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于淨戒精練三業堅守四儀。
此寔聖皇匡正佛法之睿旨也。
昔因善逝與人天衆普說聲聞上教一切有部别解脫經。
依此采拾未得令得。
律儀方便羯磨儀軌此乃聖光德師之總集也。
始從天竺。
次屆西番。
爰有洞達五明法王大士薩思迦扮底達名稱普聞上足苾刍癹思巴乃吾門法主。
大元帝師。
道德恢隆行位叵測。
授茲儀軌衍布中原。
令通解三藏比丘住思觀演說正本。
翻譯人善三國聲明辯才無礙。
含伊畢國翰林丞旨彈壓孫傳。
華文譯主生緣北庭都護府解二種音。
法辭通辯。
諸路釋門總統合台薩哩都通暨翰林學士安藏。
總以諸國言诠。
奉诏譯成儀式。
序本帝師親制。
繪為華迹以編陳。
始末粗彰聊記歲月時庚午至元七年冬至後二日序。
(辛未) 大元國号十一月始建○興蒙古學校○宋大饑。
(癸酉) 诏谕呂文煥○二月大兵破樊城呂文煥以襄陽降。
(甲戌) 敕命伯顔丞相伐宋○三月宋主崩太子立四歲。
⊙是年八月。
故光祿大夫太保贈太傅儀同三司文貞劉公薨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王磐。
奉敕撰神道碑銘并序。
其文曰耕莘非求進之地。
而伊尹阿衡。
釣渭非巧宦之途太公同載。
漢張良志從赤松。
而高祖得之以輔成帝業。
唐李泌幼好仙術而肅宗用之以佐定中興。
蓋天下之士。
惟自重者。
可與有為。
而輕進者必非令器。
是以古之明王。
取士不以悅媚易親者為可佳。
而以閑遠高潔難緻者為可貴。
聖天子之用太保劉公。
其審是道欤。
公以高潔之資。
慕空寂之教。
輕富貴如浮雲等功名于夢幻。
曷曾有一毫榮利之念動于心乎。
聖天子邂逅一見。
即挽而留之待以腹心。
契如魚水深謀密畫雖耆宿貴近。
不得預聞者。
悉與公參決焉。
此其精誠胥會。
志意交孚。
與夫渭濱之同載商巴之阿衡。
蓋異世而同符矣。
公諱秉忠字仲晦。
瑞州劉李村人。
先世仕遼多顯貴。
金初曾大父嘗任邢州節度副使。
秩滿身還鄉裡。
留其家于邢。
故自公大父以下。
遂為邢人焉。
大父諱澤。
資性倜傥。
為鄉闬所重。
父諱潤。
仕本朝曆邢州錄事钜鹿内丘兩縣提領。
俱有惠愛。
公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羁。
家貧。
年十七為刑台節度使府令史。
以養其親。
幹敏精潔。
諸老吏鹹服其能。
一日因按讀事。
有不惬意。
投筆歎曰。
吾家奕世衣冠。
今吾乃汨沒為刀筆吏乎。
丈夫不得志于世間。
當求出世間事耳。
即棄去隐于武安山岩谷間。
草衣木食以求其志。
天甯寺虛照禅師聞之。
遣其徒招緻。
與披剃為僧。
仍以公知經書工翰墨。
命掌書記。
後遊雲中。
住南堂寺值海雲禅師。
被召北觐。
過雲中聞公博學多藝能。
求相見。
既見約公俱行。
公不可。
海雲固要之。
不得已遂行。
既至谒今上於潛邸。
一見應對稱旨。
自是屢承顧問。
及海雲南還。
公懇求奔喪。
上賜黃金百兩。
仍遣使送至邢州。
公持服營葬事。
起墳于賈村。
葬其祖父母父母。
服阕被召複還和林。
公獻書陳時事所宜者數十條。
凡萬餘言。
率皆尊主庇民之事。
上嘉納之。
甲寅歲從上征雲南。
己未歲從上伐宋揚[泳-永+羅]渡濟江圍鄂州。
上神武英斷。
每臨戰陣前無堅敵。
而中心仁愛。
公嘗贊之。
以天地好生為德。
佛氏以慈悲濟物為心。
方便救護。
