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具。
有洪彥上座。
問師曰。
子今受大戒了。
緣何作小僧。
師曰。
緣僧小故。
戒說大也。
試問上座戒老耶小耶。
曰我身則老。
語未終師大聲曰。
休生分别。
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下。
待回首乃豎指示之。
僧如教拍師背。
師便豎一指。
僧回舉似上座。
座奇之。
師年十二。
中觀聽師參問誨之曰。
汝所欲者文字語言耳。
向去皆止之。
唯身心若枯木死灰。
今時及盡。
功用純熟悟解真實。
大死一場。
休有餘氣。
到那時節。
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
師受教習定。
一日扶中觀行。
觀曰。
法燈禅師道看他家事忙。
且道承誰力。
汝作麼生會。
師将中觀手一掣。
觀曰。
這野狐精。
師曰。
喏喏。
觀曰。
戒須别參。
師年十三。
時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
師在甯遠。
于城陷之際。
稠人中親面聖顔。
俾師斂髻。
師告曰。
若從國儀則失僧相也。
蒙旨如故。
自此僧有不同俗民之異也。
師年十八。
天兵再下。
太師國王領兵取岚城。
四衆逃難解散。
師侍中觀如故。
觀曰。
吾迫桑榆。
女方富有春秋。
今此玉石俱焚。
子宜逃生去。
師泣曰。
因果無差。
死生有命。
安可離師而求脫免乎。
縱或得脫。
亦非仁子之心也。
老人察師誠确。
囑師曰。
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
吾與子俱北渡矣。
明日城降。
有清樂元帥史公天澤義州元帥李公七哥者。
見師氣宇非常。
問曰。
爾是何人。
師曰。
我沙門也。
史曰。
食肉否。
師曰。
何肉。
史曰。
人肉師曰。
人非獸也。
虎豹尚不相食。
況人乎。
史曰。
今日兵刃之下。
爾亦能不傷乎師曰。
必仗其外護者。
公喜甚。
李帥問曰。
爾既為僧。
禅耶教耶。
師曰。
禅教乃僧之羽翼也。
如國之用人。
必須文武兼濟。
李曰。
然則必也從何而住。
師曰。
二俱不住。
李曰。
爾何人也。
師曰。
佛師。
複曰。
吾親教中觀。
亦在于此。
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對不凡。
即與住見中觀。
二公聞中觀教誨諄諄。
乃大喜曰。
果然有是父有是子也。
于是禮中觀為師。
與師結為金石友。
國王将中觀及師分撥直隸。
成吉思皇帝載中觀于黃犢輕車。
師親執禦。
日營采汲。
經年至赤城。
舍于郎中張公宅。
使臣太速不花并麻賴。
傅成吉思皇帝聖旨道與摩花理國王。
爾使人來說底老長老小長老。
實是告天的人。
好與衣糧養活者教做頭兒。
多收拾那般人在意。
告天不揀阿誰。
休欺負交達裡罕行者。
是時國王奉诏大加恩賜。
延居興安香泉院。
國王署中觀慈雲正覺大禅師。
師寂照英悟大師。
所需皆官給。
小長老之名自此始。
十九中觀将示寂。
有羽客楊至慎求頌。
老人俾執筆代書。
偈曰。
七十三年如掣電。
臨行為君通一線。
泥牛飛過海東來。
天上人間尋不見。
客曰。
師幾時行。
老人曰。
三日後。
時五月廿七日也。
至六月初一。
果無疾而寂。
師哀毀過禮。
阇維收頂骨舍利供養。
建塔于府之西北隅。
師罄所有為設齋。
唯乞食看塔。
一夜聞空中有聲召師名。
師瞥然有省。
乃遷入三峰道院。
