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诏使吊哀王侯歸赗。
三月二日冊谥大通。
展飾終之義禮也。
時厥五日。
假安阙塞緩及葬之期懷也。
宸駕臨訣至午橋。
王公悲送至伊水。
羽儀陳設至山龛。
仲秋既望還诏乃下。
帝諾先許冥遂夙心。
大常卿鼓吹導引城門郎監護喪葬。
是日天子出龍門泫金榇。
登高駐跸目盡回輿。
自伊及江扶道哀侯。
旛花百辇香雲千裡。
維十月哉生魄。
明即舊居後岡安神起塔。
國錢嚴飾賜逾百萬。
巨鐘蓋先帝所鑄。
群經乃後皇所錫。
金榜禦題花旛内造。
塔寺尊重遠稱标絕。
初禅師形解東洛相見南荊。
白霧積晦于禅山。
素蓮寄生于坐樹。
則雙林變色泗水逆流。
至人違代同符異感。
百日卒哭也。
在龍華寺設大會八千人度二十七人。
二祥練缟也。
成就西明道場數如前會。
萬回菩薩乞施後宮。
寶衣盈箱珍價敵國。
親舉寵貴侑供巡香。
其廣福博因存沒如此。
日月逾邁榮落相推。
於戲法子永戀宗極。
痛慈舟之遽失。
恨湧塔之遲開。
石城之歎也不孤。
廬山之碑焉可作。
竊比夫子貢之論夫子也。
生于天地。
不知天地之高厚。
飲于河海。
不知河海之廣深。
強名其迹以慰其心。
銘曰。
額珠内隐。
匪指莫效。
心鏡外塵。
匪磨莫照。
海藏安靜。
風識牽樂。
不入度門。
孰探法要。
倬哉禅伯。
獨立天下。
功收密詣。
解卻名假。
詣無所得。
解亦都舍。
月影空如。
現于悟者。
無量善衆。
為父為師。
露清熱惱。
光射昏疑。
冀将住世。
萬壽無期。
奈何過隙。
一朝去之。
嗟我門人。
憂心斷續。
進憶瞻仰。
退思付囑。
盡不離定。
空非滅覺。
念茲在茲。
敢告無學。
時岐王範及征君盧鴻一。
皆勒碑制碣。
舊唐史有傳稱。
沙門被王者禮敬。
古未之有。
(丁未) 改景隆。
⊙神僧萬回入宮。
賜号法雲公。
館于集賢院。
給二美人奉事。
未幾忽求阌鄉河水。
左右倉皇莫能得。
又曰。
第穴堂前地可得也。
既得之。
回飲水畢湛然而逝。
賜号國公。
圖形集賢院。
初回幼能三千裡緻兄書。
朝往暮歸。
因号萬回。
高宗聞其名诏入宮。
度為沙門。
則天在位。
廷之禁中賜錦衣。
令宮人給侍。
莊惠太子始生。
則天抱之示回。
回曰。
此西域樹精。
養之宜兄弟。
及安樂公主怙韋後将謀逆。
回遇之望塵唾曰。
血腥不可近。
未幾安樂果誅。
玄宗在蕃嘗私谒回。
回拊其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
睿宗為相王每将出。
回必告市人曰。
天子來。
少頃而相王至。
其神異類如此。
示寂于長安醴泉裡。
壽七十四矣。
論曰。
法雲公嘗有偈曰。
明暗兩忘開佛眼。
不系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
妙用嘗存無作功。
聖智本來成佛道。
寂光非照自圓通。
熟味厥旨。
蓋大乘了悟之言也。
而法雲特以小乘神異顯化。
至于佛菩薩出世宏正法眼。
必涵光混世未始洩露密機。
直至臨終方有付囑。
然則法雲章章顯異。
抑聖賢之權與。
⊙是年七月庚辰下诏曰。
釋典玄宗理均迹異。
拯人化俗教别功齊。
自今每緣法事聚集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齊行并集。
