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萬二百四

關燈
二質畢 畢士安 【宋書】《列傳》:畢士安,字仁叟,代州雲中人。

    曾祖宗昱,本縣令。

    祖球,本州别駕。

    父義林,累辟使府,終觀城令,因家焉。

    士安少好學,事繼母祝氏以孝聞。

    祝氏曰:學必求師友,乃與如宋,又如鄭,得楊璞韓丕劉賜為友,因為鄭人。

    乾德四年舉進士,帥楊延璋,辟幕府,掌書奏。

    開寶四年,曆濟州團練推官,專掌莞權,歲課增羨。

    改兖州觀察官。

    太平興國初,為大理寺丞,領三門發運事。

    吳越錢納土,選知台州,言錢氏上圖籍,有司皆張侈賦數。

    今湖海新民,始得天子命吏,宜有安輯,願一用舊籍。

    诏從之。

    明年遷左贊善大夫,徙饒州,改殿中丞,召還為監察禦史,複出知乾州。

    以母老,願降任就養,改監汝州稻田務。

    雍熙二年,諸王出閣,慎擇僚屬。

    以虞部郎中王龜從,兼陳王府記室參軍。

    水部員外郎王素,兼王府記室參軍。

    秘書丞張茂直,兼益王府記室參軍。

    士安遷左拾遺,兼冀王府記室參軍。

    太宗召謂曰:諸子長生宮庭,未閑外事。

    年漸成人,必資良士贊導,使日聞忠孝之道。

    卿等勉之。

    賜襲衣銀帶鞍勒馬。

    士安本名士元,以元犯王諱,遂改焉。

    遷考功員外郎。

    端拱中,诏王府僚屬,各獻所著文。

    太宗閱視累日,問近臣曰:其才已見矣,其行孰優?或以士安對,上曰:正協朕意。

    俄以本官知制诰。

    王請對,願留府邸,不許。

    淳化二年,召入翰林為學士。

    大臣以張洎薦,洎視士安,祠藝踐曆固不減,但履行遠在下爾。

    士安以父義林抗章引避。

    朝議謂二名不偏諱,不聽。

    三年,與蘇簡同知貢舉,加主客郎中。

    邰疾請外,改右谏議大夫,知穎州。

    真宗以壽王尹開封府,召為判官。

    及為皇太子,以兼右庶子,遷給事中。

    登位,命權知開封府事,拜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

    時近臣有恃勢強取民間定婚女,其家訴于府,士安因對奏還之。

    宮府嘗從為庭職者,每授任于外,必令士安戒勖。

    鹹平初,辭府職,拜禮部侍郎,複為翰林學士。

    诏選官校勘《三國志》,晉、唐書。

    或有言兩晉事多鄙惡,不可流行者。

    真宗以語宰相,士安曰:惡以戒世,善以勸後。

    善惡之事,春秋備載。

    真宗然之,遂命刊刻。

    士安以目疾求解,改兵部侍郎。

    出知潞州,特加月給之數。

    入為翰林侍讀學士。

    景德初,兼秘書監。

    契丹謀入境,士安首疏五事應诏,陳選将饷兵理财之策,真宗嘉納。

    李沆卒,進士安吏部侍郎,參知政事。

    入謝,真宗曰:未也,行且相卿。

    士安頓首,真宗曰:朕荷卿以輔相,豈特今日然?時方多事,求與卿同進者,其誰可?對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

