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六

關燈
我聰明正直過于餘神。

    讵知師有廣大智慧。

    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

    圭曰。

    汝既乞戒。

    即既戒矣。

    所以者何。

    戒外無戒。

    又奚戒哉。

    神曰。

    此理也我聞茫昧。

    止求師戒。

    我身願為門弟子。

    圭即張座秉爐正幾曰。

    付汝五戒。

    若能即曰能。

    不爾即曰否。

    神曰。

    謹奉教。

    曰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謂此也。

    謂無羅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盜乎。

    神曰。

    無乏我也。

    安有盜取哉。

    曰非謂此也。

    謂飨而福淫不供而禍善。

    神曰能。

    曰汝能不殺乎。

    神曰。

    實司其柄。

    焉得不殺。

    曰非謂此也。

    謂有濫誤疑混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妄乎。

    神曰。

    我惟正直。

    焉有妄哉。

    曰非謂此也。

    謂先後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汝不遭酒敗乎。

    曰能。

    曰如上是為佛戒也。

    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

    能如是則先天地生而不為精。

    後天地死而不為老。

    終日變化而不為動。

    畢竟寂滅而不為休。

    悟此則雖娶非妻也。

    雖飨非取也。

    雖柄非權也。

    雖作非故也。

    雖醉非惛也。

    是謂無心而已。

    無心則無戒。

    無戒則無心。

    無佛無衆生。

    無汝亦無我。

    無汝則孰為戒哉。

    神曰。

    我神通去佛幾何。

    曰汝神通則十句五不能。

    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竦然辟席曰。

    可得聞乎。

    圭曰。

    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弗能也。

    圭曰。

    汝能奪地祇融五嶽而結四海乎。

    曰弗能也。

    圭曰。

    是謂五不能也。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而不能即滅定業。

    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

    而不能化導無緣。

    佛能度無量有情。

    而不能盡衆生界。

    是謂三不能也。

    然定業亦不牢久。

    無緣亦謂一期。

    衆生界本無增滅。

    廓無一人能主有法。

    有法無主是謂無法。

    無法無主是謂無心。

    如我解佛。

    亦無神通也。

    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耳。

    神曰。

    我誠淺昧。

    未聞空義。

    師所授戒我當奉行。

    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

    師曰。

    吾觀身無物。

    觀法無常。

    了然更有何欲。

    神曰。

    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神功。

    使已發心未發心信心不信心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師曰。

    吾無用是為。

    曰佛亦使龍神護法。

    師甯堕叛佛耶。

    第随意示誨。

    師不得已曰。

    東岩寺之障。

    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

    然而背非屏擁。

    汝能移北樹于東嶺乎。

    神曰。

    既聞命矣。

    恐昏夜必有喧動。

    願師無駭。

    即作禮辭去。

    使門人送而且觀之。

    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

    岚霭煙霞紛綸間錯。

    幢幡環佩淩空隐沒。

    是夕果有暴風迅雷奔雲震電。

    棟宇搖蕩宿鳥驚呼。

    師謂衆曰。

    無怖神與我契矣拂旦和霁則北山之松盡移東嶺。

    森然行植焉。

    師誡其徒曰。

    吾沒後無令外知。

    若為口實人将妖我矣。

    師伊阙人。

    姓李氏。

    幼歲出家具戒得法于老安國師。

    壽七十有三雲。

     論曰。

    荊國王文公嘗問張文定公曰。

    去孔子百年而有孟。

    轲此後迨孔孟者為。

    誰何吾道之寥寥乎。

    文定沉吟久之曰。

    有人第恐過之耳。

    曰誰耶。

    文定曰。

    南嶽讓嵩山圭馬祖石頭丹霞無業。

    若此類。

    孔孟之教辔勒不住。

    故歸釋氏矣。

    文公深肯之。

    其後張公無盡聞之歎曰。

    達人之論也。

    然嵩山蓋祖庭之旁出者也。

    其感應超絕說法沛然如此。

    則南嶽而下的傳正續宗師。

    世教辔勒不住。

    端可見矣。

    二三公之谠論。

    渠不信夫。

     ⊙是歲天竺三藏法師無畏至京師。

    帝嗣位之初。

    一夕夢梵僧谒見。

    風度環異。

    及寤追憶不已。

    因追畫工授以形段。

    圖于殿壁。

    及畏至入對。

    帝熟視蓋夢中所見僧也。

    竦然異之。

    館于西明寺。

    甯薛諸王皆降禮欽重。

    其後秋旱。

    帝廉知無畏能緻龍。

    遣内使傳诏請雨。

    畏難之。

    奏以旱數當然若苦召龍恐暴物。

    帝再遣谕旨。

    人苦秋暑。

    雖暴風疾雨适足快意。

    畏諾之。

    有司設壇儀華彩光麗。

    畏笑曰。

    是可以緻雨耶。

    命撤去之。

    獨持滿缽水。

    以小刀攪之。

    誦咒語百餘番。

    即有微物如蚪龍。

    從缽矯首水面。

    頃之複沈。

    畏咒遣之。

    白氣自缽騰湧。

    語诏使曰。

    速歸雨即至矣。

    诏使馳出回顧有雲如練。

    自講堂盤旋而上。

    頃刻風雷震電。

    诏使趨入奏禦。

    衣巾已透濕。

    于是震風淩雨。

    飄蕩廬舍。

    士民悚懼。

    彌日而息。

    又嘗霖霪逾時。

    诏畏止之。

    畏于寺掜泥媪五軀。

    向之作梵語。

    若斥罵者即刻而霁。

    其神驗類如此。

    帝敬之若神。

    未幾通華言。

    譯虛空藏毗盧遮那蘇悉地羯羅等經十餘部。

    禅師一行三藏寶月等參預其事。

    畏性簡靜好禅觀。

    每勸學者習之。

    累表求還。

    帝堅留不許。

     ⊙是歲廣州節度宋璟入曹溪禮祖塔。

    誓曰。

    弟子願畢世外護大法。

    祈一祥瑞表信。

    言訖微風飄香氤氲襲人。

    俄而甘雨傾注。

    唯遍一寺之内。

    璟忻躍而去。

    未幾召入。

    與姚元崇相繼執政。

    世稱姚宋為中興賢相。

     ⊙(辛酉) 朝廷以麟德曆署日蝕比不驗。

    诏禅師一行改撰新曆。

    行受诏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

    較經史所書。

    氣朔日名度數可考者。

    皆合而着之。

    久之道士邢和璞謂太史令尹愔曰。

    一行其聖人乎。

    昔洛下闳造太初曆。

    嘗記曰。

    八百年後當差一日。

    必有聖人出世糾正之。

    今年期差滿。

    而一行推大衍數。

    以糾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