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唐。
⊙(庚戌) 高宗治改永徽(字為善。
小名雄奴。
太宗第九子。
年五十六崩葬乾陵。
在位三十四年。
一雲。
三十六年。
或雲。
三十年○複以周公為先聖。
孔子為先師) (辛亥) 世尊示滅一千六百年矣。
⊙四祖道信大師示寂。
師姓司馬。
世居河内。
後徙蕲州。
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諸解脫門。
宛如夙習。
既紹祖位。
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
僅六十年。
隋大業末。
領衆至吉州。
值群盜圍城。
七旬不解萬衆惶怖。
師憫之。
教誦摩诃般若。
既而賊衆望稃灕間。
若有神兵。
乃相謂曰。
城中必有異人。
遂即引去。
武德中始居破頭山學徒奔湊。
嘗一日于黃梅道中逢一小兒。
骨相秀異。
師曰。
汝何姓。
答曰。
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曰。
是何姓。
答曰。
是佛性。
師曰。
汝無性耶。
答曰。
性即空故。
師默識其為法器。
令侍者詣其母求之出家。
母以夙緣故了無難色。
以至傳衣付法。
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信合。
當生生不生。
遂以學徒委之。
一日告衆曰。
吾嘗遊廬山。
登絕頂望破頭山。
見紫雲如蓋。
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
衆皆默然。
忍大師曰。
莫是和上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善。
貞觀末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彩。
诏赴京師師上表遜謝。
前後三返竟以疾辭。
第四度命使者曰。
如果不起即取首來。
使至山谕旨。
師乃引頸就刃神色怡然。
使異之。
回以狀聞。
帝彌加歎慕。
就賜珍缯以遂其志。
及是忽垂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
塔于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
塔戶無故自開。
儀相如生。
爾後門人不敢複閉。
代宗谥大醫禅師雲。
⊙(壬子) 雁塔成。
太宗二十二年。
上在春宮日。
天陰掌疼問及左右對曰。
應是太子洞玄下針處于是思報昊天追崇福業。
命有司擇地為母文德順聖皇後建慈恩寺。
凡十餘院。
一千八百九十七間。
度僧三百員。
敕奘三藏為上座。
盛事如碑所載。
至今永徽三年。
帝用七宮亡者衣物财帛而建此塔于慈恩寺。
其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
仿西域制度而有五級。
并象輪露盤高一百八十尺。
層層中心皆葬舍利。
不啻萬顆。
上層以石為室。
南面立碑。
載二聖所制三藏聖教序記。
乃尚書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筆也○西域之制以塔為方墳。
然有四類。
輪王一級。
聲聞四級。
獨覺十二級。
菩薩如來十三級。
各有所表也。
⊙(癸醜) 四年禅師惠寬卒。
生楊氏。
父為道士。
号三洞先生。
姊信相生而知道。
終日凝然禅寂。
寬五六歲日與信相譚論。
俱非世事。
家世奉道寬獨不喜。
父诟厲使拜天尊。
寬不得已跪之。
鐵像蹶然崩壞。
舉族驚異。
因錄每與信相所論言句。
先是龍懷寺禅師昙相臨終。
語弟子會曰。
吾報緣當生廣漢綿竹峰頂楊氏家。
後七年汝來見吾。
言訖而逝。
其後會頗忘之。
一昔夢相責以負約。
會驚寤遂造峰頂而扣其扉。
寬曰。
扣扉者誰。
會遽曰。
弟子會也。
寬笑曰。
何以知吾而稱子。
會曰。
得師聲猶昔日聲也。
遂相見。
其父出所錄每與信相譚論示之。
蓋大莊嚴等論。
會即奉寬再歸龍懷寺落發。
由是神異日顯。
俗呼聖和上。
其姊信相亦随出家。
嘗因淨惠寺異僧入定。
滿寺紅焰亘然。
而人未識之。
信相曰。
此火聚尊者入火光三昧耳。
因入其寺。
入水觀一室湛然。
唯水不見其形。
異僧欽歎以為得果。
時亦号聖尼。
寬十世為大僧。
今十生記存焉。
累朝賜谥不一。
⊙(甲寅) 五年中天竺國摩诃菩提寺。
遣僧緻法師玄奘書。
并獻方物。
其辭曰。
微妙吉祥世尊金剛座側摩诃菩提寺諸多聞衆所共圍繞上座惠天。
緻書摩诃支那國于無量經律論妙盡精微木叉阿遮利耶。
敬問無量少病少惱。
我惠天苾刍今造佛大神變贊頌及諸經論比量智等。
今附苾刍法長将往。
此無量多聞長老大德阿遮利耶。
智光亦同前緻問。
邬波索迦日授稽首和南。
今共寄白氎一雙示不空心。
路遠莫怪其少。
願領。
彼須經論錄名附來。
當為抄送。
木叉阿遮利耶願知。
及法長辭還。
奘答長老智光書。
其略曰。
往年使還承正法藏大師無常。
奉問摧割不能已已。
嗚呼苦海舟沉人天眼滅。
遷奪之痛何可述欤。
昔大覺潛輝。
迦葉紹宗洪業。
