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如何。
師曰。
若人了知此事通明佛法。
應知世法即是佛法。
道情豈異人情。
古之人亦有起于負販者。
立大功名于世載于史冊。
千載之下凜然生氣。
況今聖明天子在上。
如日月之照臨。
考試僧道如經童之舉。
豈可以賢良方正同科國家。
宜以興修萬善敬奉三寶。
以奉上天永延國祚可也。
我等沙門之用舍。
何足道哉。
丞相以是言告于大官人。
乃從而奏聞。
由是雖考試亦無退落者。
蒙聖旨悉依太祖皇帝存濟。
聽僧如故。
丙申有司欲印識人臂。
師力白于忽都護大官人曰。
人非馬也。
既皆歸服國朝。
天下之大。
四海之廣。
縱複逃散。
亦何所歸。
豈可同畜獸而印識哉。
由是印臂之法遂止。
初孔聖之後。
襲封衍聖公。
元措者渡河。
複曲阜廟林之祀。
時公持東平嚴公書谒師。
師以襲封事為言于大官人。
師為其言曰。
孔子善稽古典。
以大中至正之道。
三綱五常之禮性命禍福之原。
君臣父子夫婦之道。
治國齊家平天下。
正心誠意之本。
自孔子至此襲封衍聖公。
凡五十一代。
凡有國者使之襲承。
祀事未嘗有缺。
大官聞是言。
乃大敬信。
于是從師所言。
命複襲其爵以繼其祀事。
師複以顔孟相傳孔子之道。
令其子孫不絕。
及習周孔儒業者為言。
亦皆獲免其差役之賦。
使之服勤其教為國家之用。
三十六丁酉正月。
太祖皇帝二皇後。
以光天鎮國大士号奉師。
己亥冬師再起。
複主大慶壽寺。
壬寅護必烈大王請師赴帳下。
問佛法大意。
師初示以人天因果之教。
次以種種法要。
開其心地。
王生信心求授菩提心戒。
時秉忠書記為侍。
郎劉太保也。
複問。
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否。
師曰。
包含法界子育四生。
其事大備于佛法境中。
此四大洲。
如大地中一微塵許。
況一四海乎。
若論社稷安危。
在生民之休戚。
休戚安危皆在乎政。
亦在乎天。
在天在人。
皆不離心。
而人不知天之與人。
是其問别。
法于何行。
故分其天也人也。
我釋迦氏之法。
于廟堂之論。
在王法正論品。
理固昭然。
非難非易。
唯恐王不能盡行也。
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
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
當有所聞也。
王又問。
三教何教為尊。
何法最勝。
何人為上。
師曰。
諸聖之中吾佛最勝。
諸法之中佛法最真。
居人之中唯僧無詐。
故三教中佛教居其上。
古來之式也。
由是太後遵祖皇聖旨。
僧居上首。
仙人不得在僧之前。
王以珠襖金錦無縫大衣。
奉以師禮。
王固留師。
師固辭。
将别。
王問。
佛法此去如何受持。
師曰。
信心難生。
善心難發。
今已發生。
務要護持。
專一不忘。
元受菩提。
心戒不見。
三寶有過。
恒念百姓。
不安善撫。
綏明賞罰。
執政無私。
任賢納谏。
一切時中。
常行方便。
皆佛法也。
師既辭行。
有一惡少年。
肆言讪謗。
以佛法不足信。
王聞之。
乃召其人。
訓以大人之言複以刑法罪之。
專使白師。
師回啟曰。
明鏡當台妍醜自現。
神鋒在掌賞罰無私。
若以正念現前。
邪見外魔殺之可矣。
然王者當以仁恕存心乃可。
王益敬焉。
甲辰護必烈大王。
