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七

關燈
西晉。

     ⊙雷氏曰(宣景文武惠懷愍帝西晉四主五十二年) 高祖宣帝懿(姓司馬氏。

    王金德都洛陽。

    字仲達。

    河内溫人也。

    高陽氏之後。

    祖隽穎川太守。

    父防京兆尹。

    帝乃防之次子。

    事魏忠烈。

    大有賢能。

    壽七十三崩。

    葬高原陵) 景帝師(字子元。

    宣之長子。

    壽四十八。

    崩于許昌。

    葬峻平陵) 文帝昭(字子上。

    景之母弟。

    壽五十五。

    崩于露寝。

    葬峻平陵) (乙酉) 武帝炎(字安世。

    文之長子。

    寬惠仁厚。

    好莊老之書。

    鹹熙二年受魏禅降。

    封晉賓為陳留王。

    遷于邺。

    用天子儀衛之。

    帝自滅吳之後。

    奢侈縱恣。

    後宮殆将萬人。

    嘗乘華車至于所寝。

    己酉四月崩含章殿。

    壽五十五。

    葬峻陽陵)在位二十五年。

    改元大始。

     ⊙吳孫皓始即位。

    改甘露元年。

    下令遍毀神祠被及梵宇。

    臣僚谏。

    先帝感瑞創寺。

    不可毀也。

    乃遣臣張昱往告康僧會。

    會挫其辭理辯鋒出。

    昱不能屈。

    歸以會才高聞。

    皓召至。

    問曰。

    佛言善惡報應。

    可得聞乎。

    會曰。

    明主以孝慈治天下。

    則赤烏翔而老人見。

    以仁德育萬物。

    則醴泉冽而嘉禾茁。

    善既有應惡亦如之。

    故為惡于隐鬼得而誅之。

    為惡于顯人得而誅之。

    易稱積善餘慶。

    詩美求福不回。

    雖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訓。

    皓曰。

    然則周孔既明。

    安用佛教。

    會曰。

    周孔不欲深言。

    故略示其迹。

    佛教不止淺言。

    故詳示其要。

    皆為善也。

    聖人唯恐善之不多。

    陛下以為嫌何也。

    皓無以酬之。

    遂罷。

    他日宿衛治圃得金像。

    皓使置穢處蒙不潔以為笑樂俄得腫疾晝夜呻吟。

    占者曰。

    坐犯神祠。

    禱諸廟不效。

    宮人有奉佛者曰。

    乃不請福于佛耶。

    皓仰視曰。

    佛神若是怪乎。

    曰佛之威靈視神如天淵。

    皓乃悟曰。

    吾以慢像緻此耳。

    趣迎像龛而供事之。

    仍請會說法悔罪。

    會為開示玄要。

    并取本業百二十願。

    分二百五十事。

    使皓行住坐卧增益善意。

    及授之五戒。

    少頃疾愈。

    由是奉會為師。

    崇飾寺塔。

     ⊙太始元年。

    月氏國沙門昙摩羅奈。

    晉言法護。

    至洛陽。

    護學究三十六國道術。

    兼通其語。

    及自天竺大赍梵本婆羅門經達于玉門。

    因居炖煌。

    世号炖煌菩薩。

    後遊洛邑及之江左。

    永嘉中随處譯經。

    未嘗暫停。

    時優婆塞聶承遠執筆助翻。

    垂四百卷。

    及承遠卒。

    其子道真者。

    詢禀咨承法護。

    筆授外道真自譯經六十餘卷。

    時晉沙門釋法炬法立支敏度及優婆塞衛仕度等。

    譯出衆經。

    外炬與立等每相參合。

    廣略異同編次部類。

    凡一百四十餘卷。

    複有沙門畺良婁至安法欽竺叔蘭白法祖支法度等。

    各出衆經。

    所以西晉已來宣譯漸盛。

     論曰。

    吳黃武初。

    陸績有言曰。

    從今更六十年。

    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及泰康改元而吳平天下一統。

    果如績言。

    自是才二十載。

    至永甯之初。

    正道[圬-土+虛]頹群雄嶽峙。

    趙王創基叛逆。

    篡主于朝張軌繼請外遷。

    擅據涼土内外糜沸。

    仍漸亂階。

    劉淵所以平陽。

    李雄因茲井絡。

    懷帝蒙塵外郡。

    愍後播越長安。

    既道藉時興而兩都版蕩。

    法由人顯屬二主恓惶。

    萬姓崩離歸信靡托。

    百官失守釋種無依。

    時有沙門竺法護及釋法炬等。

    忘身利物志在宏宣。

    匪憚苦辛闡法為務。

    護于晉世譯經最多。

    且晉雖不文文才實着。

    翻傳妙典日有賞音。

    所以禮樂衣冠晉朝始備。

