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祚幾何有留難不。
行曰。
銮輿有萬裡之行。
社稷終吉。
帝驚問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進之曰。
至萬裡即開。
帝一日發合視之。
蓋當歸少許。
及祿山亂駕幸成都至萬裡橋。
忽悟未幾果歸。
昭宗初封吉王。
而唐以昭宗而滅。
故雲終吉。
有裡媪素供行。
而媪一子坐殺人将之刑。
媪悲泣請救。
行憐之。
令弟子捕生物。
得雉豕七。
行日藏其一于甕中。
為梵語咒之。
七日北鬥盡沒。
朝廷震驚。
太史奏将有變。
請避正殿禳之。
帝密以問行。
對曰。
此無他。
蓋妖魔也。
凡嗔心壞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若賜赦天下則妖不能為。
帝然之。
遂大赦。
媪子由是得免。
行日出一豕則一星現。
至七日而鬥複如故。
其秘術多此類。
着易論十二卷。
大衍論二十卷。
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
七政長曆三卷。
釋氏系錄。
大衍玄圖。
心機算術。
括遁甲十六局。
六壬連珠歌。
六壬髓經。
天一太一經。
太一局遁甲經。
各一卷。
五音地裡經十五卷。
宰相李吉甫奉诏撰一行傳一卷。
并見唐藝文志。
十六年诏特進張說曆官陳玄景等。
編次一行所撰大衍曆施用。
三月駕幸溫湯。
道由一行塔所。
帝為駐跸徘徊。
令品官詣塔。
告以出豫之意。
賜帛五十疋。
令莳塔前松柏。
其為聖眷如此。
宋史官歐陽文忠曰。
自太初至麟德曆。
凡二十三家。
與天雖近而未密。
至一行則密矣。
其倚數立法。
固無以易也。
後世雖有改作者。
皆依仿而已。
沙門道泓者。
生黃州與侍郎張敬之厚善。
能言吉兇亡不明驗。
嘗為中書張說視宅。
戒曰。
無穿東北壬隅也。
他日見說曰。
宅氣索然雲何。
與說共視隅有三坎丈餘。
泓驚曰。
公富貴一世而已。
諸子将不終。
說懼将平之。
泓曰。
客土無氣。
與土脈不連。
譬身瘡痏。
補他肉無益也。
其後說諸子皆污祿山以斥死。
果如其言。
論曰。
歐陽文忠公雅嫉吾釋。
未始略有假借。
獨于唐志尊一行大衍之作。
而宋景文于方技篇削一行玄奘等傳。
而獨着道泓地理之說。
或者以為唐浮圖行業無足為二公取者。
故止于是而已。
夫豈然哉。
蓋大衍所以統天時。
地理則切于人事。
是宜史筆取也。
若吾釋之盛莫甚于唐。
凡三百年間。
以道德為天下宗師者。
不可悉數。
歐宋以為奉異方之教。
故諱之而不書。
猶春秋時雖老聃郯子之賢。
返不若江人黃人得書于經。
豈亦老氏不足取哉。
蓋國經之典。
凡禮樂刑政所及貴賤必書。
若吾浮圖大絕世累穎脫塵表者。
于刑政何與焉。
宜其不參于世典也。
由是言之。
歐宋黜吾釋。
其微意乃所以尊之也。
盛哉一行。
前膺洛下闳八百年之谶。
當時則明天子跪之稱為聖人。
及其制作施于後世。
緼天地貫幽明曆數百年而其術益驗。
果聖與賢耶。
吾弗得而知矣。
⊙(己巳) 初以上生日為千秋節○用大衍曆。
是年太師燕國公張說薨。
說為唐宗臣。
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為文屬思精壯。
尤善釋典。
嘗谪嶽州而詩益凄婉。
時人謂得江山之助。
天下不稱姓而曰燕公。
着石刻般若心經序曰。
萬行起于心。
心人之主。
三乘歸于一。
一法之宗。
知心無所得是真得。
見一無不通是玄通。
如來說五蘊皆空。
人本空也。
如來說諸法空相。