複聞人告曰。
大事将成。
行矣毋滞此。
黎明策杖之燕。
過松鋪值雨。
宿于岩下。
因擊火大悟。
自扪面曰。
今日始知眉橫鼻直。
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語。
明日至景州見本無玄和上。
問從何所來。
師曰。
雲收幽谷。
曰何處去。
師曰。
月照長松。
玄點首曰。
孟八郎。
便恁麼去也。
師諾諾趨出。
過洵州遇宿儒張子真。
問上人何不安住。
師曰。
河裡無魚市上取。
先是中觀臨終時。
師問。
中觀曰。
某甲當依何人了此大事。
觀囑曰。
賀八十去。
師既入燕。
至大慶壽寺。
乃省前谶。
于是徑谒中和老人璋公。
中和先一夕。
夢一異僧策杖徑趨方丈踞師子座。
既明謂知客曰。
今日但有旦過。
當令來見老僧。
及晚師至引見。
中和笑曰。
此衲子乃夜來所夢者。
師便問曰。
某甲不來而來。
作麼生相見。
壽曰。
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
莫打野榸。
師曰。
某甲因擊火迸散。
乃知眉橫鼻直。
壽曰。
吾此處别。
師曰。
如何表信。
壽曰。
牙是一口骨。
耳是兩邊皮。
師曰。
将謂别有。
壽曰。
錯。
師喝曰。
草賊大敗。
壽休去日壽舉臨濟兩堂首座齊下喝。
僧問濟。
還有賓主也無。
濟曰。
賓主曆然汝作麼生會。
師曰。
打破秦時鏡。
磨尖上古錐。
龍飛霄漢外。
何勞更下槌。
壽曰。
汝隻得其機不得其用。
師便掀禅床。
壽曰。
路途之樂。
終未到家。
師與一掌曰。
精靈千載野狐魅。
看破如今不直錢。
壽打一拂子曰。
汝隻得其用不得其體。
師進前曰。
青山聳寒色。
月照一溪雲。
壽曰。
汝隻得其體不得其智。
師曰。
流水自西東。
落花無向背。
壽曰。
汝雖善語言三昧。
要且沒交涉。
師豎起拳複拍一拍。
當時丈室震動。
壽曰。
如是如是。
師拂袖便出。
明日命師掌書記。
自此中和複以向上鉗槌差别關楗種種辯驗。
師以無礙辯才應答皆契。
其悟解精明度越前輩。
壽一日謂師曰。
汝今已到大安樂之地。
宜善護持。
吾有如來正法眼藏祖師涅槃妙心。
密付于汝。
母令湮沒。
師掩耳而出。
即以衣頌授師。
頌曰。
天地同根無異殊。
家山何處不逢渠。
吾今付與空王印。
萬法光輝總一如。
出世住興州仁智。
曆遷洡陽之興國興安永慶以至大慶壽寺。
皆太師國王及諸重臣之命。
師于室中以四無依語勘學者。
語具本傳。
辛卯十一月受合罕皇帝宣賜。
師稱心自在行。
一日于廊下逢數僧。
師問第一僧曰。
那裡去。
僧雲。
賞花去。
師便打。
問第二僧。
那裡去。
雲禮佛去。
師亦打。
問第三僧。
那裡去。
雲那裡去。
師亦打。
問第四僧。
那裡去。
僧無語。
師亦打。
問第五僧。
那裡去。
僧雲。
覓和上去。
師雲。
覓他作麼。
僧雲。
待打與一頓。
師雲。
将什麼來打。
僧雲。
不将棒來打。
師連打四下雲。
這掠虛漢。
衆皆走。
師召雲。
諸上座。
衆回首。
師雲。
是什麼。
乙未朝廷差劄忽笃侍讀。
選試經僧道。
萬松長老歎曰。
自國朝革命之來。
沙門久廢講席。
看讀殊少。
乃同禅教諸老宿請師董其事。
師從容對曰。
諸師當以斯激厲衆僧習應試經典。
主上必有深意。
我觀今日沙門。
少護戒律。
學不盡禮。
身遠于道。
故天龍亡衛而感朝廷勵其考試也。
三寶加被必不辜聖诏。
遂與華使相見之後。
其處置法度悉從師議。
廈裡丞相以忽都護大官人言。
問師曰。
今奉聖旨。
差官試經。
識字者可為僧。
不識字者。
悉令歸俗。
師曰。
山僧不曾看經。
一字不識。
