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爰及茲方。
襄童谒帝膝行而前。
趙王見周三環而上。
今佛法乘化或因或革。
清信之士容衣不改。
息心之人服貌必變。
變本從道不遵彼俗。
俗風自殊無患其亂。
孔老釋迦其人或同。
觀其設教其道必異。
孔老教俗為本。
釋氏出世為宗。
發轸既殊。
其歸亦異。
又仙化以變形為尚。
泥洹以陶神為先。
變形者白首為缁。
而未能無死。
陶神者使塵惑日損。
而湛然常住。
泥洹之道無死之地。
陶神若此。
何謂其同。
時何常侍鎮之。
睹顧歡和同二教大不平之。
以書抵歡。
劇言道教不足以拟釋氏。
歡答其書固自封執。
鎮之重與之書。
猥辱返釋究詳淵況。
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釋李。
觸類長之爰至棋弈。
然敷佛彌過精旨愈昧。
所謂馳走滅迹跳動息影。
焉可免乎。
辄複略諸近要以标大歸。
夫太極剖判兩儀妄立。
五陰合興形識謬彰。
識以流染因結。
形以愛滞緣生。
三皇之前民多颛愚。
專愚則巢居穴處飲血茹毛。
君臣父子自相胡越。
猶如禽獸。
又比童蒙。
道教所不入。
仁義所未移。
及其沈欲淪波。
觸涯思濟。
思濟則祈善。
祈善則聖應。
夫聖者何耶。
感物而遂通者也。
夫通不自通感不自感。
常在此通每自彼。
自彼而言懸鏡高堂。
自此而言萬像斯歸。
故知天竺者居娑婆之正域。
處淳善之嘉會。
故能感通于至聖。
中土于大千。
聖應既彼聲被則此。
睹日月之明。
何假離朱之察。
聞雷霆之音。
奚事子野之聽。
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
左右兩儀無害天均。
無害天均則雲行法教。
不嫌同道則雨施夷夏。
夫道者一也。
形者二也。
道者真也。
形者俗也。
真既猶一。
俗亦猶二。
盡二得一。
宜一其法。
滅俗歸真。
必其違俗。
是以如來制軌玄劫同風。
假令孔老是佛。
則為韬光潛導。
匡救褊心立仁樹義将近順情。
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親。
攝生養性自我外物乃為盡善。
不為盡美。
蓋是有涯之制。
未鞭其後也。
何得拟道菩提比聖牟尼哉。
且佛教敷明要而能博。
要而能博則精疏兩級。
精疏兩級則剛柔一緻。
是以清津幽暢誠視易。
準夫以視為員者易。
以手為員者難。
将不舍其所難從其所易耶。
道家經籍簡陋多生穿鑿。
至如靈寶妙真采撮法華。
制用尤拙。
如上清黃庭。
所尚服食。
咀石餐霞。
非徒法不可效。
道亦難同。
其中可長唯在五千之文。
全無為用。
全無為。
用未能違有。
違有為懷。
靈芝何養。
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
九流均接則動靜斯得。
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
非其極也。
禅經微妙境相精深。
以此締真尚未能至。
今雲道在無為得一而已。
無為得一是則棄契千載。
棄契千載不俟高唱。
夫明宗引會導達風流者。
若當廢學精思不亦怠哉。
豈道教之筌耶。
敬尋所辨。
非徒不解佛。
亦不解道也。
反亂一首。
聊酬啟齒。
亂曰。
運往兮韬韬明。
玄聖兮幽幽翳。
長夜兮悠悠。
衆星兮晰晰。
太晖灼兮升曜。
列宿奄兮消蔽。
夫輪桷兮殊材。
歸敷繩兮一制。
苟專迷兮不悟。
增上驚兮遠逝。
卞和恸兮荊側。
豈偏尤兮楚厲。
良筝蔑兮诐若。
焉相責兮智慧。
時複有朱常侍昭之。
因何鎮之書。
乃作難夷夏論。
而朱廣之作咨夷夏論。
