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世智辯聰人情所歆慕以為英靈者也。
佛世尊則以為八難之一。
何哉。
靈運恃才傲世。
以謀叛伏誅。
惠琳毀形衣僧伽黎而竊與朝政。
既叛教矣。
複從而毀佛。
遂蒙惡報以死。
嗚呼蓋世智之為難也明矣。
觀嚴二人妄以凡情輕議聖典。
向使不遇神人呵之。
則世智之難亦幾不免。
大哉跋摩尚之對制之言。
可謂旨窮大體而識盡精微。
真天下之通論也。
是歲文帝。
诏求沙門能述生法師頓悟義者。
刺史庾登之以釋法瑗聞召對顧問瑗伸辯詳明。
何尚之歎曰。
意謂生公之殁微言永絕。
今複聞象外之談。
所謂天未喪斯文也。
未幾天保寺成。
诏瑗主之。
王景文至。
值其講歎曰。
所舉皆所未聞。
所指皆出意表。
真法中龍也。
湘宮寺成。
複移瑗居之。
帝臨幸聽法。
時以為榮。
(庚辰) 魏太武焘即位改太平真君。
(壬午) 真君三年。
上詣道壇受箓。
⊙(甲申) 是年。
北魏太武以戊寅平蕩中原。
江北盡臣伏。
又為寇謙之倚崔皓為天師。
故改真君之号。
迨今五年。
崔信寇術憎釋愈甚。
太子晃師事法師玄高。
崔皓妒晃讒于太武。
疑之令幽死晃求哀于高。
高為作金光明忏。
太武夢其先祖讓之曰。
不當以讒疑太子。
既寤以所夢語群臣。
臣下皆稱。
太子無過待之如初。
其相崔皓懼太子将不利于己。
白太武曰。
太子前實有謀。
仍結玄高以術緻先帝。
恐陛下耳。
若不早誅必為大害。
太武大怒。
收玄高惠崇害之。
高弟子玄暢居雲中。
聞高遇害。
日馳六百裡。
至魏阙泣曰。
和上神力當為我起。
于是高開眸曰。
大法應化随緣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亘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
或恐過之矣。
唯玄暢南渡。
汝等死後法當更興。
善自修心毋令中悔。
言訖即化。
沙門法進号呼曰。
聖人去世。
我何用生。
應聲見高于雲中。
進頂禮乞救高曰。
不忘一切。
甯獨棄汝耶。
曰和尚與崇公并生何所。
高曰。
我往惡處。
救護衆生。
崇已歸安養矣。
言訖不見。
⊙世祖時。
道士寇謙之字輔真。
雍州人。
早好仙道修張魯之術。
服食餌藥曆年亡效。
有仙人成公興。
求謙為之弟子。
相與入華山居石室。
興采藥與謙之服。
能不饑。
又共入嵩山石室。
尋有異人。
将藥與謙之。
皆毒蟲臭物。
謙之懼走。
興歎息曰。
先生未仙。
正可為帝王師耳。
未幾興仙去謙守志嵩山忽遇大神。
乘雲駕龍導從百靈。
集于山頂稱太上老君。
謂謙之曰。
自天師張陵去世以來。
地上曠職。
汝文身直理。
吾故授汝天師之位。
錫汝雲中新科二十卷。
自開辟以來。
不傳于世。
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
除去三張僞法租米錢稅及男子合氣之術。
大道清虛甯有斯事。
專以禮度為首。
加之以服食閉練。
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謙之導引口訣。
遂得辟谷氣盛顔色鮮麗雲。
⊙(丙戌) 是歲即元嘉二十三年。
魏太武三月西伐長安。
與崔皓皆信重寇謙之而奉其道。
皓特不喜佛。
每言于魏主。
以為佛法虛誕為世費害。
宜悉除之。
及魏主讨蓋吳。
至長安入佛寺。
沙門飲從官酒。
從入其室。
見大有兵器出白太武。
武怒曰。
此非沙門所用。
必與蓋吳同謀欲為亂耳。
命有司按誅合寺僧。
閱其财産大有釀具。
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物以萬計。
