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庚申) 宋(姓劉氏都建康)雷氏曰(高少文武前明後順宋朝八主合六十年)高祖武皇帝。
裕改永初(字德輿。
小字寄奴。
彭城縣綏輿裡人。
漢高弟。
楚元王交二十世孫。
彭城楚都。
故苗裔家焉。
帝仕晉為太尉。
有雄才大略而清簡寡欲。
晉氏東遷。
劉氏移居晉陵。
受禅晉室。
幸建康宮。
六十七歲崩于西殿。
葬建康縣蔣山初甯陵。
治三年) 西秦改建弘。
西涼冠軍恂。
改永建。
(壬戌) 四月上殂。
(癸亥) 營陽王義符。
改景平(小字車兵。
武帝長子。
所為多乘失。
皇太後令廢為營陽王。
年十九終。
治一年) (甲子 五一) 文帝義隆。
改元嘉(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
身長七尺五寸。
聰明仁厚躬勤政事。
江左之政未嘗有也。
壽四十七。
為張超之殺于合殿。
葬長甯陵。
在位三十年) 魏世祖太武帝焘。
改始光(明元長子。
壽四十五崩于永安宮。
在位二十九年) (乙醜) 夏赫連昌改承光。
北燕有女人化男子○魏崔浩自比張良。
⊙(丙寅) 元嘉三年。
神僧杯渡初出冀州。
如清狂者。
挈十木杯。
渡水必乘之。
因号焉。
嘗自孟津乘杯絕岸至金陵。
時年四十許。
狀寒窭喜怒不常。
遇盛寒辄穴冰而浴或着屐登山。
或跣足市中行。
荷一蘆圈。
時造延賢寺。
沙門法意遇之尤勤。
忽棄去行瓜步欲登舟。
舟人不即應。
遂乘杯絕北岸。
廣陵村有李氏。
方飯僧。
渡徑入以蘆圈置庭中坐席上。
衆環目之。
渡自若座有怒者。
見蘆圈礙道移之。
饒力不能動。
渡食畢挈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
時有童子。
竊見圈中。
有四小兒。
皆長數寸。
眉目如畫。
及追之失所在。
由此顯迹。
及卒後複時時有人見之雲。
(戊辰) 西秦慕末改永弘。
二年夏滅之。
夏赫連定立二年改勝光。
次年魏滅之(昌之弟也)北涼改丞玄○魏改神麚。
⊙(己巳) 天竺求那跋陀羅至金陵。
文帝遣使郊迎。
跋陀神情爽邁。
帝見之大悅。
命居隻桓寺。
屢延入内供養。
仆射何尚之彭城王義康。
南谯王義宣。
并師事之。
請講華嚴。
跋陀以未通華言。
乞觀音為增智力。
夜夢神力士易其頭。
旦起猶覺痛甚。
遂遍曉華言。
即為衆講之。
時以跋陀妙大乘宗旨。
因号摩诃衍。
(辛未) 北涼改義和。
北燕馮弘。
改大興(跋之弟。
殺跋之子翼。
自立七年) (壬申) 魏改延和。
⊙九年文帝幸大莊嚴寺設大會。
親同四衆地坐。
及齋衆疑日過午。
不敢下箸。
帝曰。
日才午耳。
法師道生在席。
即曰。
白日麗天。
今天言方中。
何謂過耶。
舉缽便食。
一衆從之。
帝大悅。
下诏。
留生止都下。
一時巨公王弘範泰顔延之等。
皆造門結友。
生每以經文未能達諸佛之旨而學者多滞聞見因着善不報論。
頓悟成佛論。
二谛論。
佛性有常論。
法身無色論。
佛無淨土論。
應有緣論皆網羅舊說發其淵奧皎如日星。
又明年正月庚子升法座。
詞音朗潤聽者悟悅。
俄麈尾堕地隐幾而化。
(癸酉) 北涼牧虔(蒙遜子立六年改永和) ⊙是歲謝靈運以謀叛棄市。
初靈運與顔延之齊名。
其文縱橫俊發過于延之。
深邃則弗及。
襲封康樂侯。
居會稽與隐士王弘之孔淳之。
放蕩為娛。
太守孟顗事佛精懇。
為靈運所輕。
嘗謂顗曰。
得道須惠業。
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
成佛必在靈運後。
顗深恨此語。
及顗入朝。
屢為裁抑不得召用。
晚為臨川内史。
在郡遊放不法。
為有司所糾。
司徒遣随州從事鄭望生收之。
運即興兵叛逸。
遂有逆志。
望生追擒之送廷尉。
帝憐其才減死徙廣州。
既而複叛。
有旨棄市。
年四十九。
⊙(甲戌) 十一年。
