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萬二百四
關燈
小
中
大
至今浙右之賦有輕者,因公言而用舊籍者也。
明年,上遣使采訪吳越官吏治狀,公居最,以名聞。
遷左贊善大夫,知饒州。
其事見公文集《題國清寺詩序》。
改殿中丞,歸朝為監察禦史,知乾州。
祝夫人蓋老,治家益嚴。
公與陳國夫人事之,益盡孝道。
辯色即往問安,因侍側食焉而後敢退。
蓋嘗新其室,牆圬未堅,問安未退,或倚以立,至隐之成迹而不自知。
至是從京師走乾州,道遠非祝夫人所便,辭乞下遷,改監汝州稻田務。
雍熙二年,諸王出閣,以左拾遺召公,兼冀王府記室參軍。
太宗皇帝延見勞問,賜襲衣銀帶鞍勒馬,遷考功員外郎。
端拱中,诏王府官各獻所著文章。
上讀累日,謂近臣曰:才則吾自見矣。
行孰優乎?有以公對,上喜曰:卿之言,朕意之所屬也。
遂以本官知制诰。
冀王入見,頓首再拜願留。
上曰:朕不以愛子而妨用賢也。
卒不許。
是時宋興四十餘年,中外幾平,文學侍從言語政事之臣,輻湊上前。
至論德行,必以公為稱首。
淳化二年冬,上欲召公為翰林學士,而執政欲用張洎。
因對,言洎之文學久次不在畢某下。
上曰:劇知洎文學資任不下畢某,弟以洎之德行,不及畢某耳。
執政乃退,公遂為學士。
明年,與蘇易簡同知貢舉,拜主客郎中,學士如故。
以疾辭職,授右谏議大夫知穎州。
會歲大饑,公發倉廪以赈濟。
且上言州界民轉徙逃去者甚衆,由訴失時,無以為賦租,故逃。
乞不問有狀無狀,複額經撿未經撿,一切賜當年田租,以安流亡。
書奏不報,而公被召。
乃以狀上中書,力言之。
上始诏有司從公請,公雖去而所活與安存蓋千萬數。
奏疏與上中書狀及三司牒見存。
真宗皇帝将為皇太子,先以壽王尹京,公由谏議大夫為開封府判官。
及置東宮官屬,诏兼太子右庶子,遷給事中。
其出入輔道,咨訪謀畫,從容與皇太子議論,陰為天下之賜者甚衆。
而慎重周密,世莫得而聞也。
真宗皇帝即位,遂授尚書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權知開封府。
公自為他官時,以嚴正稱。
及為京尹,上亦知人以嚴正憚公,故宮府常從為庭職授外任者,必遣至公所,戒敕而後使行。
會有貴人以攀附居近職,放恣不法,民家子既定婚,辄強買之。
公請對,具言放恣無狀,卒得民家子還其父母,使成婚。
公之請對也,事連翰林學士王禹,故其人日夜訴公禹于上前。
久之,公罷開封府,以禮部侍郎,複入翰林為學士。
請出,遂以尚書兵部侍郎知潞州,而禹亦罷職知黃州。
歲滿,召入為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
契丹謀入寇,上以禦劄诏百官言事。
時中外久安,承太祖太宗休養生息之後,府庫庾充實,财賦贍足,雖有邊難,而興造建設恩賜如平日。
公預以為憂,乃言五事應诏,四事論遣将用兵使命轉饷,一事指言财用。
大略以國家谷帛金錢儲峙遍于天下,觀之平日,常若有餘。
軍旅既興,則虞不足。
蓋俄頃之費,或至萬金。
半夜傳餐,即須千數。
散亡抄掠,尚未敢論。
臣若不極言其理,則兵未罷而财先匮,何以枝梧。
乞申嚴有司,唯英雄材武籌策之人,或陷陣摧堅執俘折馘,與夫瘡殘死事,有功朝廷,并厚其祿廪,豐以貨财,府庫倉,無所愛惜。
其如貴近恩澤,僧佛施利,伎巧麋蠹,土木修營,左右無厭之求,後宮靡曼之費,願一切罷去,以贍軍須。
非唯事之當然,因可得人之死力。
書奏,上納用之。
公善談論,美風采,疏眉隆準,望之如冠王。
常寫九經子史,字皆方寸,手自仇校,日以為常,無複出處之慮。
而耆年厚德,上益尊禮之。
會李沆卒,中書無宰相,上欲用公為相,乃先以公為吏部侍郎參知政事。
公入謝,上曰:未也,行以卿為相矣。
頓首辭謝。
上曰:朕倚卿為相,豈特今日。
然國家多事,誰可與卿并為相者?公複頓首辭謝,因曰:宰相者,非可以假人也。
必有宰相之器,然後可以寄宰相之事。
如臣驽朽,豈足勝任。
寇準兼資忠義,臨事不惑,此宰相器也。
上曰:準固朕意所在,而人言其性剛使氣難用,奈何?公曰:準嘗自任以重,使尚氣節,不為流俗所悅,或緻人言。
