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是個微妙大解脫門。
所有鑒覺不染不礙。
如是光明未曾休廢。
曩劫至今固無變易。
猶如日輪遠近斯照。
雖及衆色不與一切和合。
靈燭妙明非假鍛煉。
為不了故取于物象。
但如掜怪妄起空華。
徒自疲勞枉經劫數。
若能返照無第二人。
舉措施為無虧實相(号柏岩姓謝晉亂誓服缁褐權德輿作記餘如傳燈錄) ⊙居士龐蘊。
字道玄。
衡陽人。
世業儒。
貞元初谒石頭和尚。
玄言妙契。
一日石頭問。
子自見吾以來。
日用事作麼生。
對曰。
若問日用事。
即無開口處。
乃呈一頌曰。
日用事無别。
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
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
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
運水及般柴。
石頭然之。
後參馬祖問。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居士于言下大悟。
自爾玄機妙句竦動諸方。
與丹霞最友善。
一日訪百靈和尚。
路次相遇靈問。
昔日石頭得意句。
還曾舉向人麼。
士雲。
曾舉來。
靈雲。
舉向阿誰來。
士以手自指雲。
龐公。
靈雲。
直是妙德空生也。
贊歎居士不及。
士卻問。
師得力句是誰知。
靈便戴笠子而去。
士雲。
善為道路。
靈一去更不回首。
又訪則川和尚。
川雲。
還記得初見石頭時道理否。
士雲。
猶得阿師重舉在。
川雲。
情知久參事慢。
士雲。
阿師老耄。
不啻龐公。
川雲。
二彼同時又争幾許。
士雲。
龐公鮮健差勝阿師。
川雲。
不是勝我。
隻是反個襆頭。
士雲。
恰與師相似。
川大笑而已。
因摘茶次。
士雲。
法界不容身。
師還見我否。
川雲。
不是老僧怕答公話。
士雲。
有問有答。
蓋是尋常。
用乃摘茶不聽。
士雲。
莫怪适來容易借問。
川不顧。
士雲。
這無禮儀漢。
待一一舉似明眼人在。
川乃抛卻茶籃便歸方丈。
又訪松山和尚。
吃茶次。
士舉起槖子雲。
人人盡有分。
因什麼道不得。
山雲。
隻為人人有分。
所以道不得。
士雲。
阿兄因什麼卻道得。
山雲。
不可無言也。
士雲。
灼然灼然。
山便吃茶。
士雲。
阿兄吃茶何不揖客。
山雲誰。
士雲。
龐公。
山雲。
何須更揖。
後丹霞聞之乃雲。
若不是松山幾被個老翁作亂一上。
士聞之乃令傳語丹霞雲。
何不會取舉起槖子時。
又訪齊峰和尚。
峰雲。
俗人頻來僧舍讨什麼。
士回顧兩邊雲。
誰恁麼道。
誰恁麼道。
齊峰乃咄之。
士雲。
卻在這裡。
峰雲。
莫是當陽道底。
士雲。
背後底聻。
峰回首雲。
看看。
士雲。
草賊大敗。
峰無語。
又訪石林和上。
林豎拂子雲。
子落丹霞機。
試道一句。
士奪卻拂子乃豎起拳。
林雲。
正是丹霞機。
士雲。
與我不落看。
林雲。
丹霞患啞龐公患聾。
士雲。
恰是。
又一日林雲。
有個借問居士莫惜言句。
士雲。
便請。
林雲。
元來惜言句。
士雲。
這個問訊不覺落他便宜。
林乃掩耳。
士雲。
作家作家。
一日丹霞訪居士。
見女子靈照取菜次。
霞問。
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籃子斂手而立。
又問。
居士在否。
女子便提籃子去。
時居襄陽。
靈照常随制竹漉籬售之以供朝夕。
居士将終。
命靈照視日。
及中即報。
靈照遽報曰。
日中矣。
而有蝕也。
居士出觀日次。
靈照即登父座合掌端坐而逝。
居士笑曰。
我女鋒揵矣。
于是居士更延七日。
襄州牧于公枉駕候問。
居士談笑良久。
居士顧謂公曰。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猶如影響。
言訖枕公膝而逝。
⊙(壬辰) 永州司馬柳宗元。
制南嶽彌陀和尚碑。
其詞曰。
在代宗時。
有僧法照為國師。
乃言。
其師南嶽大長老有異德。