天竺三藏求那跋摩。
初讓國出家。
解四阿含。
精貫三藏誦數百萬言。
屬國諸王皆從之禀受歸戒。
每謂諸王曰。
道在精通。
遇緣即應但依慈悲。
勿故發害意足矣。
遊阇婆國。
其王欲出家事跋摩。
群臣固請不可。
乃令國中曰。
若率土奉大和尚歸戒。
勿殺害赈給貧乏。
即從爾請。
于是群臣士民稽首遵命。
朝廷雅聞其名。
沙門惠觀等白于文帝。
請遣使緻之。
有诏交州刺史津遣。
沙門道沖等航海邀之。
沖至跋摩欣然附舶抵廣。
诏聽乘驿詣阙。
道由始興。
愛其山類靈鹫。
為留周期。
寺有寶月殿。
跋摩于東壁戲作定光儒童布發像。
極妙。
夜辄有光。
嘗在定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候之。
見白獅子仰蹑柱而戲彌空皆青蓮花沙彌驚走大呼。
寺僧争至。
豁無所有。
至金陵引對。
帝迓勞殊勤。
因從容問曰。
寡人每欲持齋。
以身應物不獲所願。
法師遠來。
陋邦之幸。
何以教寡人。
對曰。
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不由人。
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
匹夫身賤名微。
言今不威。
倘不克己苦節。
何以為用。
帝王以四海為家。
萬民為子。
出一嘉言則士庶鹹悅。
布一善政則人臣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勞力。
則風雨時若寒暑應節。
百谷滋繁桑柘郁茂。
以此為持齋。
不殺亦大矣。
安在辄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
然後為弘濟耶。
帝撫幾歎曰。
俗迷遠理。
僧滞近教。
如法師之言。
可與論天人際矣。
命居隻桓寺。
講法華并十地品。
帝率公卿日集座下。
法席之盛前此未聞也。
摩即于寺譯菩薩善戒經等十八卷。
(乙亥) 魏改太延。
⊙十二年京尹蕭谟之請制建寺鑄像。
帝以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讀經不多。
比日彌複無暇。
因果之事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異者。
以卿輩時秀率皆信敬耳。
範泰謝靈運皆言。
六經法度本任濟世。
必求妙道。
當以佛經為指南。
比見顔延之析達性論。
宗炳難白黑論。
其說汪洋大明至理。
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
則朕坐緻太平矣。
夫複何事。
昨蕭谟之請制。
即以相示。
委卿增損。
必有以戒遏浮[泳-永+(炙-火+(午/一))]。
無傷弘獎者。
以當着爾。
尚之對曰。
橫目之俗聞不敬信。
以臣庸陋獨有愚勤。
實懼缺薄上玷大法。
更蒙獎論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诏。
自渡江而來。
王導周顗庾亮王蒙謝安郗超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謝尚戴逵許詢及亡祖兄弟王元琳昆季範汪孫綽張玄殷凱。
或宰輔冠冕。
或人倫羽儀。
或緻情天人之際。
或抗迹雲霞之表。
靡不倒心歸依。
其閑比對如蘭護開潛淵遁崇邃。
并亞迹黃中。
或不測人也。
近世道俗較論便爾。
若悉舉者。
夷夏漢魏奇傑輩出不可勝數。
惠遠雲。
釋迦之化無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齊物亦為要務竊味此言。
有契至理。
何則百家之鄉千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
