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碩公着一屐行市中曰。
為我語進公。
小兒見欺。
止與我隻履。
進驚問沙彌。
答曰。
舁屍時。
一履堕。
行急不及系也。
⊙(戊申) 明帝诏僧瑾。
為天下僧正。
止靈根寺。
帝多諱忌。
犯者必殺之瑾每匡谏。
賴免者甚衆。
時京邑諸師立二谛義。
有三宗。
宗各不同。
于是汝南周颙。
作三宗論以通其異。
然畏譏不敢傳。
法師智林者。
最有時望。
以書抵颙。
略曰。
切聞三宗論。
鈎深索隐。
盡衆生之情。
廓而通之。
盡諸佛之意。
使法燈有種勝利無窮。
借使國城妻子之施。
何以逮此哉。
傳者以為公畏譏評故欲中辍。
讵可特纏疑障。
自發現行乎。
颙得書戄然悟。
此論遂行于世矣。
(辛亥) 元魏文皇帝宏改延興(獻文長子。
生多詳感。
五歲受禅。
有人君之度。
馬太後臨朝稱制。
十七始親政。
改姓元氏。
遷都洛陽。
斷胡服番語。
在位二十九年。
壽三十三崩。
葬長陵) ⊙釋老志曰。
有魏孝文者。
聖天子也。
五歲受禅十歲服冕。
太和十八年遷都于洛。
二十年改姓元氏。
文章百篇。
冠絕今古。
初登诏诰假手有司。
太和以後并自運筆。
前後諸帝不能及之。
凡下七诏大興三寶。
帝建鹿野鹿苑二浮圖。
岩房禅室無不嚴麗。
(壬子) 改泰豫。
四月上殂。
太子昱立。
十歲。
(癸醜) 後廢帝昱改元徽(字德融。
明帝長子。
淫虐不道。
廢為蒼梧王。
壽十五歲。
為揚王夫弑之。
在位四年) (丙辰) 魏改承明。
(丁巳) 順帝準改升明(字仲谟。
小字智觀。
明帝第三子。
蕭道成為司空總軍國事。
戊午三月以太傅為相國。
又加丸錫。
遂禅位于道成在位八年) 魏改太和。
右宋八主六十年(而禅于齊) ⊙(己未) 齊 雷氏曰(高武郁林海陵明帝東昏及和。
齋朝七主二十四年) 太祖高皇帝道成(姓蕭氏。
字紹伯。
小字聞将。
漢相國何二十四代孫。
祖整過江居晉陵。
遂為蘭陵人。
皇考承之。
仕宋為漢中太守。
生帝龍颡鐘聲。
亦仕宋立功。
蒼梧王屢欲害之。
遂生猜釁而伐宋為齋王。
壽五十四歲。
崩臨光殿。
在位四年。
順帝之禅位也。
泣而彈指曰。
願後身世世勿生天王家) 改建元。
⊙(庚申) 是年高祖有事于鐘山。
因幸沙門僧遠所居。
遠床坐辭以老病不能出迎。
高祖将詣床下見之。
左右以房合狹不容輿蓋。
遂駐跸遣使勞問卧起而去。
遠居山凡五十餘年。
初猶有食。
食不繼澗飲二十餘年。
天下仰其高行。
及終武帝緻書沙門法獻曰。
承遠上無常。
弟子夜中已知。
遠去此玄甚得好處。
諸佳非一。
不複增悲也。
一二遲見法師方可叙瑞夢耳。
今為作功德。
所須可具疏來。
⊙(癸亥) 武帝頤改永明(字宣遠。
高帝長子。
性儉約好積儲庫。
至八億萬。
金銀布帛不可稱計。
壽五十四崩延昌殿在位十一年) ⊙(三十八 甲子 五二) 敕沙門法獻玄暢。
為天下僧主。
他日會于帝前。
對制稱名而不坐。
中興寺僧鐘對帝稱貧道。
武帝訝之。
以問中書王儉。
儉曰。
漢魏佛法未盛。
傳記無載者。
獨宋魏始盛。
而沙門多稱貧道而預坐。
晉庾冰桓玄皆欲屈之。
然竟不可行。
今亦稱貧道。
帝曰。
獻暢二師道行如此猶稱名。
朕以稱名乃得宜。
可著令以為定式。
初獻公慕法猛西遊。
自巴蜀出河南。
經芮芮國到于阗欲度蔥嶺。
會棧道絕不得往。
獲佛牙一枝。
舍利十有五粒。
并經論梵夾而還。