法亦空也。
知法照空。
見空舍法。
二者知見複非空耶。
是故定之與慧俱空法中。
入此門者為明門。
行此路者為超路。
非夫行深般若者。
孰能證于此乎。
驸馬都尉荥陽鄭萬鈞深藝之士也。
學有傳僻書成草聖。
乃揮灑手翰镌刻心經。
樹聖善之寶坊。
啟未來之華業。
佛以無依相而說。
法本不生。
我以無得心而傳。
今則無滅。
道存文字意齊天壤。
國老張說聞而嘉焉。
贊揚佛事題之樂石。
又制法池院二法堂贊并序曰。
法池西三歸院二法堂。
茲院長老初上禅師所造也。
禅師姓彭氏名知。
至性笃孝執親之喪七日不食。
微言密行志道探玄。
究易老莊太一之旨。
善正書。
擅鐘王品格。
其點畫婉秀毫縷必見。
如折槁荷磨文石。
筋理灑飒固非人力之所緻也。
中朝名士山薮高尚法流開勝遠近慕焉。
及晚年專意于禅頌。
平生事業脫若遺塵矣。
常歎帝王父母許我出家。
雨露生成恩惟一揆。
依如來教創是功德。
萬一乎獻福二宮潛祐七祖。
将與一切鹹登道場。
于是三歸堂以長安元年辛醜子月望日癸卯立。
善法堂以開元元年癸醜醜月望日戊辰建。
禅師母弟仁婉弟子啟疑及沙彌令哲。
左右斯業實有力焉。
而作贊曰。
敬告諸佛子。
一心清淨觀。
欲求正真道。
當從信根入。
是佛虛空相。
是法微妙光。
定慧不相離。
是僧和合義。
人空法亦空。
二空亦複空。
住心三空寶。
是名三歸處。
至哉初上人。
建立善法堂。
彩翠三世佛。
莊嚴清淨眼。
能運無礙心。
普入于一切。
見若不染色。
知若不取識。
是名真實見。
亦名解脫知。
佛觀離生滅。
諸法等如是。
⊙(壬申) 是歲定五服制。
蓋出自古。
至天後請母三年。
及盧氏駁議有異。
開元五年盧履冰上言。
衆議紛然。
自是卿士之家。
孝服有異。
今二十年蕭嵩等改修五禮。
敕下依行。
五服禮者。
一三年服。
為父曰斬衰。
哀情至切斬截其心。
行曰。
銮輿有萬裡之行。
社稷終吉。
帝驚問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進之曰。
至萬裡即開。
帝一日發合視之。
蓋當歸少許。
及祿山亂駕幸成都至萬裡橋。
忽悟未幾果歸。
昭宗初封吉王。
而唐以昭宗而滅。
故雲終吉。
有裡媪素供行。
而媪一子坐殺人将之刑。
媪悲泣請救。
行憐之。
令弟子捕生物。
得雉豕七。
行日藏其一于甕中。
為梵語咒之。
七日北鬥盡沒。
朝廷震驚。
太史奏将有變。
請避正殿禳之。
帝密以問行。
對曰。
此無他。
蓋妖魔也。
凡嗔心壞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若賜赦天下則妖不能為。
帝然之。
遂大赦。
媪子由是得免。
行日出一豕則一星現。
至七日而鬥複如故。
其秘術多此類。
着易論十二卷。
大衍論二十卷。
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
七政長曆三卷。
釋氏系錄。
大衍玄圖。
心機算術。
括遁甲十六局。
六壬連珠歌。
六壬髓經。
天一太一經。
太一局遁甲經。
各一卷。
五音地裡經十五卷。
宰相李吉甫奉诏撰一行傳一卷。
并見唐藝文志。
十六年诏特進張說曆官陳玄景等。
編次一行所撰大衍曆施用。
三月駕幸溫湯。
道由一行塔所。
帝為駐跸徘徊。
令品官詣塔。
告以出豫之意。
賜帛五十疋。
令莳塔前松柏。
其為聖眷如此。
宋史官歐陽文忠曰。
自太初至麟德曆。
凡二十三家。
與天雖近而未密。
至一行則密矣。
其倚數立法。
固無以易也。
後世雖有改作者。
皆依仿而已。
沙門道泓者。
生黃州與侍郎張敬之厚善。
能言吉兇亡不明驗。
嘗為中書張說視宅。