千室之邑。
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
傳此風教以周寰區。
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
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
萬刑息于國。
此明诏所謂坐緻太平者是也。
故圖澄适趙二石減暴。
靈塔放光符健損虐。
神道助化昭然可觀。
谟之請制不謂全非。
但傷蠹道俗本在無行僧尼。
然而情僞難分。
去取未易耳。
至土木之工。
雖若靡費。
且植福報恩不可頓絕。
臣比斟酌進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實用忻抃。
羊玄保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學。
非臣愚所宜預聞。
切恐秦楚論強兵之術。
孫吳盡吞并之計。
無取于此。
帝曰。
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禮隐逸則戰士息。
貴仁德則兵氣消。
尚以孫吳為志。
動期吞并。
則将無取于堯舜之道。
豈特釋教而已哉。
帝悅。
謂尚之曰。
釋門之有卿。
猶孔氏之有季路也。
自是帝留神釋典益重玄化。
及顔延之着離識論及論檢。
敕法師惠嚴辨其同異。
酬酢終日。
帝笑曰。
卿等殆不愧支許矣。
⊙(丙子) 文帝幸曲水。
公卿畢集。
帝命賦詩。
沙門惠觀詩先成奏之。
句有奇勝之韻。
帝悅以示百官。
皆歎服其才。
觀與惠嚴謝靈運等。
詳定大涅槃經。
頗增損其辭因夢為神人呵之曰。
乃敢妄以凡情輕渎聖典。
觀等惶懼而止。
⊙時有僧惠琳者。
以才學得幸于帝與決政事。
時号黑衣宰相。
緻門下車蓋常不容迹。
琳妄自驕蹇。
見公卿才寒暄而已。
着白黑論。
毀佛叛教遂感現報。
膚肉糜爛曆年而死。
論曰。
裕改永初(字德輿。
小字寄奴。
彭城縣綏輿裡人。
漢高弟。
楚元王交二十世孫。
彭城楚都。
故苗裔家焉。
帝仕晉為太尉。
有雄才大略而清簡寡欲。
晉氏東遷。
劉氏移居晉陵。
受禅晉室。
幸建康宮。
六十七歲崩于西殿。
葬建康縣蔣山初甯陵。
治三年) 西秦改建弘。
西涼冠軍恂。
改永建。
(壬戌) 四月上殂。
(癸亥) 營陽王義符。
改景平(小字車兵。
武帝長子。
所為多乘失。
皇太後令廢為營陽王。
年十九終。
治一年) (甲子 五一) 文帝義隆。
改元嘉(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
身長七尺五寸。
聰明仁厚躬勤政事。
江左之政未嘗有也。
壽四十七。
為張超之殺于合殿。
葬長甯陵。
在位三十年) 魏世祖太武帝焘。
改始光(明元長子。
壽四十五崩于永安宮。
在位二十九年) (乙醜) 夏赫連昌改承光。
北燕有女人化男子○魏崔浩自比張良。
⊙(丙寅) 元嘉三年。
神僧杯渡初出冀州。
如清狂者。
挈十木杯。
渡水必乘之。
因号焉。
嘗自孟津乘杯絕岸至金陵。
時年四十許。
狀寒窭喜怒不常。
遇盛寒辄穴冰而浴或着屐登山。
或跣足市中行。
荷一蘆圈。
時造延賢寺。
沙門法意遇之尤勤。
忽棄去行瓜步欲登舟。
舟人不即應。
遂乘杯絕北岸。
廣陵村有李氏。
方飯僧。
渡徑入以蘆圈置庭中坐席上。
衆環目之。
渡自若座有怒者。
見蘆圈礙道移之。
饒力不能動。
渡食畢挈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
時有童子。
竊見圈中。
有四小兒。
皆長數寸。
眉目如畫。
及追之失所在。
由此顯迹。
及卒後複時時有人見之雲。
(戊辰) 西秦慕末改永弘。
二年夏滅之。
夏赫連定立二年改勝光。
次年魏滅之(昌之弟也)北涼改丞玄○魏改神麚。
⊙(己巳) 天竺求那跋陀羅至金陵。
