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正+臼]來告曰。
居南嶽大吾道者必爾也。
已而信然。
将終夜有光明笙磬之聲。
衆鹹見聞。
若是類甚衆。
以儒者所不道而無染。
勤以為請。
故末傳焉。
無染韋氏。
女世顯貴。
今主衡山戒法。
⊙南海經略馬總。
以曹溪六祖未有谥請于朝。
天子賜谥曰大鑒。
總乃命河東柳宗元撰賜谥碑。
其詞曰。
扶風公廉問。
嶺南。
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稱号。
疏聞于上。
诏谥大鑒禅師。
塔曰靈照之塔。
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
下尚書祠部符到都府。
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
幢蓋鐘鼓增山盈谷。
萬人鹹會若聞鬼神。
其時學者千有餘人。
莫不欣。
踴奮勵如師複生。
則又感悼涕慕如師始亡。
因言曰。
自有生物則好鬥奪相賊殺喪其本實。
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
孔子無大位。
沒以餘言持世。
更楊墨黃老益雜其術分裂。
而吾浮圖說後出。
推離還源合所謂生而靜者。
梁氏好作。
有為。
師達磨譏之空術益顯。
六傳至大鑒。
大鑒始以能勞苦服役。
一聽其言。
言希以究。
師用感動遂受信具。
遁隐南海上。
人無聞知。
又十六年度其可行。
乃居曹溪為人師。
會學去來常數千人。
其道以無為為有。
以空洞為實。
以廣大不蕩為歸。
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
不假耘鋤本其靜矣。
中宗聞名使幸臣再征。
不能緻。
取其言以為心術。
其說具在。
今布天下。
凡言禅皆本曹溪。
大鑒去世百有六年。
凡治廣部而以名聞者以十數莫能揭其号。
今乃始告天子得大谥。
豐佐吾道。
其可無辭。
公始立朝以儒重。
刺虔州都護安南。
由海中大蠻夷。
連身毒之西。
浮舶聽命鹹被公德。
受旗纛節钺來莅南海。
屬國如林。
不殺不怒而人畏無噩。
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鑒。
莫如公宜。
其徒之老乃易石于宇下。
使來谒辭。
其辭曰。
達磨幹幹傳佛語心。
六承其授大鑒是臨。
勞勤專默終揖于深。
抱其信器行海之陰。
其道爰施在溪之曹。
庬合猥附。
不夷其高。
傳告鹹陳唯道之褒。
生而性善在物而具。
荒流奔轶乃萬其趣。
匪思愈亂匪覺滋誤。
由師内鑒鹹護于素。
不植乎根不耘乎苗。
中一外融有粹孔昭。
在帝中宗聘言于朝。
陰翊王度俾人逍遙越百有六祀号谥不紀。
由扶風公告今天子。
尚書既複大行乃诔。
光于南土。
其法再起。
厥徒萬億同悼齊喜。
惟師教所被。
洎扶風公所履鹹戴天子。
天子休命嘉公德美。
溢于海夷浮圖是視。
師以仁傳公以仁理。
谒辭圖堅永胤不已。
宋紹興二年。
東坡居士過曹溪。
題曰。
釋迦以文教。
其譯于中國。
必托于儒之能言者。
然後傳遠。
故大乘諸經至首楞嚴。
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
以房融筆授故也。
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
作曹溪南嶽諸碑。
妙絕古今。
而南華今無石刻。
長老重辨師。
儒釋兼通道學純備。
以謂自唐至今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典則如子厚者。
蓋推本其言與孟轲氏合。
其可不使學者日見而誦之。
乃具石請予書其文。
⊙(丙申) 台山隐峰禅師。
自衡嶽之五台。
道由淮右屬吳元濟阻兵蔡州違拒王命。
官軍與賊交鋒未決勝負。
師曰。
吾當少解其患。
乃震錫空中飛身而過。
兩軍将士仰觀歎異鬥心頓息。
以是官軍得成其功焉。
師姓鄧氏。
幼若不慧。
父母聽其出家。
既具戒參馬祖。
言下契旨。
一日推車次。
祖展腳在路上。
師曰。
請收足。