戒曰。
無穿東北壬隅也。
他日見說曰。
宅氣索然雲何。
與說共視隅有三坎丈餘。
泓驚曰。
公富貴一世而已。
諸子将不終。
說懼将平之。
泓曰。
客土無氣。
與土脈不連。
譬身瘡痏。
補他肉無益也。
其後說諸子皆污祿山以斥死。
果如其言。
論曰。
歐陽文忠公雅嫉吾釋。
未始略有假借。
獨于唐志尊一行大衍之作。
而宋景文于方技篇削一行玄奘等傳。
而獨着道泓地理之說。
或者以為唐浮圖行業無足為二公取者。
故止于是而已。
夫豈然哉。
蓋大衍所以統天時。
地理則切于人事。
是宜史筆取也。
若吾釋之盛莫甚于唐。
凡三百年間。
以道德為天下宗師者。
不可悉數。
歐宋以為奉異方之教。
故諱之而不書。
猶春秋時雖老聃郯子之賢。
返不若江人黃人得書于經。
豈亦老氏不足取哉。
蓋國經之典。
凡禮樂刑政所及貴賤必書。
若吾浮圖大絕世累穎脫塵表者。
于刑政何與焉。
宜其不參于世典也。
由是言之。
歐宋黜吾釋。
其微意乃所以尊之也。
盛哉一行。
前膺洛下闳八百年之谶。
當時則明天子跪之稱為聖人。
及其制作施于後世。
緼天地貫幽明曆數百年而其術益驗。
果聖與賢耶。
吾弗得而知矣。
⊙(己巳) 初以上生日為千秋節○用大衍曆。
是年太師燕國公張說薨。
說為唐宗臣。
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為文屬思精壯。
尤善釋典。
嘗谪嶽州而詩益凄婉。
時人謂得江山之助。
天下不稱姓而曰燕公。
着石刻般若心經序曰。
萬行起于心。
心人之主。
三乘歸于一。
一法之宗。
知心無所得是真得。
見一無不通是玄通。
如來說五蘊皆空。
人本空也。
如來說諸法空相。
法亦空也。
知法照空。
見空舍法。
二者知見複非空耶。
是故定之與慧俱空法中。
入此門者為明門。
行此路者為超路。
非夫行深般若者。
孰能證于此乎。
驸馬都尉荥陽鄭萬鈞深藝之士也。
學有傳僻書成草聖。
乃揮灑手翰镌刻心經。
樹聖善之寶坊。
啟未來之華業。
佛以無依相而說。
法本不生。
我以無得心而傳。
今則無滅。
道存文字意齊天壤。
國老張說聞而嘉焉。
贊揚佛事題之樂石。
又制法池院二法堂贊并序曰。
法池西三歸院二法堂。
茲院長老初上禅師所造也。
禅師姓彭氏名知。
至性笃孝執親之喪七日不食。
微言密行志道探玄。
究易老莊太一之旨。
善正書。
擅鐘王品格。
其點畫婉秀毫縷必見。
如折槁荷磨文石。
筋理灑飒固非人力之所緻也。
中朝名士山薮高尚法流開勝遠近慕焉。
及晚年專意于禅頌。
平生事業脫若遺塵矣。
常歎帝王父母許我出家。
雨露生成恩惟一揆。
依如來教創是功德。
萬一乎獻福二宮潛祐七祖。
将與一切鹹登道場。
于是三歸堂以長安元年辛醜子月望日癸卯立。
善法堂以開元元年癸醜醜月望日戊辰建。
禅師母弟仁婉弟子啟疑及沙彌令哲。
左右斯業實有力焉。
而作贊曰。
敬告諸佛子。
一心清淨觀。
欲求正真道。
當從信根入。
是佛虛空相。
是法微妙光。
定慧不相離。
是僧和合義。
人空法亦空。
二空亦複空。
住心三空寶。
是名三歸處。
至哉初上人。
建立善法堂。
彩翠三世佛。
莊嚴清淨眼。
能運無礙心。
普入于一切。
見若不染色。
知若不取識。
是名真實見。
亦名解脫知。
佛觀離生滅。
諸法等如是。
⊙(壬申) 是歲定五服制。
蓋出自古。
至天後請母三年。
及盧氏駁議有異。
開元五年盧履冰上言。
衆議紛然。
自是卿士之家。
孝服有異。
今二十年蕭嵩等改修五禮。
敕下依行。
五服禮者。
一三年服。
為父曰斬衰。
哀情至切斬截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