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甲子 五六) 改麟德武後專恣。
⊙二月初五日。
法師玄奘寝疾。
命弟子大乘光錄所譯經論。
凡一千三百三十有五卷。
造彌勒像十俱胝。
及疾革口誦色蘊不可得。
受想行識不可得。
眼界不可得。
乃至意識界不可得。
無明不可得。
乃至菩提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複令左右同聲三唱。
南谟慈氏如來應正等覺。
願與含識速奉慈顔。
南谟慈氏如來所居内院。
願舍壽必生其中。
遂右脅安卧而逝。
春秋六十有三。
是夕白虹四道自北亘南。
貫井宿直慈恩寺塔。
計聞于朝。
帝哭之甚哀。
顧左右曰。
朕失國寶矣。
辍朝三日。
自終及葬五降禦劄。
裒錄遺典勤恤喪事。
俄異僧奉旃檀末香至。
請依天竺法用塗法師之體。
大乘光等以掩龛日久不欲開。
其僧曰。
别奉進旨。
倘見拒即具奏。
遂啟龛而顔色如生。
香氣馥郁。
其僧塗畢恍然不見。
識者以為兜率内院人也。
夏四月敕準佛世尊故事。
斂以金棺銀椁。
塔于浐東門。
弟子神泰栖玄會隐惠立明浚義褒大乘光等。
皆法門龍象焉。
⊙道造僞經。
天皇甲子。
西京諸觀道士郭行真等東明觀李榮姚義玄劉道合會聖觀田仁惠郭蓋宗等。
将隐沒道書重更修改。
私竊佛經改換文句。
人法名數三界六道五蔭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品大小法門。
并偷安道經。
并改長安經。
為太上靈寶元陽經。
改餘佛經别号勝牟尼經。
或雲太平經等。
及改酒脯祭祀。
用幹棗香水。
以惑後人妖妄作矣。
沙門道世表聞以辯真僞。
其略曰。
竊聞白馬東遊。
三藏創茲而起。
青牛西逝。
二篇自此而興。
或闡玄玄以化民。
或明空空而救物。
檢之圖牒指掌可知。
所以發唱顯宗終乎此世。
釋教翻譯時代炳然。
文史備彰黎民不惑。
至如道家玄籍。
斯則不然。
唯老子二篇李聃親闡。
自餘經制皆雜凡情。
何者前漢王褒造洞玄經。
後漢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二十四卷。
吳葛孝先造上清經。
晉世王浮造化胡經。
又鮑靖造三皇經。
齊朝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經。
梁陶弘景造太清經及衆醮儀十卷。
周武張賓之焦子順馬翼李運。
挑攬佛經一千餘卷。
隋輔惠祥改涅槃經為長安經。
笑道論曰。
道家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
又按漢明帝時。
褚善信等總将道經諸子書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
晉葛洪神仙傳雲。
老教所有度世消災之法凡九百三十卷。
符書等七十卷。
宋太始七年。
陸修靜答明帝雲。
道家經書并藥方符圖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雲。
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
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
又檢玄都目錄。
妄取藝文志書名。
矯注八百八十四卷為道經。
今玄都經目雲。
依宋陸氏所上之目。
