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六

關燈
十二月初四日。

    升座。

    辭衆曰。

    諸子謾波波。

    過卻幾恒河。

    觀音指彌勒。

    文殊不柰何。

    良久曰。

    白銀世界金色身。

    情與無情共一真。

    明暗盡時都不照。

    日輪午後示全身。

    日午後泊然而化。

    塔于首山。

    嫡嗣汾陽。

    昭禅師(餘如本傳) ⊙(乙未) 改至道禦制秘藏佺等○六月限僧尼額。

     (戊戌) 真宗恒(太宗第三子。

    初名德昌。

    又改元侃。

    以軒轅為聖祖。

    目曰昊天玉皇上帝。

    追封孔子曰至聖文宣王。

    壽五十五崩于延慶殿)改年鹹平。

     ⊙帝制繼聖教序。

    賜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法賢。

    其辭曰。

    高明肇分。

    三辰方乃序其始。

    厚載初定。

    萬彙于以發乎端。

    清濁之體既彰。

    善惡之源是顯。

    然後以文物立其教。

    以正典化其俗。

    利益之功同歸于理。

    于是乎像法來于西國。

    真谛流于中夏。

    洞貫千古。

    真實之理無以窮。

    囊括九圍。

    玄妙之門莫能究。

    言乎妄想則五蘊皆空。

    現乃真容則一毫圓滿。

    廣大之教豈能繼述者哉。

    伏睹太宗皇帝法性周圓仁慈普布。

    化蠻貊則萬邦輻湊。

    跻烝民于仁壽之鄉。

    崇教法則四海雲從。

    惠蒼生于富庶之域。

    見尊經之浩汗。

    設方便以救沉淪。

    知法界之恢宏。

    行精進而攝懈怠。

    乃擇其邃宇校彼真文。

    命天竺之高僧。

    譯貝多之佛語。

    象管翻成于金字。

    珠編複置于琅[王  函]。

    龍宮之聖藻惟新。

    鹫嶺之苾刍仰歎。

    繇是三乘共貫四谛同圓。

    盡苦空真正之言。

    顯秘密研精之義。

    贊相相乎實相。

    論空空乎盡空。

    華嚴之理合軌轍。

    金仙之教同規矩。

    朕缵嗣丕構。

    恭臨寶圖。

    常翼翼以撫兆民。

    每兢兢而守先訓。

    以至釋典猶未精詳源其幽深。

    曷能探測。

    有譯經西域僧法賢。

    奏章懇切緻意專勤。

    以先皇帝大闡真風高傳佛日。

    興前王之墜典。

    振覺路之頹綱。

    欲旌天造之功庸。

    用廣聖文之述作。

    請予制序繼聖教焉。

    自聖考上仙追号罔極。

    息政事之外。

    何暇經心。

    今已禫除。

    思臻微奧。

    雖幼承慈訓。

    柰夙乏通才。

    焉窮乎法海之津涯。

    莫造乎空門之阃域。

    略敷大意以徇輿情。

    蹄涔不足拟浴日之波。

    尺棰豈能量昊天之影。

    聊述短序以紀聖功者焉。

     ⊙(甲辰) 改景德○東吳僧道源。

    續開平以來宗師機緣。

    統集寶林聖胄等傳。

    為傳燈錄三十卷。

    詣阙進呈。

    帝覽之嘉賞。

    敕翰林楊億等刊正。

    并撰序頒行天下。

     (戊申) 改大中祥符○(六月天書降太山○十月東封) ⊙(己酉) 诏諸路置天慶觀○(先是。

    楊砺充襄王府記室舍。

    夢至一大殿上。

    真人服王者衣冠秉圭南向。

    前有案置籍錄人姓名。

    砺見已名居上。

    因請示休咎。

    真人指一人曰。

    此來和天尊。

    異日為汝主也。

    砺問之。

    天尊笑曰此去四十年。

    汝功成。

    餘名亦顯。

    砺而志之。

    及充襄王府記室。

    參軍追而語諸人曰。

    吾今見襄王儀貌。

    即來和天尊也。

    上即位。

    後多好神仙道家之術焉) (癸醜) 遼改開泰。

    複号大契丹。

     (甲寅) 天竺三藏施法護(譯佛吉祥等經二百餘卷。

    參政趙安仁等潤文) (乙卯) 诏道釋藏經互相毀者删去。

    樞密王欽若以化胡經乃古聖遺迹不可削○又诏王欽若。

    詳定羅天醮儀一十卷。

    頒行。

     (丁巳) 改天禧○禁民棄父母而為僧道。

     (己未) 帝于九月大會道釋(于大安殿。

    凡萬三千餘人。

    先是建齋醮。

    上親臨。

    賜以銀藥大錢) (壬戌) 改乾興。

    二月上崩○遼改年太平。

     ⊙杭州孤山智圓法師卒字無外。

    自号中庸子。

    或稱潛夫。

    生錢唐徐氏。

    父母令入空門。

    八歲受具。

    二十一聞奉先源清師傳天台三觀之旨。

    問辯凡二年而清殁。

    遂居西湖孤山學者歸之如市。

    與處士林和靖為鄰友。

    王欽若出撫錢唐。

    慈雲遣使邀師同迓之。

    圓笑謂使者曰。

    錢唐境上且駐卻一僧。

    圓早瘿瘵疾故又号病夫。

    講道吟哦未嘗倦。

    預戒門人曰。

    吾殁後。

    毋厚葬以罪我。

    母建塔以誣我。

    毋谒有位求銘以虛美我。

    宜以陶器二合而瘗之。

    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

    及亡門人如所戒。

    斸所居岩以藏之。

    不屋而壇。

    時乾興元年二月十七也。

    壽四十有七。

    後十五年積雨山頹。

    門人開視陶器。

    肉身不壞。

    爪發俱長。

    唇微開露齒若珂貝。

    乃更襲新衣屑衆香散其上而重瘗之。

    崇甯三年賜谥法惠大師。

    其所撰述。

    般若經遺教經疏各二卷。

    瑞應經不思議法門經無量義經普賢行法經彌陀經等疏。

    及四十二章經注各一卷。

    首楞嚴經疏十卷。

    又撰闡義鈔三卷(釋請觀音疏)索隐記四卷(釋光明句)刊正記(釋觀經疏)表微記一卷(釋光明玄)垂裕記十卷(釋淨名略疏)發源機要記二卷(釋涅槃玄)百非鈔一卷(釋涅槃疏金剛身品百非之義)三德指歸二十卷(譯涅槃疏)顯性錄四卷(釋金[鎧-豆+十])摭華鈔二卷(釋圭峰蘭盆疏)西資鈔一卷(釋自造彌陀疏)诒謀鈔一卷(釋自造心經疏)谷響鈔五卷(釋自造楞嚴疏)折重鈔一卷(釋自造文殊般若疏大論有雲折重令輕)正義一卷(釋十不二門)閑居編五十一卷(雜着詩文)皆假道适情為法行化之傍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