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五

關燈
宜先邊境畜府庫養人力。

    以佛教論之。

    則宜救危苦滅諸相崇無為。

    伏惟察臣之言行佛之行。

    務以理為尚。

    無以人廢言。

    疏奏則天大悅。

    禦長生殿召見廷圭。

    賜以金帛。

     ⊙是歲诏賢首法師法藏。

    于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經。

    至華藏世界感大地震動。

    逾時乃息。

    即日召對長生殿。

    問帝網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參合六相總别同異成壞之義。

    藏敷宣有緒玄旨通貫。

    則天驟聞茫然驚異。

    伸請再三。

    藏就指殿隅金師子為曉譬之。

    能所謂一毛頭師子。

    百億毛頭師子。

    則天豁然領解。

    由是集其語。

    目為金師子章。

    初雲華寺俨尊者。

    傳杜順華嚴宗旨。

    藏執侍俨盡傳其教。

    及俨去世藏以巾帻說法。

    于是京城耆德連名抗表乞度為僧。

    凡藏落發受具皆則天特旨。

    又嘗為則天以十圓鏡置八隅上下。

    皆使相向中安佛像然燭照之。

    則鏡鏡現像互相攝入。

    及觀之者交羅齊現。

    以表刹海十界普容無盡之旨。

    藏沒清涼國師澄觀宗其教。

    天下學者宗之。

    目為一念圓融具德宗。

    謂之賢首教。

     (壬寅) ○初試武舉。

     ⊙是年則天鑄像之費将具。

    納言李峤上疏谏曰。

    臣聞。

    佛法慈愍菩薩護持。

    唯志利益群生非假修崇土木。

    伏聞。

    造像稅非戶口錢出僧尼。

    非假州縣祗承不能濟辦。

    且天下編戶貧弱者衆。

    或傭力客作以濟糇糧。

    或賣田貼舍以供王役。

    今造像錢數已有一十七萬缗。

    若以散施廣濟貧窮。

    人與一千尚濟一十七萬戶。

    拯饑寒之弊。

    省勞役之勤。

    順諸佛慈悲之心。

    廣人主停毒之意。

    則人神胥悅功德無量。

    則天不納。

    是冬像成。

    率百僚禮祀。

     ⊙(乙巳) 中宗改神龍(高宗第七子。

    母曰則天皇後。

    納狄仁傑谏。

    正月張柬之桓彥範等五王。

    以兵誅奸臣而迎帝即位。

    遷則天于上陽宮。

    冬崩。

    二月複國号曰唐○老君為玄元皇帝。

    景隆四年韋後安樂公主。

    于餅中進毒上崩。

    壽五十五。

    奉相王旦即位) ⊙正月流房融于高州。

    夏四月融。

    于廣州遇梵僧般刺密谛赍楞嚴梵夾至。

    刺史請就制止道場宣譯。

    融筆授。

    及譯經十卷畢。

    般刺複攜梵本歸于天竺。

     ⊙是月中宗降禦劄。

    召曹溪六祖惠能入京。

    其辭曰。

    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萬機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并推讓雲。

    南方有能禅師。

    密授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以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

