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六

關燈
盧多遜在朝握權。

    常短趙普。

    普惡之。

    遂入觐觀變。

    奏多遜謂陛下萬年之後。

    當以天下與魏王。

    魏王當還秦王。

    陛下不當立太子。

    俱坐大逆。

    免死放歸田裡。

    鹹以為冤。

    秦王即太祖少子德芳也。

    上遂南遷二王。

    尋殺之。

    忽一日趙普見空有火一團。

    一羔羊轉運其上。

    拜曰。

    普之罪也。

    須臾光滅。

    遂得疾。

    命方士禱疾。

    見煙焰中有朱牌金字書雲。

    魏王廷。

    美士謝曰。

    普言非其罪也。

    有答之曰。

    杜大後遺言。

    丞相寫誓書。

    藏之金櫃石室。

    而首發多遜之獄。

    緻主上殺一弟一侄。

    安可謂之無罪。

    俄而普薨。

     (癸未) 遼聖宗名隆緒。

    即位改統和。

     (甲申) 改雍熙○敕修泗洲塔○(十月诏隐士陳抟賜希夷先生。

    尋請歸華山) (乙酉) 二月诏禁增置寺觀。

     ⊙(丁亥) 益州青城香林院澄遠禅師示寂。

    師生西川漢州綿竹縣上官氏。

    法嗣雲門偃禅師。

    初住西川導江縣迎祥寺天王院。

    時謂水精宮僧問。

    美味醍醐因甚變成毒藥。

    曰導江紙。

    問見色便見心時如何。

    曰适來什麼處去來。

    問心鏡俱亡時如何。

    曰開眼坐睡。

    師複住香林。

    僧問。

    北鬥裡藏身意旨如何。

    曰月似彎弓少雨多風。

    問如何是室内一燈。

    曰三人證龜成鼈。

    問如何是衲衣下事。

    曰臘月火燒山。

    問大衆雲集請師施設。

    曰三不待兩。

    問如何是學人時中事。

    曰恰恰如何是玄。

    曰今日來明日去。

    問如何是玄中玄。

    曰長連床上(餘如傳燈) (戊子) 改端拱○(賜西夏李繼俸姓名趙保忠銀夏綏寮密五州使) (庚寅) 改淳化(诏撰三教聖賢事迹。

    參政蘇易簡編次。

    贊甯僧統道士韓德純預焉) ⊙(辛卯) 南安岩尊者示寂。

    師諱自嚴。

    生鄭氏。

    泉州同安人也。

    年十一棄家。

    依建興卧像寺僧契緣為童子。

    十七為大僧。

    遊方至廬陵。

    谒西峰耆宿雲豁。

    豁乃清涼智明禅師高弟雲門嫡孫也。

    太宗嘗诏至阙。

    館于北禦園舍中。

    習定久之。

    懇之還山。

    公依止五年。

    密契心法。

    辭去渡懷仁江。

    有蛟每為行人害。

    公為說偈誡之而蛟辄去。

    過黃楊峽。

    渴欲飲。

    會溪涸。

    公以杖擿之而水得。

    父老來聚觀。

    合爪以為神。

    公遁去。

    武平黃石岩多蛇虎。

    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

    四遠聞之大驚。

    争敬事之。

    民以雨旸男女禱者。

    随其欲應念而獲。

    家畫其像飲食必祭。

    鄰寺僧死。

    公不知法當告官。

    便自焚之。

    吏追捕。

    坐庭中問狀。

    不答索紙作偈曰。

    雲外野僧死。

    雲外野僧燒。

    二法無差互。

    菩提路不遙。

    而字畫險勁如擘窠大篆。

    吏大怒。

    以為狂旦慢己。

    去僧伽黎曝日中。

    既得釋因以布帽其首。

    而衣以白服。

    公根所說法聽者疑信半。

    因不語者六年。

    岩寺當輸布而民歲代輸之。

    公不忍折簡。

    置布吏中祈免。

    吏張晔歐陽程者。

    相顧怒甚。

    追至問狀。

    不答。

    以為妖火所著帽明鮮。

    又索紙作偈曰。

    一切慈忍力。

    皆吾心所生。

    王官若拘束。

    佛法不流行。

    自是時亦語。

    去遊南康槃古山。

    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始谶曰。

    卻後當有白衣菩薩來興此山。

    公住三年而成叢林。

    異迹甚着。

    如本傳所屬。

    狀以聞。

    诏佳之。

    宰相王欽若大參趙安仁已下皆獻詩。

    公未嘗視。

    置承塵上而已。

    淳化辛卯正月初六日。

    集衆曰。

    吾此日生。

    今正是時。

    遂右脅卧而化。

    閱世八十有二。

    坐六十有五夏。

    谥曰定光圓應禅師。

     ⊙首山念禅師。

    萊州人。

    生狄氏。

    幼棄家得度于南禅寺。

    為人簡重有精識。

    行頭陀行日誦法華。

    叢林畏敬之。

    目以為念法華。

    至風穴随衆作止。

    無所參扣。

    然終疑教外有别傳之法不言也。

    風穴每念。

    大仰有谶。

    臨濟一宗至風而止。

    懼當之。

    熟視座下堪任法道。

    無如念者。

    一日升座曰。

    世尊以青蓮目顧迦葉。

    正當是時。

    且道個什麼。

    若言不說說。

    又成埋沒先聖。

    語未卒念便下去。

    侍者進曰。

    念法華無所言而去何也。

    穴曰。

    渠會也。

    明日念與真上座俱詣方丈。

    穴問真曰。

    如何是世尊不說說。

    真曰。

    鹁鸠樹上鳴。

    穴雲。

    汝作許多癡福何用。

    乃顧念曰。

    如何。

    師曰。

    動容揚古路。

    不堕峭然機。

    穴謂真曰。

    何不看渠語。

    又一日升座顧視大衆。

    念便下去。

    穴即歸方丈。

    自是聲名重諸方。

    首山在汝州城外荒遠處。

    而念居之終身焉。

    登其門者皆叢林精練衲子。

    念必勘驗之。

    留者才二十餘輩。

    天下稱法席之冠。

    必指首山。

    嘗問僧。

    不從人薦得的事。

    試道看。

    僧便喝。

    曰好好相借問。

    惡發作麼僧又喝念曰。

    今日。

    放過即不可。

    僧拟議。

    念喝之。

    嘗謂衆曰。

    佛法無多子。

    隻是汝輩自信不及。

    若能自信。

    千聖出頭來無柰汝何。

    何故為向汝面前無開口處。

    隻為汝自信不及向外馳求。

    所以到這裡。

    假如便是釋迦佛。

    也與汝三十棒。

    然雖如是。

    初機後學。

    憑個什麼道理。

    且問汝輩。

    還得與麼也未。

    良久雲。

    若得與麼方名了事。

    嘗作綱宗偈曰。

    咄哉拙郎君。

    巧妙無人識。

    打破鳳林關。

    穿靴水上立。

    咄哉巧女兒。

    撺梭不解織。

    看他鬥雞人。

    水牛也不識。

    淳化三年十二月初四日。

    留僧過歲。

    作偈曰。

    吾今年邁六十七。

    老病相依且過日。

    今朝記取明年事。

    明年記着今年日。

    至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