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東晉。
(癸酉) 孝武帝曜。
改甯康(字昌明。
簡文第三子。
十歲即位。
崇德太後臨朝。
二月桓溫擁兵來朝。
有不臣之志。
三月疾還姑孰。
七月卒。
弟沖代領兵。
盡忠王室。
三十五崩清暑殿。
葬隆平陵。
治廿四年) (丙子) 改太元○栴檀瑞像是年到長安。
住一十七年。
(癸未) 後秦姚苌(字景茂。
南安赤亭羌人。
其先有虞之裔。
父弋仲。
有二十四子。
苌幼子也。
初仕苻堅為陽武将軍。
因南伐敗績而歸。
遂缢苻堅而據長安僭立。
八年改建興。
壽六十四) 西秦乞伏國仁(本西鮮卑人。
其先自漢北出陰山。
後降苻堅。
署為南單于鎮勇士川。
苻堅既敗國仁。
自稱大單于王。
後号西秦。
據金城僭立。
四年乙酉改建義) 後涼呂光(字世明。
洛陽氐人也。
父婆婁。
仕苻堅官至太尉。
生光身長八尺四寸。
目有重瞳。
王猛見而異之。
舉以為将。
率兵七萬西征。
降者四十餘國。
至龜茲獲羅什。
聞堅死據姑。
俱臧稱涼州牧。
立十年) 後燕慕容垂(字道明。
皝之弟。
身長七尺五寸。
垂手過膝。
因懼誅奔秦。
苻堅用之将使伐晉。
既敗。
遂據中山。
改國号燕立十三年。
壽七十一) (甲申) 苻丕(字永叔。
堅之庶子。
既聞堅卒。
出鎮于邺。
據晉陽。
立一年。
改大安) 後秦改白雀。
⊙太元九年。
法師惠遠以秦亂來歸于晉。
遠出雁門賈氏。
少為儒生。
博極群書。
尤邃周易莊老。
嘗與弟惠持造安法師席下。
聞出世法而悅之。
歎曰。
九流特秕糠耳。
遂出家。
安門徒數千。
遠居第一座。
及關中擾亂。
安散其徒。
皆諄諄規誨而遣之。
遠别獨不與一言。
遠怪問。
安曰。
若汝吾何言哉。
遂自荊州将之羅浮。
抵浔陽見匡山。
愛之廬于山陰。
大守桓伊為創精舍。
一昔風雷拔樹鼓沙石。
蕩平基緻木于土。
時以為神運焉。
初太尉陶侃鎮廣州。
有漁于海。
得文殊像。
送寒溪寺。
寺嘗經火而像屋無恙。
其後侃鎮武昌。
使人迎之。
十輩不能舉。
既而叢力緻之舟。
舟辄沒。
遂失其像。
時謠曰。
侃唯劍雄。
像以神标。
可以誠緻。
難以力招。
及遠創寺。
心祈之。
于是像冷然自至。
時晉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
若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士民李碩等。
從遠遊。
并沙門千餘人結白蓮社。
于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
及聞羅什法師入關。
遠望風欽敬。
遺書通好。
詞曰。
去歲得姚右軍書。
且承德聞。
仁者曩日殊域。
越自外境。
于時音譯未交。
聞風而悅。
頃承懷寶來遊。
則一日九馳。
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
寓目望途增其勞伫。
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薰。
摩尼吐曜則衆珍自積。
且滿願不專美于絕代。
龍樹豈獨善于前蹤。
今往比量衣裁。
願登高座為着之。
什答曰。
既未言面。
又文詞殊隔。
導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緣圮絕。
傳譯來贶粗述德風。
比何如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
經言。
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
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才有五備。
福戒博聞辯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凝滞。
仁者備之矣。
所以寄言通好。
因譯傳心。
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
損所緻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時着。
當如來意。
但人不稱物。
以為愧耳。
今往常所用鋀石雙口澡灌。
可以備法物數也。
并遺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樂。
心得善攝否。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否。