祖曰。
已展不收。
師曰。
已進不退。
遂推車碾過。
祖腳損。
歸法堂執斧子曰。
适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
師便出于祖前引頸就之。
祖乃置斧。
其後遍曆諸方所至辄有奇詭久之。
以神異頗顯。
恐成惑衆。
乃入台山金剛窟前将示寂。
問于衆曰。
諸方遷化坐去卧去吾皆見之。
還有立化者否。
衆曰。
有之。
師曰。
還有倒化者否。
衆曰。
未嘗有也。
師乃倒殖而化。
亭亭然其衣亦皆順體。
衆為[臼/丌]屍荼毗。
[立 乞]然不動。
遠近瞻禮歎異。
師有妹為尼。
時亦在彼。
乃附近而咄之曰。
老兄平日惱亂諸方不循法律。
死更熒惑于人。
乃以手推之。
偾然而踣。
于是阇維收舍利塔于五台雲。
⊙主歸宗智常禅師。
目有重瞳。
遂用藥手按摩。
久而目眦俱赤。
世号拭眼歸宗。
江州刺史李渤問曰。
教中謂須彌納芥子。
渤則不疑。
芥子納須彌。
莫是妄談否。
師雲。
人傳史君讀萬卷書。
是否。
渤曰然。
師曰。
摩頂至踵如椰子大。
萬卷書向什麼處着。
渤俯首而已。
又問。
一大藏教明得什麼邊事。
師舉拳示之雲。
會麼。
渤雲。
不會。
師雲。
這個措大拳頭也不識。
渤雲。
請師指示。
師曰。
會則途中受用。
不會則世谛流布。
師嘗示衆曰。
從上古德不是無知解。
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
今時不能自成自立空度時光。
諸子莫錯用心。
無人替汝。
亦無汝用心處。
莫就他覓。
從前隻是依他作解。
發言皆滞。
光不透脫。
隻為目前有物。
僧問。
如何是玄旨。
師雲。
無人能解。
僧雲。
向者如何。
師雲。
有向即乖。
僧雲。
豈無方便令學人得入。
師雲。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僧雲。
如何是觀音妙智力。
師敲頂蓋三下雲。
還聞麼。
僧雲聞。
師雲。
我何不聞。
僧無語。
即以棒趁下。
複一日上堂雲。
吾今欲說禅。
諸子總近前。
大衆近前。
師雲。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僧雲。
如何是觀音行。
師乃彈指雲。
諸人還聞否。
僧雲聞。
師雲。
一隊漢向這裡覓個什麼。
以棒趁下。
大笑歸方丈。
師沒。
有賢者贊其像曰。
知見一何高。
拭眼避天位。
回觀洗耳人。
千古未為愧。
(廿二) 供奉吳元卿者。
敏悟絕人。
憲宗殊喜之。
一日在昭陽宮。
見群芳敷榮賞玩徘徊。
倏聞空中有聲曰。
虛幻之相開謝不停。
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元卿猛省志脫塵俗。
帝一日遊宮。
問曰。
卿何不樂。
對曰。
臣幼不食葷。
志願從釋。
帝曰。
朕視卿若昆弟。
但富貴欲出人表者不違卿。
惟出家不可。
既浃旬而容貌瘦瘁。
帝憫而诏曰。
如卿願任選日遠近奏來。
元卿荷恩緻謝。
尋得鄉報母患。
乞歸甯。
帝厚賜津遣。
元卿至家。
會韬光法師勉之。
谒鳥窠禅師。
啟曰。
弟子七歲蔬食。
十一受五戒。
今年二十有二。
為出家故休官。
願和尚授與僧相。
鳥窠曰。
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
元卿曰。
本淨非琢磨。
元明不随照。
曰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即真出家何假外相。
汝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孫許之流也。
元卿曰。
理雖如是。
然非本志。
倘蒙攝受則誓遵師教。
如是三請皆不諾。
韬光為勸請曰。
宮使未嘗娶。
亦不畜侍女。
禅師若不攝受。
其誰能度之。
鳥窠乃與披剃具戒。
法号會通。
晝夜精進誦大乘經習安般三昧。
忽一日固辭遊方。
鳥窠曰。
汝将何往。
曰會通為法出家。
以和尚不垂慈誨。
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通遂悟玄旨。