商那遷逝。
鞠多闡其嘉猷。
今法将歸真。
法師次任其事。
惟願清辭妙辨。
共四海而弘流。
福智莊嚴。
與五山而永久。
玄奘所将經論已翻瑜伽師地論等大小三十餘部。
即日大唐天子聖躬萬福率土安民。
以輪王之慈。
敷法王之化。
所出經論并蒙神筆制序。
令所
⊙(庚戌) 高宗治改永徽(字為善。
小名雄奴。
太宗第九子。
年五十六崩葬乾陵。
在位三十四年。
一雲。
三十六年。
或雲。
三十年○複以周公為先聖。
孔子為先師) (辛亥) 世尊示滅一千六百年矣。
⊙四祖道信大師示寂。
師姓司馬。
世居河内。
後徙蕲州。
生而超異。
幼慕空宗諸解脫門。
宛如夙習。
既紹祖位。
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
僅六十年。
隋大業末。
領衆至吉州。
值群盜圍城。
七旬不解萬衆惶怖。
師憫之。
教誦摩诃般若。
既而賊衆望稃灕間。
若有神兵。
乃相謂曰。
城中必有異人。
遂即引去。
武德中始居破頭山學徒奔湊。
嘗一日于黃梅道中逢一小兒。
骨相秀異。
師曰。
汝何姓。
答曰。
姓即有不是常姓。
師曰。
是何姓。
答曰。
是佛性。
師曰。
汝無性耶。
答曰。
性即空故。
師默識其為法器。
令侍者詣其母求之出家。
母以夙緣故了無難色。
以至傳衣付法。
偈曰。
華種有生性。
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信合。
當生生不生。
遂以學徒委之。
一日告衆曰。
吾嘗遊廬山。
登絕頂望破頭山。
見紫雲如蓋。
下有白氣橫分六道汝等會否。
衆皆默然。
忍大師曰。
莫是和上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師曰善。
貞觀末太宗向師道味欲瞻風彩。
诏赴京師師上表遜謝。
前後三返竟以疾辭。
第四度命使者曰。
如果不起即取首來。
使至山谕旨。
師乃引頸就刃神色怡然。
使異之。
回以狀聞。
帝彌加歎慕。
就賜珍缯以遂其志。
及是忽垂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二。
塔于本山。
明年四月八日。
塔戶無故自開。
儀相如生。
爾後門人不敢複閉。
代宗谥大醫禅師雲。
⊙(壬子) 雁塔成。
太宗二十二年。
上在春宮日。
天陰掌疼問及左右對曰。
應是太子洞玄下針處于是思報昊天追崇福業。
命有司擇地為母文德順聖皇後建慈恩寺。
凡十餘院。
一千八百九十七間。
度僧三百員。
敕奘三藏為上座。
盛事如碑所載。
至今永徽三年。
帝用七宮亡者衣物财帛而建此塔于慈恩寺。
其基四面各一百四十尺。
仿西域制度而有五級。
并象輪露盤高一百八十尺。
層層中心皆葬舍利。
不啻萬顆。
上層以石為室。
南面立碑。
載二聖所制三藏聖教序記。
乃尚書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筆也○西域之制以塔為方墳。
然有四類。
輪王一級。
聲聞四級。
獨覺十二級。
菩薩如來十三級。
各有所表也。
⊙(癸醜) 四年禅師惠寬卒。
生楊氏。
父為道士。
号三洞先生。
姊信相生而知道。
終日凝然禅寂。
寬五六歲日與信相譚論。
俱非世事。
家世奉道寬獨不喜。
父诟厲使拜天尊。
寬不得已跪之。
鐵像蹶然崩壞。
舉族驚異。
因錄每與信相所論言句。
先是龍懷寺禅師昙相臨終。
語弟子會曰。
吾報緣當生廣漢綿竹峰頂楊氏家。
後七年汝來見吾。
言訖而逝。
其後會頗忘之。
一昔夢相責以負約。
會驚寤遂造峰頂而扣其扉。
寬曰。
扣扉者誰。
會遽曰。
弟子會也。
寬笑曰。
何以知吾而稱子。
會曰。
得師聲猶昔日聲也。
遂相見。
其父出所錄每與信相譚論示之。
蓋大莊嚴等論。
會即奉寬再歸龍懷寺落發。
由是神異日顯。
俗呼聖和上。
其姊信相亦随出家。
嘗因淨惠寺異僧入定。
滿寺紅焰亘然。
而人未識之。
信相曰。
此火聚尊者入火光三昧耳。
因入其寺。
入水觀一室湛然。
唯水不見其形。
異僧欽歎以為得果。
時亦号聖尼。
寬十世為大僧。
今十生記存焉。
累朝賜谥不一。
⊙(甲寅) 五年中天竺國摩诃菩提寺。
遣僧緻法師玄奘書。
并獻方物。
其辭曰。
微妙吉祥世尊金剛座側摩诃菩提寺諸多聞衆所共圍繞上座惠天。
緻書摩诃支那國于無量經律論妙盡精微木叉阿遮利耶。
敬問無量少病少惱。
我惠天苾刍今造佛大神變贊頌及諸經論比量智等。
今附苾刍法長将往。
此無量多聞長老大德阿遮利耶。
智光亦同前緻問。
邬波索迦日授稽首和南。
今共寄白氎一雙示不空心。
路遠莫怪其少。
願領。
彼須經論錄名附來。
當為抄送。
木叉阿遮利耶願知。
及法長辭還。
奘答長老智光書。
其略曰。
往年使還承正法藏大師無常。
奉問摧割不能已已。
嗚呼苦海舟沉人天眼滅。
遷奪之痛何可述欤。
昔大覺潛輝。
迦葉紹宗洪業。
商那遷逝。
鞠多闡其嘉猷。
今法将歸真。
法師次任其事。
惟願清辭妙辨。
共四海而弘流。
福智莊嚴。
與五山而永久。
玄奘所将經論已翻瑜伽師地論等大小三十餘部。
即日大唐天子聖躬萬福率土安民。
以輪王之慈。
敷法王之化。
所出經論并蒙神筆制序。
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