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禅智惠。
是法性無照。
虛诳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
幸願示其要。
遠複答以偈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惑想更相乘。
觸理自生滞。
因緣雖無主。
開塗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将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歲。
初中國未有涅槃常住之說。
但雲。
壽命長劫。
遠曰。
佛是至極。
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豈有窮哉。
乃着法性論。
略曰。
至極以不變為性。
得性以體極為宗。
羅什見論歎曰。
遠未及見經。
暗與理會。
豈不妙哉。
秦王姚興緻書饷遠龜茲細縷雜變像。
以伸款敬。
安城侯姚嵩獻珠像并釋論。
曰。
大智論新記。
龍猛所作。
法師當冠以叙文以昭示萬世。
此邦道人同所欽聞也。
遠以大論文廣。
謙讓不諾。
乃抄其要為二十卷。
而别叙之。
桓玄輔政。
勸安帝沙汰僧尼诏曰。
沙門有能伸述經牒演說義理。
律行修整可宣寄大化者。
聽依所習。
不者悉令罷道。
唯匡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
遠以書抵玄。
陽縱而陰奪之。
遂停其诏遠嘗稽考禅宗别傳之旨源流所自。
及祖師達磨之來。
遂皆符合雲。
陶淵明隐居柴桑。
從遠問道。
深相敬仰。
謝靈運投名入社。
遠拒之不内。
及宗炳着明佛論。
顔延之析達性論。
周颙駁夷夏論。
鄭道子着神不滅論。
皆禀遠是正焉。
至隆安中桓玄重申庾冰之義。
欲沙門盡敬王者。
朝廷承風旨多與玄合。
因以問遠曰。
此一代大事。
不可使朝廷失體也。
得八座書。
今以似君。
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以釋其疑。
便當行之。
遠答其書。
并着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劇陳所以不拜之意。
玄始意堅。
及得遠論即緩其事。
未幾篡位。
乃下書曰。
佛法弘大所不能測。
推奉主之情欲興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體謙沖應諸道人。
勿複緻禮也。
安帝避玄還次浔陽。
诏遠見于行在。
輔國何無忌勸遠一出。
遠固辭以疾。
帝再诏問勞。
敕九江太守歲時送米資奉。
蔔居三十年。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送客以虎溪為限。
弟惠持亦有高行。
蓮社衆數千。
持居第一座。
太尉王珣嘗問豫章刺史範甯。
遠公與持孰愈。
甯曰。
賢弟兄也。
珣曰。
但令如弟所未易有。
況複賢耶。
遠臨終其徒進蜜漿者。
遠懼違律。
令左右檢律。
未終卷遂合掌西面而逝。
年八十有三。
有匡山集三十卷。
行于世。
宋朝明教大師契嵩。
過遠影堂。
列六事題之。
其辭曰。
陸修靜異教學者。
而送過虎溪。
是不以人而棄言也。
陶淵明耽湎于酒。
而與之交。
蓋簡小節而取其達也。
跋陀高僧。
以顯異被擯。
而延且譽之。
蓋重有識而矯嫉賢也。
謝靈運以心雜不取。
而果沒于刑。
蓋識其器而慎其終也。
盧循欲叛。
而執手求舊。
蓋自信道也。
桓玄震威而抗對不屈。
蓋有大節也。
大凡古今人情莫不畏威而苟免。
忘義而避疑。
好名而昧實。
黨勢而忍孤。
飾行而畏累。
自是而非人。
孰有道尊一代為賢者師。
肯以片言而從其人乎。
孰有夙禀勝德為行耿潔。
肯交醉鄉而高其達乎。
孰有屈人師之尊。
禮斥逐之客。
而申其賢乎。
孰有拒盛名之士不與于教而克全終乎。
孰有義不避禍敦睦故舊而信道乎。
孰有臨将帥之威。
在殺罰暴虐之際。
守道不撓而全其節乎。
此固遠公識量遠人獨出于古今矣。
若其扶荷至教廣大聖道垂裕于天人者。
非蒙乃能盡之。
其聖欤賢耶。
偉乎大塊噫氣六合清風遠公之名聞也。
四海秋色神山中聳遠公之清高也。
人龍僧鳳長揖巢許遠公風軌也。
白雲丹壑玉樹瑤草遠公栖處也。
⊙劉程之字仲思。
彭城人。
少孤事母以孝聞。
才藻自負不委氣于時俗。
雖寒餓在己威福當前。
其意湛如也。
司徒王谧承相桓玄侍中謝琨太尉劉裕。
鹹嘉其賢。
欲相推薦。
程之力辭。
乃之匡山托于遠公。
