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六

關燈
唐。

     ⊙(庚戌) 睿宗旦改景雲(高宗第八子。

    初封豫王。

    武後廢中宗而立為帝者。

    七年而廢封相王。

    壽五十五。

    立隆基為太子。

    任宋璟姚崇為政。

    帝妹太平公主恃功專橫。

    在位三年) (壬子) 初改太極又改廷和又改先天(七月傳位太子) ⊙先天元年。

    三十三祖惠能大師示寂。

    姓盧氏。

    其先範陽人。

    父行瑫。

    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

    遂占籍焉。

    三歲喪父其母守志掬養。

    及長家貧。

    師樵采以給。

    一日負薪至市中。

    聞客讀金剛經。

    悚然問客曰。

    此何法。

    得于何人。

    客曰。

    此名金剛經。

    得于黃梅忍大師。

    歸告于母以為法尋師直抵黃梅。

    忍大師一見默識之。

    後傳衣法令隐于懷集四會之間。

    儀鳳元年正月八日屆于南海。

    及返曹溪雨大法雨。

    一日示衆曰。

    諸善知識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

    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故經雲。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若欲成就種智。

    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

    于諸法中不生憎愛。

    亦無取舍。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安閑恬靜虛融淡泊。

    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

    不動道場即成淨土。

    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

    如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

    一相一行亦複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

    汝等佛性譬如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言者決獲菩提。

    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師說法度人。

    往來學者嘗逾千數。

    明年七月辭歸新州故宅國恩寺。

    其徒泣曰。

    師歸當複來不。

    師曰。

    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

    師之法眼何人傳受。

    師曰。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至國恩寺。

    以八月三日示衆曰。

    吾受忍大師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

    蓋女等信根已熟決定無疑。

    堪任大事。

    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複謂衆曰。

    其法無二。

    其心亦然。

    其道清淨亦無諸相。

    女等不用觀靜及空其心。

    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緣好去。

    吾涅槃時至珍重。

    即跏趺而逝。

    于是山林變白鳥獸哀鳴。

    彩雲香霧連日不開。

    既時廣州都督韋據率韶新二郡官吏。

    迎奉全身歸于曹溪寶林寺建塔。

    真身今尚存焉。

    舊唐史曰則天聞神秀名诏至都。

    肩輿入殿親加跪禮。

    敕當陽山創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已下及京城士庶。

    聞風争來谒見。

    望塵拜伏日以萬數。

    初神秀與惠能同師弘忍。

    而行業相埒。

    及忍卒能住韶州廣果寺。

    韶陽山中舊多虎豹。

    一夕去盡。

    遠近驚歎鹹歸伏焉。

    秀嘗奏則天。

    請召能赴阙。

    能固辭。

    秀複自作書重邀之。

    能謂使者曰。

    吾形貌矬陋。

    北土見之恐不敬吾法。

    又先師以吾南中有緣。

    亦不可違。

    及中宗召之。

    竟不度嶺而卒。

    天下散傳其法。

    謂秀為北宗。

    能為南宗。

     ⊙(癸醜) 玄宗隆基改開元(睿宗第三子。

    嬖楊貴妃。

    為道士。

    曰太真。

    帝初用姚崇宋璟為相治平。

    晚年耽湎淫佚。

    用李林甫楊國忠為相。

    安祿山為将緻亂。

    幾緻亡國。

    二十九即位。

    壽至七十八歲。

    至上元元年崩。

    葬泰陵) ⊙(甲寅) 二年十月十七日。

    永嘉玄覺禅師示寂。

    姓戴氏。

    丱歲出家。

    博貫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

    與東陽策禅師偕谒六祖。

    師至振錫繞祖三匝。

    祖曰。

    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曰。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

    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師曰。

    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

    如是如是。

    師乃具威儀參禮。

    須臾告辭。

    祖曰。

    返太速乎。

    師曰。

    本自無動。

    豈有速耶。

    祖曰。

    誰知非動。

    師曰。

    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

    女甚明得無生之意。

    師曰。

    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

    無意誰當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祖曰。

    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

    及回學徒奔萃。

    着證道歌一篇。

    梵僧傳歸天竺。

    彼皆欽仰目為東土大乘經。

    又着禅宗悟修圓旨十篇及觀心十門。

    并盛傳于世。

     ⊙(乙卯) 三月八日。

    玄宗遣禮部郎中張洽。

    赍诏詣當陽山。

    起沙門一行赴阙。

    行以再命不許辭赴之。

    有旨安置光泰殿。

    帝數訪以安國撫民之要。

    行啟陳無隐。

    未幾永穆公主出降。

    诏依太平公主故事優厚發遣。

    行谏以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

    所以特加優禮。

    而太平竟以驕僭得罪。

    不應引以為例。

    帝納其言。

    遽追敕但依常禮。

    其忠谏多類此。

    或謂行優于憶誦。

    帝一日命出宮籍示之。

    行閱畢。

    令内侍執本對帝複之。

    不差一字。

    帝驚異顧謂左右曰。

    聖人也。

    自是頻召咨質佛心之要。

    行雍容啟沃聖眷日隆。

    天下之人。

    以帝從之問道。

    稱為天師焉。

     ⊙(丙辰) 嵩嶽元圭禅師示寂。

    師居嶽之龐塢。

    一日有異人。

    峨冠盛服擁衛而至。

    圭曰。

    善來仁者。

    胡為而至。

    彼厲聲曰。

    師甯識我耶。

    圭曰。

    吾觀佛與衆生等吾一目之。

    豈分别耶。

    曰我此嶽神也。

    能生殺于人。

    師安得一目我哉。

    圭曰。

    吾本不生。

    汝安能殺。

    吾視身與空等。

    視吾與汝等。

    汝能壞空與汝乎。

    使果能之。

    吾則不生不滅也。

    況汝不能。

    焉能生殺我耶。

    神稽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