天子南向而禮焉。
度其道不可征。
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
用尊其位。
公始居山西南岩石之下。
人遺之食則食。
不遺則食土泥茹草木。
其取衣類是。
南極海裔此自幽都。
來求厥道。
或值之崖谷。
羸形垢面躬負薪槱。
以為仆役。
而媟之乃公也。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權。
俾得以疾至。
故示專念。
書塗巷刻溪谷。
丕勤誘掖以援于下。
不求而道備。
不言而物成。
皆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岩戶。
不拒不營祠宇既具。
以洎于德宗申诏褒立。
是為彌陀寺。
施之餘則施與餓疾者。
不屍其功。
公始學成都唐公。
次資川诜公。
诜公學于東山忍公。
皆有道。
至荊州進學玉泉真公。
真公授公以衡山。
俾為教魁。
人從而化者以萬計。
初法照居廬山。
由正定趣安樂國。
見蒙惡衣侍佛者。
佛告曰。
此衡山承遠也。
出而求教肖焉。
乃從而學。
傳之天下由公之訓。
公為僧凡五十六年。
其壽九十一。
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終于寺。
葬于寺之南岡。
刻石于寺大門之右。
銘曰。
一氣回薄範無窮。
其上無初下無終。
離而為合蔽為通。
始末或異今焉同。
虛無混冥道乃融。
聖人無迹示教功。
公之率衆峻以容。
公之立誠放其中。
服庇草木蔽穹窿。
仰攀俯取食以充。
形遊無極交大雄。
天子稽首師順風。
四方奔趨雲之從。
經始尋尺成靈宮。
始自蜀道至臨洪。
咨謀往複窮真宗。
弟子傳教國師公。
化流萬億代所崇。
奉公寓形于南岡。
幼曰弘願惟孝恭。
立之茲石書玄蹤。
⊙是歲永州修淨土院成。
司馬柳宗元為之記曰。
中州之西數萬裡有國。
曰身毒。
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
彼佛言。
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
曰極樂。
佛号無量壽如來。
其國無有三毒八難。
衆寶以為飾。
其人無有十纏九惱。
群聖以為友。
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
苟念力具足則生彼國。
然後出三界之外。
其于佛道無退轉者。
其言無所欺也。
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
大勸于時。
其後天台顗大師着釋淨土十疑論。
宏宣其教。
周密微妙迷者鹹賴焉。
蓋其留異迹而去者甚衆。
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
置淨土堂于寺之西偏。
常奉斯事。
逮今餘二十年。
廉隅毀頓圖像崩墜。
會巽上人居其宇下。
始複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
無體空析色之迹而造乎真源。
通假有借無之名而入于實相。
境與智合事與理并。
故雖往生之因。
亦相用不舍。
誓葺茲宇以開後學。
有信士圖為佛像。
法相甚具焉。
今刺史憑公作大門以表其位。
餘遂周延四阿環以廊庑。
缋二大士之像。
缯蓋幢幡以成就之。
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
知舟筏之存乎。
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于牆宇。
使觀者起信焉。
⊙法師智辯者。
悟解絕倫多所撰著。
然寡徒侶。
因棄講居衡嶽寺。
每覽所撰必一唱三歎。
以為吾達解如此。
而不遇賞音。
偶一日有耆宿至。
借辯著述而閱之。
乃曰。
汝識至高頗符佛意。
今寡徒衆蓋阙人緣耳。
佛猶不能度無緣。
況初心者乎。
可辦食布施飛走。
卻後二十年當自有衆。
言訖恍然不見。
辯遂如其教。
