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

關燈
⊙梁(姓蕭氏四主都建康)○雷氏曰(高太世敬梁朝四主五十七年) (壬午) 高祖武皇帝衍改天監(字叔達。

    南蘭陵都裡人。

    與齊同出。

    亦漢相何二十四代孫。

    父順之為丹陽尹。

    母曰張氏。

    生帝狀貌奇偉日角龍顔項有圓光身不映日。

    受齊禅後酷好佛法。

    降将侯景反叛舉兵圍帝于台城。

    斷食而崩于淨居殿。

    壽八十六。

    在位四十八年○或問曰。

    梁武終身奉佛。

    然困殍于台城。

    佛法之驗其在何也。

    答之曰。

    有是疑乎。

    有是诮也。

    且夫人之性命業性定焉。

    苟往世之業會矣。

    豈今生之善革哉。

    故文中子曰。

    齋戒修而梁國危非釋迦之罪也。

    緣行齊廢帝之愆。

    值侯景台城之困業理既昭。

    惑疑遣矣) ⊙道家太清經。

    及衆醮儀十卷。

    乃梁時陶弘景妄造(出珠林) ⊙(癸未) 武帝诏曰。

    大士寶志迹拘塵垢神遊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隐淪則遁仙高者。

    豈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

    自今中外任便宣化。

    帝一日問志曰。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

    十二。

    帝問。

    其旨雲何。

    答曰。

    在書字時節刻漏中。

    帝益不曉。

    他日更問國祚有留難否志指其頸示之。

    帝曰。

    朕享國幾何。

    答曰。

    元嘉。

    元嘉。

    帝喜以為倍宋文之年。

    時革命之初帝臨政刻急。

    志假帝神力。

    令見先君受極苦于地下。

    由是恤刑。

    嘗诏畫工張僧繇寒志像。

    僧繇下筆辄不自定。

    既而以指厘面門分披。

    出十二面觀音。

    妙相殊麗或慈或威。

    僧繇竟不能寫。

    他日與帝臨江縱望。

    有物溯流而上。

    志以杖引之。

    随杖而至。

    乃紫旃檀也。

    即以屬供奉官俞紹雕志像。

    頃刻而成。

    神采如生。

    帝悅以安内庭時法雲雲光二師俱有重望。

    每講法天辄雨華。

    帝疑其證聖。

    夜于便殿焚疏請志偕光雲三大士齋。

    翌日志獨赴。

    而光雲俱未知。

    帝由是益異其禮。

    又嘗與帝登鐘山之定林寺。

    指前獨龍岡阜曰。

    此為陰宅則永其後。

    帝曰。

    誰當得之。

    曰先行者得之。

    至十三年。

    大士示寂。

    帝憶其言。

    以金二十萬易其地。

    建浮圖五級其上。

    鎮以無價寶珠。

    敕王筠勒碑。

    葬日車駕親臨緻奠大士忽現于雲間。

    萬衆歡呼聲震山谷。

    自是道俗奉祀。

    奇瑞顯應為天下萬一。

    凡大士所為秘谶偈句多着南史。

    為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誦十四篇并十二時歌。

    皆暢道幽緻。

    其旨與宗門冥合。

    今盛傳于世。

     ⊙是歲帝妃郄氏者。

    初生有赤光照室。

    器皿盡明。

    及長性明惠。

    善隸書讀史傳女工之事靡不閑習。

    宋齊間諸王求婚。

    父晔皆不許後以适帝。

    生三女。

    帝為雍州刺史而妃薨。

    其性酷妒。

    及是化為巨蟒入于後宮。

    通夢于帝。

    帝體将不安蟒辄激水騰湧。

    或現龍形光彩照灼。

    因于露井上為殿衣服委積。

    置銀辘轳金瓶灌百味以祀之。

    帝畢世不複議立皇後雲。

     ⊙(甲申)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

    帝率道俗二萬餘人升重雲殿。

    親制文發願。

    乞憑佛力永棄道教。

    不在崇奉。

    略曰。

    經雲。

    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一切散善不得為喻。

    弟子蕭衍比經荒逆耽事老君。

    累葉相承深此邪法。