所全活者。
不可勝計。
庚申歲春上正位宸極創定朝儀。
立官制改元建号。
一切所當施設時物之宜。
皆公所草定。
中統五年秋八月。
改至元元年。
翰林學士承旨王鄂奏言。
書記劉秉忠效忠藩邸積有歲年。
參帷幄之密謀。
定社稷之大計。
忠勤勞績。
宜被褒榮。
今聖明寓極萬物維新。
秉忠猶以野服散号蕭條閑寂。
守其初心深所未安。
宜與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實遂衆望。
上覽奏。
欣然嘉納。
即日命有司備禮冊授公光祿大夫。
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
選聘侍講學士窦默次女為夫人賜第于奉先坊。
給少府宮籍監。
人戶甚衆。
公齋居蔬食。
終日澹然。
與平昔略不少異。
至元十一年。
扈從至上都。
居南屏山之精舍。
秋八月壬戌之夜。
俨然端坐無疾而薨。
享年五十有九。
訃聞。
上嗟悼不已。
語群臣曰。
秉忠三十餘年。
小心慎密不避艱危。
事有可否言無隐情。
又其陰陽術數之精。
占事知來若合符契。
惟朕知之。
他人莫得預聞也。
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大都。
以冬十月壬申葬斂營葬。
一切所須皆出内帑。
十二年春正月。
诏贈太傅儀同三司下太常議。
谥曰文貞。
仍命翰林學士王磐撰碑文字。
臣磐欽惟國家列聖相承。
鹹以武功戡定禍亂。
龍韬豹略鷹揚虎視。
豐功偉績之臣。
其當紀名汗簡畫像淩煙者。
不為不多。
若夫輔佐聖天子。
開文明之治。
立太平之基。
光守成之業者。
實惟太傅劉公為稱首。
聖天子方在潛邸。
士之所以涉遠道冒風霜而至者。
往往有所陳訴祈請幹慕進用。
惟公獨無所求。
閑燕之際每承顧問。
辄推薦南州人物可備器使者。
宜見錄用。
由是弓旌之所招。
蒲輪之所迓。
耆儒碩德奇材異能之士。
茅拔茹連緻無虛月。
逮今三十年閑。
揚曆朝省頒布郡縣。
贊維新之化。
成治安之功者。
皆公平昔推薦之餘也。
其識度之宏遠。
推此一節而論。
亦可見其仿佛矣。
又自幼好學至老不衰。
通曉音律。
精算數善推步。
仰觀占候。
六壬遁甲易經象數邵氏皇極之書。
靡不周知。
初丁太夫人憂。
毀瘠骨立。
衣一弊綿裘。
三藏不易。
及錄事公卒。
雖身從天竺之教。
而服食貶損容貌哀戚。
與循禮典而執通喪者蓋無少異也。
晚娶無子。
以猶子蘭璋為嗣。
弟秉恕今為順天路總管。
臣磐謹按中書左丞張文謙所作行狀。
次第其行事之實。
而系以銘辭。
銘曰。
大元五葉。
聖運隆昌。
爰有異人。
出佐時康。
不坐官府。
不趨朝行。
褐衣蔬食。
禅寂倘佯。
謀谟帏幄。
罄竭忠良。
指陳成敗。
開阖陰陽。
淵慮婉畫。
鬼神莫量。
扶日上天。
照臨萬方。
萬方仰德。
百靈效祥。
庭陳玉帛。
路走梯航。
朝儀整肅。
濟濟跄跄。
群賢來集。
庶政允臧。
大綱一舉。
衆目斯張。
治定功成。
聖眷彌彰。
崇資峻秩師表侯王。
肇造皇家。
元勳是當。
良平佐漢。
房杜興唐。
公不自多。
愈隆謙光。
見善必舉。
有能必揚。
陸行滞阻。
與為橋梁。
川泛艱厄。
與為帆槳。
寒而求衣。
煥之裘裳。
饑而求食。
饫之腴肪。
門庭桃李爛熳芬芳。
人感公德。
銘刻肝腸。
公施于人。
過即遺忘。
公之仁賢。
宜享遐年。
胡為一朝。
蟬蛻而仙。
燕都南原。
盧溝北[田 耎]。
佳城郁郁。