時号布毛侍者雲。
居南嶽大吾道者必爾也。
已而信然。
将終夜有光明笙磬之聲。
衆鹹見聞。
若是類甚衆。
以儒者所不道而無染。
勤以為請。
故末傳焉。
無染韋氏。
女世顯貴。
今主衡山戒法。
⊙南海經略馬總。
以曹溪六祖未有谥請于朝。
天子賜谥曰大鑒。
總乃命河東柳宗元撰賜谥碑。
其詞曰。
扶風公廉問。
嶺南。
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稱号。
疏聞于上。
诏谥大鑒禅師。
塔曰靈照之塔。
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
下尚書祠部符到都府。
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
幢蓋鐘鼓增山盈谷。
萬人鹹會若聞鬼神。
其時學者千有餘人。
莫不欣。
踴奮勵如師複生。
則又感悼涕慕如師始亡。
因言曰。
自有生物則好鬥奪相賊殺喪其本實。
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
孔子無大位。
沒以餘言持世。
更楊墨黃老益雜其術分裂。
而吾浮圖說後出。
推離還源合所謂生而靜者。
梁氏好作。
有為。
師達磨譏之空術益顯。
六傳至大鑒。
大鑒始以能勞苦服役。
一聽其言。
言希以究。
師用感動遂受信具。
遁隐南海上。
人無聞知。
又十六年度其可行。
乃居曹溪為人師。
會學去來常數千人。
其道以無為為有。
以空洞為實。
以廣大不蕩為歸。
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
不假耘鋤本其靜矣。
中宗聞名使幸臣再征。
不能緻。
取其言以為心術。
其說具在。
今布天下。
凡言禅皆本曹溪。
大鑒去世百有六年。
凡治廣部而以名聞者以十數莫能揭其号。
今乃始告天子得大谥。
豐佐吾道。
其可無辭。
公始立朝以儒重。
刺虔州都護安南。
由海中大蠻夷。
連身毒之西。
浮舶聽命鹹被公德。
受旗纛節钺來莅南海。
屬國如林。
不殺不怒而人畏無噩。
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鑒。
莫如公宜。
其徒之老乃易石于宇下。
使來谒辭。
其辭曰。
達磨幹幹傳佛語心。
六承其授大鑒是臨。
勞勤專默終揖于深。
抱其信器行海之陰。
其道爰施在溪之曹。
庬合猥附。
不夷其高。
傳告鹹陳唯道之褒。
生而性善在物而具。
荒流奔轶乃萬其趣。
匪思愈亂匪覺滋誤。
由師内鑒鹹護于素。
不植乎根不耘乎苗。
中一外融有粹孔昭。
在帝中宗聘言于朝。
陰翊王度俾人逍遙越百有六祀号谥不紀。
由扶風公告今天子。
尚書既複大行乃诔。
光于南土。
其法再起。
厥徒萬億同悼齊喜。
惟師教所被。
洎扶風公所履鹹戴天子。
天子休命嘉公德美。
溢于海夷浮圖是視。
師以仁傳公以仁理。
谒辭圖堅永胤不已。
宋紹興二年。
東坡居士過曹溪。
題曰。
釋迦以文教。
其譯于中國。
必托于儒之能言者。
然後傳遠。
故大乘諸經至首楞嚴。
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
以房融筆授故也。
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
作曹溪南嶽諸碑。
妙絕古今。
而南華今無石刻。
長老重辨師。
儒釋兼通道學純備。
以謂自唐至今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典則如子厚者。
蓋推本其言與孟轲氏合。
其可不使學者日見而誦之。
乃具石請予書其文。
⊙(丙申) 台山隐峰禅師。
自衡嶽之五台。
道由淮右屬吳元濟阻兵蔡州違拒王命。
官軍與賊交鋒未決勝負。
師曰。
吾當少解其患。
乃震錫空中飛身而過。
兩軍将士仰觀歎異鬥心頓息。
以是官軍得成其功焉。
師姓鄧氏。
幼若不慧。
父母聽其出家。
既具戒參馬祖。
言下契旨。
一日推車次。
祖展腳在路上。
師曰。
請收足。
祖曰。
已展不收。
師曰。
已進不退。
遂推車碾過。
祖腳損。
歸法堂執斧子曰。