乃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雲。
二千四十卷見有其本。
四千三百二十三卷并未見。
據此前數目有無不同虛妄明矣。
增加卷目添足篇章。
依傍佛經改頭換尾。
或言名山唱出。
或雲仙洞飛來。
何乃黃領獨知英賢不睹。
書史無聞典籍不記。
請問道士後世之經。
為是老子别陳。
為是天尊更說。
縱其說也應有時方師資說處。
代年邦月複是如何。
如其有據容不[泳-永+不]行。
若也妄言理須焚剪。
伏願當今明朝(雲雲)。
由是郭行真等舍邪歸正。
啟願文具如佛道論。
(丙寅) 改幹封○尊老君為玄元皇帝○米鬥五錢。
(丁卯) 大教東被六百年矣○用麟德曆。
⊙南山律師道宣卒。
師京兆錢氏。
父吏部尚書申。
母夢月輪貫懷而孕。
又夢梵僧語之曰。
所孕者梁僧祐律師也。
處胎彌十二月而生。
九歲遍覽群書。
十二善習文墨。
十五師日嚴頵公。
十六誦法華兩旬而徹。
十七落發。
二十依首師進具戒。
三衣唯布常坐一食。
武德四年再依首師學律。
性好禅那期修正定。
頵曰。
戒淨定明慧方有據。
始聽未閑持犯焉識。
七年徙居終南纻麻蘭若。
始制行事鈔。
正觀四年行般若三昧于清宮精舍。
經九十日。
龍化人形體觐聽法。
沙彌染心顧盻其女。
龍怒欲害之。
念師教誡頓息惡心。
攝毒吐井。
白師勿飲此水。
及往視之其井湧沸。
又于雲際寺行此三昧。
前後二十會。
常感天童為之給侍。
十九年偕奘公翻經弘福。
筆受潤文推為上首。
永徽元年複居纻麻。
幹封二年春。
天人告師曰。
師報緣将盡。
當生彌勒内宮。
十月三十日。
衆見空中。
旙華交列。
異香天樂。
天人同聲。
請師歸觐彌勒。
上聞之。
诏天下寺院圖形奉祀。
穆宗制贊曰。
代有覺人為如來使。
龍鬼歸降天神奉事。
聲飛五天辭驚萬裡。
金烏西沈佛日東舉。
稽首歸依肇律宗主。
懿宗朝谥澄照。
師所撰删定僧戒本(一卷今所盛行)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注僧戒本(三卷)戒疏(四卷)注羯磨經(二卷)羯磨疏(四卷)行事鈔(二卷)比丘尼鈔(三卷)拾毗尼義鈔(三卷)亡物輕重儀章服儀歸敬儀正行忏悔儀新學教誡儀(各一卷)法華義苑(三十卷亡本)釋迦方志(二卷)佛道論衡(四卷)續高僧傳(三十卷)後續僧傳(十卷)廣弘明集(三十卷)三寶感通記(三卷)天人感通傳(一卷)大唐内典錄(十卷) ⊙(戊辰) 改總章○诏僧道會于百福殿。
定奪化胡經真僞。
百官臨證。
僧法明者預選入。
方三教首座議論紛纭。
明察其非是。
即排衆出曰。
老子化胡成佛之際。
為作華言化之耶。
為作胡語誘之。
若作華言則胡人未善必作胡語。
既傳此土須假翻譯。
未審道流所謂化胡經者。
于何朝代翻譯。
筆授證義。
當複為誰。
于是舉衆愕然無能應者。
公卿列辟鹹服其切當。
忻躍而罷。
有敕搜聚天下化胡經焚棄。
不在道經之數。
既而洛京恒道觀桓彥道等奉表乞留。
诏曰。
三聖重光玄元統叙。
豈忘老教偏意釋宗。
朕志款還淳情存去僞。
理乖事舛者。
雖在親而亦除。
義符名當者。
雖有冤而必錄。
自今道經諸部有記及化胡事者。
并宜削除。
有司條為罪制。
(庚午) 改鹹亨。
(癸酉) 上稱天皇。
後稱天後。
是歲讓和上四月八日生。
有白氣六道貫天。
太史奏聞。
有德之象當應空門。
帝曰。
在何方位。
史曰。
安康分野。
有頃金州太守韓偕具表奏聞。
帝曰。
道人之德國之善慶。
敕偕親詣撫恤。
兼厚賜養育之費。
一家蒙之。
後長出家。
果傳六祖心印。
住于南嶽光大教門也。