文帝遣使郊迎。
跋陀神情爽邁。
帝見之大悅。
命居隻桓寺。
屢延入内供養。
仆射何尚之彭城王義康。
南谯王義宣。
并師事之。
請講華嚴。
跋陀以未通華言。
乞觀音為增智力。
夜夢神力士易其頭。
旦起猶覺痛甚。
遂遍曉華言。
即為衆講之。
時以跋陀妙大乘宗旨。
因号摩诃衍。
(辛未) 北涼改義和。
北燕馮弘。
改大興(跋之弟。
殺跋之子翼。
自立七年) (壬申) 魏改延和。
⊙九年文帝幸大莊嚴寺設大會。
親同四衆地坐。
及齋衆疑日過午。
不敢下箸。
帝曰。
日才午耳。
法師道生在席。
即曰。
白日麗天。
今天言方中。
何謂過耶。
舉缽便食。
一衆從之。
帝大悅。
下诏。
留生止都下。
一時巨公王弘範泰顔延之等。
皆造門結友。
生每以經文未能達諸佛之旨而學者多滞聞見因着善不報論。
頓悟成佛論。
二谛論。
佛性有常論。
法身無色論。
佛無淨土論。
應有緣論皆網羅舊說發其淵奧皎如日星。
又明年正月庚子升法座。
詞音朗潤聽者悟悅。
俄麈尾堕地隐幾而化。
(癸酉) 北涼牧虔(蒙遜子立六年改永和) ⊙是歲謝靈運以謀叛棄市。
初靈運與顔延之齊名。
其文縱橫俊發過于延之。
深邃則弗及。
襲封康樂侯。
居會稽與隐士王弘之孔淳之。
放蕩為娛。
太守孟顗事佛精懇。
為靈運所輕。
嘗謂顗曰。
得道須惠業。
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
成佛必在靈運後。
顗深恨此語。
及顗入朝。
屢為裁抑不得召用。
晚為臨川内史。
在郡遊放不法。
為有司所糾。
司徒遣随州從事鄭望生收之。
運即興兵叛逸。
遂有逆志。
望生追擒之送廷尉。
帝憐其才減死徙廣州。
既而複叛。
有旨棄市。
年四十九。
⊙(甲戌) 十一年。
天竺三藏求那跋摩。
初讓國出家。
解四阿含。
精貫三藏誦數百萬言。
屬國諸王皆從之禀受歸戒。
每謂諸王曰。
道在精通。
遇緣即應但依慈悲。
勿故發害意足矣。
遊阇婆國。
其王欲出家事跋摩。
群臣固請不可。
乃令國中曰。
若率土奉大和尚歸戒。
勿殺害赈給貧乏。
即從爾請。
于是群臣士民稽首遵命。
朝廷雅聞其名。
沙門惠觀等白于文帝。
請遣使緻之。
有诏交州刺史津遣。
沙門道沖等航海邀之。
沖至跋摩欣然附舶抵廣。
诏聽乘驿詣阙。
道由始興。
愛其山類靈鹫。
為留周期。
寺有寶月殿。
跋摩于東壁戲作定光儒童布發像。
極妙。
夜辄有光。
嘗在定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候之。
見白獅子仰蹑柱而戲彌空皆青蓮花沙彌驚走大呼。
寺僧争至。
豁無所有。
至金陵引對。
帝迓勞殊勤。
因從容問曰。
寡人每欲持齋。
以身應物不獲所願。
法師遠來。
陋邦之幸。
何以教寡人。
對曰。
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不由人。
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
匹夫身賤名微。
言今不威。
倘不克己苦節。
何以為用。
帝王以四海為家。
萬民為子。
出一嘉言則士庶鹹悅。
布一善政則人臣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勞力。
則風雨時若寒暑應節。
百谷滋繁桑柘郁茂。
以此為持齋。
不殺亦大矣。
安在辄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
然後為弘濟耶。
帝撫幾歎曰。
俗迷遠理。
僧滞近教。
如法師之言。
可與論天人際矣。
命居隻桓寺。
講法華并十地品。
帝率公卿日集座下。
法席之盛前此未聞也。
摩即于寺譯菩薩善戒經等十八卷。
(乙亥) 魏改太延。
⊙十二年京尹蕭谟之請制建寺鑄像。
