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

關燈
十四與侍者應真南還谒馬大師。

    大悟于言下。

    祝曰。

    他日莫離舊處。

    故複還渚宮。

    元和十三年戊戌。

    四月初示疾。

    十三日歸寂。

    壽八十二。

    臘六十三。

    考其傳。

    正如兩人。

    然玄素所載曰。

    有傳法一人崇信。

    住澧州龍潭。

    南嶽讓禅師碑。

    唐聞人歸登撰。

    列法孫數人于後。

    有道悟名圭峰。

    答裴相國宗趣狀。

    列馬祖之嗣。

    六人。

    首曰江陵道悟。

    其下注曰。

    兼禀徑山。

    今妄以雲門臨濟二宗競者。

    可發一笑。

    出林間錄○覺夢堂重校五家宗派序雲。

    景德間。

    吳僧道源集傳燈錄三十卷。

    自曹溪下列為兩派一曰南嶽讓。

    讓出馬大師。

    一曰青原思。

    思出石頭遷。

    自兩派下又分五宗。

    馬大師出八十四員善知識。

    内有百丈海。

    海出黃檗運大沩祐二人。

    運下出臨濟玄。

    故号臨濟宗。

    祐下出仰山寂。

    故号沩仰宗。

    八十四人内又有天王悟。

    悟得龍潭信。

    信得德山鑒。

    鑒得雪峰存。

    存下出雲門偃。

    号雲門宗。

    次玄沙備。

    備出地藏琛。

    琛出清涼。

    益号法眼宗。

    次石頭遷出藥山俨天皇悟二人。

    悟下得惠真。

    真得幽間。

    間得文贲三世便絕。

    唯藥山得雲岩晟。

    晟得洞山價。

    價得曹山章。

    是為曹洞宗。

    今傳燈。

    卻收雲門法眼兩宗。

    歸石頭下誤矣。

    緣同時道悟有兩人。

    一曰。

    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

    渚宮人也。

    崔子玉之後。

    嗣馬祖。

    元和十二年四月十三日化。

    正議大夫丘玄素撰塔銘。

    文幾千言。

    其略雲。

    馬祖祝曰。

    他日莫離舊處。

    故複還渚宮。

    一曰。

    江陵城東天皇寺道悟者。

    婺州東陽人也。

    姓張氏。

    嗣石頭。

    元和二年丁亥化。

    協律郎符載撰塔銘。

    二碑所載。

    生緣出處甚詳。

    但緣道原采集傳燈之日非一一。

    親往讨尋不過宛轉。

    托人捃拾而得其差誤可知也。

    自景德至今。

    天下四海以傳燈為據。

    雖列刹據。

    位立宗者。

    不能略加究辨。

    惟丕相無盡居士張公及呂夏卿二君子。

    每會議宗門中事。

    嘗曰。

    石頭得藥山。

    藥山得曹洞。

    一宗教理行果言說宛轉。

    且天皇道悟下出個周金剛。

    呵風罵雨。

    雖佛祖不敢嬰其鋒。

    恐自天皇處或有差誤。

    寂音尊者亦嘗疑之雲道悟似有兩人。

    無盡居士後于達觀穎禅師處。

    得唐符載所撰天皇道悟塔記。

    又讨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記。

    赍以遍示諸方曰。

    吾嘗疑德山洞山同出石頭下。

    因甚垂示處作用殺活不同。

    今以丘符二記證之。

    朗然明白。

    方信吾擇法驗人不謬耳。

    寂音曰。

    圭峰答斐相國宗趣狀。

    列馬祖之嗣六人。

    首曰江陵道悟。

    其下注曰。

    兼禀徑山今妄以雲門臨濟二宗競者。

    可發一笑。

    略書梗概以傳明達者。

    庶知五家之正派如是而已) ⊙江西北蘭讓禅師湖塘亮長老問。

    伏承師兄畫得先師真。

    暫請瞻禮。

    師以兩手撥胸開示之。

    亮便禮拜。

    師雲。

    莫禮莫禮。

    亮雲。

    師兄錯也。

    某甲不禮師兄。

    師雲。

    汝禮先師真。

    亮雲。

    因什麼教某甲莫禮。

    師雲。

    何曾錯。

     ⊙(己醜) 元和四年。

    上問侍臣。

    政之寬猛孰先。

    宰相權德輿。

    對曰。

    唐家承隋苛虐以仁厚為先。

    太宗皇帝見明堂圖。

    即禁鞭背刑。

    列聖所循皆尚德教。

    故天寶大盜竊發俄而夷滅。

    蓋本朝之化感人心之深。

    帝曰。

    誠如公言。

    德輿善辯論。

    開陳古今本末。

    以覺悟人主。

    為輔相寬和不為察察名。

    文章雅正贍缛。

    當時公卿侯王功德卓異者。

    皆所為銘紀。

    雖動止無外飾。

    其醞藉風流。

    自然可慕。

    貞元元和間為缙紳羽儀。

     ⊙德輿嘗着草衣禅師宴坐記曰。

    信州南嶽有清淨宴坐之地。

    而禅師在焉。

    師所由來莫得而詳。

    初州人析薪者遇之于野中。

    其形塊然與草木俱。

    咨于州長。

    乃延就茲地。