遠曰。
官祿巍巍何以不為。
程之曰。
君臣相疑疣贅相虧。
晉室無磐石之固。
物情有累卵之危。
吾何為哉。
遠然其說大相器厚。
太尉亦以其志不可屈。
與群公議遺民之号旌焉。
時雷次宗周續之畢颍之張秀實宗炳等。
同依遠公。
遠曰。
諸君之來豈宜忘淨土之遊乎。
有心焉當加勉勵。
無宜後也。
以程之最文使志其事。
号蓮社誓文。
其辭曰。
維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師釋惠遠真感幽興霜懷特發。
乃延命同志息心正信之士雷次宗劉程之等百有二十三人。
集于廬山之陰般若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
率以香花敬薦而誓。
惟茲一會之衆。
夫緣化之理既明。
而三世之傳顯矣。
遷感之數既符。
則善惡之報必矣。
推交臂之潛論。
悟無常之期切。
審二報之相催。
知險阻之難援。
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蓋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迹求。
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
苟求之無方則渺茫何津。
今幸以不謀而感。
佥心西境叩篇開信。
亮情天發。
乃機象通于寝夢。
欣歡百于子來。
于是雲圖表晖景侔神造。
功由理諧事非人運。
茲實天啟其誠冥運求萃者矣。
可不克心克念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
然景續參差功福不一。
雖晨期雲同而夕歸攸隔。
即我師友之眷。
良可悲矣。
是以慨然胥命整衿泫堂。
等施一心亭懷幽極。
誓茲同人俱遊絕域。
其有警世絕倫首登神界。
則無獨善于雲峤忘兼全于幽谷。
先進後升勉思彙征之道。
然後妙觀大儀啟心真照。
識以悟新形由化革。
藉芙蕖于中流。
蔭瓊柯以詠言。
飄靈衣于八極。
沉香風以窮年。
體忘安而彌穆。
心超樂以自怡。
聽三途而緬謝。
傲天宮而長辭。
紹衆靈而繼軌。
指太息以為期。
究茲道也。
豈不弘哉。
⊙太元初。
符秦盛時德星屢現。
太史奏。
外國當有智人入輔。
及秦主攻襄陽得法
(癸酉) 孝武帝曜。
改甯康(字昌明。
簡文第三子。
十歲即位。
崇德太後臨朝。
二月桓溫擁兵來朝。
有不臣之志。
三月疾還姑孰。
七月卒。
弟沖代領兵。
盡忠王室。
三十五崩清暑殿。
葬隆平陵。
治廿四年) (丙子) 改太元○栴檀瑞像是年到長安。
住一十七年。
(癸未) 後秦姚苌(字景茂。
南安赤亭羌人。
其先有虞之裔。
父弋仲。
有二十四子。
苌幼子也。
初仕苻堅為陽武将軍。
因南伐敗績而歸。
遂缢苻堅而據長安僭立。
八年改建興。
壽六十四) 西秦乞伏國仁(本西鮮卑人。
其先自漢北出陰山。
後降苻堅。
署為南單于鎮勇士川。
苻堅既敗國仁。
自稱大單于王。
後号西秦。
據金城僭立。
四年乙酉改建義) 後涼呂光(字世明。
洛陽氐人也。
父婆婁。
仕苻堅官至太尉。
生光身長八尺四寸。
目有重瞳。
王猛見而異之。
舉以為将。
率兵七萬西征。
降者四十餘國。
至龜茲獲羅什。
聞堅死據姑。
俱臧稱涼州牧。
立十年) 後燕慕容垂(字道明。
皝之弟。
身長七尺五寸。
垂手過膝。
因懼誅奔秦。
苻堅用之将使伐晉。
既敗。
遂據中山。
改國号燕立十三年。
壽七十一) (甲申) 苻丕(字永叔。
堅之庶子。
既聞堅卒。
出鎮于邺。
據晉陽。
立一年。
改大安) 後秦改白雀。
⊙太元九年。
法師惠遠以秦亂來歸于晉。
遠出雁門賈氏。
少為儒生。
博極群書。
尤邃周易莊老。
嘗與弟惠持造安法師席下。
聞出世法而悅之。
歎曰。
九流特秕糠耳。
遂出家。
安門徒數千。
遠居第一座。
及關中擾亂。
安散其徒。
皆諄諄規誨而遣之。
遠别獨不與一言。
遠怪問。
安曰。
若汝吾何言哉。
遂自荊州将之羅浮。
抵浔陽見匡山。
愛之廬于山陰。
大守桓伊為創精舍。
一昔風雷拔樹鼓沙石。
蕩平基緻木于土。
時以為神運焉。
初太尉陶侃鎮廣州。
有漁于海。
得文殊像。
送寒溪寺。
寺嘗經火而像屋無恙。
其後侃鎮武昌。
使人迎之。
十輩不能舉。
既而叢力緻之舟。
舟辄沒。
遂失其像。
時謠曰。
侃唯劍雄。
像以神标。
可以誠緻。
難以力招。
及遠創寺。
心祈之。
于是像冷然自至。
時晉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
若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士民李碩等。