    信源道種相資而興焉。

     (丙戌) 吳改寶鼎。

     (丁亥) 大教東流二百年矣。

     (己醜) 吳改建衡。

     (壬辰) 吳改鳳凰。

     (乙未) 改鹹甯○吳改天冊。

     (丙申) 吳改天玺。

    明年又改天紀。

     (己亥) ○九月會公示疾而化。

     (庚子) 改大康(滅吳) 右吳四主六十年(而晉并之天下一統) ⊙(壬寅) 會稽育王塔緣起。

    有劉薩诃。

    病死入冥見梵僧。

    指往會稽育王塔處忏悔。

    既稣出家名惠達。

    及至會稽遍求不見。

    偶一夜聞地下鐘聲。

    倍加誠懇。

    經三日忽從地湧出寶塔。

    高一尺四寸。

    廣七寸。

    佛像悉具。

    達既見塔精勤禮忏。

    瑞應甚多。

    明州塔此其始也。

     ⊙(庚戌) 惠帝衷改永熙(字正度。

    武次子。

    生而不惠。

    不辨菽麥。

    娶賈充女南風為後。

    淫虐酷殘。

    誅滅大臣。

    緻天下大亂。

    為司馬越鸩于顯陽殿。

    壽四十八。

    葬太陽陵)治十七年。

     ⊙(辛亥) 改元康。

    又改永平。

     道家三皇經。

    乃鮑靜所撰十四紙也。

    彼曰。

    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為國王。

    大夫有此文者為人父母。

    庶人有此文者錢财自聚。

    婦人有此文者必為皇後。

    既犯國諱。

    永康中被誅。

    出晉史。

    後人改曰三洞。

    至唐二十年貞觀間。

    吉州囚人劉紹妻王氏。

    有五嶽真仙圖及鮑靜所撰三皇經。

    時吉州司法參軍吉辨因檢囚。

    于王氏處得之申省。

    敕令邢部郎中紀懷業等。

    追京下道士張惠元成武英等勘問。

    得在先道士鮑靜所撰妄為墨本。

    非今元等所造。

    敕令毀除。

    追諸道士及百姓有此文者。

    其年冬并集得之。

    遂于禮部廳前悉焚之。

     (甲寅) 瑞像到龜茲國(已上一千二百八十五年在西竺。

    是年始到丘慈。

    凡住六十八年) ⊙永平四年。

    天竺沙門耆域至洛陽。

    指沙門竺法淵曰。

    此菩薩從羊中來。

    指竺法興曰。

    此菩薩從天中來。

    又曰。

    比丘衣服華麗大違戒律。

    非佛意也。

    望見帝都宮室曰。

    大略似忉利天宮。

    然人天殊分。

    疲民之力繕刻如此。

    不亦侈乎。

    未幾而洛陽亂。

    域辭歸天竺。

    數百人遮道。

    請中食乃行。

    域許之。

    明日百餘家域分身同時赴之。

    家喜其來。

    及發迹洛南。

    域徐行而追者不及。

    即以杖畫地曰。

    于此訣矣。

    是日有出長安者。

    見域在寺中。

    有賈胡濕登者。

    其夕會域宿于流沙。

    蓋一昔萬裡沙門神迹。

    于此為濕雲。

    初域來交廣。

    并有靈異。

    既達襄陽。

    欲寄載過江。

    舟人見是胡僧。

    輕而不渡。

    及舡達岸域已前行。

    路見兩虎。

    虎弭耳掉尾。

    域以手摩其頭。

    虎下道而去。

    見者皆敬焉。

     (庚申) 改永康。

     (辛酉) 改永甯(正月趙王倫纂位遂誅之) 十六國(自永甯之後所在分十六國五涼四燕二趙三秦大夏并蜀為十六) 雷氏曰。

    張軌據涼号曰前涼。

    九主六七符堅侮亡。

     李特據益号曰後蜀。

    六主四六桓溫戮辱。

     劉淵平陽号曰前趙。

    四主二六石勒平剿。

     石勒襄國号曰後趙。

    六主三二冉闵除讨。

     符健長安号曰前秦。

    五主四四姚苌反臣。

     慕隽據邺号曰前燕。

    二主二二滅于符堅。

     姚苌長安号曰後秦。

    三主三二劉裕即真。

     乞伏金城号曰西秦。

    四主二八赫連使賓。

     呂光姑臧号曰後涼。

    四主十三姚興複強。

     慕容山中号曰後燕。

    四主四二馮跋滅焉。

     烏狐廣武号曰南涼。

    三主十九熾盤僭王。

     慕德廣固号曰南燕。

    二主十一劉裕得天。

     李暠炖煌号曰西涼。

    二主二四蒙遜威強。

     蒙遜張掖号曰北涼。

    二主三九拓跋乃昌。

     赫連朔方号曰大夏。

    二主二五魏有天下。

     馮跋昌黎号曰北燕。

    魏滅。

    二主二十八年。

    是十六國雜晉魏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