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六

關燈
宣。

    盈乎海藏。

    蓋亦提攜後學。

    師之智慧辯才。

    演暢萬法明了一心。

    禅際河遊惠間雲布。

    數而稱大。

    莫能盡紀。

    聊為小序以頌宣行雲爾。

     ⊙宋左朝請郎尚書禮部員外郎護軍楊傑。

    撰宗鏡錄後序雲。

    諸佛真語以心為宗。

    衆生信道以宗為鑒。

    衆生界即諸佛界。

    因迷而為衆生。

    諸佛心是衆生心。

    因悟而成諸佛。

    心如明鑒萬像曆然。

    佛與衆生其猶影像。

    涅槃生死俱是強名。

    鑒體寂而常照。

    鑒光照而常寂。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國初吳越永明智覺壽禅師。

    證最上乘。

    了第一義。

    洞究教典深達禅宗。

    禀奉律儀廣行利益。

    因讀楞伽經雲。

    佛語心為宗。

    乃制斯錄。

    于無疑中起疑。

    無問中設問。

    為不請友真大導師。

    擲龍宮之寶。

    均施群生。

    徹祖門之關。

    普容來者。

    舉目而視。

    有欲皆充。

    信手而拈。

    有疾皆愈。

    蕩滌邪見指歸妙源。

    所謂舉一心為宗。

    照萬法為鑒矣。

    若人以佛為鑒。

    則知戒定慧為諸善之宗。

    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

    由此而出。

    一切善類莫不信受。

    若以衆生為鑒。

    則知貪嗔癡為諸惡之宗。

    修羅傍生地獄鬼趣。

    由此而出。

    一切惡類莫不畏憚。

    善惡雖異其宗則同。

    返鑒其心。

    則知靈明湛寂廣大融通。

    無為無住無修無證。

    無塵可染。

    無垢可磨。

    為一切諸法之宗矣。

    初吳越忠懿王字之秘于教藏。

    至元豐中。

    皇弟魏端獻王。

    镂闆分施名藍。

    四方學者罕遇其本。

    元祐六夏。

    遊東都法雲道場。

    始見錢唐新本。

    尤為精詳。

    乃吳人徐思恭請法湧禅師。

    同永樂法真二三耆宿。

    遍取諸錄。

    用三乘典籍賢聖教語。

    校讀成就以廣流布。

    其益甚博。

    法湧知予喜閱是錄。

    因請為序。

     ⊙(丙子) 太宗炅(初名匡義。

    宣第三子。

    初太祖陳橋之變。

    谏兄令軍不得剽虜。

    生靈獲安。

    至道三年三月崩于萬歲殿。

    葬永熙陵。

    壽五十九)改太平興國○(诏僧尼複試經科) ○吳越忠懿王錢俶以國賓宋○(是年十一月日有食之既) ⊙(戊寅) 帝制新譯三藏聖教序。

    賜天竺三藏法師天息災文曰。

    大矣哉。

    我佛之教也。

    化道群迷闡揚宗性。

    廣博宏辯。

    英彥莫能究其旨。

    精微妙說。

    庸愚豈可度其源。

    義理幽玄真空莫測。

    包括萬象譬喻無垠。

    總法網之紀綱。

    演無際之正教。

    拔四生之苦海。

    譯三藏之秘言。

    天地變化乎陰陽。

    日月盈虧乎寒暑。

    大則說諸善惡。

    細則比于河沙。

    含識萬端弗可盡述。

    若窺像法如影随形。

    離六情以長存。

    曆千劫而可久。

    須彌内藏于芥子。

    如來坦蕩于無邊。

    達磨西來傳法東土。

    宣揚妙理順從指歸。

    彼岸菩提愛河生滅。

    用行于五濁惡趣。

    拯溺于三業途中。

    經垂世之無窮。

    道無私而永泰。

    雪山貝葉。

    若銀台之耀目。

    歲月煙蘿。

    起香界之自遠。

    巍巍罕測杳杳難名。

    所以道資十聖德被三賢。

    至道啟乎乾元。

    衆妙生乎太易。

    綜繁形類竅鑿昏冥。

    絕彼是非開茲蒙昧。

    有西域法師天息災等。

    常持四忍早悟三空。

    翻貝葉之真诠。

    續人天之聖教。

    芳猷重啟偶運當時。

    潤五聲于文章。

    暢四始于風律。

    堂堂容止穆穆輝華。

    曠劫而昏墊重明。

    玄門昭顯。

    軌範而宏光妙法。

    淨界騰音。

    利益有情。

    俱登覺岸。

    無所障礙。

    救諸疲羸。

    冥昧慈悲。

    汗漫物表。

    柔愎貪很。

    啟迪昏愚。

    演小乘則聲聞合其儀。

    論大乘則正覺立其性。

    含靈悟而蒙福。

    藏教缺而重興幻化迷途火宅深喻。

    雖設其教不知者多。

    善念生而福量潛臻。

    惡業興而勝緣皆墜。

    調禦四衆積行十方。

    澍華雨于金輪。

    護洹河于玉阙。

    有頂之風不可壞。

    無際之水不能漂。

    澄寂湛然。

    圓明清潔之智慧。

    性空無染。

    實相解脫之因緣。

    可以離煩惱于心田。

    可以得清涼于宇宙。

    朕慚非博學釋典微閑。

    豈堪叙文以示來者。

    如縻螢爝火不足比于皎日。

    将微蠡量海。

    豈能窮于深淵者哉。

     (己卯) 北漢降封彭城公○止僧科。

     ⊙沙門贊甯随錢王歸明。

    姓高氏。

    其先渤海人。

    唐天祐中。

    生于吳興之德清金鵝别墅。

    出家杭之祥符。

    習南山律著述毗尼。

    時人謂之律虎。

    文學日茂聲望日隆。

    武肅諸王公族鹹慕重之。

    署為兩浙僧統。

    賜号明義宗文。

    興國三年。

    太宗聞其名。

    召對滋福殿。

    延問彌日。

    改賜通惠。

    诏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

    及诏撰三教聖賢事迹一百卷。

    初補左街講經首座。

    知西京教門事。

    鹹平初加右街僧錄。

    又着内典集一百五十卷。

    外學集四十九卷。

    内翰王禹稱作文集序。

    極其贊美雲。

    至道二年示寂。

    葬龍井塢焉。

     ⊙(壬午) 舒州柯萼。

    遇異僧于萬歲山。

    以杖指松根。

    使萼钁之。

    得瑞石篆文。

    谶聖朝國祚無疆。

    萼進石于京師。

    诏藏秘府○他日大士寶志降現禁中。

    帝親聞緒言。

    緻祭鐘山。

    賜号道林真覺菩薩○是年诏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

    如唐故事。

    宰輔為譯經潤文。

    設官分職西天中印土惹爛陀羅國密林寺天息災與法天施護譯經。

    帝制前序。

    诏普度天下童行為僧。

    不限有司常制。

    自即位至是。

    凡度一十七萬餘人。

     ⊙是年五月竄秦王廷美。

    降涪陵縣公。

    安置房州。

    上嘗以傳國意訪之趙普。

    普曰。

    太祖已誤。

    陛下豈容再誤耶。

    廷美所以得罪。

    則普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