暢公精究經律博貫子史百氏之言。
初華嚴未有疏。
暢首為之。
學者得以祖述焉。
風詣高簡弘道輔世有功國。
家莫年特聽肩輿入殿。
時稱黑衣二傑焉。
明教嵩禅師論曰。
近古高僧見天子不名。
預制書則曰師曰公。
鐘山僧遠銮輿及門而床坐不迎 虎溪惠遠天子臨浔陽而诏不出山。
當時待其人尊其德。
是故聖人之道振其徒尚德。
儒曰。
貴德何如。
以其近于道也。
後世之慕其高僧者。
交卿大夫尚不得預下士之禮。
其出其處不若庸人之自得。
況如惠遠之見天子乎。
僧遠之自若乎。
望吾道之興吾人之修。
其可得乎。
存其教而不須其人。
存諸何以益乎。
惟此未嘗不涕下也。
(丙寅) 魏始服衮冕乘禦辇。
(己巳) 魏祀員丘方澤作孔子祠。
⊙永明七年。
帝怒大士寶志惑衆。
收逮建康獄。
是日國人鹹見大士遊行市井。
既而檢校仍在獄中。
其夕語吏曰。
門外有兩輿食。
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
建康令呂文顯以聞。
帝悔謝迎至禁中。
俄有旨屏除後宮為家人宴。
志例與衆暫出。
已而猶見行道于顯陽。
殿比丘七輩徒其後。
帝驚遣吏至。
問吏。
白志久出在省中及視之身如塗墨焉。
帝益神敬之。
後在華林園忽重着三頂布帽。
亦不知自何而得之。
未幾而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繼而殂。
果如其谶。
靈味寺沙門寶亮者。
欲以衲帔遺之。
未及有言。
志忽來牽帔而去。
王仲熊問。
仕何所至。
不答直解杖頭左索與之。
仲熊初不曉。
後果至尚書左丞焉。
建武末。
平旦出門。
忽褰裳走過曰。
門上血腥。
及明帝遇害。
果以犢車載屍自此門出。
舍閹人徐龍駒宅。
而帝頸血流被門限。
初郁林多害宗室。
高士江必憂南康王問志。
志覆香爐灰示之曰都盡無餘。
徐陵兒時父攜之谒志。
志拊曰。
天上石麒麟也。
陵後果顯于世。
沙門昙超者。
居錢塘靈苑山。
一夕有異人至曰。
此邦蒙師留。
蒼生之福。
然富陽民無故鑿山麓。
斷壞群龍之室。
龍忿不緻雨。
今二百日矣。
欲法師一往誨龍為蒼生請福。
豈有意乎。
超曰。
此檀越事。
吾何能為哉。
神曰。
弟子力能吐雲。
不能緻雨。
超諾之。
至赤庭山為龍說法。
俄大雨。
因止臨溪。
縣令聞超在。
辦舟迎之。
超即日遁還靈苑。
(辛未) 逸士顧歡。
隐居不仕。
尚黃老。
南史雲。
歡以佛道二家教異學者。
互相非毀乃着夷夏論。
其略曰。
辨是與非宜據聖典。
道經雲。
老子入關之天竺。
維衛國王夫人曰淨妙。
老子因其晝寝乘日精入淨妙口。
後年四月八日剖右腋而生。
堕地即行七步。
于是佛道興焉。
此出玄妙内篇。
佛經曰。
釋迦成佛有塵沙之數。
或為國師道士儒林之宗。
出瑞應本起。
試論之。
曰五帝三皇未聞有佛。
國師道士無過老莊。
儒林之宗孰出周孔右。
孔老非聖誰或當之。
然二經所說若合符契。
道則佛也。
佛則道也。
其聖則符。
其迹則反。
或和光以明近或耀靈以示遠。
道濟天下。
故無方而不入。
智周萬物。
故無物而不為。
其入不同。
其為必異。
各成其性。
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缙紳諸華之容。
剪發曠衣群戎之服。
全形守禮繼善之風。
毀貌易形絕惡之學。
豈伊同人爰及異物。
無盡世界聖人代興。