(甲戌) 改上元。
⊙(乙亥) 是年五祖弘忍大師示寂。
師
⊙二月初五日。
法師玄奘寝疾。
命弟子大乘光錄所譯經論。
凡一千三百三十有五卷。
造彌勒像十俱胝。
及疾革口誦色蘊不可得。
受想行識不可得。
眼界不可得。
乃至意識界不可得。
無明不可得。
乃至菩提不可得。
不可得亦不可得。
複令左右同聲三唱。
南谟慈氏如來應正等覺。
願與含識速奉慈顔。
南谟慈氏如來所居内院。
願舍壽必生其中。
遂右脅安卧而逝。
春秋六十有三。
是夕白虹四道自北亘南。
貫井宿直慈恩寺塔。
計聞于朝。
帝哭之甚哀。
顧左右曰。
朕失國寶矣。
辍朝三日。
自終及葬五降禦劄。
裒錄遺典勤恤喪事。
俄異僧奉旃檀末香至。
請依天竺法用塗法師之體。
大乘光等以掩龛日久不欲開。
其僧曰。
别奉進旨。
倘見拒即具奏。
遂啟龛而顔色如生。
香氣馥郁。
其僧塗畢恍然不見。
識者以為兜率内院人也。
夏四月敕準佛世尊故事。
斂以金棺銀椁。
塔于浐東門。
弟子神泰栖玄會隐惠立明浚義褒大乘光等。
皆法門龍象焉。
⊙道造僞經。
天皇甲子。
西京諸觀道士郭行真等東明觀李榮姚義玄劉道合會聖觀田仁惠郭蓋宗等。
将隐沒道書重更修改。
私竊佛經改換文句。
人法名數三界六道五蔭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品大小法門。
并偷安道經。
并改長安經。
為太上靈寶元陽經。
改餘佛經别号勝牟尼經。
或雲太平經等。
及改酒脯祭祀。
用幹棗香水。
以惑後人妖妄作矣。
沙門道世表聞以辯真僞。
其略曰。
竊聞白馬東遊。
三藏創茲而起。
青牛西逝。
二篇自此而興。
或闡玄玄以化民。
或明空空而救物。
檢之圖牒指掌可知。
所以發唱顯宗終乎此世。
釋教翻譯時代炳然。
文史備彰黎民不惑。
至如道家玄籍。
斯則不然。
唯老子二篇李聃親闡。
自餘經制皆雜凡情。
何者前漢王褒造洞玄經。
後漢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二十四卷。
吳葛孝先造上清經。
晉世王浮造化胡經。
又鮑靖造三皇經。
齊朝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經。
梁陶弘景造太清經及衆醮儀十卷。
周武張賓之焦子順馬翼李運。
挑攬佛經一千餘卷。
隋輔惠祥改涅槃經為長安經。
笑道論曰。
道家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
又按漢明帝時。
褚善信等總将道經諸子書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
晉葛洪神仙傳雲。
老教所有度世消災之法凡九百三十卷。
符書等七十卷。
宋太始七年。
陸修靜答明帝雲。
道家經書并藥方符圖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雲。
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
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
又檢玄都目錄。
妄取藝文志書名。
矯注八百八十四卷為道經。
今玄都經目雲。
依宋陸氏所上之目。
乃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雲。
二千四十卷見有其本。
四千三百二十三卷并未見。