以珠笠奉師。
乙巳奉六皇後旨。
于五台為國祈福。
丙午奉六皇後诏。
師起至中途值風疾作。
回奏。
得旨還燕。
丁未貴由皇帝即位。
頒诏命師統僧。
賜白金萬兩。
師于昊天寺建大會為國祈福。
太子合賴察請師入和林。
延居太平與國禅寺。
尊師之禮非常。
辛亥蒙哥皇帝即位。
頒降恩诏。
顧遇優渥。
命師複領天下僧事。
蠲免差役。
悉依舊制。
丙辰正月奉聖旨。
建會于昊天寺。
初二日于會中忽患風恙。
半身不舉。
至夏初稍愈。
是月旭威烈大王。
差蒙古萬宣差。
以金拄杖金縷袈裟段并令旨。
奉師求法語。
七月師會諸勤舊。
抄所長物見數令主後事。
丁巳夏說偈畢。
師雲。
汝等少諠。
吾欲偃息。
侍僧急呼主事人至。
師吉祥泊然而逝矣。
即後四月初四日也。
世壽五十有六。
荼毗獲舍利無算。
欽承。
護必烈大王令旨。
建塔于大慶壽寺之側。
谥佛日圓明大師。
望臨濟為十六世。
(戊午) 诏釋道辯析化胡經○上大駕南征。
(己未) 九月大兵自浒黃州渡江征宋。
歲貢而退(上崩于釣魚山) 宋改開慶元年。
⊙(庚申) 大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即位。
尊臨寶扆統禦寰區。
四海混同萬邦入貢。
建立制度條理紀綱。
為子孫萬世成法。
寬仁愛人深信因果。
不言自信。
不化自行。
聖君之德。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宋改景定元年○大朝遣郝經通好○五月十九。
建元中統二十七日大赦普度僧尼。
(辛酉) 行中統鈔法平章王以道奏。
(癸亥) 制開平府号上都○宋買公田始自浙。
(甲子 六六) 至元元年。
城燕建都。
八月十六改元。
大赦天下。
設會度僧诏請。
國師扮彌達癹思八登座。
授秘密戒○是年八月拜光祿大夫太保。
參領中書省事制。
⊙長生天氣力裡皇帝聖旨。
咨爾劉秉忠氣剛以直。
學富而文。
雖晦迹于空門。
每潛心于聖道。
朕居藩邸卿實賓僚。
側聞高誼餘二十年。
出從遐方幾數萬裡。
迨予嗣服須汝計安。
不先正名何以壓衆。
宜崇師位兼總政機。
可特授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
卿其勉輔朕躬率先乃屬。
察朝夕之勤惰。
審議論之是非。
凡有施為并聽裁決。
伫看成績别示寵章。
準此。
中統五年八月日。
(乙醜) 宋改鹹淳元年。
度宗即位。
初名孟[啟-口+山]。
福王與芮之子。
理宗之猶子也。
理宗子多而不育。
鞠孟[啟-口+山]于宮中。
改名孜。
又改名[示 基]。
立為皇子。
封忠王。
已而建儲。
改名璇。
(丙寅) 大教東被已一千二百年矣。
(戊辰) 大兵圍襄陽。
時呂文煥告急。
宋遣高連範文虎赴援。
大兵于要害處。
連珠劄寨不得通○宋十月日食。
(己巳) 帝師發思巴制蒙古字成。
二月頒行天下。
(庚午) (宋之常州雞翼生距)立尚書六部○宋大旱○至元七年。
诏請膽巴金剛上師。
住持仁王寺。
普度僧員。
⊙大元帝師苾刍癹思巴說根本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
親制序文曰。
原夫贍部嘉運至四佛釋迦文如來遺教利見也。
大元禦世第五主憲天述道仁文義武。
太光孝皇帝登極也。
天資福惠谛信内乘。
普使萬邦鹹歸一化。
雖敷天垂拱而至治無垠。