或昭五典。
或布三乘。
在鳥而鳥鳴。
在獸而獸吼。
教華而華言。
化夷而夷語。
雖舟車均于緻遠。
而有川陸之節。
佛道齊乎達化。
而有夷夏之别。
若謂其緻既均其法可換者。
是車可涉川而舟可行陸乎。
屢見刻有。
沙門守株道士互争。
小大交相彈射。
或域道以為兩。
或混俗以為一。
是牽異以為同。
破同以為異。
則乖争之由淆亂之本也。
尋夫聖道雖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無端。
終乎無末。
泥洹仙化各是一術。
佛号正真。
道稱正一。
一歸無死。
真會無生。
在名則返。
在實則合。
但無生之教賒。
無死之化切。
切法可以進謙弱。
賒法可以退誇強。
佛教文而博。
道教質而精。
精非粗人可信。
博非精人所能。
佛言華而引。
道言實而抑。
抑則明者獨進。
引則昧者競前。
佛經繁而顯。
道經簡而幽。
幽則妙門難見。
顯則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
聖匠無方。
方圓有體。
器既殊用。
教亦異施。
佛是破惡之方。
道是興善之術。
興善則自然為高。
破惡則勇猛為貴。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
道迹密微宜用為己。
優劣之分大略在茲。
歡雖同二法而意黨道教。
⊙司徒袁粲托為沙門通公駁之。
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隐照。
誕降之應事在老先。
固非入關方昭斯瑞。
又西域之記佛經之說。
俗以膝行為禮。
不慕蹲坐為恭。
道以三繞為虔。
不尚踞傲為肅。
豈專戎土
為我語進公。
小兒見欺。
止與我隻履。
進驚問沙彌。
答曰。
舁屍時。
一履堕。
行急不及系也。
⊙(戊申) 明帝诏僧瑾。
為天下僧正。
止靈根寺。
帝多諱忌。
犯者必殺之瑾每匡谏。
賴免者甚衆。
時京邑諸師立二谛義。
有三宗。
宗各不同。
于是汝南周颙。
作三宗論以通其異。
然畏譏不敢傳。
法師智林者。
最有時望。
以書抵颙。
略曰。
切聞三宗論。
鈎深索隐。
盡衆生之情。
廓而通之。
盡諸佛之意。
使法燈有種勝利無窮。
借使國城妻子之施。
何以逮此哉。
傳者以為公畏譏評故欲中辍。
讵可特纏疑障。
自發現行乎。
颙得書戄然悟。
此論遂行于世矣。
(辛亥) 元魏文皇帝宏改延興(獻文長子。
生多詳感。
五歲受禅。
有人君之度。
馬太後臨朝稱制。
十七始親政。
改姓元氏。
遷都洛陽。
斷胡服番語。
在位二十九年。
壽三十三崩。
葬長陵) ⊙釋老志曰。
有魏孝文者。
聖天子也。
五歲受禅十歲服冕。
太和十八年遷都于洛。
二十年改姓元氏。
文章百篇。
冠絕今古。
初登诏诰假手有司。
太和以後并自運筆。
前後諸帝不能及之。
凡下七诏大興三寶。
帝建鹿野鹿苑二浮圖。
岩房禅室無不嚴麗。
(壬子) 改泰豫。
四月上殂。
太子昱立。
十歲。
(癸醜) 後廢帝昱改元徽(字德融。
明帝長子。
淫虐不道。
廢為蒼梧王。
壽十五歲。
為揚王夫弑之。
在位四年) (丙辰) 魏改承明。
(丁巳) 順帝準改升明(字仲谟。
小字智觀。
明帝第三子。
蕭道成為司空總軍國事。
戊午三月以太傅為相國。
又加丸錫。
遂禅位于道成在位八年) 魏改太和。