又為窟室以匿婦人。
皓因說帝。
将誅天下沙門毀諸經像帝從之。
寇謙之切谏以為不可。
皓不從。
先盡誅長安沙門焚燒經像。
還宮敕台下四方命一依長安法。
诏曰。
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僞以亂天常。
自古九州之中未嘗有此。
誇誕大言不本人情。
叔季之世莫不眩焉。
由是政化不行禮儀大壞。
九服之内掬為丘墟。
朕承天緒欲除僞定真複羲農之治。
其餘一切蕩除滅其蹤迹。
自今已後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
自王公已下。
有私養沙門者。
限今年三月十五日。
過斯不首身死有司。
宣告征鎮将軍刺史。
諸有浮圖形像及一切經。
皆擊破焚燒。
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太子素好佛法。
屢谏不聽乃緩宣诏書。
使遠近預聞之。
得各為計。
沙門多亡匿獲免收藏經像。
唯塔廟在魏境者。
無複孑遺。
魏真君九年。
天師寇氏勉帝以京之東南地建靓輪天宮。
奏曰。
陛下以真君禦世開古未有。
應受符命。
帝然之。
遂受符錄。
建靓輪天宮令極高大。
不聞雞犬之音。
要與天神交接。
工力萬計。
經年不成。
其寇謙之惡疾死。
功遂止。
⊙(庚寅) 真君十一年。
崔皓嘗見妻郭氏讀金剛經。
乃奪之火焚棄廁。
初崔皓為魏司徒。
自恃才略。
及魏主所寵任專制朝權。
太武以皓監秘書。
其黨闵湛者。
勸皓刊所撰國史于石以彰直筆。
皓從之。
于是刊石立于郊壇。
書魏先世事皆詳實。
往來見者鹹以為言。
北人無不忿恚。
相與谮皓于帝。
以為暴陽國惡。
帝大怒。
使有司按皓罪狀。
皓惶惑不能對。
執皓檻車置于城南道側。
使衛士路人行溲其面。
呼聲嗷嗷徹于道曰。
此吾投經溺像之報也。
淩遲而死。
時年七十矣。
崔寇二家悉夷五族。
坐及僚屬凡百二十人。
皓既勸魏主除蕩釋氏。
及經像毀廢。
皓行路見遺像必停車溺之。
及族誅屍無收者。
又積怨在人。
于是競溺皓屍。
至糜潰乃止(已上見北史) 論曰。
崔皓之不智。
司馬溫公論詳矣。
大抵拓跋氏起自沙塞未遷都時。
性殘忍殺人如甘美飲食。
其俗習然也。
初太子晃被讒。
而玄高等數僧受誅頗見其無辜矣。
及罷釋氏沙門誅而坑之者。
豈勝道哉。
此雖虜人性兇。
亦崔皓當權用法如此。
既而皓被讒。
迹其所坐。
蓋作史之失。
在唐世不過黜官榮投之荒裔而已。
假令誅之亦不過一已。
乃遂夷滅五族何哉。
蓋以無辜而施于人也。
深則其報之于己也必厚。
此天道常數而不易者也。
至于吾釋之經像。
于皓庸有傷害哉。
而皓每見必停車而溺之。
及皓未旋踵而屍亦為人溺之。
至糜潰而止。
嗚呼皓不畏聖人之言而欺天也又如此。
故天複為之速報以警動乎人世也。
可不戒哉。
可不戒哉。
(辛卯) 魏改正平。
世尊示滅一千四百年矣。
⊙魏朝元會。
沙門昙始振錫至宮門。
吏白太武曰。
趣斬之。
刃下無傷。
又白。
臨殿陛矣。
太武抽佩劍自斬之。
亦不能傷。
劍微有[病-丙+(一/艮)]如線。
令收捕投虎檻中。
虎皆怖伏不敢瞬。
左右請以天師試之。
虎即虓吼太武大驚。
延始上殿。
再拜悔謝。
魏書佛老志雲。
沙門惠始清河張氏子。
初聞羅什出經。
詣長安見之。
學習禅定于白渠北。
晝入城聽講。
夕還處靜。
三輔識者高之。
武帝滅姚氏留子義真鎮長安。
及義真為赫連屈局所敗。
始身被刃而無傷。
屈局怒召始于前。
以所佩劍自擊之。
又不能害。
乃懼而謝。
後至魏多所化導。
自初習定至卒。
五十餘年。
未嘗寝卧。
跣行足不沾泥。
愈加鮮白。
世号白足阿練若。
太武深加敬禮。
始預知終期。