并章分句解。
以破顧歡之蔽于淺也。
汝南周颙高僧惠通。
并着駁夷夏論。
歡之作遂不勝其謬矣。
複有法師紹正者。
着二教論其略曰。
佛明其宗道全其生。
守生者蔽。
明宗者通。
今道名長生不死。
名補天曹。
大乖老莊立言之旨。
⊙齊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
并酷好佛。
竟陵着淨住子四部二十卷。
闡揚佛教。
有吳興道士孟景翼者。
頗有時譽。
太子召入玄圃。
衆僧大會。
子良使景翼禮佛。
景翼弗禮。
子良送十地經與之。
景翼造正一論。
略曰。
佛以一音演說法。
老子抱一以為天下式。
一之為妙。
空玄絕于有境。
神化贍于無窮。
為萬物而無為。
處一數而無數。
莫之名。
而強号為一。
在佛為實相。
在道為玄牝。
道之大象。
即佛之法身。
以不守之守守法身。
以不執之執執大象。
但物有八萬四千行。
說有八萬四千法。
法乃至于無數。
行亦達于無央。
等級随緣須道歸一。
歸一即回向。
向正即無邪。
邪觀既遣億善日新。
三五四六随用而施。
獨立不改絕學無憂。
曠劫諸聖共遵斯一。
老釋未始于常分。
迷者分之而未合。
億善遍修。
遍修成聖。
雖十号千稱。
終不能盡。
終不能盡。
豈思議哉。
⊙司徒中郎張融作門律雲。
道之與佛逗極無二。
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
道人與道士辨是非。
昔有鴻飛天。
首積遠難亮。
越人以為凫。
楚人以為乙。
人自楚越鴻常一耳。
以示汝南周颙。
颙難之曰。
虛無法性其寂雖同。
位寂之方其旨則别。
論所謂逗極無二。
為逗極于虛無。
為無二于法性耶。
足下所宗本一物而為鴻乙耳。
驅馳佛道無免二未。
未知高鑒緣何識本。
輕而宗之。
其有旨乎(已上出南史) 論曰。
自漢西域傳範晔論釋氏大概。
陳壽三國志則置而勿言。
唐太宗晉書則班班紀着沙門神異之迹。
未始辄有一言訾佛。
況佛化自晉抵南北朝始大振于天下。
賢哉魏收李延壽之作。
當世帝王公卿從事吾佛者。
未嘗諱之而不書。
書之亦未嘗以人事議佛也。
及顧歡傳則假乎當時群公。
評議二教而罪歡曰。
歡雖同二法。
而意黨道教。
嗚呼可謂良史矣。
陋哉歡翼之論。
猶昔人寶燕石者。
渠信有真玉哉。
⊙(壬申) 元魏太和十六年。
下诏。
每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
聽大州一百人為僧尼。
中州五十人。
下州二十人。
着之制令。
以為常準○祀孔子于中書省。
(甲戌) 郁林王照業。
改隆昌(文惠長子。
武帝之孫。
初上淫虐。
鸾伐之而立其太子之子昭文。
改延興。
奢佚無度。
廢先君儲積數月而盡。
西昌侯鸾以太後令廢之而自立) 明帝鸾改建武(字景栖。
太祖兄安貞王道之子。
小字玄慶。
性多情忌。
好占吉兇利害。
壽四十七崩正福殿。
在位五年○立太子寶卷) (丙子) 魏改國姓元。
(戊寅) 改永泰。
⊙(己卯) 東昏侯寶卷改永元(字正嚴。
明帝次子。
自即位不與臣下相接。
奢佚後宮。
一年之中府庫匮乏。
民間倍價市金。
與潘妃作金步蓮花。
和帝刺于制州。
舉蕭衍伐之。
遂廢為東昏侯。
壽十九而終。
在位二年) (庚辰) 元魏宣武恪改景明(孝文第五子。
即位深好佛法。
百二十三。
葬景平陵。
在位十六年) ⊙道士陳顯明。
妄造道真步虛品經六十四篇(出珠林) (辛巳) 和帝寶融改中興(字智昭。
明帝第八子蕭衍迎立于江陵。
明年三月禅位于梁。
梁武奉帝為巴陵王。
年十五崩。
在位一年) 齊高帝蕭道成。
自戊午升明二年四月受宋禅。
相襲七主。
二十四年。
傳譯華戎道俗二十人。
所出經律論傳錄等四十七部。