适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
師便出于祖前引頸就之。
祖乃置斧。
其後遍曆諸方所至辄有奇詭久之。
以神異頗顯。
恐成惑衆。
乃入台山金剛窟前将示寂。
問于衆曰。
諸方遷化坐去卧去吾皆見之。
還有立化者否。
衆曰。
有之。
師曰。
還有倒化者否。
衆曰。
未嘗有也。
師乃倒殖而化。
亭亭然其衣亦皆順體。
衆為[臼/丌]屍荼毗。
[立 乞]然不動。
遠近瞻禮歎異。
師有妹為尼。
時亦在彼。
乃附近而咄之曰。
老兄平日惱亂諸方不循法律。
死更熒惑于人。
乃以手推之。
偾然而踣。
于是阇維收舍利塔于五台雲。
⊙主歸宗智常禅師。
目有重瞳。
遂用藥手按摩。
久而目眦俱赤。
世号拭眼歸宗。
江州刺史李渤問曰。
教中謂須彌納芥子。
渤則不疑。
芥子納須彌。
莫是妄談否。
師雲。
人傳史君讀萬卷書。
是否。
渤曰然。
師曰。
摩頂至踵如椰子大。
萬卷書向什麼處着。
渤俯首而已。
又問。
一大藏教明得什麼邊事。
師舉拳示之雲。
會麼。
渤雲。
不會。
師雲。
這個措大拳頭也不識。
渤雲。
請師指示。
師曰。
會則途中受用。
不會則世谛流布。
師嘗示衆曰。
從上古德不是無知解。
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
今時不能自成自立空度時光。
諸子莫錯用心。
無人替汝。
亦無汝用心處。
莫就他覓。
從前隻是依他作解。
發言皆滞。
光不透脫。
隻為目前有物。
僧問。
如何是玄旨。
師雲。
無人能解。
僧雲。
向者如何。
師雲。
有向即乖。
僧雲。
豈無方便令學人得入。
師雲。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僧雲。
如何是觀音妙智力。
師敲頂蓋三下雲。
還聞麼。
僧雲聞。
師雲。
我何不聞。
僧無語。
即以棒趁下。
複一日上堂雲。
吾今欲說禅。
諸子總近前。
大衆近前。
師雲。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僧雲。
如何是觀音行。
師乃彈指雲。
諸人還聞否。
僧雲聞。
師雲。
一隊漢向這裡覓個什麼。
以棒趁下。
大笑歸方丈。
師沒。
有賢者贊其像曰。
知見一何高。
拭眼避天位。
回觀洗耳人。
千古未為愧。
(廿二) 供奉吳元卿者。
敏悟絕人。
憲宗殊喜之。
一日在昭陽宮。
見群芳敷榮賞玩徘徊。
倏聞空中有聲曰。
虛幻之相開謝不停。
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元卿猛省志脫塵俗。
帝一日遊宮。
問曰。
卿何不樂。
對曰。
臣幼不食葷。
志願從釋。
帝曰。
朕視卿若昆弟。
但富貴欲出人表者不違卿。
惟出家不可。
既浃旬而容貌瘦瘁。
帝憫而诏曰。
如卿願任選日遠近奏來。
元卿荷恩緻謝。
尋得鄉報母患。
乞歸甯。
帝厚賜津遣。
元卿至家。
會韬光法師勉之。
谒鳥窠禅師。
啟曰。
弟子七歲蔬食。
十一受五戒。
今年二十有二。
為出家故休官。
願和尚授與僧相。
鳥窠曰。
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
元卿曰。
本淨非琢磨。
元明不随照。
曰汝若了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即真出家何假外相。
汝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孫許之流也。
元卿曰。
理雖如是。
然非本志。
倘蒙攝受則誓遵師教。
如是三請皆不諾。
韬光為勸請曰。
宮使未嘗娶。
亦不畜侍女。
禅師若不攝受。
其誰能度之。
鳥窠乃與披剃具戒。
法号會通。
晝夜精進誦大乘經習安般三昧。
忽一日固辭遊方。
鳥窠曰。
汝将何往。
曰會通為法出家。
以和尚不垂慈誨。
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通遂悟玄旨。
時号布毛侍者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