齋潔端坐。
僧徒滿側。
泊然而寂。
停屍十日容色不變。
閱十餘年改葬貌亦如存。
舉世歎異。
及葬日送者萬餘人。
皆号慕哭之恸。
中書監高允。
為傳頌其德雲。
魏太武以疠作二月五日卒矣。
(壬辰) 魏文成帝浚改興安(景穆帝長子。
先太子晃被害。
立吳王。
改元正平。
十月一日吳王亦崩。
立太孫。
浚晃之子也。
既立有人君之度。
視前昏失複弘聖道。
在位十二年。
壽二十六崩太華殿也) ⊙二十九年魏太武帝殂。
吳王立。
未幾而薨。
高宗文成帝即位。
乃太武之孫也。
群臣勸請興複釋氏。
下诏曰。
夫為帝王者。
必隻奉明靈顯彰仁道。
其能惠着生民濟益群品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
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
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
尋生死者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貴其妙門。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開演正覺。
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
世祖太武皇帝開廣邊荒德澤遐被。
沙門道士善行純誠。
如惠始之倫。
無遠不至。
風義相感往往如林。
夫山海之深。
甯免奸淫之俦得容假托。
講寺之中。
緻有兇黨。
是以先朝因按假亹戮其有罪。
所司失旨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每為慨然。
值軍國多事未遑修腹。
朕承鴻緒君臨
佛世尊則以為八難之一。
何哉。
靈運恃才傲世。
以謀叛伏誅。
惠琳毀形衣僧伽黎而竊與朝政。
既叛教矣。
複從而毀佛。
遂蒙惡報以死。
嗚呼蓋世智之為難也明矣。
觀嚴二人妄以凡情輕議聖典。
向使不遇神人呵之。
則世智之難亦幾不免。
大哉跋摩尚之對制之言。
可謂旨窮大體而識盡精微。
真天下之通論也。
是歲文帝。
诏求沙門能述生法師頓悟義者。
刺史庾登之以釋法瑗聞召對顧問瑗伸辯詳明。
何尚之歎曰。
意謂生公之殁微言永絕。
今複聞象外之談。
所謂天未喪斯文也。
未幾天保寺成。
诏瑗主之。
王景文至。
值其講歎曰。
所舉皆所未聞。
所指皆出意表。
真法中龍也。
湘宮寺成。
複移瑗居之。
帝臨幸聽法。
時以為榮。
(庚辰) 魏太武焘即位改太平真君。
(壬午) 真君三年。
上詣道壇受箓。
⊙(甲申) 是年。
北魏太武以戊寅平蕩中原。
江北盡臣伏。
又為寇謙之倚崔皓為天師。
故改真君之号。
迨今五年。
崔信寇術憎釋愈甚。
太子晃師事法師玄高。
崔皓妒晃讒于太武。
疑之令幽死晃求哀于高。
高為作金光明忏。
太武夢其先祖讓之曰。
不當以讒疑太子。
既寤以所夢語群臣。
臣下皆稱。
太子無過待之如初。
其相崔皓懼太子将不利于己。
白太武曰。
太子前實有謀。
仍結玄高以術緻先帝。
恐陛下耳。
若不早誅必為大害。
太武大怒。
收玄高惠崇害之。
高弟子玄暢居雲中。
聞高遇害。
日馳六百裡。
至魏阙泣曰。
和上神力當為我起。
于是高開眸曰。
大法應化随緣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亘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
或恐過之矣。
唯玄暢南渡。
汝等死後法當更興。
善自修心毋令中悔。
言訖即化。