凡三百五十卷。
外國有所謂天竺沙門僧伽跋陀羅者。
師資相傳雲。
佛涅槃後優波離結集律藏訖。
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
受自恣竟。
以香花供養律藏。
便下一點置律藏前。
年年如是。
優波欲涅槃時。
付弟子陀寫俱。
陀寫俱付弟子須俱。
須俱付弟子悉伽婆。
悉伽婆付弟子目犍連子帝須。
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阇。
如是師師相付。
至今三藏法師。
法師将律藏至廣州。
臨上舶還本國。
時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
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于廣州竹林寺譯出善見毗婆沙一部十八卷。
即共安居。
以七年庚午歲七月望。
受自恣竟。
如前師法以香花供養律藏。
即下一點。
當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點。
點是一年也。
至梁大同元年。
有隐士趙伯休。
于廬山遇苦行律師弘度。
得此點記年月。
伯休因問度曰。
自永明七年後雲何。
不複見點。
度雲。
自彼已前皆得道聖賢手自下點。
度乃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
故不複點也。
伯休因舊點推至大同元年。
凡一千二十年。
今以此究參諸家傳記。
佛世尊誕生入滅之年并不相類。
大抵西域山川之廣。
國土之多佛化之盛。
各承一宗。
此亦一家之說不可廢。
故附着于此。
(壬午) ○(四月寶融禅位于蕭衍尋後之) 右蕭齊七主二十四年(而禅于蕭梁)
襄童谒帝膝行而前。
趙王見周三環而上。
今佛法乘化或因或革。
清信之士容衣不改。
息心之人服貌必變。
變本從道不遵彼俗。
俗風自殊無患其亂。
孔老釋迦其人或同。
觀其設教其道必異。
孔老教俗為本。
釋氏出世為宗。
發轸既殊。
其歸亦異。
又仙化以變形為尚。
泥洹以陶神為先。
變形者白首為缁。
而未能無死。
陶神者使塵惑日損。
而湛然常住。
泥洹之道無死之地。
陶神若此。
何謂其同。
時何常侍鎮之。
睹顧歡和同二教大不平之。
以書抵歡。
劇言道教不足以拟釋氏。
歡答其書固自封執。
鎮之重與之書。
猥辱返釋究詳淵況。
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釋李。
觸類長之爰至棋弈。
然敷佛彌過精旨愈昧。
所謂馳走滅迹跳動息影。
焉可免乎。
辄複略諸近要以标大歸。
夫太極剖判兩儀妄立。
五陰合興形識謬彰。
識以流染因結。
形以愛滞緣生。
三皇之前民多颛愚。
專愚則巢居穴處飲血茹毛。
君臣父子自相胡越。
猶如禽獸。
又比童蒙。
道教所不入。
仁義所未移。
及其沈欲淪波。
觸涯思濟。
思濟則祈善。
祈善則聖應。
夫聖者何耶。
感物而遂通者也。
夫通不自通感不自感。
常在此通每自彼。
自彼而言懸鏡高堂。
自此而言萬像斯歸。
故知天竺者居娑婆之正域。
處淳善之嘉會。
故能感通于至聖。
中土于大千。
聖應既彼聲被則此。
睹日月之明。
何假離朱之察。
聞雷霆之音。
奚事子野之聽。
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
左右兩儀無害天均。
無害天均則雲行法教。
不嫌同道則雨施夷夏。
夫道者一也。
形者二也。
道者真也。
形者俗也。
真既猶一。
俗亦猶二。
盡二得一。
宜一其法。
滅俗歸真。
必其違俗。