    京城禅德皆雲。

    欲得會道當須坐禅集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脫者。

    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

    道由心悟。

    豈在坐耶。

    經雲。

    若見如來若坐若卧。

    是行邪道。

    何則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

    是如來清淨禅。

    諸法空寂。

    是如來清淨坐。

    究竟無證。

    豈況坐耶。

    簡曰。

    弟子回朝主上必問。

    願師慈悲指示心要令得見性明道。

    祖曰。

    道無明暗。

    明暗是代謝之義。

    明明無盡亦是有盡。

    簡曰。

    明喻智慧。

    暗況煩惱。

    學道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煩惱。

    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

    若以智慧照煩惱者。

    此是二乘小兒羊車等機。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

    何謂大乘見解。

    師曰。

    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

    在聖賢而不增。

    住煩惱而不亂。

    居禅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

    不在中間及其内外。

    不生不滅。

    性相如如常住不遷。

    名之曰道。

    簡曰。

    師說不生不滅。

    何異外道。

    師曰。

    外道将滅止生以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無生。

    我說本自不生今亦無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住妙用恒沙。

    簡禮辭歸阙。

    表上師語。

    帝咨美久之。

    尋遣使賜袈裟瓶缽等。

    谕天子向慕之意。

     ⊙(丙午) 大通禅師神秀入寂。

    中書令張說制碑曰。

    撰夫總四大者成乎身矣。

    立萬始者主乎心矣。

    身是虛哉。

    即身見空始同妙用。

    心非實也。

    觀心若幻乃等真如。

    名數入焉妙本乖。

    言說出焉真宗隐。

    故如來有意傳要道力持至德。

    萬劫而遙付法印。

    一念而頓授佛身。

    誰其弘之。

    實大通禅師其人也。

    禅師尊稱大通。

    諱神秀。

    本姓李。

    陳留尉氏人也。

    心洞九流懸解先覺身長八尺秀眉大耳。

    應王霸之像。

    合聖賢之度。

    少為書生遊問江表。

    老莊玄旨書易大義。

    三乘經論四分律儀。

    說通訓诂音參吳晉。

    爛乎如襲孔翠。

    玲然如振金玉。

    既獨鑒潛發多聞旁施。

    逮知天命之年。

    自拔人間之世。

    企聞蕲州有忍禅師。

    禅門之法胤也。

    自菩提達磨天竺東來。

    以法傳惠可。

    可傳僧璨。

    璨傳道信。

    信傳弘忍。

    繼明重迹相承五光。

    乃不遠遐阻翻飛谒詣。

    虛受與沃心懸會。

    高悟與真乘同轍。

    縷指忘識湛見本心。

    住寂滅境行無是處。

    有師而成。

    即燃燈佛所。

    無依而說是空王法門。

    服勤六年不舍晝夜。

    大師歎曰。

    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命之洗足引之并座。

    于是涕辭而去。

    退藏于密。

    儀鳳中始隸玉泉。

    名在僧錄。

    寺東七裡地坦山雄。

    目之曰。

    此正楞伽孤峰度門蘭若。

    蔭松藉草吾将老焉。

    雲從龍風從虎。

    大道出賢人。

    睹岐陽之地就去成都。

    華陰之山學來如市。

    未雲多也。

    後進得以拂三有超四禅。

    升堂七十。

    味道三千。

    不是過也。

    爾其開法大略。

    則忘念以息想。

    極力以攝心。

    其入也品均凡聖。

    其到也行無前後。

    趣定之前萬緣盡閉。

    發慧之後一切皆如。

    特奉楞伽遞為心要。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

    久視年中禅師春秋高矣。

    诏請而來。

    趺坐觐君肩輿上殿。

    屈萬乘而稽首。

    灑九重而宴居。

    傳聖道者不北面。

    有盛德者無臣禮。

    遂稱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仰佛日之再中。

    慶優昙之一現。

    然處都邑婉其秘旨。

    每帝王分座後妃臨席。

    鴛鹭四匝龍象三繞。

    時熾炭待礦。

    故對默而心降。

    時診饑投味。

    故告約而義領。

    一雨普沾于衆緣。

    萬籁各吹于本分。

    非夫安住無畏應變無方者。

    孰能至爾乎聖敬日崇朝恩代積。

    當陽初會之所置寺曰度門。

    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報恩。

    轼闾名鄉表德非拟。

    局厭諠辇長懷虛壑。

    累乞還山既聽中駐。

    久矣衰憊無他患苦。

    魄散神全形遺力謝。

    神龍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夜中顧命趺坐泊如化域。

    禅師武德八年受具于天宮寺。

    至是年丙午複終于此寺。

    蓋僧臘八十矣。

    生于隋末百有餘歲。

    未嘗自言。

    故人莫審其數也。

    三界火心四部冰背。

    榱崩梁壞雷動雨泣。

    凡諸寶身生是金口。

    故其喪也如執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