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六

關燈
為母曰齊衰次其父也。

    然二十七個月終矣。

    十二月小祥。

    二十五月大祥。

    二十七月禫服。

    更加一月心喪。

    服之終也。

    齊斬服以缞麻。

    臣孝于君亦爾。

    二期年服。

    十三個月。

    為祖父等。

    三大功。

    九月。

    為叔伯等。

    四小功。

    五月。

    堂兄弟等。

    五缌麻。

    三月。

    三從兄弟等内外族等。

    餘如五服注疏全之。

     ⊙八月壬申朔。

    三藏金剛智告其徒曰。

    白月圓時吾逝矣。

    至時繞毗盧像頂梵夾退歸寝室跏趺而逝。

    賜谥灌頂國師。

    敕中書杜鴻漸撰紀德碑。

    智西域人。

    本王種。

    出家從龍智阿阇黎傳密教及來東土初達南海。

    廣州節度聞于朝。

    有旨驿馳赴阙入見。

    帝大悅。

    館于大慈恩寺。

    未幾夏旱。

    诏智祈雨智結壇圖七俱胝像。

    約開眸即雨。

    閱三日像果開眸。

    有物自壇布雲彌空。

    斯須而雨。

    帝特降诏褒美。

    明年辭遊雁門不允。

    遂遷薦福寺。

    為人語默興居容止凝粹。

    喜愠不形于色。

    見者莫測其涯。

    所至必結灌頂道場。

    弟子不空傳其教。

    初不空事智。

    智授以梵本悉昙章及聲明論。

    不逾旬而誦之。

    智奇其駿。

    引入金剛道場。

    以擲花驗之。

    智以為勝己。

    不空因求瑜伽五部。

    智未之許。

    不空拟入天竺求之。

    智一夕夢京城佛像皆東行。

    及寤以诘不空。

    空啟以西遊意。

    智曰。

    汝有授道之資。

    吾何靳哉。

    即授以五部及毗盧遮那經蘇息軌範。

    及智沒不空奉遺教遊天竺增廣其學。

     是歲禅師義福卒。

    舊唐史雲。

    福得法于神秀禅師。

    初止藍田化感寺。

    處方丈之室。

    二十餘年未嘗出宇之外。

    嘗随駕幸東都。

    蒲号二州刺史及官吏士民皆赍旛華迎之。

    所在塗路充塞。

    及卒有旨。

    賜号大智禅師。

    葬伊阙之上。

    送者數萬人。

    中書嚴挺之為制碑。

    初神秀雖德行為禅門之傑得帝王欽重。

    而未嘗聚徒開堂傳法。

    至義福普寂。

    始于京城傳教。

    二十餘年人皆仰之。

     ⊙(癸酉) 恒州刺史韋濟奏。

    方士張果有長年秘術。

    自言數百歲矣。

    則天嘗召之。

    果徉死不赴。

    今複見之。

    帝聞遣中書侍郎徐峤赍玺書迎之。

    果至。

    帝聞其變化不測而疑之。

    時邢和璞者。

    善算。

    能知人壽夭。

    帝令。

    算果。

    懵然莫知其甲子。

    又有師夜光者。

    善視鬼。

    帝召果與之密坐。

    令夜光視之。

    夜光不能見。

    帝聞飲堇汁無苦者真奇士。

    會天寒以堇汁賜之。

    果飲三卮醺然如醉。

    顧左右曰。

    非佳酒也。

    傾之取鏡視齒則盡燋黑。

    命左右取鐵如意擊齒堕盡。

    更出神藥傅其龂寝。

    頃之齒複粲然如故。

    帝始信之。

    将妻以公主。

    果預知苦辭獲免。

    後懇辭歸山。

    下制曰。

    恒州張果先生遊方之外者也。

    迹造高尚深入窈冥。

    早渾光塵應诏城阙。

    莫詳甲子之數。

    且謂羲皇上人。

    問以道樞盡會宗極今特行朝禮。

    爰升寵命可銀青光祿大夫。

    号通玄先生。

    其年果入恒山。

    後不知終。

     ⊙(乙亥) 二十三年三藏無畏卒。

    春秋九十有九。

    诏鴻胪丞李現監護喪事。

    塔于龍門之西山廣化寺。

    藏其全身。

    畏本釋種。

    甘露飯王之後。

    以讓國出家。

    道德名稱為天竺之冠。

    所至講法必有異相。

    初在烏茶國演遮那經須臾衆會鹹見空中有毗盧遮那四金字各尋丈排列。

    久之而沒。

    又嘗過龍河。

    一托駝負經沒水。

    畏懼失經。

    遽随之入水。

    于是龍王邀之入宮講法。

    不許。

    彼請堅至。

    為留三宿而出。

    所載梵夾不濕一字。

    其神異多類此。

     ⊙是歲。

    三藏不空于師子國從普賢阿阇梨求開十八會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

    其王一日調象。

    俄而群象逸。

    莫敢禦之者。

    不空遽于衢路安坐。

    及狂象奔至。

    見不空皆頓止跪伏。

    少頃而去。

    由是舉國神敬之。

     論曰。

    自大教東流。

    諸僧間以神異助化。

    是皆功行成熟契徹心源。

    自覺本智現量發聖。

    絕非咒力幻術所緻也。

    殆自東晉屍利密已降。

    宣譯秘咒。

    要其大歸。

    不過祀鬼神驅邪妄為人禳災釋患而已。

    其間往往不無假名比丘自外國來挾術驚愚。

    有所謂羅漢法者。

    正公[序-予+(林/骨)]邪術下劣之技。

    亦猶道家雷公法之類也。

    茲豈高道巨德弘禅主教者齒哉。

    及開元中西域金剛智無畏不空三大士。

    始傳密教。

    以玄言德祥開佑至尊。

    即其神功顯效幾與造化之力均焉。

    故三大士雖宏密教。

    抑本智現量發聖與。

    嘗慨資治通鑒稱。

    貞觀中有僧自西域來。

    善咒術能令人立死。

    複咒之使蘇。

    太宗擇飛騎中壯者試之。

    皆如其言。

    因以問傅奕。

    奕曰。

    此邪術也。

    臣聞邪不幹正。

    請使咒臣必不能行。

    帝命僧咒奕。

    奕初無所覺。

    須臾僧忽僵仆。

    若為物所系。

    遂不複蘇。

    此恐好事者曲為之辭。

    何則若使果有是。

    則僧非真僧咒非真咒。

    正謂邪術耳。

    固不足以張吾教之疵也。

    矧萬萬無此理。

    向使彼能自西域遠至長安厥術能死人而複蘇。

    乃不暇自衛其身。

    對常人無故而僵死。

    雖兒童莫之信也。

    又當是時三大士者雖俱未至。

    若京城大德僧惠乘玄琬法琳明贍諸公。

    其肯坐視絕域僞僧破壞教門。

    不請峻治乃留帝命傅奕辨耶。

    佛制戒律。

    雖春蹊生草猶不許比丘踐之。

    恐害其生。

    況說斷人命咒傳于世乎。

    故予謂好事者曲為之辭斷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