然方今中國之民,蒙陛下聖德,耕桑戮力,安樂無事。
而西北攙槍,獨未有甯歲。
如準器識,朝臣無出其上。
通達善謀,能決大事,此正宜用準之秋也。
臣竊以謂無難者。
上曰:雖然,當籍卿宿德以鎮之。
不三旬,公遂以本官平章事,寇準亦同日為相。
而公監修國史,位居準上,蓋上意也。
契丹益犯邊,北州大略皆警。
公既與萊公為相,始議請上幸澶淵親征,時景德元年九月也。
而萊公欲遂治兵請行,公議猶有所待,與萊公不同。
上一日禦便殿,公與萊公議于上前曰:累得邊奏,契丹已謀南侵。
國家重兵,多在河北。
若不深策其事,則邊防之患,蓋未息也。
公曰:陛下已命将出師,委任責成。
議戎辂親行,駐骅澶淵,以見武節。
然澶州郛郭非廣,難久聚大兵。
設或輕動,則反失機會。
時巡早晚,當俟中冬。
萊公曰:大兵在外,故須陛下親行。
澶淵車駕之發,不宜緩也。
上乃诏二府,具所議以狀聞,率用公議。
其後契丹統軍順國王撻覽引兵壓境,從騎掠威虜順安,攻北平寨,侵保州,遂合勢以攻定武。
所至為官軍擊卻,乃益引兵東駐陽城。
初,鹹平六年,雲州觀察使王繼忠戰陷虜中,至是自契丹附奏,請議通和。
大臣皆莫能任其虛實,正令莫州石普以書答之。
上令石普,以書答繼忠,見王沂公筆錄。
而公獨以為可信,力贊上羁縻不絕,漸許其通和。
上曰:自古獯鬻為中原強敵,非懷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則犷悍之性,讵能柔服。
今繼忠之奏雖至,而虜情不可測也,何以任之?公對曰:陛下以至仁撫天下,德冠古今。
臣嘗聞契丹歸款之人,皆言其國聚謀,以陛下精于求理,軍國雄富,常慮一旦舉兵,遠複燕境。
今既來寇封略,銳氣屢挫,雖欲罷去,且恥于無名。
故茲勤請,諒非妄也。
繼忠之奏,臣請任之。
上于是始以手诏賜繼忠,許議通和。
而契丹之衆,遂犯王超大軍。
超等按兵不動,乃引兵攻瀛州甚急,瀛州拒之不得入。
欲棄虛抵貝冀天雄,兵猶二十萬。
當是時,已诏随駕諸軍赴澶州,用雍王元份為留守。
而朝論洶洶不定。
公與萊公請對,力陳于上前
明年,上遣使采訪吳越官吏治狀,公居最,以名聞。
遷左贊善大夫,知饒州。
其事見公文集《題國清寺詩序》。
改殿中丞,歸朝為監察禦史,知乾州。
祝夫人蓋老,治家益嚴。
公與陳國夫人事之,益盡孝道。
辯色即往問安,因侍側食焉而後敢退。
蓋嘗新其室,牆圬未堅,問安未退,或倚以立,至隐之成迹而不自知。
至是從京師走乾州,道遠非祝夫人所便,辭乞下遷,改監汝州稻田務。
雍熙二年,諸王出閣,以左拾遺召公,兼冀王府記室參軍。
太宗皇帝延見勞問,賜襲衣銀帶鞍勒馬,遷考功員外郎。
端拱中,诏王府官各獻所著文章。
上讀累日,謂近臣曰:才則吾自見矣。
行孰優乎?有以公對,上喜曰:卿之言,朕意之所屬也。
遂以本官知制诰。
冀王入見,頓首再拜願留。
上曰:朕不以愛子而妨用賢也。
卒不許。
是時宋興四十餘年,中外幾平,文學侍從言語政事之臣,輻湊上前。
至論德行,必以公為稱首。
淳化二年冬,上欲召公為翰林學士,而執政欲用張洎。
因對,言洎之文學久次不在畢某下。
上曰:劇知洎文學資任不下畢某,弟以洎之德行,不及畢某耳。
執政乃退,公遂為學士。
明年,與蘇易簡同知貢舉,拜主客郎中,學士如故。
以疾辭職,授右谏議大夫知穎州。
會歲大饑,公發倉廪以赈濟。
且上言州界民轉徙逃去者甚衆,由訴失時,無以為賦租,故逃。
乞不問有狀無狀,複額經撿未經撿,一切賜當年田租,以安流亡。
書奏不報,而公被召。
乃以狀上中書,力言之。
上始诏有司從公請,公雖去而所活與安存蓋千萬數。
奏疏與上中書狀及三司牒見存。
真宗皇帝将為皇太子,先以壽王尹京,公由谏議大夫為開封府判官。
及置東宮官屬,诏兼太子右庶子,遷給事中。
其出入輔道,咨訪謀畫,從容與皇太子議論,陰為天下之賜者甚衆。
而慎重周密,世莫得而聞也。
真宗皇帝即位,遂授尚書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權知開封府。
公自為他官時,以嚴正稱。
及為京尹,上亦知人以嚴正憚公,故宮府常從為庭職授外任者,必遣至公所,戒敕而後使行。
