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壬午) 十九年(八月賜文天祥死時年四十七歲矣)○甲申正月六日大赦。
(乙酉) 二十二年(十二月安童丞相複職) ⊙聖旨焚毀諸潞僞道藏經之碑翰林院(臣)唐(方)楊(文郁)王(構)趙(與)李(謙)閻(複)李(鑄)李(監)王(盤)奉敕撰。
正奉大夫樞密副使(臣)商(挺)奉敕書。
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監修國史(臣)耶律(鑄)奉敕篆額。
至元二十一年三月初三日。
诏遣資德大夫總制院使兼領功德使司事相哥谕翰林院。
戊午僧道持論。
及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
焚毀道藏僞經始末。
可書其事于石(臣監)等謹按釋總統合台薩哩所錄事迹。
昔在憲宗皇帝朝。
道家者流出一書。
曰老君化胡成佛經。
及八十一化圖。
镂闆傳布。
其言鄙陋誕妄。
意在輕篾釋門而自重其教。
罽賓大師蘭麻總統少林長老福裕。
以其事奏聞。
時上居潛邸。
憲宗有旨。
令僧道二家同詣上所辯析。
二家自約。
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
僧勝則道削發而為僧。
僧問道曰。
汝書為谕化胡成佛。
且佛是何義。
道對曰。
佛者覺也。
覺天覺地覺陰覺陽覺仁覺義之謂也。
僧曰。
是殆不然。
所謂覺者。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三覺圓明。
故号佛陀。
豈特覺天地陰陽仁義而已耶。
是時上特語近侍曰。
吾亦先知仁義是孔子之語。
謂佛為覺仁覺義其說非也。
道士又持史記諸書以進。
欲出多說僥幸取勝。
帝師闆的達癹合師八曰。
此是何書。
道曰。
前代帝王之書。
上曰。
汝今持論教法。
何用攀援前代帝王。
帝師曰。
我天竺亦有此書。
汝聞之乎。
對曰。
未也。
帝師曰。
我為汝說天竺頻婆羅王贊佛偈曰。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當其說是語時。
老子安在。
道者不能對。
帝師又問。
汝史記有化胡之說否。
曰無。
又問。
老子所傳何經。
曰道德經。
曰此外更有何經。
曰無。
道德經中有化胡事否。
曰無。
帝師曰。
史記中既無。
道德經中又無。
其為僞妄明矣。
道者辭屈。
尚書姚(樞)曰。
道者負矣。
上命如約行罰。
遣近臣脫歡。
将道者樊志應等十有七人。
詣龍光寺削發為僧。
焚僞經四十五部。
天下佛寺為道流所據者。
二百三十七區。
至是悉命歸之。
道教提點甘志泉所據吉祥院其一也。
據而弗歸。
至元十七年夏四月。
僧人複為征理。
長春宮道流謀害僧錄廣淵。
聚徒持挺歐擊僧衆。
自焚廪舍。
誣廣淵遣僧人縱火。
且聲言焚米三千九百餘石。
他物稱是。
事達中書省。
辯其誣。
甘志泉王志真款伏。
诏遣樞密副史孛羅及諸大臣覆按。
無異詞。
志泉志真就誅。
劓刵流竄凡十人。
仍征所聲言米物。
如其數歸之僧衆。
有道家僞經尚存。
為言者聞諸皇太子。
十八年九月。
都功德使司脫因小演赤奏言。
往年所焚道家僞經闆本化圖。
多隐匿未毀。
其道藏諸書類。
皆诋毀釋教剽竊佛語。
宜皆甄别。
于是上命樞密副史與前中書左丞文謙秘書監友直釋教總統。
合台薩哩太常卿忽都于思中書省客省使都魯在京僧錄司教禅諸僧及臣等。
詣長春宮無極殿。