初太宗以老子為皇宗。
升于釋氏之上。
至則天朝。
複在釋氏之下。
今此已往遂為永式。
令齊班并集雲。
⊙國師惠安卒。
誡其徒曰。
吾氣盡将屍置林中恣野火焚之。
偶神僧萬回至。
與安握手言論。
其徒側聆俱莫之省。
至八日合戶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十八。
其徒奉命舁屍林中。
果野火至阇維之。
得舍利八十粒。
五粒最巨而紫紅色光焰奪目。
诏留禁中雲。
⊙是歲再诏于阗國三藏實叉難提至。
帝降跸迎勞。
備兩街法儀。
旌幢鼓吹迓之。
載以青象安置薦福寺。
難提風神宏曠儀韻秀整。
善大小乘通華梵語。
⊙(戊申) 泗洲大士僧伽诏入宮供養。
度惠俨惠岸木叉三人為侍者。
帝親書所居寺額曰普光王。
未幾遷止薦福寺。
明年京畿旱。
有旨命大士緻雨。
僧伽以瓶水散灑。
即有濃雲自所居而湧大雨傾注。
又明年二月示寂。
壽八十有三。
神采如生。
敕就薦福寺塑身建塔。
即穢氣滿城。
帝炷香祝之。
許送歸淮。
言訖異香郁然。
傾都歎異。
遂奉全身歸泗洲普光王寺建塔。
帝嘗問法雲公萬回曰。
僧伽何如人。
對曰。
觀音大士化身耳。
神化事迹具如蔣穎叔所著傳。
大師自西國來。
唐高宗時至長安洛陽行化。
曆吳楚間手執楊枝混于缁流。
或問。
師何姓。
即答曰。
我姓何。
又問。
師是何國人。
師曰。
我何國人。
尋于泗上欲構伽藍。
因宿州民賀跋氏舍所居。
師曰。
此本為佛宇。
令掘地果得古碑雲。
香積寺。
即齊李龍建所創。
又獲金像。
衆謂然燈如來。
師曰。
普光王佛也。
因以為寺額雲。
乾符中谥證聖大師。
⊙(己酉) 是歲召律師道岸入宮。
為妃主授歸戒。
因留禁中。
别日帝至。
諸師皆辟席。
岸獨逡巡長揖而已。
帝高其量圖形于林光宮。
禦制贊曰。
戒珠皎潔惠流清淨。
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學妙真宗貫通實性。
維持法務綱紀德政。
律藏冀兮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
時以為榮焉。
八月乙卯。
以高宗舊第興聖寺有柹樹天授中枯死至是忽重榮。
因大赦天下。
賜百官封爵。
普度僧尼道士凡數萬。
⊙九月。
诏三藏菩提流志。
于北苑白蓮池甘露亭譯大寶積經。
敕中書陸象先尚書郭元振宰相張說潤文。
經成凡五十九會。
總一百二十卷。
⊙(庚戌) 是年三月。
敕東都留守韋安石。
赍诏起嵩山沙門一行赴阙。
行辭疾不赴。
遁入荊州當陽山。
舊唐史雲。
行姓張氏。
初名遂。
剡國公公瑾之孫。
武功令擅之子。
少聰敏覽觀子史。
嘗詣道士尹崇。
借太玄經讀之。
數日而還。
崇曰。
此經精微吾尋積年尚未曉。
子宜研究無忽也。
行曰。
已究其義。
因出所撰太衍玄圖并義決。
崇覽之大驚。
因與談其淵奧。
退謂人曰。
此後生顔子也。
由此知名于世。
初武三思慕其學行就請結交。
行遁匿辟之。
尋出家遍曆天下訪求異術。
至天台國清寺。
見别院古松數十門有流水。
行立門屏聞僧于庭中布算聲。
而語其徒曰。
今日當有弟子自遠來求吾算法。
已合到門豈無人導引乎。
即除一算曰。
門前水當西流。
弟子亦至矣。
行返顧溪水果已西流。
遂承其言。
遽趨入再拜咨求其法。
彼盡授與之。
遂洞曆象陰陽推步之學。