右宋八主六十年(而禅于齊) ⊙(己未) 齊 雷氏曰(高武郁林海陵明帝東昏及和。
齋朝七主二十四年) 太祖高皇帝道成(姓蕭氏。
字紹伯。
小字聞将。
漢相國何二十四代孫。
祖整過江居晉陵。
遂為蘭陵人。
皇考承之。
仕宋為漢中太守。
生帝龍颡鐘聲。
亦仕宋立功。
蒼梧王屢欲害之。
遂生猜釁而伐宋為齋王。
壽五十四歲。
崩臨光殿。
在位四年。
順帝之禅位也。
泣而彈指曰。
願後身世世勿生天王家) 改建元。
⊙(庚申) 是年高祖有事于鐘山。
因幸沙門僧遠所居。
遠床坐辭以老病不能出迎。
高祖将詣床下見之。
左右以房合狹不容輿蓋。
遂駐跸遣使勞問卧起而去。
遠居山凡五十餘年。
初猶有食。
食不繼澗飲二十餘年。
天下仰其高行。
及終武帝緻書沙門法獻曰。
承遠上無常。
弟子夜中已知。
遠去此玄甚得好處。
諸佳非一。
不複增悲也。
一二遲見法師方可叙瑞夢耳。
今為作功德。
所須可具疏來。
⊙(癸亥) 武帝頤改永明(字宣遠。
高帝長子。
性儉約好積儲庫。
至八億萬。
金銀布帛不可稱計。
壽五十四崩延昌殿在位十一年) ⊙(三十八 甲子 五二) 敕沙門法獻玄暢。
為天下僧主。
他日會于帝前。
對制稱名而不坐。
中興寺僧鐘對帝稱貧道。
武帝訝之。
以問中書王儉。
儉曰。
漢魏佛法未盛。
傳記無載者。
獨宋魏始盛。
而沙門多稱貧道而預坐。
晉庾冰桓玄皆欲屈之。
然竟不可行。
今亦稱貧道。
帝曰。
獻暢二師道行如此猶稱名。
朕以稱名乃得宜。
可著令以為定式。
初獻公慕法猛西遊。
自巴蜀出河南。
經芮芮國到于阗欲度蔥嶺。
會棧道絕不得往。
獲佛牙一枝。
舍利十有五粒。
并經論梵夾而還。
暢公精究經律博貫子史百氏之言。
初華嚴未有疏。
暢首為之。
學者得以祖述焉。
風詣高簡弘道輔世有功國。
家莫年特聽肩輿入殿。
時稱黑衣二傑焉。
明教嵩禅師論曰。
近古高僧見天子不名。
預制書則曰師曰公。
鐘山僧遠銮輿及門而床坐不迎 虎溪惠遠天子臨浔陽而诏不出山。
當時待其人尊其德。
是故聖人之道振其徒尚德。
儒曰。
貴德何如。
以其近于道也。
後世之慕其高僧者。
交卿大夫尚不得預下士之禮。
其出其處不若庸人之自得。
況如惠遠之見天子乎。
僧遠之自若乎。
望吾道之興吾人之修。
其可得乎。
存其教而不須其人。
存諸何以益乎。
惟此未嘗不涕下也。
(丙寅) 魏始服衮冕乘禦辇。
(己巳) 魏祀員丘方澤作孔子祠。
⊙永明七年。
帝怒大士寶志惑衆。
收逮建康獄。
是日國人鹹見大士遊行市井。
既而檢校仍在獄中。
其夕語吏曰。
門外有兩輿食。
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
建康令呂文顯以聞。
帝悔謝迎至禁中。
俄有旨屏除後宮為家人宴。
志例與衆暫出。
已而猶見行道于顯陽。
殿比丘七輩徒其後。
帝驚遣吏至。
問吏。
白志久出在省中及視之身如塗墨焉。
帝益神敬之。
後在華林園忽重着三頂布帽。
亦不知自何而得之。
未幾而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繼而殂。
果如其谶。
靈味寺沙門寶亮者。
欲以衲帔遺之。
未及有言。
志忽來牽帔而去。
王仲熊問。
仕何所至。
不答直解杖頭左索與之。
仲熊初不曉。
後果至尚書左丞焉。
建武末。
平旦出門。
忽褰裳走過曰。
門上血腥。
及明帝遇害。
果以犢車載屍自此門出。
舍閹人徐龍駒宅。
