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二

關燈
泉。

    松柏參天石爛松枯。

    芳名永傳。

     贈儀同三司太傅谥文貞。

    制。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

    臣以忠孝而事上。

    貴輸獻納之誠上以禮義而遇臣。

    思笃始終之愛。

    視死之日猶生之年。

    故光祿大夫太保劉秉忠。

    學窺天人識貫今古。

    邃沖而有守。

    安靜而無華。

    昔侍潛藩稔聞高論。

    适當三接之際。

    懇上萬言之書。

    蓋将舉天下而措諸安。

    以戒為人主者過于殺。

    朕嗣服而伊始。

    卿盡力以居多。

    蓋得卿實契于朕心。

    而獨朕悉知于卿意。

    事皆有驗。

    人匪他求。

    周旋三十年。

    不避其難。

    剀切數百奏。

    各中其理。

    共成庶政。

    方圖任于舊人。

    誰謂旻天不整遺于一老。

    興言及此。

    何日忘之。

    載惟台輔之尊。

    厥有泉扃之贲。

    是用錫之綸命。

    峻一品之華階。

    襚以衮衣。

    蹑三槐之正位。

    複加顯号允答殊勳。

    惟爾英靈識予哀寵。

    可贈儀同三司太傅谥文貞。

    準此。

    至元十二年正月。

     (乙亥) 至元十二年诏谕兩淮州縣新附。

     宋改德祐。

    幼主濕立。

    度之子。

    母全後。

    謝太皇後臨朝○六月朔宋日食之既。

     (丙子) 大元天兵臨境舉國歸附(三月十八日幼主謝太皇後全後朝京封幼主瀛國公。

    全後為尼于正智寺。

    先是陳宜中張世傑。

    奉益王衛王如永嘉。

    與蘇劉義遇。

    共圖興複。

    五月益王即位于福州。

    改景炎。

    十一月王世強引兵逼三山。

    宜中奉二王南行十二月至廣州)○诏安歸附軍民○九月十一日大赦。

     右宋前後共十六主。

    凡三百十七年而亡。

     (丁醜) 十二月大兵逼廣州宜中奉二王抵肇慶府。

     敕令瀛國公往脫思麻路習學梵書西番字經○建大聖萬安寺。

     (戊寅) 十五年正月旦設會齋僧。

    大赦。

    玉泉等五老家蒙恩得度。

    三月(宜中奉益王。

    由海道複入廣。

    四月望日崩。

    十七日衛王即位于[口  罔]川。

    改祥興。

    六月世系奉衛王至厓山○次年正月大兵攻厓山。

    八月宜中入占城至落鶴國) (庚辰) 十七年二月宜中(奉衛王自落鶴經占城回。

    四月複入厓山。

    張世傑死未幾。

    二廣皆歸一統。

    六月新曆成。

    賜名授時。

    明年始頒行天下) ⊙大元帝師癹思八是年示寂。

    翰林學士王磐等奉敕述行狀曰。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班彌怛拔思癹帝師。

    乃土波國人也。

    生時諸種瑞應具詳家譜。

    初土波有國師禅怛啰乞答。

    具大威神累葉相傳。

    其國王世師尊之。

    凡十七代而至薩師加哇。

    即師之伯父也。

    乃禮伯父為師。

    秘密伽陀一二千言。

    過目成誦。

    七歲演法。

    辯博縱橫。

    猶不自足。

    複遍咨名宿。

    句玄索隐。

    盡通三藏。

    癸醜師年十五。

    世祖皇帝龍德淵潛師知真命有歸。

    馳驿徑詣王府。

    世祖宮闱東宮皆秉受戒法特加尊禮。

    戊午師二十歲釋道訂正化胡經。

    憲宗皇帝诏師剖析是非。

    道不能答。

    自棄其學。

    上大悅。

    庚申師年二十二歲。

    世祖皇帝登極建元中統。

    尊為國師。

    授以玉印。

    任中原法主。

    統天下教門。

    辭帝西歸。

    未期月召還。

    庚午師年三十一歲。

    時至元七年。

    诏制大元國字。

    師獨運摹畫作成。

    稱旨即頒行。

    朝省郡縣遵用。

    迄為一代典章。