偕正一天師張宗演全真掌教祁志誠大道掌教李德和杜福春暨諸道流。
考證真僞。
翻閱兼旬。
雖卷帙數千。
究其本末。
惟道德二篇為老子所著。
餘悉漢張道陵後魏寇謙之唐吳筠杜光庭宋王欽若輩。
撰造演說。
鑿空架虛。
罔有根據。
诋毀釋教。
以妄自尊崇。
複愛慕其言。
而竊為己有。
假陰陽術數。
以示其奧。
衰諸子醫藥。
以誇其博。
往往改易名号。
傳注訛舛。
失其本真。
文所載符咒。
妄謂佩之令人商賈倍利。
子嗣蕃息伉俪諧和如鴛鴦之有偶。
将以媒淫亂而規财賄。
至有教人非望佩符在臂。
則男為君相。
女為後妃。
入水不溺。
入火不焚。
刀劍不能傷害之語。
其僞妄駁雜如此。
留之徒以诳惑愚俗。
自道德經外。
宜悉焚去。
(臣)等同辭以聞。
上曰。
道家經文傳訛踵謬非一日矣。
若遽焚之其徒未必心服。
彼言水火不能焚溺。
可姑以是端試之。
俟其不驗。
焚之未晚也。
遂命樞密副使孛羅守司徒和禮霍孫等。
谕張宗演祁志誠李德和杜福春等。
俾各推擇一人佩符入火自試其術。
四人者奏言。
此皆誕妄之說。
(臣)等入火必為灰燼。
實不敢試。
但乞焚去道藏。
庶幾澡雪(臣)等。
上可其奏。
遂诏谕天下道家諸經可留道德二篇。
其餘文字及闆本化圖。
一切焚毀。
隐匿者罪之。
民間刊布諸子醫藥等書。
不在禁限。
今後道家者流其一遵老子之法。
如嗜佛者削發為僧。
不願為僧者。
聽其為民。
乃以十月壬子集百官于憫忠寺。
焚道藏僞經雜書。
遣使諸路俾遵行之。
(臣)盤等聞。
老氏之為道也。
以清淨為宗。
無為為本。
謙沖以處己。
損抑以下人。
非有貪欲好勝之事。
厥後枝分派列。
徒屬寖盛襲訛成僞誇誕百出。
清淨一變而為污穢。
無為一變無所不為。
如漢之文成五利。
緻身求仙。
恍惚誕幻。
帛書飯牛之詐。
黃金可成之妄。
一但敗露。
為武帝所誅。
三張之徒以鬼道惑衆。
倡亂天下。
為皇甫嵩曹魏所滅。
宋王浮昔居上清寶箓宮。
與女冠為奸。
林靈素自稱神霄紫府仙卿。
禳大水不驗。
并為徽宗誅竄而死。
迨金末年。
複有麻被先生鐵笠李二人。
以奸謀秘計出入時貴之門。
肆為淫污之行。
鹹受顯戮。
曆代以來。
若此之類。
不可勝數。
追惟禍亂之源奸宄之本。
率皆假符箓以神其教。
托僞經以警其俗。
橫肆巧誣倡為詭狀。
诋毀聖教寇攘内典。
固已悖老氏不争不盜之禁矣。
及陷刑辟皆是孽自内作。
愎将誰咎哉。
且夫釋氏之教宏闊勝大非他教所拟倫。
曆百千世。
聖帝明王莫不尊崇。
東冒扶桑。
西極昧谷。
冰天桂海山河大地。
昆蟲草木胎卵濕化。
有情無情百千萬類。
皆依佛蔭生息動止于天地之間。
故天上天下惟佛為尊。
超出乎有生之表。
歸極乎無礙之真。
智周三界神妙諸方。
澤及大千功用不宰。
其大有如此者。
慈航所至無溺不援。
法雨所沾有生皆潤。
憫世人之沉淪幻海颠覆迷津。
展轉多生流連累劫。
将使之脫凡企聖蠲弊崇真。
故神光破沉晦之門。
大覺指無生之路。
其仁有如此。
何意狂謀辄形妒忌。
雖積毀銷骨衆煦漂山。
泫體圓成初無小玷。
譬如盲人之毀日月。
何傷日月之明。
井蛙之小河海。
奚損河海之大。
多見其不知量也。
欽惟聖天子。
識超四谛道慕三乘。
參無象之真空。
傳法王之心印。
所以尊崇之禮。
歸向之誠。
矯百僞以從真。
黜群邪而歸正。
有不容不嚴者焉。
況乎筆墨勸淫妖術誤世。
恣為欺诳鼓蕩群愚。
若不大為改革。
則邪說肆行枉道惑衆。
其如天下後世何。
況天下之理。
有善有惡。
有正有邪。
有真有僞。
常混然而同處。
雜然而并行。
自非禀上聖之資。
誕生知之性。
智出庶物明照群情。
則紅紫之亂朱。
窪淫之變雅。
