壞。
佛以律持定慧。
去之則喪是以離禮于仁義者。
不可與言儒。
異律于定慧者。
不可與言佛。
達是道者惟大明師。
師姓歐陽氏。
号曰惠開。
唐開元二十一年始生。
天寶十一載始為浮圖。
大曆十一年始登壇為大律師。
貞元十五年十一月十日卒。
元和九年正月其弟子懷信道嵩尼無染等。
命高道僧靈嶼為行狀。
列其行事。
願刊之茲碑。
宗元今掇其大者。
言曰。
師先因宦世家潭州。
為大族勳烈爵位。
今不言大浮圖也。
凡浮圖之道衰。
其徒必小律而去經。
大明恐焉。
于是從峻洎侃。
以究戒律。
而。
大法以立。
又從秀洎昱。
以通經教。
而奧義以修。
由是二道出入隐顯。
後學以不惑。
來求以有得。
廣德三年始立大明寺于衡山。
诏選居寺僧二十一人。
師為之首。
乾元三年又命衡山立毗尼藏。
诏講律僧七人。
師應其數。
凡其衣服器用動有師法。
言語行止皆為物軌。
執巾匜奉杖屦為侍者數百。
剪髦發被教戒為學者數萬。
得衆若獨居尊若卑。
晦而光介而大。
浩浩焉無以加也。
其塔在祝融峰西趾下。
碑在塔東。
詞曰。
儒以禮行。
覺以律興。
一歸真源無大小乘。
大明之律是定是慧。
丕窮經教為法出世。
化人無量垂裕無際。
诏尊碩德威儀有繼。
道遍大洲徽音勿替。
祝融西麓洞庭南裔。
金石刻辭彌億千歲。
子厚複題其碑陰曰。
凡葬大浮圖無竁穴。
其于用碑不宜。
然昔之公室禮。
得用碑以葬。
其後子孫因宜不去。
遂銘德行用圖久于世。
及秦刻山石。
号其功德亦謂之碑。
而其用遂行。
然則雖浮圖亦宜也。
凡葬大浮圖。
其徒廣則能為碑。
晉宋尚法。
故為碑者多法。
梁尚禅。
故碑多禅。
法不周施禅不大行而律存焉。
故近世碑多律。
凡葬大浮圖。
未嘗有比丘尼主碑事。
今惟無染實來涕淚以求。
其志益堅。
又能言其師他德尤備。
故書之碑陰。
而師凡主戒事二十二年。
宰相齊公映。
李公泌趙公憬尚書曹王臯裴公胄侍郎令孤公峘或師或友。
齊親執經受大義為弟子。
又言師始為童時。
夢大人缟冠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