有墳巋然。
地固重
此寔聖皇匡正佛法之睿旨也。
昔因善逝與人天衆普說聲聞上教一切有部别解脫經。
依此采拾未得令得。
律儀方便羯磨儀軌此乃聖光德師之總集也。
始從天竺。
次屆西番。
爰有洞達五明法王大士薩思迦扮底達名稱普聞上足苾刍癹思巴乃吾門法主。
大元帝師。
道德恢隆行位叵測。
授茲儀軌衍布中原。
令通解三藏比丘住思觀演說正本。
翻譯人善三國聲明辯才無礙。
含伊畢國翰林丞旨彈壓孫傳。
華文譯主生緣北庭都護府解二種音。
法辭通辯。
諸路釋門總統合台薩哩都通暨翰林學士安藏。
總以諸國言诠。
奉诏譯成儀式。
序本帝師親制。
繪為華迹以編陳。
始末粗彰聊記歲月時庚午至元七年冬至後二日序。
(辛未) 大元國号十一月始建○興蒙古學校○宋大饑。
(癸酉) 诏谕呂文煥○二月大兵破樊城呂文煥以襄陽降。
(甲戌) 敕命伯顔丞相伐宋○三月宋主崩太子立四歲。
⊙是年八月。
故光祿大夫太保贈太傅儀同三司文貞劉公薨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王磐。
奉敕撰神道碑銘并序。
其文曰耕莘非求進之地。
而伊尹阿衡。
釣渭非巧宦之途太公同載。
漢張良志從赤松。
而高祖得之以輔成帝業。
唐李泌幼好仙術而肅宗用之以佐定中興。
蓋天下之士。
惟自重者。
可與有為。
而輕進者必非令器。
是以古之明王。
取士不以悅媚易親者為可佳。
而以閑遠高潔難緻者為可貴。
聖天子之用太保劉公。
其審是道欤。
公以高潔之資。
慕空寂之教。
輕富貴如浮雲等功名于夢幻。
曷曾有一毫榮利之念動于心乎。
聖天子邂逅一見。
即挽而留之待以腹心。
契如魚水深謀密畫雖耆宿貴近。
不得預聞者。
悉與公參決焉。
此其精誠胥會。
志意交孚。
與夫渭濱之同載商巴之阿衡。
蓋異世而同符矣。
公諱秉忠字仲晦。
瑞州劉李村人。
先世仕遼多顯貴。
金初曾大父嘗任邢州節度副使。
秩滿身還鄉裡。
留其家于邢。
故自公大父以下。
遂為邢人焉。
大父諱澤。
資性倜傥。
為鄉闬所重。
父諱潤。
仕本朝曆邢州錄事钜鹿内丘兩縣提領。
俱有惠愛。
公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羁。
家貧。
年十七為刑台節度使府令史。
以養其親。
幹敏精潔。
諸老吏鹹服其能。
一日因按讀事。
有不惬意。
投筆歎曰。
吾家奕世衣冠。
今吾乃汨沒為刀筆吏乎。
丈夫不得志于世間。
當求出世間事耳。
即棄去隐于武安山岩谷間。
草衣木食以求其志。
天甯寺虛照禅師聞之。
遣其徒招緻。
與披剃為僧。
仍以公知經書工翰墨。
命掌書記。
後遊雲中。
住南堂寺值海雲禅師。
被召北觐。
過雲中聞公博學多藝能。
求相見。
既見約公俱行。
公不可。
海雲固要之。
不得已遂行。
既至谒今上於潛邸。
一見應對稱旨。
自是屢承顧問。
及海雲南還。
公懇求奔喪。
上賜黃金百兩。
仍遣使送至邢州。
公持服營葬事。
起墳于賈村。
葬其祖父母父母。
服阕被召複還和林。
公獻書陳時事所宜者數十條。
凡萬餘言。
率皆尊主庇民之事。
上嘉納之。
甲寅歲從上征雲南。
己未歲從上伐宋揚[泳-永+羅]渡濟江圍鄂州。
上神武英斷。
每臨戰陣前無堅敵。
而中心仁愛。
公嘗贊之。
以天地好生為德。
佛氏以慈悲濟物為心。
方便救護。
所全活者。
不可勝計。
庚申歲春上正位宸極創定朝儀。
立官制改元建号。
一切所當施設時物之宜。
皆公所草定。
中統五年秋八月。