據此前數目有無不同虛妄明矣。
增加卷目添足篇章。
依傍佛經改頭換尾。
或言名山唱出。
或雲仙洞飛來。
何乃黃領獨知英賢不睹。
書史無聞典籍不記。
請問道士後世之經。
為是老子别陳。
為是天尊更說。
縱其說也應有時方師資說處。
代年邦月複是如何。
如其有據容不[泳-永+不]行。
若也妄言理須焚剪。
伏願當今明朝(雲雲)。
由是郭行真等舍邪歸正。
啟願文具如佛道論。
(丙寅) 改幹封○尊老君為玄元皇帝○米鬥五錢。
(丁卯) 大教東被六百年矣○用麟德曆。
⊙南山律師道宣卒。
師京兆錢氏。
父吏部尚書申。
母夢月輪貫懷而孕。
又夢梵僧語之曰。
所孕者梁僧祐律師也。
處胎彌十二月而生。
九歲遍覽群書。
十二善習文墨。
十五師日嚴頵公。
十六誦法華兩旬而徹。
十七落發。
二十依首師進具戒。
三衣唯布常坐一食。
武德四年再依首師學律。
性好禅那期修正定。
頵曰。
戒淨定明慧方有據。
始聽未閑持犯焉識。
七年徙居終南纻麻蘭若。
始制行事鈔。
正觀四年行般若三昧于清宮精舍。
經九十日。
龍化人形體觐聽法。
沙彌染心顧盻其女。
龍怒欲害之。
念師教誡頓息惡心。
攝毒吐井。
白師勿飲此水。
及往視之其井湧沸。
又于雲際寺行此三昧。
前後二十會。
常感天童為之給侍。
十九年偕奘公翻經弘福。
筆受潤文推為上首。
永徽元年複居纻麻。
幹封二年春。
天人告師曰。
師報緣将盡。
當生彌勒内宮。
十月三十日。
衆見空中。
旙華交列。
異香天樂。
天人同聲。
請師歸觐彌勒。
上聞之。
诏天下寺院圖形奉祀。
穆宗制贊曰。
代有覺人為如來使。
龍鬼歸降天神奉事。
聲飛五天辭驚萬裡。
金烏西沈佛日東舉。
稽首歸依肇律宗主。
懿宗朝谥澄照。
師所撰删定僧戒本(一卷今所盛行)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注僧戒本(三卷)戒疏(四卷)注羯磨經(二卷)羯磨疏(四卷)行事鈔(二卷)比丘尼鈔(三卷)拾毗尼義鈔(三卷)亡物輕重儀章服儀歸敬儀正行忏悔儀新學教誡儀(各一卷)法華義苑(三十卷亡本)釋迦方志(二卷)佛道論衡(四卷)續高僧傳(三十卷)後續僧傳(十卷)廣弘明集(三十卷)三寶感通記(三卷)天人感通傳(一卷)大唐内典錄(十卷) ⊙(戊辰) 改總章○诏僧道會于百福殿。
定奪化胡經真僞。
百官臨證。
僧法明者預選入。
方三教首座議論紛纭。
明察其非是。
即排衆出曰。
老子化胡成佛之際。
為作華言化之耶。
為作胡語誘之。
若作華言則胡人未善必作胡語。
既傳此土須假翻譯。
未審道流所謂化胡經者。
于何朝代翻譯。
筆授證義。
當複為誰。
于是舉衆愕然無能應者。
公卿列辟鹹服其切當。
忻躍而罷。
有敕搜聚天下化胡經焚棄。
不在道經之數。
既而洛京恒道觀桓彥道等奉表乞留。
诏曰。
三聖重光玄元統叙。
豈忘老教偏意釋宗。
朕志款還淳情存去僞。
理乖事舛者。
雖在親而亦除。
義符名當者。
雖有冤而必錄。
自今道經諸部有記及化胡事者。
并宜削除。
有司條為罪制。
(庚午) 改鹹亨。
(癸酉) 上稱天皇。
後稱天後。
是歲讓和上四月八日生。
有白氣六道貫天。
太史奏聞。
有德之象當應空門。
帝曰。
在何方位。
史曰。
安康分野。
有頃金州太守韓偕具表奏聞。
帝曰。
道人之德國之善慶。
敕偕親詣撫恤。
兼厚賜養育之費。
一家蒙之。
後長出家。
果傳六祖心印。
住于南嶽光大教門也。
(甲戌) 改上元。
⊙(乙亥) 是年五祖弘忍大師示寂。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