回入嵩山。
依普寂禅師參決禅門宗旨。
及遁當陽山。
又從律師惠悟學毗尼。
凡經籍一覽畢世不忘。
三月二日冊谥大通。
展飾終之義禮也。
時厥五日。
假安阙塞緩及葬之期懷也。
宸駕臨訣至午橋。
王公悲送至伊水。
羽儀陳設至山龛。
仲秋既望還诏乃下。
帝諾先許冥遂夙心。
大常卿鼓吹導引城門郎監護喪葬。
是日天子出龍門泫金榇。
登高駐跸目盡回輿。
自伊及江扶道哀侯。
旛花百辇香雲千裡。
維十月哉生魄。
明即舊居後岡安神起塔。
國錢嚴飾賜逾百萬。
巨鐘蓋先帝所鑄。
群經乃後皇所錫。
金榜禦題花旛内造。
塔寺尊重遠稱标絕。
初禅師形解東洛相見南荊。
白霧積晦于禅山。
素蓮寄生于坐樹。
則雙林變色泗水逆流。
至人違代同符異感。
百日卒哭也。
在龍華寺設大會八千人度二十七人。
二祥練缟也。
成就西明道場數如前會。
萬回菩薩乞施後宮。
寶衣盈箱珍價敵國。
親舉寵貴侑供巡香。
其廣福博因存沒如此。
日月逾邁榮落相推。
於戲法子永戀宗極。
痛慈舟之遽失。
恨湧塔之遲開。
石城之歎也不孤。
廬山之碑焉可作。
竊比夫子貢之論夫子也。
生于天地。
不知天地之高厚。
飲于河海。
不知河海之廣深。
強名其迹以慰其心。
銘曰。
額珠内隐。
匪指莫效。
心鏡外塵。
匪磨莫照。
海藏安靜。
風識牽樂。
不入度門。
孰探法要。
倬哉禅伯。
獨立天下。
功收密詣。
解卻名假。
詣無所得。
解亦都舍。
月影空如。
現于悟者。
無量善衆。
為父為師。
露清熱惱。
光射昏疑。
冀将住世。
萬壽無期。
奈何過隙。
一朝去之。
嗟我門人。
憂心斷續。
進憶瞻仰。
退思付囑。
盡不離定。
空非滅覺。
念茲在茲。
敢告無學。
時岐王範及征君盧鴻一。
皆勒碑制碣。
舊唐史有傳稱。
沙門被王者禮敬。
古未之有。
(丁未) 改景隆。
⊙神僧萬回入宮。
賜号法雲公。
館于集賢院。
給二美人奉事。
未幾忽求阌鄉河水。
左右倉皇莫能得。
又曰。
第穴堂前地可得也。
既得之。
回飲水畢湛然而逝。
賜号國公。
圖形集賢院。
初回幼能三千裡緻兄書。
朝往暮歸。
因号萬回。
高宗聞其名诏入宮。
度為沙門。
則天在位。
廷之禁中賜錦衣。
令宮人給侍。
莊惠太子始生。
則天抱之示回。
回曰。
此西域樹精。
養之宜兄弟。
及安樂公主怙韋後将謀逆。
回遇之望塵唾曰。
血腥不可近。
未幾安樂果誅。
玄宗在蕃嘗私谒回。
回拊其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
睿宗為相王每将出。
回必告市人曰。
天子來。
少頃而相王至。
其神異類如此。
示寂于長安醴泉裡。
壽七十四矣。
論曰。
法雲公嘗有偈曰。
明暗兩忘開佛眼。
不系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
妙用嘗存無作功。
聖智本來成佛道。
寂光非照自圓通。
熟味厥旨。
蓋大乘了悟之言也。
而法雲特以小乘神異顯化。
至于佛菩薩出世宏正法眼。
必涵光混世未始洩露密機。
直至臨終方有付囑。
然則法雲章章顯異。
抑聖賢之權與。
⊙是年七月庚辰下诏曰。
釋典玄宗理均迹異。
拯人化俗教别功齊。
自今每緣法事聚集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齊行并集。
初太宗以老子為皇宗。