是以如來制軌玄劫同風。
假令孔老是佛。
則為韬光潛導。
匡救褊心立仁樹義将近順情。
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親。
攝生養性自我外物乃為盡善。
不為盡美。
蓋是有涯之制。
未鞭其後也。
何得拟道菩提比聖牟尼哉。
且佛教敷明要而能博。
要而能博則精疏兩級。
精疏兩級則剛柔一緻。
是以清津幽暢誠視易。
準夫以視為員者易。
以手為員者難。
将不舍其所難從其所易耶。
道家經籍簡陋多生穿鑿。
至如靈寶妙真采撮法華。
制用尤拙。
如上清黃庭。
所尚服食。
咀石餐霞。
非徒法不可效。
道亦難同。
其中可長唯在五千之文。
全無為用。
全無為。
用未能違有。
違有為懷。
靈芝何養。
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
九流均接則動靜斯得。
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
非其極也。
禅經微妙境相精深。
以此締真尚未能至。
今雲道在無為得一而已。
無為得一是則棄契千載。
棄契千載不俟高唱。
夫明宗引會導達風流者。
若當廢學精思不亦怠哉。
豈道教之筌耶。
敬尋所辨。
非徒不解佛。
亦不解道也。
反亂一首。
聊酬啟齒。
亂曰。
運往兮韬韬明。
玄聖兮幽幽翳。
長夜兮悠悠。
衆星兮晰晰。
太晖灼兮升曜。
列宿奄兮消蔽。
夫輪桷兮殊材。
歸敷繩兮一制。
苟專迷兮不悟。
增上驚兮遠逝。
卞和恸兮荊側。
豈偏尤兮楚厲。
良筝蔑兮诐若。
焉相責兮智慧。
時複有朱常侍昭之。
因何鎮之書。
乃作難夷夏論。
而朱廣之作咨夷夏論。
并章分句解。
以破顧歡之蔽于淺也。
汝南周颙高僧惠通。
并着駁夷夏論。
歡之作遂不勝其謬矣。
複有法師紹正者。
着二教論其略曰。
佛明其宗道全其生。
守生者蔽。
明宗者通。
今道名長生不死。
名補天曹。
大乖老莊立言之旨。
⊙齊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
并酷好佛。
竟陵着淨住子四部二十卷。
闡揚佛教。
有吳興道士孟景翼者。
頗有時譽。
太子召入玄圃。
衆僧大會。
子良使景翼禮佛。
景翼弗禮。
子良送十地經與之。
景翼造正一論。
略曰。
佛以一音演說法。
老子抱一以為天下式。
一之為妙。
空玄絕于有境。
神化贍于無窮。
為萬物而無為。
處一數而無數。
莫之名。
而強号為一。
在佛為實相。
在道為玄牝。
道之大象。
即佛之法身。
以不守之守守法身。
以不執之執執大象。
但物有八萬四千行。
說有八萬四千法。
法乃至于無數。
行亦達于無央。
等級随緣須道歸一。
歸一即回向。
向正即無邪。
邪觀既遣億善日新。
三五四六随用而施。
獨立不改絕學無憂。
曠劫諸聖共遵斯一。
老釋未始于常分。
迷者分之而未合。
億善遍修。
遍修成聖。
雖十号千稱。
終不能盡。
終不能盡。
豈思議哉。
⊙司徒中郎張融作門律雲。
道之與佛逗極無二。
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
道人與道士辨是非。
昔有鴻飛天。
首積遠難亮。
越人以為凫。
楚人以為乙。
人自楚越鴻常一耳。
以示汝南周颙。
颙難之曰。
虛無法性其寂雖同。
位寂之方其旨則别。
論所謂逗極無二。
為逗極于虛無。
為無二于法性耶。
足下所宗本一物而為鴻乙耳。
驅馳佛道無免二未。
未知高鑒緣何識本。
輕而宗之。
其有旨乎(已上出南史) 論曰。
自漢西域傳範晔論釋氏大概。
陳壽三國志則置而勿言。
唐太宗晉書則班班紀着沙門神異之迹。
未始辄有一言訾佛。