會有貴人以攀附居近職,放恣不法,民家子既定婚,辄強買之。
公請對,具言放恣無狀,卒得民家子還其父母,使成婚。
公之請對也,事連翰林學士王禹,故其人日夜訴公禹于上前。
久之,公罷開封府,以禮部侍郎,複入翰林為學士。
請出,遂以尚書兵部侍郎知潞州,而禹亦罷職知黃州。
歲滿,召入為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
契丹謀入寇,上以禦劄诏百官言事。
時中外久安,承太祖太宗休養生息之後,府庫庾充實,财賦贍足,雖有邊難,而興造建設恩賜如平日。
公預以為憂,乃言五事應诏,四事論遣将用兵使命轉饷,一事指言财用。
大略以國家谷帛金錢儲峙遍于天下,觀之平日,常若有餘。
軍旅既興,則虞不足。
蓋俄頃之費,或至萬金。
半夜傳餐,即須千數。
散亡抄掠,尚未敢論。
臣若不極言其理,則兵未罷而财先匮,何以枝梧。
乞申嚴有司,唯英雄材武籌策之人,或陷陣摧堅執俘折馘,與夫瘡殘死事,有功朝廷,并厚其祿廪,豐以貨财,府庫倉,無所愛惜。
其如貴近恩澤,僧佛施利,伎巧麋蠹,土木修營,左右無厭之求,後宮靡曼之費,願一切罷去,以贍軍須。
非唯事之當然,因可得人之死力。
書奏,上納用之。
公善談論,美風采,疏眉隆準,望之如冠王。
常寫九經子史,字皆方寸,手自仇校,日以為常,無複出處之慮。
而耆年厚德,上益尊禮之。
會李沆卒,中書無宰相,上欲用公為相,乃先以公為吏部侍郎參知政事。
公入謝,上曰:未也,行以卿為相矣。
頓首辭謝。
上曰:朕倚卿為相,豈特今日。
然國家多事,誰可與卿并為相者?公複頓首辭謝,因曰:宰相者,非可以假人也。
必有宰相之器,然後可以寄宰相之事。
如臣驽朽,豈足勝任。
寇準兼資忠義,臨事不惑,此宰相器也。
上曰:準固朕意所在,而人言其性剛使氣難用,奈何?公曰:準嘗自任以重,使尚氣節,不為流俗所悅,或緻人言。
然方今中國之民,蒙陛下聖德,耕桑戮力,安樂無事。
而西北攙槍,獨未有甯歲。
如準器識,朝臣無出其上。
通達善謀,能決大事,此正宜用準之秋也。
臣竊以謂無難者。
上曰:雖然,當籍卿宿德以鎮之。
不三旬,公遂以本官平章事,寇準亦同日為相。
而公監修國史,位居準上,蓋上意也。
契丹益犯邊,北州大略皆警。
公既與萊公為相,始議請上幸澶淵親征,時景德元年九月也。
而萊公欲遂治兵請行,公議猶有所待,與萊公不同。
上一日禦便殿,公與萊公議于上前曰:累得邊奏,契丹已謀南侵。
國家重兵,多在河北。
若不深策其事,則邊防之患,蓋未息也。
公曰:陛下已命将出師,委任責成。
議戎辂親行,駐骅澶淵,以見武節。
然澶州郛郭非廣,難久聚大兵。
設或輕動,則反失機會。
時巡早晚,當俟中冬。
萊公曰:大兵在外,故須陛下親行。
澶淵車駕之發,不宜緩也。
上乃诏二府,具所議以狀聞,率用公議。
其後契丹統軍順國王撻覽引兵壓境,從騎掠威虜順安,攻北平寨,侵保州,遂合勢以攻定武。
所至為官軍擊卻,乃益引兵東駐陽城。
初,鹹平六年,雲州觀察使王繼忠戰陷虜中,至是自契丹附奏,請議通和。
大臣皆莫能任其虛實,正令莫州石普以書答之。
上令石普,以書答繼忠,見王沂公筆錄。
而公獨以為可信,力贊上羁縻不絕,漸許其通和。
上曰:自古獯鬻為中原強敵,非懷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則犷悍之性,讵能柔服。
今繼忠之奏雖至,而虜情不可測也,何以任之?公對曰:陛下以至仁撫天下,德冠古今。
臣嘗聞契丹歸款之人,皆言其國聚謀,以陛下精于求理,軍國雄富,常慮一旦舉兵,遠複燕境。
今既來寇封略,銳氣屢挫,雖欲罷去,且恥于無名。
故茲勤請,諒非妄也。
繼忠之奏,臣請任之。
上于是始以手诏賜繼忠,許議通和。
而契丹之衆,遂犯王超大軍。
超等按兵不動,乃引兵攻瀛州甚急,瀛州拒之不得入。
欲棄虛抵貝冀天雄,兵猶二十萬。
當是時,已诏随駕諸軍赴澶州,用雍王元份為留守。
而朝論洶洶不定。
公與萊公請對,力陳于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