從遠遊。
并沙門千餘人結白蓮社。
于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
及聞羅什法師入關。
遠望風欽敬。
遺書通好。
詞曰。
去歲得姚右軍書。
且承德聞。
仁者曩日殊域。
越自外境。
于時音譯未交。
聞風而悅。
頃承懷寶來遊。
則一日九馳。
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
寓目望途增其勞伫。
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薰。
摩尼吐曜則衆珍自積。
且滿願不專美于絕代。
龍樹豈獨善于前蹤。
今往比量衣裁。
願登高座為着之。
什答曰。
既未言面。
又文詞殊隔。
導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緣圮絕。
傳譯來贶粗述德風。
比何如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
經言。
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
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才有五備。
福戒博聞辯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凝滞。
仁者備之矣。
所以寄言通好。
因譯傳心。
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
損所緻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時着。
當如來意。
但人不稱物。
以為愧耳。
今往常所用鋀石雙口澡灌。
可以備法物數也。
并遺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樂。
心得善攝否。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否。
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悅禅智惠。
是法性無照。
虛诳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
幸願示其要。
遠複答以偈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
成此頹山勢。
惑想更相乘。
觸理自生滞。
因緣雖無主。
開塗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将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歲。
初中國未有涅槃常住之說。
但雲。
壽命長劫。
遠曰。
佛是至極。
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豈有窮哉。
乃着法性論。
略曰。
至極以不變為性。
得性以體極為宗。
羅什見論歎曰。
遠未及見經。
暗與理會。
豈不妙哉。
秦王姚興緻書饷遠龜茲細縷雜變像。
以伸款敬。
安城侯姚嵩獻珠像并釋論。
曰。
大智論新記。
龍猛所作。
法師當冠以叙文以昭示萬世。
此邦道人同所欽聞也。
遠以大論文廣。
謙讓不諾。
乃抄其要為二十卷。
而别叙之。
桓玄輔政。
勸安帝沙汰僧尼诏曰。
沙門有能伸述經牒演說義理。
律行修整可宣寄大化者。
聽依所習。
不者悉令罷道。
唯匡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
遠以書抵玄。
陽縱而陰奪之。
遂停其诏遠嘗稽考禅宗别傳之旨源流所自。
及祖師達磨之來。
遂皆符合雲。
陶淵明隐居柴桑。
從遠問道。
深相敬仰。
謝靈運投名入社。
遠拒之不内。
及宗炳着明佛論。
顔延之析達性論。
周颙駁夷夏論。
鄭道子着神不滅論。
皆禀遠是正焉。
至隆安中桓玄重申庾冰之義。
欲沙門盡敬王者。
朝廷承風旨多與玄合。
因以問遠曰。
此一代大事。
不可使朝廷失體也。
得八座書。
今以似君。
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以釋其疑。
便當行之。
遠答其書。
并着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劇陳所以不拜之意。