眷支那弘道。
而在躬不息。
欲以自佛相承師資繼踵迄今不替。
正戒儀軌為拳拳從善之行人俾一一恒持
師曰。
若人了知此事通明佛法。
應知世法即是佛法。
道情豈異人情。
古之人亦有起于負販者。
立大功名于世載于史冊。
千載之下凜然生氣。
況今聖明天子在上。
如日月之照臨。
考試僧道如經童之舉。
豈可以賢良方正同科國家。
宜以興修萬善敬奉三寶。
以奉上天永延國祚可也。
我等沙門之用舍。
何足道哉。
丞相以是言告于大官人。
乃從而奏聞。
由是雖考試亦無退落者。
蒙聖旨悉依太祖皇帝存濟。
聽僧如故。
丙申有司欲印識人臂。
師力白于忽都護大官人曰。
人非馬也。
既皆歸服國朝。
天下之大。
四海之廣。
縱複逃散。
亦何所歸。
豈可同畜獸而印識哉。
由是印臂之法遂止。
初孔聖之後。
襲封衍聖公。
元措者渡河。
複曲阜廟林之祀。
時公持東平嚴公書谒師。
師以襲封事為言于大官人。
師為其言曰。
孔子善稽古典。
以大中至正之道。
三綱五常之禮性命禍福之原。
君臣父子夫婦之道。
治國齊家平天下。
正心誠意之本。
自孔子至此襲封衍聖公。
凡五十一代。
凡有國者使之襲承。
祀事未嘗有缺。
大官聞是言。
乃大敬信。
于是從師所言。
命複襲其爵以繼其祀事。
師複以顔孟相傳孔子之道。
令其子孫不絕。
及習周孔儒業者為言。
亦皆獲免其差役之賦。
使之服勤其教為國家之用。
三十六丁酉正月。
太祖皇帝二皇後。
以光天鎮國大士号奉師。
己亥冬師再起。
複主大慶壽寺。
壬寅護必烈大王請師赴帳下。
問佛法大意。
師初示以人天因果之教。
次以種種法要。
開其心地。
王生信心求授菩提心戒。
時秉忠書記為侍。
郎劉太保也。
複問。
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否。
師曰。
包含法界子育四生。
其事大備于佛法境中。
此四大洲。
如大地中一微塵許。
況一四海乎。
若論社稷安危。
在生民之休戚。
休戚安危皆在乎政。
亦在乎天。
在天在人。
皆不離心。
而人不知天之與人。
是其問别。
法于何行。
故分其天也人也。
我釋迦氏之法。
于廟堂之論。
在王法正論品。
理固昭然。
非難非易。
唯恐王不能盡行也。
又宜求天下大賢碩儒。
問以古今治亂興亡之事。
當有所聞也。
王又問。
三教何教為尊。
何法最勝。
何人為上。
師曰。
諸聖之中吾佛最勝。
諸法之中佛法最真。
居人之中唯僧無詐。
故三教中佛教居其上。
古來之式也。
由是太後遵祖皇聖旨。
僧居上首。
仙人不得在僧之前。
王以珠襖金錦無縫大衣。
奉以師禮。
王固留師。
師固辭。
将别。
王問。
佛法此去如何受持。
師曰。
信心難生。
善心難發。
今已發生。
務要護持。
專一不忘。
元受菩提。
心戒不見。
三寶有過。
恒念百姓。
不安善撫。
綏明賞罰。
執政無私。
任賢納谏。
一切時中。
常行方便。
皆佛法也。
師既辭行。
有一惡少年。
肆言讪謗。
以佛法不足信。
王聞之。
乃召其人。
訓以大人之言複以刑法罪之。
專使白師。
師回啟曰。
明鏡當台妍醜自現。
神鋒在掌賞罰無私。
若以正念現前。
邪見外魔殺之可矣。
然王者當以仁恕存心乃可。
王益敬焉。
甲辰護必烈大王。
以珠笠奉師。
乙巳奉六皇後旨。
于五台為國祈福。
丙午奉六皇後诏。
師起至中途值風疾作。
回奏。
得旨還燕。
丁未貴由皇帝即位。
頒诏命師統僧。
賜白金萬兩。
師于昊天寺建大會為國祈福。