丞相曰。
既不識字。
如何做長老。
師曰。
方今大官人還識字也無。
于時外鎮諸侯皆在。
聞師之言皆大驚異。
丞相複曰。
必竟
有洪彥上座。
問師曰。
子今受大戒了。
緣何作小僧。
師曰。
緣僧小故。
戒說大也。
試問上座戒老耶小耶。
曰我身則老。
語未終師大聲曰。
休生分别。
一日上座教僧去師背上拍一下。
待回首乃豎指示之。
僧如教拍師背。
師便豎一指。
僧回舉似上座。
座奇之。
師年十二。
中觀聽師參問誨之曰。
汝所欲者文字語言耳。
向去皆止之。
唯身心若枯木死灰。
今時及盡。
功用純熟悟解真實。
大死一場。
休有餘氣。
到那時節。
瞥然自肯方與吾相見。
師受教習定。
一日扶中觀行。
觀曰。
法燈禅師道看他家事忙。
且道承誰力。
汝作麼生會。
師将中觀手一掣。
觀曰。
這野狐精。
師曰。
喏喏。
觀曰。
戒須别參。
師年十三。
時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
師在甯遠。
于城陷之際。
稠人中親面聖顔。
俾師斂髻。
師告曰。
若從國儀則失僧相也。
蒙旨如故。
自此僧有不同俗民之異也。
師年十八。
天兵再下。
太師國王領兵取岚城。
四衆逃難解散。
師侍中觀如故。
觀曰。
吾迫桑榆。
女方富有春秋。
今此玉石俱焚。
子宜逃生去。
師泣曰。
因果無差。
死生有命。
安可離師而求脫免乎。
縱或得脫。
亦非仁子之心也。
老人察師誠确。
囑師曰。
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緣。
吾與子俱北渡矣。
明日城降。
有清樂元帥史公天澤義州元帥李公七哥者。
見師氣宇非常。
問曰。
爾是何人。
師曰。
我沙門也。
史曰。
食肉否。
師曰。
何肉。
史曰。
人肉師曰。
人非獸也。
虎豹尚不相食。
況人乎。
史曰。
今日兵刃之下。
爾亦能不傷乎師曰。
必仗其外護者。
公喜甚。
李帥問曰。
爾既為僧。
禅耶教耶。
師曰。
禅教乃僧之羽翼也。
如國之用人。
必須文武兼濟。
李曰。
然則必也從何而住。
師曰。
二俱不住。
李曰。
爾何人也。
師曰。
佛師。
複曰。
吾親教中觀。
亦在于此。
二公見師年幼無所畏懼應對不凡。
即與住見中觀。
二公聞中觀教誨諄諄。
乃大喜曰。
果然有是父有是子也。
于是禮中觀為師。
與師結為金石友。
國王将中觀及師分撥直隸。
成吉思皇帝載中觀于黃犢輕車。
師親執禦。
日營采汲。
經年至赤城。
舍于郎中張公宅。
使臣太速不花并麻賴。
傅成吉思皇帝聖旨道與摩花理國王。
爾使人來說底老長老小長老。
實是告天的人。
好與衣糧養活者教做頭兒。
多收拾那般人在意。
告天不揀阿誰。
休欺負交達裡罕行者。
是時國王奉诏大加恩賜。
延居興安香泉院。
國王署中觀慈雲正覺大禅師。
師寂照英悟大師。
所需皆官給。
小長老之名自此始。
十九中觀将示寂。
有羽客楊至慎求頌。
老人俾執筆代書。
偈曰。
七十三年如掣電。
臨行為君通一線。
泥牛飛過海東來。
天上人間尋不見。
客曰。
師幾時行。
老人曰。
三日後。
時五月廿七日也。
至六月初一。
果無疾而寂。
師哀毀過禮。
阇維收頂骨舍利供養。
建塔于府之西北隅。
師罄所有為設齋。
唯乞食看塔。
一夜聞空中有聲召師名。
師瞥然有省。
乃遷入三峰道院。
複聞人告曰。
大事将成。
行矣毋滞此。
黎明策杖之燕。
過松鋪值雨。
宿于岩下。
因擊火大悟。
自扪面曰。
今日始知眉橫鼻直。
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語。