而帝頸血流被門限。
初郁林多害宗室。
高士江必憂南康王問志。
志覆香爐灰示之曰都盡無餘。
徐陵兒時父攜之谒志。
志拊曰。
天上石麒麟也。
陵後果顯于世。
沙門昙超者。
居錢塘靈苑山。
一夕有異人至曰。
此邦蒙師留。
蒼生之福。
然富陽民無故鑿山麓。
斷壞群龍之室。
龍忿不緻雨。
今二百日矣。
欲法師一往誨龍為蒼生請福。
豈有意乎。
超曰。
此檀越事。
吾何能為哉。
神曰。
弟子力能吐雲。
不能緻雨。
超諾之。
至赤庭山為龍說法。
俄大雨。
因止臨溪。
縣令聞超在。
辦舟迎之。
超即日遁還靈苑。
(辛未) 逸士顧歡。
隐居不仕。
尚黃老。
南史雲。
歡以佛道二家教異學者。
互相非毀乃着夷夏論。
其略曰。
辨是與非宜據聖典。
道經雲。
老子入關之天竺。
維衛國王夫人曰淨妙。
老子因其晝寝乘日精入淨妙口。
後年四月八日剖右腋而生。
堕地即行七步。
于是佛道興焉。
此出玄妙内篇。
佛經曰。
釋迦成佛有塵沙之數。
或為國師道士儒林之宗。
出瑞應本起。
試論之。
曰五帝三皇未聞有佛。
國師道士無過老莊。
儒林之宗孰出周孔右。
孔老非聖誰或當之。
然二經所說若合符契。
道則佛也。
佛則道也。
其聖則符。
其迹則反。
或和光以明近或耀靈以示遠。
道濟天下。
故無方而不入。
智周萬物。
故無物而不為。
其入不同。
其為必異。
各成其性。
不易其事。
是以端委缙紳諸華之容。
剪發曠衣群戎之服。
全形守禮繼善之風。
毀貌易形絕惡之學。
豈伊同人爰及異物。
無盡世界聖人代興。
或昭五典。
或布三乘。
在鳥而鳥鳴。
在獸而獸吼。
教華而華言。
化夷而夷語。
雖舟車均于緻遠。
而有川陸之節。
佛道齊乎達化。
而有夷夏之别。
若謂其緻既均其法可換者。
是車可涉川而舟可行陸乎。
屢見刻有。
沙門守株道士互争。
小大交相彈射。
或域道以為兩。
或混俗以為一。
是牽異以為同。
破同以為異。
則乖争之由淆亂之本也。
尋夫聖道雖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無端。
終乎無末。
泥洹仙化各是一術。
佛号正真。
道稱正一。
一歸無死。
真會無生。
在名則返。
在實則合。
但無生之教賒。
無死之化切。
切法可以進謙弱。
賒法可以退誇強。
佛教文而博。
道教質而精。
精非粗人可信。
博非精人所能。
佛言華而引。
道言實而抑。
抑則明者獨進。
引則昧者競前。
佛經繁而顯。
道經簡而幽。
幽則妙門難見。
顯則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
聖匠無方。
方圓有體。
器既殊用。
教亦異施。
佛是破惡之方。
道是興善之術。
興善則自然為高。
破惡則勇猛為貴。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
道迹密微宜用為己。
優劣之分大略在茲。
歡雖同二法而意黨道教。
⊙司徒袁粲托為沙門通公駁之。
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隐照。
誕降之應事在老先。
固非入關方昭斯瑞。
又西域之記佛經之說。
俗以膝行為禮。
不慕蹲坐為恭。
道以三繞為虔。
不尚踞傲為肅。
豈專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