是孰得而辯明之哉。
由是言之。
(乙酉) 二十二年(十二月安童丞相複職) ⊙聖旨焚毀諸潞僞道藏經之碑翰林院(臣)唐(方)楊(文郁)王(構)趙(與)李(謙)閻(複)李(鑄)李(監)王(盤)奉敕撰。
正奉大夫樞密副使(臣)商(挺)奉敕書。
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監修國史(臣)耶律(鑄)奉敕篆額。
至元二十一年三月初三日。
诏遣資德大夫總制院使兼領功德使司事相哥谕翰林院。
戊午僧道持論。
及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
焚毀道藏僞經始末。
可書其事于石(臣監)等謹按釋總統合台薩哩所錄事迹。
昔在憲宗皇帝朝。
道家者流出一書。
曰老君化胡成佛經。
及八十一化圖。
镂闆傳布。
其言鄙陋誕妄。
意在輕篾釋門而自重其教。
罽賓大師蘭麻總統少林長老福裕。
以其事奏聞。
時上居潛邸。
憲宗有旨。
令僧道二家同詣上所辯析。
二家自約。
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
僧勝則道削發而為僧。
僧問道曰。
汝書為谕化胡成佛。
且佛是何義。
道對曰。
佛者覺也。
覺天覺地覺陰覺陽覺仁覺義之謂也。
僧曰。
是殆不然。
所謂覺者。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三覺圓明。
故号佛陀。
豈特覺天地陰陽仁義而已耶。
是時上特語近侍曰。
吾亦先知仁義是孔子之語。
謂佛為覺仁覺義其說非也。
道士又持史記諸書以進。
欲出多說僥幸取勝。
帝師闆的達癹合師八曰。
此是何書。
道曰。
前代帝王之書。
上曰。
汝今持論教法。
何用攀援前代帝王。
帝師曰。
我天竺亦有此書。
汝聞之乎。
對曰。
未也。
帝師曰。
我為汝說天竺頻婆羅王贊佛偈曰。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當其說是語時。
老子安在。
道者不能對。
帝師又問。
汝史記有化胡之說否。
曰無。
又問。
老子所傳何經。
曰道德經。
曰此外更有何經。
曰無。
道德經中有化胡事否。
曰無。
帝師曰。
史記中既無。
道德經中又無。
其為僞妄明矣。
道者辭屈。
尚書姚(樞)曰。
道者負矣。
上命如約行罰。
遣近臣脫歡。
将道者樊志應等十有七人。
詣龍光寺削發為僧。
焚僞經四十五部。
天下佛寺為道流所據者。
二百三十七區。
至是悉命歸之。
道教提點甘志泉所據吉祥院其一也。
據而弗歸。
至元十七年夏四月。
僧人複為征理。
長春宮道流謀害僧錄廣淵。
聚徒持挺歐擊僧衆。
自焚廪舍。
誣廣淵遣僧人縱火。
且聲言焚米三千九百餘石。
他物稱是。
事達中書省。
辯其誣。
甘志泉王志真款伏。
诏遣樞密副史孛羅及諸大臣覆按。
無異詞。
志泉志真就誅。
劓刵流竄凡十人。
仍征所聲言米物。
如其數歸之僧衆。
有道家僞經尚存。
為言者聞諸皇太子。
十八年九月。
都功德使司脫因小演赤奏言。
往年所焚道家僞經闆本化圖。
多隐匿未毀。
其道藏諸書類。
皆诋毀釋教剽竊佛語。
宜皆甄别。
于是上命樞密副史與前中書左丞文謙秘書監友直釋教總統。
合台薩哩太常卿忽都于思中書省客省使都魯在京僧錄司教禅諸僧及臣等。
詣長春宮無極殿。
偕正一天師張宗演全真掌教祁志誠大道掌教李德和杜福春暨諸道流。
考證真僞。
翻閱兼旬。
雖卷帙數千。
究其本末。
惟道德二篇為老子所著。
