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萬二百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安清慎如古人,在位聞之感歎。
仕至輔相,而四方無田園居第,沒未終喪,家用已屈,真不負陛下所知。
然使其家假貸為生,宜有以周之者。
竊謂當出上恩,非臣敢為私惠。
真宗感歎,賜白金五千兩。
子世長至衛尉卿,慶長至太府卿。
孫從善光祿少卿,從古駕部郎中,從厚從誨檢校水部員外郎,從簡博羅令,從道殿中丞,從範山南西道節度推官,從益太常寺太祝,從周朝散郎知洋州。
曾孫仲達、仲偃,仕至郡守;仲衍、仲遊、仲愈。
【劉忠肅公集】《畢文簡神道碑》:故丞相文簡畢公,既以景德三年,葬鄭州官城馬亭鄉盧村之原,而隧道之碑未果立。
後八十餘年,公諸曾孫從周仲達等,乃相與經治紀刻,而使仲遊抵書,叙其故,以銘見屬。
某視公之時,良已遠。
然考其事迹,有門生故吏之狀,幽宮之銘,太常有議,國史有傳,家有譜集。
又雜見于他書傳記,與夫章章在士大夫者,類非一事,參驗可信,皆合不誣。
于是獨掇大要而論次之。
維畢氏出于姬姓,周文王之子高,封國于畢,後以為氏。
後漢兖州别駕谌之,五世孫曰衆慶,為宋兖州中正。
又五世曰憬,仕唐至計州刺史。
景二子,構為戶部尚書,谥景公。
栩為豐王府司馬,相曾孫纟贊,相懿宗。
構五世孫稹,為振武天德營田判官。
稹生宗昱,是為公之曾王父,為代州雲中令。
王父球,本州别駕。
皇考義琳,澶州觀城令。
及公貴,褒贈雲中而下三世,為太子太保,太傅,太師,追封曾祖妣吳氏鄧國,祖妣史氏韓國,妣藥氏代國,祝氏鄭國,并太夫人。
上世始居雲中,太師既終,祝夫人謂公曰:學必求良師友,乃相與如宋,又如鄭。
得楊丕劉錫楊璞,使公與遊而蔔居焉,今為鄭州人。
公諱士安,字仁叟,以學行為名進士。
乾德四年,王晉公知貢舉,第公甲科,辟甯慕府。
開寶三年,為濟州推官。
太祖皇帝召對,廷授兖州管内觀察推官。
太平興國初,改大理寺丞,領三門發運事。
吳越錢入朝,選知台州。
既至言錢氏上圖籍,有司皆張侈賦數,今湖海新民,始得天子命吏,宜有安輯。
且州縣文書具在,願一用舊籍,以示惠澤。
诏從之。
明年,以治最,遷太子右贊善大夫,徙饒州,改殿中丞,歸朝為監察禦史,知乾州,以便親,改監汝州稻田務。
雍熙中,諸王出閣,召為左拾遺冀王府記室參軍。
太宗皇帝延見,勞問蕃錫,遷尚書考功員外郎。
端拱中,诏王府官各上所為文。
帝問近臣曰:文吾既知之,其行熟優?皆以公對。
帝喜曰:是也。
以本官知制诰。
淳化二年,召為翰林學士。
大臣以張洎言。
帝曰:洎視畢某,詞藝踐曆固不減,但履行遠在下。
遂為學士。
于時宋興四十年,中外幾平。
文學政事言語侍從之臣,輻湊朝廷。
至論德行,則常以公為稱首。
明年知貢舉,轉主客郎中。
以疾請外,改谏議大夫,知穎州。
真宗皇帝以壽王尹開封也,召充府判官。
為皇太子,以兼右庶子遷給事中。
及帝踐祚,即日拜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以嚴正稱。
凡宮府常從授庭職而補外任者,必遣至公所,受戒饬。
時近臣有怙勢為不法,強買民家定婚子者。
公請對白其橫,奪還之。
而公亦以禮部侍郎罷府,還為翰林學士。
遂請外,進兵部知潞州。
滿歲,召為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
時契丹謀入寇,公首疏五事應诏,陳選将饷兵理财之策甚備,帝多納用。
于是中書阙宰相,乃進公吏部侍郎,參知政事。
入謝,帝曰:未也,行且相卿。
公頓首辭謝,帝曰:朕倚卿以輔相,豈特今日。
然方多事,求與卿同進者誰其可?公複頓首謝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
臣驽朽,實不足以勝任。
而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
帝曰:聞其剛使氣。
對曰:準資方正,慷慨有大節,忘身徇國,秉道疾邪。
此其素所蓄積,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為流俗所喜。