    升号帝師大寶法王。

    更賜王印統領諸國釋教。

    旋又西歸。

    甲戌師年三十六歲。

    時至元十一年。

    皇上專使召之歲抄抵京。

    王公宰輔士庶離城一舍。

    結大香壇設大淨供。

    香華幢蓋大樂仙音。

    羅拜迎之。

    所經衢陌皆結五彩翼其兩傍。

    萬衆瞻禮若一佛出世。

    時則天兵飛渡長江。

    竟成一統。

    雖主聖臣賢所緻。

    亦師陰相之力也。

    為真金皇太子說器世界等彰所知論。

    尋又力辭西歸。

    皇上堅留之不可。

    庚辰師年四十二歲。

    時至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示寂。

    上聞不勝震悼。

    追懷舊德。

    連建大宰堵波于京師。

    寶藏真身舍利輪奂金碧無俦。

     ⊙(辛巳) 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

    僧道二家辯析。

    特奉。

     聖旨。

    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道與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随路宣慰司按察司達魯花赤管民官管軍站人匠等官。

    并衆先生每在前蒙哥皇帝聖旨裡。

    戊午年和上先生每折證佛法。

    先生每輸底上。

    頭教十七個先生剃頭做了和上。

    将先生每說謊做來的化胡等經并印闆。

    教燒毀了者。

    随路觀院裡畫着的石碑镌着底八十一化圖。

    盡行燒毀了者。

    麼道如今都功德使司奏。

    随路先生。

    每将合毀的經文印闆至今藏着。

    卻不曾毀了更保定真定太原平陽河中府三祖師庵頭關西等處。

    有道藏經闆。

    這般奏的上頭教張平章張左丞焦尚書泉總統忽都于思翰林院衆學士中書省客省使都魯省宣使苫速丁淵僧錄真藏僧判衆講主長老等張天師祈真人李真人杜真人衆先生每一同于長春宮内。

    分揀去來。

    如今張平章等衆人回奏。

    這先生家藏經。

    除道德經是老子真實經旨。

    其餘皆後人造作演說。

    多有诋毀釋教偷竊佛語。

    更有收入陰陽醫藥諸子等書。

    往往改易名号傳注訛舛失其本真。

    僞造符咒妄言。

    佩之令人商賈倍利。

    夫妻和合有如鴛鴦。

    子嗣蕃息。

    男壽女貞。

    诳惑萬民非止一端。

    意欲貪圖财利誘說妻女。

    其有教人非望佩符在臂。

    男為君相。

    女為後妃。

    入水不溺。

    入火不焚。

    刀劍不能傷害等語。

    又令張天師祁真人李真人杜真人試之于火。

    皆求哀請命。

    自稱僞妄不敢試驗。

    今拟得除老子道德經外随路但有道儀說謊經文并印闆。

    盡宜焚去。

    又據祈真人李真人杜真人等奏告。

    據道藏經内。

    除老子道德經外。

    但系後人掜合不實文字。

    情願盡行燒毀了。

    俺也幹淨準奏。

    今後先生每依着老子道德經裡行者。

    如有愛佛經的。

    做和上去者。

    若不願為僧。

    娶妻為民者。

    除道德經外。

    說謊做來的道藏經文并印闆。

    盡行燒毀了者。

    今差諸路釋教泉總統中書省客省使都魯前去。

    聖旨到日。

    不以是何官吏先生道姑秀才軍民人匠鷹房打捕諸色人等。

    應有收藏道家一切經文本處。

    達魯花赤管民官。

    添氣力用心拘刷見數。

    分曉分付差去官眼同焚毀。

    更觀院裡畫着的右镌着的八十一化圖。

    盡行除毀了者。

    自宣谕已後。

    如有隐匿道家一切說謊掜合。

    毀謗釋教偷竊佛語。

    窺圖财利誘說妻女。

    此诳惑百姓符咒文字。

    及道○家大小經文。

    若所在官司不添氣力拘刷。

    與隐藏之人一體要罪過者。

    外民間諸子醫藥等書。

    自有闆本。

    不在禁限。

    準此。

     至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