玄始意堅。
及得遠論即緩其事。
未幾篡位。
乃下書曰。
佛法弘大所不能測。
推奉主之情欲興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體謙沖應諸道人。
勿複緻禮也。
安帝避玄還次浔陽。
诏遠見于行在。
輔國何無忌勸遠一出。
遠固辭以疾。
帝再诏問勞。
敕九江太守歲時送米資奉。
蔔居三十年。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送客以虎溪為限。
弟惠持亦有高行。
蓮社衆數千。
持居第一座。
太尉王珣嘗問豫章刺史範甯。
遠公與持孰愈。
甯曰。
賢弟兄也。
珣曰。
但令如弟所未易有。
況複賢耶。
遠臨終其徒進蜜漿者。
遠懼違律。
令左右檢律。
未終卷遂合掌西面而逝。
年八十有三。
有匡山集三十卷。
行于世。
宋朝明教大師契嵩。
過遠影堂。
列六事題之。
其辭曰。
陸修靜異教學者。
而送過虎溪。
是不以人而棄言也。
陶淵明耽湎于酒。
而與之交。
蓋簡小節而取其達也。
跋陀高僧。
以顯異被擯。
而延且譽之。
蓋重有識而矯嫉賢也。
謝靈運以心雜不取。
而果沒于刑。
蓋識其器而慎其終也。
盧循欲叛。
而執手求舊。
蓋自信道也。
桓玄震威而抗對不屈。
蓋有大節也。
大凡古今人情莫不畏威而苟免。
忘義而避疑。
好名而昧實。
黨勢而忍孤。
飾行而畏累。
自是而非人。
孰有道尊一代為賢者師。
肯以片言而從其人乎。
孰有夙禀勝德為行耿潔。
肯交醉鄉而高其達乎。
孰有屈人師之尊。
禮斥逐之客。
而申其賢乎。
孰有拒盛名之士不與于教而克全終乎。
孰有義不避禍敦睦故舊而信道乎。
孰有臨将帥之威。
在殺罰暴虐之際。
守道不撓而全其節乎。
此固遠公識量遠人獨出于古今矣。
若其扶荷至教廣大聖道垂裕于天人者。
非蒙乃能盡之。
其聖欤賢耶。
偉乎大塊噫氣六合清風遠公之名聞也。
四海秋色神山中聳遠公之清高也。
人龍僧鳳長揖巢許遠公風軌也。
白雲丹壑玉樹瑤草遠公栖處也。
⊙劉程之字仲思。
彭城人。
少孤事母以孝聞。
才藻自負不委氣于時俗。
雖寒餓在己威福當前。
其意湛如也。
司徒王谧承相桓玄侍中謝琨太尉劉裕。
鹹嘉其賢。
欲相推薦。
程之力辭。
乃之匡山托于遠公。
遠曰。
官祿巍巍何以不為。
程之曰。
君臣相疑疣贅相虧。
晉室無磐石之固。
物情有累卵之危。
吾何為哉。
遠然其說大相器厚。
太尉亦以其志不可屈。
與群公議遺民之号旌焉。
時雷次宗周續之畢颍之張秀實宗炳等。
同依遠公。
遠曰。
諸君之來豈宜忘淨土之遊乎。
有心焉當加勉勵。
無宜後也。
以程之最文使志其事。
号蓮社誓文。
其辭曰。
維歲在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師釋惠遠真感幽興霜懷特發。
乃延命同志息心正信之士雷次宗劉程之等百有二十三人。
集于廬山之陰般若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
率以香花敬薦而誓。
惟茲一會之衆。
夫緣化之理既明。
而三世之傳顯矣。
遷感之數既符。
則善惡之報必矣。
推交臂之潛論。
悟無常之期切。
審二報之相催。
知險阻之難援。
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
蓋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迹求。
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
苟求之無方則渺茫何津。
今幸以不謀而感。
佥心西境叩篇開信。
亮情天發。
乃機象通于寝夢。
欣歡百于子來。
于是雲圖表晖景侔神造。
功由理諧事非人運。
茲實天啟其誠冥運求萃者矣。
可不克心克念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
然景續參差功福不一。
雖晨期雲同而夕歸攸隔。
即我師友之眷。
良可悲矣。
是以慨然胥命整衿泫堂。
等施一心亭懷幽極。
誓茲同人俱遊絕域。
其有警世絕倫首登神界。
則無獨善于雲峤忘兼全于幽谷。
先進後升勉思彙征之道。
然後妙觀大儀啟心真照。
識以悟新形由化革。
藉芙蕖于中流。
蔭瓊柯以詠言。
飄靈衣于八極。
沉香風以窮年。
體忘安而彌穆。
心超樂以自怡。
聽三途而緬謝。
傲天宮而長辭。
紹衆靈而繼軌。
指太息以為期。
究茲道也。
豈不弘哉。
⊙太元初。
符秦盛時德星屢現。
太史奏。
外國當有智人入輔。
及秦主攻襄陽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