今天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安佚,而西北跳梁,為邊境患。
正若準者,所宜用也。
帝曰:然,當藉卿宿德鎮之。
不閱月,拜公本官平章事。
寇公實并命,而以公監修國史,位在上。
既而契丹益犯邊,北州皆警。
二公始合議,請帝幸澶淵,時景德元年九月也。
虜統軍順國王撻覽,引兵分掠威虜順安北平,侵保州,攻定武,數為官軍所卻。
益東駐陽城澱,遂攻高陽。
不得逞,轉窺具冀天雄,兵号二十萬。
帝坐便殿,問策安出。
公與寇公條所以禦備狀,且言澶淵之行,當在仲冬。
寇公謂當亟往,不可緩。
卒用公議。
初,鹹平六年,雲州觀察使王繼忠戰陷虜中,至是為虜人奏請議和。
大臣莫敢如何其事,獨公以為可信。
乃贊帝當羁縻不絕,漸許其成。
帝謂虜悍如此,恐不可保。
公曰:臣嘗得虜降人言,虜雖深入屢挫,不甚得志。
陰欲引去,而恥無名。
且彼甯不畏人乘虛覆其穴?此請殆不妄。
繼忠之奏,臣請任之。
帝喜,乃手诏繼忠,許其請和。
時已诏巡幸,而議者猶哄哄。
二三大臣,有進金陵及成都圖者。
公亟同寇公請對,力陳其故,堅定前計。
帝乃幸澶淵,軍數十萬。
虜大震,然猖狂乘衆,猶掠德清。
至澶淵北鄙,會官軍伏弩發,射撻覽死,衆潰遁去。
而曹利用使還,亦具得虜要領,與其使者姚東之俱來,講和之計遂定。
嗚呼!朝廷唯無大事也,事一動,利害系其中,失而人蔽所見。
甲曰如此,乙曰如彼。
方是時,非沈畿達識以定其是,真忠大器以任其決。
一反首為全軀保妻子計,則成敗之機,亦曰殆哉。
觀景德之事,所以威靈抗于上,和好成于下者,公本精于策畫,排紛決疑,力引寇公故也。
初帝嚴兵将行,太白晝見,流星出上台,北貫鬥魁。
或言兵未宜北,或言大臣應之,公适卧疾,移書寇公曰:屢請舁疾從行,而手诏固不許。
今大計已定,唯在君勉之。
某将以身當星變而就國事,所願也。
已而少間,追至澶淵,見于行在。
及從還兵罷,乃按邊要,選良守将易置之。
雄州以李允則,定州馬知節,鎮州孫全照,保州楊延昭。
他所擇用,各得其任。
令塞上得境外牛馬類者,悉還之,以示信。
遂通互市,除鐵禁,招流亡,廣儲蓄。
未幾,夏州趙德明亦款塞内附。
二方既定,中外略安。
量時制法,須第施行。
如榷酤毋得增額,平反已
仕至輔相,而四方無田園居第,沒未終喪,家用已屈,真不負陛下所知。
然使其家假貸為生,宜有以周之者。
竊謂當出上恩,非臣敢為私惠。
真宗感歎,賜白金五千兩。
子世長至衛尉卿,慶長至太府卿。
孫從善光祿少卿,從古駕部郎中,從厚從誨檢校水部員外郎,從簡博羅令,從道殿中丞,從範山南西道節度推官,從益太常寺太祝,從周朝散郎知洋州。
曾孫仲達、仲偃,仕至郡守;仲衍、仲遊、仲愈。
【劉忠肅公集】《畢文簡神道碑》:故丞相文簡畢公,既以景德三年,葬鄭州官城馬亭鄉盧村之原,而隧道之碑未果立。
後八十餘年,公諸曾孫從周仲達等,乃相與經治紀刻,而使仲遊抵書,叙其故,以銘見屬。
某視公之時,良已遠。
然考其事迹,有門生故吏之狀,幽宮之銘,太常有議,國史有傳,家有譜集。
又雜見于他書傳記,與夫章章在士大夫者,類非一事,參驗可信,皆合不誣。
于是獨掇大要而論次之。
維畢氏出于姬姓,周文王之子高,封國于畢,後以為氏。
後漢兖州别駕谌之,五世孫曰衆慶,為宋兖州中正。
又五世曰憬,仕唐至計州刺史。
景二子,構為戶部尚書,谥景公。
栩為豐王府司馬,相曾孫纟贊,相懿宗。
構五世孫稹,為振武天德營田判官。
稹生宗昱,是為公之曾王父,為代州雲中令。
王父球,本州别駕。
皇考義琳,澶州觀城令。
及公貴,褒贈雲中而下三世,為太子太保,太傅,太師,追封曾祖妣吳氏鄧國,祖妣史氏韓國,妣藥氏代國,祝氏鄭國,并太夫人。
上世始居雲中,太師既終,祝夫人謂公曰:學必求良師友,乃相與如宋,又如鄭。
得楊丕劉錫楊璞,使公與遊而蔔居焉,今為鄭州人。
公諱士安,字仁叟,以學行為名進士。
乾德四年,王晉公知貢舉,第公甲科,辟甯慕府。
開寶三年,為濟州推官。
太祖皇帝召對,廷授兖州管内觀察推官。
太平興國初,改大理寺丞,領三門發運事。
吳越錢入朝,選知台州。
既至言錢氏上圖籍,有司皆張侈賦數,今湖海新民,始得天子命吏,宜有安輯。
且州縣文書具在,願一用舊籍,以示惠澤。
诏從之。
明年,以治最,遷太子右贊善大夫,徙饒州,改殿中丞,歸朝為監察禦史,知乾州,以便親,改監汝州稻田務。
