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五

關燈
元元年。

    天後表請。

    父在為母三年。

    下诏依行。

    至今垂拱始編入格。

     ⊙(丙戌) 歸政于帝。

    帝固辭。

    後乃臨朝○始建明堂。

    貞觀五年欲建明堂。

    敕孔穎達等十人定議制度。

    不成乃止。

    天皇永徽三年。

    宣問無式樣。

    群儒執議不定又止。

    幹封至三年。

    下诏又令群儒取議。

    複不克定而止焉。

    天後垂拱二年。

    又取議群儒創制。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功畢。

    其制凡高二百九十四尺。

    東西南北各三百尺。

    而有三層。

    下設四方。

    中十二辰。

    上設二十四氣。

    鑄鐵為槽。

    二十四步為辟雍之水。

    造舟為梁以通道路。

    與前代制度有别。

    夏曰世室。

    殷曰垂屋。

    周曰明堂也。

     ⊙是年有慶山始出。

    唐五行志曰。

    垂拱二年九月。

    雍州新豐縣有大風雷電震吼湧出一山。

    高二十丈。

    有池周三百畝。

    池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

    天後以為休應。

    故名曰慶山。

     (己醜) 改永昌。

     (庚寅) 改天授○二月辛酉。

    後策貢士于洛城殿。

    殿試始此○九月改元建國。

    号曰周。

    至朔同日用周正。

     (壬辰) 改如意。

    又改長壽。

     (甲午) 改延載。

     (乙未) 改證聖。

    九月又改。

    天冊萬歲。

     ⊙是歲則天加号天冊金輪聖神皇帝。

    作七寶。

    複聞于阗國梵本華嚴大經。

    即遣使奉玉帛往求之。

    并請彼國善梵學者一人。

    随經以來。

    于是于阗主以實叉難提(此雲喜學)妙華嚴宗旨遣赴命。

    則天見之大悅。

    诏入大遍空寺。

    同三藏菩提流志法師神測玄景複禮等翻譯華嚴。

    則天時幸其寺。

    親施供馔焉。

    至聖曆二年十月八日功畢。

    成八十卷。

     ⊙天冊萬歲元年。

    诏沙彌康法藏于太原寺。

    開示華嚴宗旨。

    方緒經題感白光昱然自口而出。

    須臾成蓋。

    停空久之。

    萬衆歡呼歎異。

    都講僧恒奏其事。

    則天悅。

    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藏授滿分戒。

    賜号賢首。

    诏入大遍空寺參譯經。

     ⊙是歲诏嵩嶽惠安禅師。

    入禁中問道。

    與神秀禅師同被欽重。

    則天嘗問安甲子幾何。

    對曰不記。

    曰何以不記。

    安曰。

    生死之身有若循環。

    環無起盡焉用記為。

    況識心流注無有間斷。

    見漚起者乃妄想耳。

    從初識至動相滅時。

    亦隻如此。

    何年月而可記乎。

    則天歎美久之。

    時安春秋百餘。

    而天下之人稱為老安國師。

     (丙申) 改萬歲登封。

    又改通天萬歲。

     (丁酉) 改神功。

     (戊戌) 改聖曆。

    迎中宗于房陵。

    立為太子。

    姚玄崇相。

     ⊙五月戊辰。

    淨義三藏自西域還。

    獲梵本經論四百餘部。

    及金剛座真容舍利三百餘粒則天降跸上東門迎勞。

    安置佛授記寺。

    未幾诏入大遍空寺。

    同實叉難提等譯經證義。

    明年十月新華嚴經成。

    實叉難提等奉表奏上。

    則天親制序引。

    禦太極殿宣示百官。

    其護法弘通無出天後之德矣。

    法師姓張。

    齊州範陽人。

    家世圭璋。

    十五有西行志。

    三十七歲方遂雅懷。

    是年乃旋也。

     (己亥) 天後重眉八字○慶山佛現。

    敕建寺宇○李白生。

     (庚子) 改久視○十月複夏正。

     ⊙诏斂天下僧錢。

    日一文聚作大像于白馬阪。

    宰相狄仁傑上疏谏曰。

    為政之本必先人事。

    陛下矜念群生迷謬弱喪無歸。

    欲令像法兼行睹相生善。

    然今之伽藍制過宮室。

    窮奢極壯刻繪盡功。