餘悉漢張道陵後魏寇謙之唐吳筠杜光庭宋王欽若輩。
撰造演說。
鑿空架虛。
罔有根據。
诋毀釋教。
以妄自尊崇。
複愛慕其言。
而竊為己有。
假陰陽術數。
以示其奧。
衰諸子醫藥。
以誇其博。
往往改易名号。
傳注訛舛。
失其本真。
文所載符咒。
妄謂佩之令人商賈倍利。
子嗣蕃息伉俪諧和如鴛鴦之有偶。
将以媒淫亂而規财賄。
至有教人非望佩符在臂。
則男為君相。
女為後妃。
入水不溺。
入火不焚。
刀劍不能傷害之語。
其僞妄駁雜如此。
留之徒以诳惑愚俗。
自道德經外。
宜悉焚去。
(臣)等同辭以聞。
上曰。
道家經文傳訛踵謬非一日矣。
若遽焚之其徒未必心服。
彼言水火不能焚溺。
可姑以是端試之。
俟其不驗。
焚之未晚也。
遂命樞密副使孛羅守司徒和禮霍孫等。
谕張宗演祁志誠李德和杜福春等。
俾各推擇一人佩符入火自試其術。
四人者奏言。
此皆誕妄之說。
(臣)等入火必為灰燼。
實不敢試。
但乞焚去道藏。
庶幾澡雪(臣)等。
上可其奏。
遂诏谕天下道家諸經可留道德二篇。
其餘文字及闆本化圖。
一切焚毀。
隐匿者罪之。
民間刊布諸子醫藥等書。
不在禁限。
今後道家者流其一遵老子之法。
如嗜佛者削發為僧。
不願為僧者。
聽其為民。
乃以十月壬子集百官于憫忠寺。
焚道藏僞經雜書。
遣使諸路俾遵行之。
(臣)盤等聞。
老氏之為道也。
以清淨為宗。
無為為本。
謙沖以處己。
損抑以下人。
非有貪欲好勝之事。
厥後枝分派列。
徒屬寖盛襲訛成僞誇誕百出。
清淨一變而為污穢。
無為一變無所不為。
如漢之文成五利。
緻身求仙。
恍惚誕幻。
帛書飯牛之詐。
黃金可成之妄。
一但敗露。
為武帝所誅。
三張之徒以鬼道惑衆。
倡亂天下。
為皇甫嵩曹魏所滅。
宋王浮昔居上清寶箓宮。
與女冠為奸。
林靈素自稱神霄紫府仙卿。
禳大水不驗。
并為徽宗誅竄而死。
迨金末年。
複有麻被先生鐵笠李二人。
以奸謀秘計出入時貴之門。
肆為淫污之行。
鹹受顯戮。
曆代以來。
若此之類。
不可勝數。
追惟禍亂之源奸宄之本。
率皆假符箓以神其教。
托僞經以警其俗。
橫肆巧誣倡為詭狀。
诋毀聖教寇攘内典。
固已悖老氏不争不盜之禁矣。
及陷刑辟皆是孽自内作。
愎将誰咎哉。
且夫釋氏之教宏闊勝大非他教所拟倫。
曆百千世。
聖帝明王莫不尊崇。
東冒扶桑。
西極昧谷。
冰天桂海山河大地。
昆蟲草木胎卵濕化。
有情無情百千萬類。
皆依佛蔭生息動止于天地之間。
故天上天下惟佛為尊。
超出乎有生之表。
歸極乎無礙之真。
智周三界神妙諸方。
澤及大千功用不宰。
其大有如此者。
慈航所至無溺不援。
法雨所沾有生皆潤。
憫世人之沉淪幻海颠覆迷津。
展轉多生流連累劫。
将使之脫凡企聖蠲弊崇真。
故神光破沉晦之門。
大覺指無生之路。
其仁有如此。
何意狂謀辄形妒忌。
雖積毀銷骨衆煦漂山。
泫體圓成初無小玷。
譬如盲人之毀日月。
何傷日月之明。
井蛙之小河海。
奚損河海之大。
多見其不知量也。
欽惟聖天子。
識超四谛道慕三乘。
參無象之真空。
傳法王之心印。
所以尊崇之禮。
歸向之誠。
矯百僞以從真。
黜群邪而歸正。
有不容不嚴者焉。
況乎筆墨勸淫妖術誤世。
恣為欺诳鼓蕩群愚。
若不大為改革。
則邪說肆行枉道惑衆。
其如天下後世何。
況天下之理。
有善有惡。
有正有邪。
有真有僞。
常混然而同處。
雜然而并行。
自非禀上聖之資。
誕生知之性。
智出庶物明照群情。
則紅紫之亂朱。
窪淫之變雅。
是孰得而辯明之哉。
由是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