太子合賴察請師入和林。
延居太平與國禅寺。
尊師之禮非常。
辛亥蒙哥皇帝即位。
頒降恩诏。
顧遇優渥。
命師複領天下僧事。
蠲免差役。
悉依舊制。
丙辰正月奉聖旨。
建會于昊天寺。
初二日于會中忽患風恙。
半身不舉。
至夏初稍愈。
是月旭威烈大王。
差蒙古萬宣差。
以金拄杖金縷袈裟段并令旨。
奉師求法語。
七月師會諸勤舊。
抄所長物見數令主後事。
丁巳夏說偈畢。
師雲。
汝等少諠。
吾欲偃息。
侍僧急呼主事人至。
師吉祥泊然而逝矣。
即後四月初四日也。
世壽五十有六。
荼毗獲舍利無算。
欽承。
護必烈大王令旨。
建塔于大慶壽寺之側。
谥佛日圓明大師。
望臨濟為十六世。
(戊午) 诏釋道辯析化胡經○上大駕南征。
(己未) 九月大兵自浒黃州渡江征宋。
歲貢而退(上崩于釣魚山) 宋改開慶元年。
⊙(庚申) 大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即位。
尊臨寶扆統禦寰區。
四海混同萬邦入貢。
建立制度條理紀綱。
為子孫萬世成法。
寬仁愛人深信因果。
不言自信。
不化自行。
聖君之德。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宋改景定元年○大朝遣郝經通好○五月十九。
建元中統二十七日大赦普度僧尼。
(辛酉) 行中統鈔法平章王以道奏。
(癸亥) 制開平府号上都○宋買公田始自浙。
(甲子 六六) 至元元年。
城燕建都。
八月十六改元。
大赦天下。
設會度僧诏請。
國師扮彌達癹思八登座。
授秘密戒○是年八月拜光祿大夫太保。
參領中書省事制。
⊙長生天氣力裡皇帝聖旨。
咨爾劉秉忠氣剛以直。
學富而文。
雖晦迹于空門。
每潛心于聖道。
朕居藩邸卿實賓僚。
側聞高誼餘二十年。
出從遐方幾數萬裡。
迨予嗣服須汝計安。
不先正名何以壓衆。
宜崇師位兼總政機。
可特授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
卿其勉輔朕躬率先乃屬。
察朝夕之勤惰。
審議論之是非。
凡有施為并聽裁決。
伫看成績别示寵章。
準此。
中統五年八月日。
(乙醜) 宋改鹹淳元年。
度宗即位。
初名孟[啟-口+山]。
福王與芮之子。
理宗之猶子也。
理宗子多而不育。
鞠孟[啟-口+山]于宮中。
改名孜。
又改名[示 基]。
立為皇子。
封忠王。
已而建儲。
改名璇。
(丙寅) 大教東被已一千二百年矣。
(戊辰) 大兵圍襄陽。
時呂文煥告急。
宋遣高連範文虎赴援。
大兵于要害處。
連珠劄寨不得通○宋十月日食。
(己巳) 帝師發思巴制蒙古字成。
二月頒行天下。
(庚午) (宋之常州雞翼生距)立尚書六部○宋大旱○至元七年。
诏請膽巴金剛上師。
住持仁王寺。
普度僧員。
⊙大元帝師苾刍癹思巴說根本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
親制序文曰。
原夫贍部嘉運至四佛釋迦文如來遺教利見也。
大元禦世第五主憲天述道仁文義武。
太光孝皇帝登極也。
天資福惠谛信内乘。
普使萬邦鹹歸一化。
雖敷天垂拱而至治無垠。
眷支那弘道。
而在躬不息。
欲以自佛相承師資繼踵迄今不替。
正戒儀軌為拳拳從善之行人俾一一恒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