鬻衣單易米。
炊之散郊外。
感群鳥大集搏飯而去。
辯祝之曰。
食吾飯者願為法侶。
後二十年辯往邺城開講。
座下有衆千餘人。
果皆少年比丘。
⊙是歲道
所有鑒覺不染不礙。
如是光明未曾休廢。
曩劫至今固無變易。
猶如日輪遠近斯照。
雖及衆色不與一切和合。
靈燭妙明非假鍛煉。
為不了故取于物象。
但如掜怪妄起空華。
徒自疲勞枉經劫數。
若能返照無第二人。
舉措施為無虧實相(号柏岩姓謝晉亂誓服缁褐權德輿作記餘如傳燈錄) ⊙居士龐蘊。
字道玄。
衡陽人。
世業儒。
貞元初谒石頭和尚。
玄言妙契。
一日石頭問。
子自見吾以來。
日用事作麼生。
對曰。
若問日用事。
即無開口處。
乃呈一頌曰。
日用事無别。
唯吾自偶諧。
頭頭非取舍。
處處勿張乖。
朱紫誰為号。
丘山絕點埃。
神通并妙用。
運水及般柴。
石頭然之。
後參馬祖問。
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
祖曰。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居士于言下大悟。
自爾玄機妙句竦動諸方。
與丹霞最友善。
一日訪百靈和尚。
路次相遇靈問。
昔日石頭得意句。
還曾舉向人麼。
士雲。
曾舉來。
靈雲。
舉向阿誰來。
士以手自指雲。
龐公。
靈雲。
直是妙德空生也。
贊歎居士不及。
士卻問。
師得力句是誰知。
靈便戴笠子而去。
士雲。
善為道路。
靈一去更不回首。
又訪則川和尚。
川雲。
還記得初見石頭時道理否。
士雲。
猶得阿師重舉在。
川雲。
情知久參事慢。
士雲。
阿師老耄。
不啻龐公。
川雲。
二彼同時又争幾許。
士雲。
龐公鮮健差勝阿師。
川雲。
不是勝我。
隻是反個襆頭。
士雲。
恰與師相似。
川大笑而已。
因摘茶次。
士雲。
法界不容身。
師還見我否。
川雲。
不是老僧怕答公話。
士雲。
有問有答。
蓋是尋常。
用乃摘茶不聽。
士雲。
莫怪适來容易借問。
川不顧。
士雲。
這無禮儀漢。
待一一舉似明眼人在。
川乃抛卻茶籃便歸方丈。
又訪松山和尚。
吃茶次。
士舉起槖子雲。
人人盡有分。
因什麼道不得。
山雲。
隻為人人有分。
所以道不得。
士雲。
阿兄因什麼卻道得。
山雲。
不可無言也。
士雲。
灼然灼然。
山便吃茶。
士雲。
阿兄吃茶何不揖客。
山雲誰。
士雲。
龐公。
山雲。
何須更揖。
後丹霞聞之乃雲。
若不是松山幾被個老翁作亂一上。
士聞之乃令傳語丹霞雲。
何不會取舉起槖子時。
又訪齊峰和尚。
峰雲。
俗人頻來僧舍讨什麼。
士回顧兩邊雲。
誰恁麼道。
誰恁麼道。
齊峰乃咄之。
士雲。
卻在這裡。
峰雲。
莫是當陽道底。
士雲。
背後底聻。
峰回首雲。
看看。
士雲。
草賊大敗。
峰無語。
又訪石林和上。
林豎拂子雲。
子落丹霞機。
試道一句。
士奪卻拂子乃豎起拳。
林雲。
正是丹霞機。
士雲。
與我不落看。
林雲。
丹霞患啞龐公患聾。
士雲。
恰是。
又一日林雲。
有個借問居士莫惜言句。
士雲。
便請。
林雲。
元來惜言句。
士雲。
這個問訊不覺落他便宜。
林乃掩耳。
士雲。
作家作家。
一日丹霞訪居士。
見女子靈照取菜次。
霞問。
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籃子斂手而立。
又問。
居士在否。
女子便提籃子去。
時居襄陽。
靈照常随制竹漉籬售之以供朝夕。
居士将終。
命靈照視日。
及中即報。
靈照遽報曰。
日中矣。
而有蝕也。
居士出觀日次。
靈照即登父座合掌端坐而逝。
居士笑曰。
我女鋒揵矣。
于是居士更延七日。
襄州牧于公枉駕候問。
居士談笑良久。
居士顧謂公曰。
但願空諸所有。
慎勿實諸所無。
好住世間猶如影響。
言訖枕公膝而逝。
⊙(壬辰) 永州司馬柳宗元。
制南嶽彌陀和尚碑。
其詞曰。
在代宗時。
有僧法照為國師。
乃言。
其師南嶽大長老有異德。
天子南向而禮焉。
度其道不可征。
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
用尊其位。
公始居山西南岩石之下。