    今舍棄奮習歸仗正因。

    願使未來世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

    共證菩提。

    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

    不樂歸依老子暫得神仙。

    陟大乘心永離邪見。

    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

    弟子蕭衍和南。

     十一日敕門下曰。

    大經中說。

    九十六種唯一佛道是其正道。

    餘皆邪也。

    朕舍道以事諸佛正内之道。

    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發菩提心。

    老君周公孔子等。

    雖是如來弟子化迹既邪。

    止是世間之善。

    不能革凡成聖(具載如弘明集) ⊙是歲诏隐士何點。

    點以巾褐入見帝。

    帝賜之酒。

    特除侍中。

    點前席将帝須曰。

    乃欲臣老子耶。

    固辭不受。

    複诏何胤。

    胤謂使者曰。

    吾年五十七矣。

    月食四鬥米不盡。

    那複有宦情耶。

    帝知不可緻。

    有旨給白衣尚書祿。

    胤苦辭。

    晚入虎丘之西寺講維摩經。

    及将終夢天女六十餘人列于前。

    及寤猶見之如故。

    即具浴俨衣冠。

    少頃而卒。

    何氏自晉司徒充宋司徒尚之。

    并建大義伸明佛法。

    累葉遵承至胤侄侍中敬容而止。

     ⊙(丙戌) 五年帝注大品。

    臣僚命法師法雲講之。

    雲辭疾不赴。

    帝遣使強起之曰。

    将冀流通。

    非高德無以憑也。

    雲始從之。

    雲最有譽當世。

    雅為昭明太子所敬。

    儒釋兩優。

    為天下第一。

     (戊子) 魏改永平。

     ⊙(己醜) 八年。

    魏主于式幹殿。

    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诘經。

    時魏朝專尚釋氏不事經籍。

    中書侍郎裴延隽上疏。

    以為漢光武魏武帝雖在戎馬間未嘗廢書。

    先帝行師還都。

    手不釋卷。

    良以學問多益不可辍故也。

    陛下升法座親講大覺。

    凡在瞻聽塵蔽俱開。

    然五經治世之楷模。

    應務之所先。

    伏願經書互覽孔釋兼存。

    則内外俱周真俗斯暢。

    時洛陽中國沙門之外。

    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

    魏主别立永明寺千餘間。

    以處之遠近承風無不事佛。

    比及延昌州郡凡一萬三千餘寺。

    僧至二百萬。

     ⊙(辛卯) 十年诏法師僧旻。

    入惠輪殿講勝鬘經。

    帝臨聽。

    公卿畢集。

    有旨于莊嚴寺建八座法輪。

    妙選奇傑番次主之。

    時以旻為第一。

    當講日聽者傾都。

    堂無容足。

    名士劉葉嘗謂旻曰。

    法師佛學有餘。

    何故弘義多伸儒旨。

    旻曰。

    昔生公以頓悟通經。

    次公以毗昙發論。

    若貧道初不以儒釋限。

    但據文義所向耳。

    沙門道超者頻年力學。

    慕旻公之講。

    誓欲齊之。

    夜夢神告之曰。

    旻公毗婆屍佛時預宣法化。

    君新發意者何能類之。

    第自求成名。

    不必苟齊也。

    旻性謙沖不恃能矜物。

    一時公卿道俗鹹推仰之。

     (壬辰) 魏改延昌。

     ⊙十一年有旨。

    命寶亮法師授涅槃義疏。

    帝為之序。

    略曰。

    離文字以設教。

    忌心相以通道。

    欲使玟玉異價泾渭分流。

    制六師而正四倒返八邪而歸一味。

    則法雨降而燋種受榮。

    慧日升而長夜蒙曉。

    發迦葉之悱憤。

    吐真實之誠言。

    雖複三施等于前。

    五大陳于後。

    三十四問參差異辯。

    方便勸發各随意答。

    舉要論經不出兩途。

    佛性開其有本之源。

    涅槃明其歸極之旨。

    非因非果不起不作。

    義高萬善事絕百非。

    空空不能測其真際。

    玄玄不能窮其妙門。

    自非德均平等心合無生。