明日至景州見本無玄和上。
問從何所來。
師曰。
雲收幽谷。
曰何處去。
師曰。
月照長松。
玄點首曰。
孟八郎。
便恁麼去也。
師諾諾趨出。
過洵州遇宿儒張子真。
問上人何不安住。
師曰。
河裡無魚市上取。
先是中觀臨終時。
師問。
中觀曰。
某甲當依何人了此大事。
觀囑曰。
賀八十去。
師既入燕。
至大慶壽寺。
乃省前谶。
于是徑谒中和老人璋公。
中和先一夕。
夢一異僧策杖徑趨方丈踞師子座。
既明謂知客曰。
今日但有旦過。
當令來見老僧。
及晚師至引見。
中和笑曰。
此衲子乃夜來所夢者。
師便問曰。
某甲不來而來。
作麼生相見。
壽曰。
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
莫打野榸。
師曰。
某甲因擊火迸散。
乃知眉橫鼻直。
壽曰。
吾此處别。
師曰。
如何表信。
壽曰。
牙是一口骨。
耳是兩邊皮。
師曰。
将謂别有。
壽曰。
錯。
師喝曰。
草賊大敗。
壽休去日壽舉臨濟兩堂首座齊下喝。
僧問濟。
還有賓主也無。
濟曰。
賓主曆然汝作麼生會。
師曰。
打破秦時鏡。
磨尖上古錐。
龍飛霄漢外。
何勞更下槌。
壽曰。
汝隻得其機不得其用。
師便掀禅床。
壽曰。
路途之樂。
終未到家。
師與一掌曰。
精靈千載野狐魅。
看破如今不直錢。
壽打一拂子曰。
汝隻得其用不得其體。
師進前曰。
青山聳寒色。
月照一溪雲。
壽曰。
汝隻得其體不得其智。
師曰。
流水自西東。
落花無向背。
壽曰。
汝雖善語言三昧。
要且沒交涉。
師豎起拳複拍一拍。
當時丈室震動。
壽曰。
如是如是。
師拂袖便出。
明日命師掌書記。
自此中和複以向上鉗槌差别關楗種種辯驗。
師以無礙辯才應答皆契。
其悟解精明度越前輩。
壽一日謂師曰。
汝今已到大安樂之地。
宜善護持。
吾有如來正法眼藏祖師涅槃妙心。
密付于汝。
母令湮沒。
師掩耳而出。
即以衣頌授師。
頌曰。
天地同根無異殊。
家山何處不逢渠。
吾今付與空王印。
萬法光輝總一如。
出世住興州仁智。
曆遷洡陽之興國興安永慶以至大慶壽寺。
皆太師國王及諸重臣之命。
師于室中以四無依語勘學者。
語具本傳。
辛卯十一月受合罕皇帝宣賜。
師稱心自在行。
一日于廊下逢數僧。
師問第一僧曰。
那裡去。
僧雲。
賞花去。
師便打。
問第二僧。
那裡去。
雲禮佛去。
師亦打。
問第三僧。
那裡去。
雲那裡去。
師亦打。
問第四僧。
那裡去。
僧無語。
師亦打。
問第五僧。
那裡去。
僧雲。
覓和上去。
師雲。
覓他作麼。
僧雲。
待打與一頓。
師雲。
将什麼來打。
僧雲。
不将棒來打。
師連打四下雲。
這掠虛漢。
衆皆走。
師召雲。
諸上座。
衆回首。
師雲。
是什麼。
乙未朝廷差劄忽笃侍讀。
選試經僧道。
萬松長老歎曰。
自國朝革命之來。
沙門久廢講席。
看讀殊少。
乃同禅教諸老宿請師董其事。
師從容對曰。
諸師當以斯激厲衆僧習應試經典。
主上必有深意。
我觀今日沙門。
少護戒律。
學不盡禮。
身遠于道。
故天龍亡衛而感朝廷勵其考試也。
三寶加被必不辜聖诏。
遂與華使相見之後。
其處置法度悉從師議。
廈裡丞相以忽都護大官人言。
問師曰。
今奉聖旨。
差官試經。
識字者可為僧。
不識字者。
悉令歸俗。
師曰。
山僧不曾看經。
一字不識。
丞相曰。
既不識字。
如何做長老。
師曰。
方今大官人還識字也無。
于時外鎮諸侯皆在。
聞師之言皆大驚異。
丞相複曰。
必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