帝以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讀經不多。
比日彌複無暇。
因果之事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異者。
以卿輩時秀率皆信敬耳。
範泰謝靈運皆言。
六經法度本任濟世。
必求妙道。
當以佛經為指南。
比見顔延之析達性論。
宗炳難白黑論。
其說汪洋大明至理。
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
則朕坐緻太平矣。
夫複何事。
昨蕭谟之請制。
即以相示。
委卿增損。
必有以戒遏浮[泳-永+(炙-火+(午/一))]。
無傷弘獎者。
以當着爾。
尚之對曰。
橫目之俗聞不敬信。
以臣庸陋獨有愚勤。
實懼缺薄上玷大法。
更蒙獎論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诏。
自渡江而來。
王導周顗庾亮王蒙謝安郗超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謝尚戴逵許詢及亡祖兄弟王元琳昆季範汪孫綽張玄殷凱。
或宰輔冠冕。
或人倫羽儀。
或緻情天人之際。
或抗迹雲霞之表。
靡不倒心歸依。
其閑比對如蘭護開潛淵遁崇邃。
并亞迹黃中。
或不測人也。
近世道俗較論便爾。
若悉舉者。
夷夏漢魏奇傑輩出不可勝數。
惠遠雲。
釋迦之化無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齊物亦為要務竊味此言。
有契至理。
何則百家之鄉千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
千室之邑。
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
傳此風教以周寰區。
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
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
萬刑息于國。
此明诏所謂坐緻太平者是也。
故圖澄适趙二石減暴。
靈塔放光符健損虐。
神道助化昭然可觀。
谟之請制不謂全非。
但傷蠹道俗本在無行僧尼。
然而情僞難分。
去取未易耳。
至土木之工。
雖若靡費。
且植福報恩不可頓絕。
臣比斟酌進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實用忻抃。
羊玄保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學。
非臣愚所宜預聞。
切恐秦楚論強兵之術。
孫吳盡吞并之計。
無取于此。
帝曰。
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禮隐逸則戰士息。
貴仁德則兵氣消。
尚以孫吳為志。
動期吞并。
則将無取于堯舜之道。
豈特釋教而已哉。
帝悅。
謂尚之曰。
釋門之有卿。
猶孔氏之有季路也。
自是帝留神釋典益重玄化。
及顔延之着離識論及論檢。
敕法師惠嚴辨其同異。
酬酢終日。
帝笑曰。
卿等殆不愧支許矣。
⊙(丙子) 文帝幸曲水。
公卿畢集。
帝命賦詩。
沙門惠觀詩先成奏之。
句有奇勝之韻。
帝悅以示百官。
皆歎服其才。
觀與惠嚴謝靈運等。
詳定大涅槃經。
頗增損其辭因夢為神人呵之曰。
乃敢妄以凡情輕渎聖典。
觀等惶懼而止。
⊙時有僧惠琳者。
以才學得幸于帝與決政事。
時号黑衣宰相。
緻門下車蓋常不容迹。
琳妄自驕蹇。
見公卿才寒暄而已。
着白黑論。
毀佛叛教遂感現報。
膚肉糜爛曆年而死。
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