    則金牆玉室豈易入哉。

     ⊙(癸巳) 下诏曰。

    夫宗廟犧牲修行佛戒。

    蔬食斷肉省貪絕欲。

    天下水陸不令搜捕。

    又敕太醫不使肉藥。

    公家織官錦帛并斷。

    又造斷酒肉文。

    及着淨業賦。

     (甲午) 天監十三年志公和尚示寂。

     ⊙是年特進沈約卒。

    約字休文。

    婺州東陽人。

    左目重瞳。

    腰有紫志。

    少為書生。

    名聞一時。

    以風流見稱。

    而肌體清臞。

    時謂沈郎瘦。

    甚為武帝所重。

    官業具南史。

    嘗出意撰聲律以革古詩。

    後世取則。

    号曰四聲。

    約甚精佛理。

    着中食論。

    理趣甚高。

    其略曰。

    人所以不得道者。

    由于心神昏惑。

    心神所以昏惑。

    由于外物擾之。

    擾之大者其事有三。

    一則勢利榮名。

    二則妖妍靡曼。

    三則甘旨肥醲。

    榮名難日用于心。

    要無晷刻之累。

    妖妍靡曼方之已深。

    甘旨肥醲為累甚切。

    萬事纭纭皆三者之枝葉耳。

    聖人知不斷此三事求道無從可得。

    乃為之法使簡而易從。

    若也直雲。

    三事惑本并宜禁絕。

    而此三事。

    是人情所甚惑。

    念慮所難遣。

    雖有禁之之旨。

    而事難卒從。

    譬如方舟濟河。

    豈不欲直至彼岸。

    河流湍急。

    會無直濟之理。

    不得不從流。

    靡久而獲至。

    非不願速。

    事難故也。

    禁此三事。

    事宜有端。

    何則食之于人不可頓息。

    其于情性三累莫甚。

    故推此晚食并置中前。

    自中之後清虛無事。

    因此無事念慮得簡。

    在始未專。

    在久自習。

    于是束以八支纡以禁戒。

    靡曼之欲無由得前。

    榮名衆累稍随事遣。

    故雲。

    往古諸佛過中不餐。

    此蓋是遣累之筌罤。

    适道之捷徑。

    而惑者鹹謂止于不食。

    此乃迷于向方。

    不知厥路者也。

    又嘗着設會謂意謂如來在日。

    衆居伽藍不置食具。

    時至則分衛持缽以福衆生。

    今之僧徒一皆違廢。

    不止不持中食。

    甚者甘腴廚膳豐美飲食。

    或遇請召得蔬蔌之具。

    莫不颦蹙以為不能甘也。

    此豈有志于道哉。

    其論略曰。

    出家之人本資行乞。

    戒律炳然。

    不許立廚帳并蓄淨人。

    今既取足官寺。

    行乞事廢。

    或有持缽登門。

    便呼為僧徒鄙事。

    既為衆所鄙恥。

    不複行乞。

    悠悠後進求理者寡。

    将謂乞食之業不可複行。

    由淨飯王子轉輪之貴。

    持缽行乞以福施者。

    豈不及千載之外凡庸沙門躬命仆豎自營口腹者乎。

    行乞受請二事不殊。

    今不複行乞。

    又不赴請。

    則行乞之法于此永冥。

    此法既冥則僧非佛種。

    佛種既離則三寶墜地矣。

    約有文集百餘卷。

    行于世。

     ⊙(乙未) 是年魏胡太後。

    作永甯石窟二寺。

    極土木之美。

    而永甯尤盛。

    有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又十軀。

    為浮圖九級。

    築基下及黃泉。

    其高九十丈。

    上立刹複高十丈。

    每夜靜鈴铎聲聞十餘裡。

    佛殿如太極殿。

    三門如端門。

    僧房千楹。

    玉珠錦繡。

    駭人心目。

    未幾雷電火爇其塔。

    遠近鹹見煙焰中有塔升空而沒。

    後月餘有自東州來者雲。

    此日見塔乘空飛海上。

    而望海者時亦見之。

     (丙申) 魏孝明帝诩(宣武次子。

    六歲即位。

    胡太後臨朝。

    在位十二年。

    十九歲崩。

    葬定陵。

    改熙平) (戊戌) 魏改神龜。

     ⊙(己亥) 會稽沙門惠皎。

    以寶唱所撰名僧傳頗多浮泛。

    因着高僧傳十四卷。

    始元漢永平十年終于是歲。

    凡四百五十三載。

    二百五十有七人。

    附見者二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