人遺之食則食。
不遺則食土泥茹草木。
其取衣類是。
南極海裔此自幽都。
來求厥道。
或值之崖谷。
羸形垢面躬負薪槱。
以為仆役。
而媟之乃公也。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權。
俾得以疾至。
故示專念。
書塗巷刻溪谷。
丕勤誘掖以援于下。
不求而道備。
不言而物成。
皆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岩戶。
不拒不營祠宇既具。
以洎于德宗申诏褒立。
是為彌陀寺。
施之餘則施與餓疾者。
不屍其功。
公始學成都唐公。
次資川诜公。
诜公學于東山忍公。
皆有道。
至荊州進學玉泉真公。
真公授公以衡山。
俾為教魁。
人從而化者以萬計。
初法照居廬山。
由正定趣安樂國。
見蒙惡衣侍佛者。
佛告曰。
此衡山承遠也。
出而求教肖焉。
乃從而學。
傳之天下由公之訓。
公為僧凡五十六年。
其壽九十一。
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終于寺。
葬于寺之南岡。
刻石于寺大門之右。
銘曰。
一氣回薄範無窮。
其上無初下無終。
離而為合蔽為通。
始末或異今焉同。
虛無混冥道乃融。
聖人無迹示教功。
公之率衆峻以容。
公之立誠放其中。
服庇草木蔽穹窿。
仰攀俯取食以充。
形遊無極交大雄。
天子稽首師順風。
四方奔趨雲之從。
經始尋尺成靈宮。
始自蜀道至臨洪。
咨謀往複窮真宗。
弟子傳教國師公。
化流萬億代所崇。
奉公寓形于南岡。
幼曰弘願惟孝恭。
立之茲石書玄蹤。
⊙是歲永州修淨土院成。
司馬柳宗元為之記曰。
中州之西數萬裡有國。
曰身毒。
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
彼佛言。
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
曰極樂。
佛号無量壽如來。
其國無有三毒八難。
衆寶以為飾。
其人無有十纏九惱。
群聖以為友。
有能誠心大願歸心是土者。
苟念力具足則生彼國。
然後出三界之外。
其于佛道無退轉者。
其言無所欺也。
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
大勸于時。
其後天台顗大師着釋淨土十疑論。
宏宣其教。
周密微妙迷者鹹賴焉。
蓋其留異迹而去者甚衆。
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
置淨土堂于寺之西偏。
常奉斯事。
逮今餘二十年。
廉隅毀頓圖像崩墜。
會巽上人居其宇下。
始複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
無體空析色之迹而造乎真源。
通假有借無之名而入于實相。
境與智合事與理并。
故雖往生之因。
亦相用不舍。
誓葺茲宇以開後學。
有信士圖為佛像。
法相甚具焉。
今刺史憑公作大門以表其位。
餘遂周延四阿環以廊庑。
缋二大士之像。
缯蓋幢幡以成就之。
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
知舟筏之存乎。
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于牆宇。
使觀者起信焉。
⊙法師智辯者。
悟解絕倫多所撰著。
然寡徒侶。
因棄講居衡嶽寺。
每覽所撰必一唱三歎。
以為吾達解如此。
而不遇賞音。
偶一日有耆宿至。
借辯著述而閱之。
乃曰。
汝識至高頗符佛意。
今寡徒衆蓋阙人緣耳。
佛猶不能度無緣。
況初心者乎。
可辦食布施飛走。
卻後二十年當自有衆。
言訖恍然不見。
辯遂如其教。
鬻衣單易米。
炊之散郊外。
感群鳥大集搏飯而去。
辯祝之曰。
食吾飯者願為法侶。
後二十年辯往邺城開講。
座下有衆千餘人。
果皆少年比丘。
⊙是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