    寶技殚于綴嚴。

    瑰材極于輪奂。

    工不役鬼。

    物不天來。

    既皆出于民。

    将何以堪之。

    且生之有時。

    用之無度。

    編戶所奉常若不充。

    痛切肌膚不辭捶楚。

    遊僧一說矯陳禍福。

    剪發解衣仍漸其少。

    亦有離間骨肉事均路人。

    身自納妻謂無彼我。

    皆托佛法挂誤愚人。

    裡陌動有經坊。

    阛阓尤多精舍。

    化誘諄切倍于官征。

    法事供需嚴逾制敕。

    膏腴物業水硙莊園。

    富有其多不知厭斁。

    逃丁辟罪骈集法門。

    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

    浮食者衆又劫人财。

    臣每念之實切悲痛。

    昔梁武簡文舍施無算。

    及三維浪沸五嶺煙騰。

    列刹盈衢莫救危亡之禍。

    缁衣蔽路。

    豈有勤主之功。

    況北風塵屢擾征役稍繁。

    遽興此務力所未堪。

    伏惟功德無量。

    何必興建大像以勞費為名乎。

    雖斂僧錢百未及一。

    尊容既廣不可露居。

    覆以百層尚憂未遍。

    臣今兼采衆議。

    鹹以為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

    普濟群品是其用心。

    豈以勞人而存虛飾哉。

    疏奏。

    則天不納。

     論曰。

    法師支遁曰。

    沙門之于世也。

    猶虛舟之寄大壑耳。

    其來不以事退亦乘閑。

    四海之内竟自無宅。

    邦亂則振錫孤遊。

    道洽則忻然共萃。

    蓋謂吾徒于天下固無事人也。

    至末法敗道之徒苟安衣食者。

    于狄梁公之論。

    殆不可得而諱焉。

    嗚呼是豈真沙門者所為哉。

    疏謂如來設教以普濟群品為心。

    讵以勞人而存虛飾。

    此不獨匡則天之失。

    抑有以輔吾佛之正教也。

    與夫後世泛然排佛老以苟名者雲泥矣。

     (辛醜) 改大足。

    又改長安。

     則天将建大像。

    禦史張廷圭複上疏谏曰。

    夫佛者以覺知為義。

    因心而成。

    不可以諸相見也。

    經雲。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此真如之果。

    不可以外求也。

    陛下信心歸依發弘誓願。

    壯其塔廟廣其尊容。

    已遍于天下久矣。

    蓋有為住相布施。

    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何以知之。

    經雲。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甚多。

    不如有人于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如佛所說。

    則陛下傾四海之财。

    竭萬夫之力。

    窮山之木以為塔寺。

    極冶之金以為尊像。

    勞則多矣。

    費則甚矣。

    其所獲福乃不若禅房之匹夫。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着。

    蓋有為之法不足高也。

    況此營建事因土木。

    或開發盤礴峻築基階。

    或塞穴洞通轉采斫。

    碾壓蟲螘動盈巨億。

    豈佛标坐夏之義。

    憫蠢動而不忍害其生乎。

    又役鬼不可。

    惟人是營。

    通計工匠率多貧寠。

    朝歐莫役勞筋苦骨。

    箪食飄飲晨炊星飯。

    饑渴所緻疾疹交集。

    豈佛标徒行之義愍畜産而不忍苦其力乎。

    又營築之役僧尼是稅。

    雖展轉乞丐窮乏尤多。

    州縣征輸星火逼迫。

    或謀計靡所。

    或粥賣以充。

    怨聲載路和氣不洽。

    豈佛标喜舍之義愍愚蒙而不忍奪其産乎。

    且邊朔未甯軍裝日急。

    天下虛竭海内勞弊。

    伏惟陛下慎之重之。

    思菩薩之行。

    為利益一切衆生。

    應如是布施。

    則其福德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不可思量矣。

    何必勤于住相雕蒼生之業崇不急之務哉。

    臣以時政言之。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