升于釋氏之上。
至則天朝。
複在釋氏之下。
今此已往遂為永式。
令齊班并集雲。
⊙國師惠安卒。
誡其徒曰。
吾氣盡将屍置林中恣野火焚之。
偶神僧萬回至。
與安握手言論。
其徒側聆俱莫之省。
至八日合戶偃身而寂。
春秋一百二十八。
其徒奉命舁屍林中。
果野火至阇維之。
得舍利八十粒。
五粒最巨而紫紅色光焰奪目。
诏留禁中雲。
⊙是歲再诏于阗國三藏實叉難提至。
帝降跸迎勞。
備兩街法儀。
旌幢鼓吹迓之。
載以青象安置薦福寺。
難提風神宏曠儀韻秀整。
善大小乘通華梵語。
⊙(戊申) 泗洲大士僧伽诏入宮供養。
度惠俨惠岸木叉三人為侍者。
帝親書所居寺額曰普光王。
未幾遷止薦福寺。
明年京畿旱。
有旨命大士緻雨。
僧伽以瓶水散灑。
即有濃雲自所居而湧大雨傾注。
又明年二月示寂。
壽八十有三。
神采如生。
敕就薦福寺塑身建塔。
即穢氣滿城。
帝炷香祝之。
許送歸淮。
言訖異香郁然。
傾都歎異。
遂奉全身歸泗洲普光王寺建塔。
帝嘗問法雲公萬回曰。
僧伽何如人。
對曰。
觀音大士化身耳。
神化事迹具如蔣穎叔所著傳。
大師自西國來。
唐高宗時至長安洛陽行化。
曆吳楚間手執楊枝混于缁流。
或問。
師何姓。
即答曰。
我姓何。
又問。
師是何國人。
師曰。
我何國人。
尋于泗上欲構伽藍。
因宿州民賀跋氏舍所居。
師曰。
此本為佛宇。
令掘地果得古碑雲。
香積寺。
即齊李龍建所創。
又獲金像。
衆謂然燈如來。
師曰。
普光王佛也。
因以為寺額雲。
乾符中谥證聖大師。
⊙(己酉) 是歲召律師道岸入宮。
為妃主授歸戒。
因留禁中。
别日帝至。
諸師皆辟席。
岸獨逡巡長揖而已。
帝高其量圖形于林光宮。
禦制贊曰。
戒珠皎潔惠流清淨。
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學妙真宗貫通實性。
維持法務綱紀德政。
律藏冀兮傳芳。
像教因而光盛。
時以為榮焉。
八月乙卯。
以高宗舊第興聖寺有柹樹天授中枯死至是忽重榮。
因大赦天下。
賜百官封爵。
普度僧尼道士凡數萬。
⊙九月。
诏三藏菩提流志。
于北苑白蓮池甘露亭譯大寶積經。
敕中書陸象先尚書郭元振宰相張說潤文。
經成凡五十九會。
總一百二十卷。
⊙(庚戌) 是年三月。
敕東都留守韋安石。
赍诏起嵩山沙門一行赴阙。
行辭疾不赴。
遁入荊州當陽山。
舊唐史雲。
行姓張氏。
初名遂。
剡國公公瑾之孫。
武功令擅之子。
少聰敏覽觀子史。
嘗詣道士尹崇。
借太玄經讀之。
數日而還。
崇曰。
此經精微吾尋積年尚未曉。
子宜研究無忽也。
行曰。
已究其義。
因出所撰太衍玄圖并義決。
崇覽之大驚。
因與談其淵奧。
退謂人曰。
此後生顔子也。
由此知名于世。
初武三思慕其學行就請結交。
行遁匿辟之。
尋出家遍曆天下訪求異術。
至天台國清寺。
見别院古松數十門有流水。
行立門屏聞僧于庭中布算聲。
而語其徒曰。
今日當有弟子自遠來求吾算法。
已合到門豈無人導引乎。
即除一算曰。
門前水當西流。
弟子亦至矣。
行返顧溪水果已西流。
遂承其言。
遽趨入再拜咨求其法。
彼盡授與之。
遂洞曆象陰陽推步之學。
回入嵩山。
依普寂禅師參決禅門宗旨。
及遁當陽山。
又從律師惠悟學毗尼。
凡經籍一覽畢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