雍熙中,諸王出閣,召為左拾遺冀王府記室參軍。
太宗皇帝延見,勞問蕃錫,遷尚書考功員外郎。
端拱中,诏王府官各上所為文。
帝問近臣曰:文吾既知之,其行熟優?皆以公對。
帝喜曰:是也。
以本官知制诰。
淳化二年,召為翰林學士。
大臣以張洎言。
帝曰:洎視畢某,詞藝踐曆固不減,但履行遠在下。
遂為學士。
于時宋興四十年,中外幾平。
文學政事言語侍從之臣,輻湊朝廷。
至論德行,則常以公為稱首。
明年知貢舉,轉主客郎中。
以疾請外,改谏議大夫,知穎州。
真宗皇帝以壽王尹開封也,召充府判官。
為皇太子,以兼右庶子遷給事中。
及帝踐祚,即日拜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以嚴正稱。
凡宮府常從授庭職而補外任者,必遣至公所,受戒饬。
時近臣有怙勢為不法,強買民家定婚子者。
公請對白其橫,奪還之。
而公亦以禮部侍郎罷府,還為翰林學士。
遂請外,進兵部知潞州。
滿歲,召為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
時契丹謀入寇,公首疏五事應诏,陳選将饷兵理财之策甚備,帝多納用。
于是中書阙宰相,乃進公吏部侍郎,參知政事。
入謝,帝曰:未也,行且相卿。
公頓首辭謝,帝曰:朕倚卿以輔相,豈特今日。
然方多事,求與卿同進者誰其可?公複頓首謝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
臣驽朽,實不足以勝任。
而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
帝曰:聞其剛使氣。
對曰:準資方正,慷慨有大節,忘身徇國,秉道疾邪。
此其素所蓄積,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為流俗所喜。
今天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安佚,而西北跳梁,為邊境患。
正若準者,所宜用也。
帝曰:然,當藉卿宿德鎮之。
不閱月,拜公本官平章事。
寇公實并命,而以公監修國史,位在上。
既而契丹益犯邊,北州皆警。
二公始合議,請帝幸澶淵,時景德元年九月也。
虜統軍順國王撻覽,引兵分掠威虜順安北平,侵保州,攻定武,數為官軍所卻。
益東駐陽城澱,遂攻高陽。
不得逞,轉窺具冀天雄,兵号二十萬。
帝坐便殿,問策安出。
公與寇公條所以禦備狀,且言澶淵之行,當在仲冬。
寇公謂當亟往,不可緩。
卒用公議。
初,鹹平六年,雲州觀察使王繼忠戰陷虜中,至是為虜人奏請議和。
大臣莫敢如何其事,獨公以為可信。
乃贊帝當羁縻不絕,漸許其成。
帝謂虜悍如此,恐不可保。
公曰:臣嘗得虜降人言,虜雖深入屢挫,不甚得志。
陰欲引去,而恥無名。
且彼甯不畏人乘虛覆其穴?此請殆不妄。
繼忠之奏,臣請任之。
帝喜,乃手诏繼忠,許其請和。
時已诏巡幸,而議者猶哄哄。
二三大臣,有進金陵及成都圖者。
公亟同寇公請對,力陳其故,堅定前計。
帝乃幸澶淵,軍數十萬。
虜大震,然猖狂乘衆,猶掠德清。
至澶淵北鄙,會官軍伏弩發,射撻覽死,衆潰遁去。
而曹利用使還,亦具得虜要領,與其使者姚東之俱來,講和之計遂定。
嗚呼!朝廷唯無大事也,事一動,利害系其中,失而人蔽所見。
甲曰如此,乙曰如彼。
方是時,非沈畿達識以定其是,真忠大器以任其決。
一反首為全軀保妻子計,則成敗之機,亦曰殆哉。
觀景德之事,所以威靈抗于上,和好成于下者,公本精于策畫,排紛決疑,力引寇公故也。
初帝嚴兵将行,太白晝見,流星出上台,北貫鬥魁。
或言兵未宜北,或言大臣應之,公适卧疾,移書寇公曰:屢請舁疾從行,而手诏固不許。
今大計已定,唯在君勉之。
某将以身當星變而就國事,所願也。
已而少間,追至澶淵,見于行在。
及從還兵罷,乃按邊要,選良守将易置之。
雄州以李允則,定州馬知節,鎮州孫全照,保州楊延昭。
他所擇用,各得其任。
令塞上得境外牛馬類者,悉還之,以示信。
遂通互市,除鐵禁,招流亡,廣儲蓄。
未幾,夏州趙德明亦款塞内附。
二方既定,中外略安。
量時制法,須第施行。
如榷酤毋得增額,平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