沙門法進号呼曰。
聖人去世。
我何用生。
應聲見高于雲中。
進頂禮乞救高曰。
不忘一切。
甯獨棄汝耶。
曰和尚與崇公并生何所。
高曰。
我往惡處。
救護衆生。
崇已歸安養矣。
言訖不見。
⊙世祖時。
道士寇謙之字輔真。
雍州人。
早好仙道修張魯之術。
服食餌藥曆年亡效。
有仙人成公興。
求謙為之弟子。
相與入華山居石室。
興采藥與謙之服。
能不饑。
又共入嵩山石室。
尋有異人。
将藥與謙之。
皆毒蟲臭物。
謙之懼走。
興歎息曰。
先生未仙。
正可為帝王師耳。
未幾興仙去謙守志嵩山忽遇大神。
乘雲駕龍導從百靈。
集于山頂稱太上老君。
謂謙之曰。
自天師張陵去世以來。
地上曠職。
汝文身直理。
吾故授汝天師之位。
錫汝雲中新科二十卷。
自開辟以來。
不傳于世。
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
除去三張僞法租米錢稅及男子合氣之術。
大道清虛甯有斯事。
專以禮度為首。
加之以服食閉練。
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謙之導引口訣。
遂得辟谷氣盛顔色鮮麗雲。
⊙(丙戌) 是歲即元嘉二十三年。
魏太武三月西伐長安。
與崔皓皆信重寇謙之而奉其道。
皓特不喜佛。
每言于魏主。
以為佛法虛誕為世費害。
宜悉除之。
及魏主讨蓋吳。
至長安入佛寺。
沙門飲從官酒。
從入其室。
見大有兵器出白太武。
武怒曰。
此非沙門所用。
必與蓋吳同謀欲為亂耳。
命有司按誅合寺僧。
閱其财産大有釀具。
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物以萬計。
又為窟室以匿婦人。
皓因說帝。
将誅天下沙門毀諸經像帝從之。
寇謙之切谏以為不可。
皓不從。
先盡誅長安沙門焚燒經像。
還宮敕台下四方命一依長安法。
诏曰。
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僞以亂天常。
自古九州之中未嘗有此。
誇誕大言不本人情。
叔季之世莫不眩焉。
由是政化不行禮儀大壞。
九服之内掬為丘墟。
朕承天緒欲除僞定真複羲農之治。
其餘一切蕩除滅其蹤迹。
自今已後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
自王公已下。
有私養沙門者。
限今年三月十五日。
過斯不首身死有司。
宣告征鎮将軍刺史。
諸有浮圖形像及一切經。
皆擊破焚燒。
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太子素好佛法。
屢谏不聽乃緩宣诏書。
使遠近預聞之。
得各為計。
沙門多亡匿獲免收藏經像。
唯塔廟在魏境者。
無複孑遺。
魏真君九年。
天師寇氏勉帝以京之東南地建靓輪天宮。
奏曰。
陛下以真君禦世開古未有。
應受符命。
帝然之。
遂受符錄。
建靓輪天宮令極高大。
不聞雞犬之音。
要與天神交接。
工力萬計。
經年不成。
其寇謙之惡疾死。
功遂止。
⊙(庚寅) 真君十一年。
崔皓嘗見妻郭氏讀金剛經。
乃奪之火焚棄廁。
初崔皓為魏司徒。
自恃才略。
及魏主所寵任專制朝權。
太武以皓監秘書。
其黨闵湛者。
勸皓刊所撰國史于石以彰直筆。
皓從之。
于是刊石立于郊壇。
書魏先世事皆詳實。
往來見者鹹以為言。
北人無不忿恚。
相與谮皓于帝。
以為暴陽國惡。
帝大怒。
使有司按皓罪狀。
皓惶惑不能對。
執皓檻車置于城南道側。
使衛士路人行溲其面。
呼聲嗷嗷徹于道曰。
此吾投經溺像之報也。
淩遲而死。
時年七十矣。
崔寇二家悉夷五族。
坐及僚屬凡百二十人。
皓既勸魏主除蕩釋氏。