改至元元年。
翰林學士承旨王鄂奏言。
書記劉秉忠效忠藩邸積有歲年。
參帷幄之密謀。
定社稷之大計。
忠勤勞績。
宜被褒榮。
今聖明寓極萬物維新。
秉忠猶以野服散号蕭條閑寂。
守其初心深所未安。
宜與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實遂衆望。
上覽奏。
欣然嘉納。
即日命有司備禮冊授公光祿大夫。
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
選聘侍講學士窦默次女為夫人賜第于奉先坊。
給少府宮籍監。
人戶甚衆。
公齋居蔬食。
終日澹然。
與平昔略不少異。
至元十一年。
扈從至上都。
居南屏山之精舍。
秋八月壬戌之夜。
俨然端坐無疾而薨。
享年五十有九。
訃聞。
上嗟悼不已。
語群臣曰。
秉忠三十餘年。
小心慎密不避艱危。
事有可否言無隐情。
又其陰陽術數之精。
占事知來若合符契。
惟朕知之。
他人莫得預聞也。
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大都。
以冬十月壬申葬斂營葬。
一切所須皆出内帑。
十二年春正月。
诏贈太傅儀同三司下太常議。
谥曰文貞。
仍命翰林學士王磐撰碑文字。
臣磐欽惟國家列聖相承。
鹹以武功戡定禍亂。
龍韬豹略鷹揚虎視。
豐功偉績之臣。
其當紀名汗簡畫像淩煙者。
不為不多。
若夫輔佐聖天子。
開文明之治。
立太平之基。
光守成之業者。
實惟太傅劉公為稱首。
聖天子方在潛邸。
士之所以涉遠道冒風霜而至者。
往往有所陳訴祈請幹慕進用。
惟公獨無所求。
閑燕之際每承顧問。
辄推薦南州人物可備器使者。
宜見錄用。
由是弓旌之所招。
蒲輪之所迓。
耆儒碩德奇材異能之士。
茅拔茹連緻無虛月。
逮今三十年閑。
揚曆朝省頒布郡縣。
贊維新之化。
成治安之功者。
皆公平昔推薦之餘也。
其識度之宏遠。
推此一節而論。
亦可見其仿佛矣。
又自幼好學至老不衰。
通曉音律。
精算數善推步。
仰觀占候。
六壬遁甲易經象數邵氏皇極之書。
靡不周知。
初丁太夫人憂。
毀瘠骨立。
衣一弊綿裘。
三藏不易。
及錄事公卒。
雖身從天竺之教。
而服食貶損容貌哀戚。
與循禮典而執通喪者蓋無少異也。
晚娶無子。
以猶子蘭璋為嗣。
弟秉恕今為順天路總管。
臣磐謹按中書左丞張文謙所作行狀。
次第其行事之實。
而系以銘辭。
銘曰。
大元五葉。
聖運隆昌。
爰有異人。
出佐時康。
不坐官府。
不趨朝行。
褐衣蔬食。
禅寂倘佯。
謀谟帏幄。
罄竭忠良。
指陳成敗。
開阖陰陽。
淵慮婉畫。
鬼神莫量。
扶日上天。
照臨萬方。
萬方仰德。
百靈效祥。
庭陳玉帛。
路走梯航。
朝儀整肅。
濟濟跄跄。
群賢來集。
庶政允臧。
大綱一舉。
衆目斯張。
治定功成。
聖眷彌彰。
崇資峻秩師表侯王。
肇造皇家。
元勳是當。
良平佐漢。
房杜興唐。
公不自多。
愈隆謙光。
見善必舉。
有能必揚。
陸行滞阻。
與為橋梁。
川泛艱厄。
與為帆槳。
寒而求衣。
煥之裘裳。
饑而求食。
饫之腴肪。
門庭桃李爛熳芬芳。
人感公德。
銘刻肝腸。
公施于人。
過即遺忘。
公之仁賢。
宜享遐年。
胡為一朝。
蟬蛻而仙。
燕都南原。
盧溝北[田 耎]。
佳城郁郁。
有墳巋然。
地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