    三十年矣。

    州人不知其所以然也。

    遂以草衣号焉。

    足不蹈地口不嘗味。

    日無晝夜時無寒暑。

    寂默之境一繩床而已。

    萬有嚣然此身不動。

    其内則以三世五蘊皆從妄作。

    然後以有法谛觀十二緣。

    于正智中得真常真我。

    方寸之地湛然虛無。

    身及智慧二俱清淨。

    微言軟語有時而聞。

    涉其境之遠近。

    随其根之上下。

    如雨潤萬物風行空中。

    履其門阈皆獲趣入。

    若非斡玄機于無際窮實相之源底。

    則四時攻于外。

    百疾生于内矣。

    古所謂遺物離人而立于獨者。

    禅師得之。

    嗚呼世人感物以遊心。

    心遷于物。

    則利害生焉。

    吉兇形焉。

    牽縻鞿瑣蕩而不複。

    至人則反靜于動。

    複性于情。

    夭壽仁鄙之殊。

    由此作也。

    斯蓋世谛之一說耳。

    于禅師之道。

    其猶稊稗耶。

    建中二年予吏役道于上饒。

    時左司郎崔公出為郡左。

    探禅師之味也。

    熟為予詳言之。

    拂拭纓塵攜手接足。

    洗我以善得于儀形。

    且以為楞嚴妙旨。

    毗耶之密用。

    皆在是矣。

    又焉知此地之宴坐。

    不為他方之說法乎。

    故粗書聞見以志于石。

     ⊙(庚寅) 帝問國師澄觀曰。

    華嚴所诠何謂法界。

    奏曰。

    法界者一切衆生之身心本體也。

    從本以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

    唯一真境而已。

    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

    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

    昭昭于心目之間。

    而相不可睹。

    晃晃于色塵之内。

    而理不可分。

    非徹法之慧目。

    離念之明智。

    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

    故世尊初成正覺。

    歎曰。

    奇哉我今普見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而不能證得。

    于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

    全以真空簡情。

    事理融攝周遍凝寂。

    帝天縱聖明。

    一聽玄談廓然自得。

    于是敕有司備禮鑄印。

    遷國師統冠天下缁徒。

    号僧統清涼國師。

     ⊙時禅者無著。

    入五台山求見文殊大士。

    至金剛窟前炷香作禮。

    暝坐少頃聞有叱牛者。

    着遽開眸。

    見山翁野貌瑰異牽牛臨溪而飲。

    着起揖。

    山翁曰。

    爾來何為。

    曰願見文殊大士。

    翁曰。

    大士未可見。

    汝飯未。

    着曰。

    未也。

    翁牽牛歸。

    着蹑迹随之。

    俄入一寺。

    翁呼均提。

    有童子應聲出迎。

    翁縱牛引着升堂。

    堂宇皆金璧所成。

    翁踞床指繡墩命着坐。

    童子俄進玻璃盞。

    貯物如酥酪。

    揖與對飲。

    着納其味頓覺心神卓朗。

    翁曰。

    近自何來。

    着曰。

    南方。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着曰。

    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

    多少衆。

    曰或三百或五百。

    着問。

    此間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

    龍蛇混雜凡聖同居。

    曰衆幾何。

    翁曰。

    前三三後三三。

    遂談諸及莫。

    着欲留。

    翁不許。

    着戀戀不即去。

    翁投袂起。

    叱童子引着出之。

    着不得留。

    行未遠問童子。

    适何寺。

    童子曰。

    般若寺也。

    着凄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

    不可再見。

    即稽首童子足下。

    願丐一言為别。

    童子隐身而歌曰。

    面上無嗔供養具。

    口裡無嗔吐妙香。

    心内無嗔是珍寶。

    無垢無染即真常。

    着因駐錫五台。

    往往頻與文殊會語雲(師嘉禾語溪朱氏子七歲依本邑常樂寺今崇福寺) ⊙(辛卯) 有诏。

    移京兆章敬寺懷恽禅師。

    入居上寺。

    玄徒輻湊。

    恽示衆曰。

    至理忘言。

    時人不悉強習它事以為功能。

    不知自性元非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