及經像毀廢。
皓行路見遺像必停車溺之。
及族誅屍無收者。
又積怨在人。
于是競溺皓屍。
至糜潰乃止(已上見北史) 論曰。
崔皓之不智。
司馬溫公論詳矣。
大抵拓跋氏起自沙塞未遷都時。
性殘忍殺人如甘美飲食。
其俗習然也。
初太子晃被讒。
而玄高等數僧受誅頗見其無辜矣。
及罷釋氏沙門誅而坑之者。
豈勝道哉。
此雖虜人性兇。
亦崔皓當權用法如此。
既而皓被讒。
迹其所坐。
蓋作史之失。
在唐世不過黜官榮投之荒裔而已。
假令誅之亦不過一已。
乃遂夷滅五族何哉。
蓋以無辜而施于人也。
深則其報之于己也必厚。
此天道常數而不易者也。
至于吾釋之經像。
于皓庸有傷害哉。
而皓每見必停車而溺之。
及皓未旋踵而屍亦為人溺之。
至糜潰而止。
嗚呼皓不畏聖人之言而欺天也又如此。
故天複為之速報以警動乎人世也。
可不戒哉。
可不戒哉。
(辛卯) 魏改正平。
世尊示滅一千四百年矣。
⊙魏朝元會。
沙門昙始振錫至宮門。
吏白太武曰。
趣斬之。
刃下無傷。
又白。
臨殿陛矣。
太武抽佩劍自斬之。
亦不能傷。
劍微有[病-丙+(一/艮)]如線。
令收捕投虎檻中。
虎皆怖伏不敢瞬。
左右請以天師試之。
虎即虓吼太武大驚。
延始上殿。
再拜悔謝。
魏書佛老志雲。
沙門惠始清河張氏子。
初聞羅什出經。
詣長安見之。
學習禅定于白渠北。
晝入城聽講。
夕還處靜。
三輔識者高之。
武帝滅姚氏留子義真鎮長安。
及義真為赫連屈局所敗。
始身被刃而無傷。
屈局怒召始于前。
以所佩劍自擊之。
又不能害。
乃懼而謝。
後至魏多所化導。
自初習定至卒。
五十餘年。
未嘗寝卧。
跣行足不沾泥。
愈加鮮白。
世号白足阿練若。
太武深加敬禮。
始預知終期。
齋潔端坐。
僧徒滿側。
泊然而寂。
停屍十日容色不變。
閱十餘年改葬貌亦如存。
舉世歎異。
及葬日送者萬餘人。
皆号慕哭之恸。
中書監高允。
為傳頌其德雲。
魏太武以疠作二月五日卒矣。
(壬辰) 魏文成帝浚改興安(景穆帝長子。
先太子晃被害。
立吳王。
改元正平。
十月一日吳王亦崩。
立太孫。
浚晃之子也。
既立有人君之度。
視前昏失複弘聖道。
在位十二年。
壽二十六崩太華殿也) ⊙二十九年魏太武帝殂。
吳王立。
未幾而薨。
高宗文成帝即位。
乃太武之孫也。
群臣勸請興複釋氏。
下诏曰。
夫為帝王者。
必隻奉明靈顯彰仁道。
其能惠着生民濟益群品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
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
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
尋生死者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貴其妙門。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開演正覺。
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
世祖太武皇帝開廣邊荒德澤遐被。
沙門道士善行純誠。
如惠始之倫。
無遠不至。
風義相感往往如林。
夫山海之深。
甯免奸淫之俦得容假托。
講寺之中。
緻有兇黨。
是以先朝因按假亹戮其有罪。
所司失旨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每為慨然。
值軍國多事未遑修腹。
朕承鴻緒君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