況佛化自晉抵南北朝始大振于天下。
賢哉魏收李延壽之作。
當世帝王公卿從事吾佛者。
未嘗諱之而不書。
書之亦未嘗以人事議佛也。
及顧歡傳則假乎當時群公。
評議二教而罪歡曰。
歡雖同二法。
而意黨道教。
嗚呼可謂良史矣。
陋哉歡翼之論。
猶昔人寶燕石者。
渠信有真玉哉。
⊙(壬申) 元魏太和十六年。
下诏。
每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
聽大州一百人為僧尼。
中州五十人。
下州二十人。
着之制令。
以為常準○祀孔子于中書省。
(甲戌) 郁林王照業。
改隆昌(文惠長子。
武帝之孫。
初上淫虐。
鸾伐之而立其太子之子昭文。
改延興。
奢佚無度。
廢先君儲積數月而盡。
西昌侯鸾以太後令廢之而自立) 明帝鸾改建武(字景栖。
太祖兄安貞王道之子。
小字玄慶。
性多情忌。
好占吉兇利害。
壽四十七崩正福殿。
在位五年○立太子寶卷) (丙子) 魏改國姓元。
(戊寅) 改永泰。
⊙(己卯) 東昏侯寶卷改永元(字正嚴。
明帝次子。
自即位不與臣下相接。
奢佚後宮。
一年之中府庫匮乏。
民間倍價市金。
與潘妃作金步蓮花。
和帝刺于制州。
舉蕭衍伐之。
遂廢為東昏侯。
壽十九而終。
在位二年) (庚辰) 元魏宣武恪改景明(孝文第五子。
即位深好佛法。
百二十三。
葬景平陵。
在位十六年) ⊙道士陳顯明。
妄造道真步虛品經六十四篇(出珠林) (辛巳) 和帝寶融改中興(字智昭。
明帝第八子蕭衍迎立于江陵。
明年三月禅位于梁。
梁武奉帝為巴陵王。
年十五崩。
在位一年) 齊高帝蕭道成。
自戊午升明二年四月受宋禅。
相襲七主。
二十四年。
傳譯華戎道俗二十人。
所出經律論傳錄等四十七部。
凡三百五十卷。
外國有所謂天竺沙門僧伽跋陀羅者。
師資相傳雲。
佛涅槃後優波離結集律藏訖。
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
受自恣竟。
以香花供養律藏。
便下一點置律藏前。
年年如是。
優波欲涅槃時。
付弟子陀寫俱。
陀寫俱付弟子須俱。
須俱付弟子悉伽婆。
悉伽婆付弟子目犍連子帝須。
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阇。
如是師師相付。
至今三藏法師。
法師将律藏至廣州。
臨上舶還本國。
時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
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于廣州竹林寺譯出善見毗婆沙一部十八卷。
即共安居。
以七年庚午歲七月望。
受自恣竟。
如前師法以香花供養律藏。
即下一點。
當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點。
點是一年也。
至梁大同元年。
有隐士趙伯休。
于廬山遇苦行律師弘度。
得此點記年月。
伯休因問度曰。
自永明七年後雲何。
不複見點。
度雲。
自彼已前皆得道聖賢手自下點。
度乃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
故不複點也。
伯休因舊點推至大同元年。
凡一千二十年。
今以此究參諸家傳記。
佛世尊誕生入滅之年并不相類。
大抵西域山川之廣。
國土之多佛化之盛。
各承一宗。
此亦一家之說不可廢。
故附着于此。
(壬午) ○(四月寶融禅位于蕭衍尋後之) 右蕭齊七主二十四年(而禅于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