    臣驽朽,實不足以勝任。

    寇準兼資忠義,善斷大事,此宰相才也。

    真宗曰:聞其好剛使氣。

    又對曰:準方正,慷慨有大節,忘身徇國,秉道疾邪。

    此其素所蓄積,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為流俗所喜。

    今天下之民,雖蒙休德,涵養安佚。

    而西北跳梁,為邊境患。

    若準者,正所宜用也。

    真宗曰:然。

    當籍卿宿德鎮之。

    未閱月,以本官,與準同拜平章事。

    士安兼監修國史,居準上。

    準為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

    有布衣申宗古,告準交通安王元傑。

    準皇恐,莫知所自明。

    士安力辯其誣,下宗古吏,具得奸罔,斬之,準乃安。

    景德元年九月,契丹統軍撻覽,引兵分掠威虜順安北平,侵保州,攻定武,數為諸軍所卻。

    益東駐陽城澱,遂攻高陽。

    不得逞,轉窺具冀天雄,兵号二十萬。

    真宗坐便殿,問策安出。

    士安與寇準條所以禦備狀,又合議,請真宗幸澶淵。

    士安言澶淵之行,當在仲冬。

    準謂當亟往,不可緩。

    卒用士安議。

    初,鹹平六年,雲州觀察使王繼忠戰陷契丹,至是,為契丹奏請議和。

    大臣莫敢如何,獨士安以為可信,力贊真宗當羁縻不絕,漸許其成。

    真宗謂敵悍如此,恐不可保。

    士安曰:臣嘗得契丹降人,言其雖深入屢挫,不甚得志。

    陰欲引去,而恥無名。

    且彼甯不畏人乘虛覆其巢穴?此請殆不妄。

    繼忠之奏,臣請任之。

    真宗喜,手诏繼忠,許其請和。

    時已诏巡幸,而議者猶哄哄。

    二三大臣,有進金陵及成都圖者,士安亟同準請對,力陳其不可,惟堅定前計。

    真宗嚴兵将行,太白晝見,流星出上台,北貫鬥魁。

    或言兵未宜北,或言大臣應之。

    士安适卧疾,移書準曰:屢請舁疾從行,手诏不許。

    今大計已定,唯君勉之。

    士安得以身當星變而就國事,心所願也。

    已而少間,追至澶淵,見于行在。

    時已聚兵數十萬,契丹大震,猶乘衆掠德清,至澶淵北鄙。

    為伏弩發,射撻覽死,衆潰遁去。

    會曹利用自契丹使還,具得要領。

    又與其使者姚東之俱來,講和之議遂定。

    歲遺契丹銀絹三十萬,朝論皆以為過。

    士安曰:不如此,契丹所顧不重,和事恐不能久。

    及罷兵從還,乃按邊要,選良守将易置之。

    雄州以李允則,定州以馬知節,鎮州孫全照,保州楊延昭。

    他所擇用,各得其任。

    令塞上得境外牛馬類者悉還之,道互市,除鐵禁,招流亡,廣儲蓄。

    未幾,夏州趙德明亦款塞内附。

    二方既定,中外略安。

    量時制法,次第施行。

    複置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算科,以廣取士。

    二年,章七八上,以病求免。

    優诏不允,遣使敦谕。

    不得已,複起視事。

    十月晨朝,至崇政殿廬,疾暴作。

    真宗步出臨視,已不能言。

    诏内侍窦神寶,以肩輿送歸第。

    卒年六十八。

    車駕臨哭,廢朝五日。

    贈太傅中書令,谥文簡,以皇城使衛紹欽治葬,有司給鹵簿。

    錄其子世長為太子中舍,慶長為大理寺丞,孫從古為将作監主簿。

    士安端方沉雅,有清識蘊藉。

    美風采,善談吐,所至以嚴正稱。

    年耆目,讀書不辍手,自仇校或親繕寫。

    又精意詞翰,有文集三十卷。

    嘗謂人曰:仆仕宦無赫赫之譽,但力自規撿,庶幾寡過爾。

    凡交遊無黨援,唯王呂端見引,王旦寇準楊億相友善,王禹陳彭年皆門人也。

    禹,濟州人。

    幼時以事至士安官舍,士安識其非常童,留之教以學。

    譽業日顯,後遂登科,進用更在士安前。

    及士安知制诰,其命乃禹詞也。

    士安沒後,真宗謂寇準等曰:畢士安善人也。

    事朕南府東宮,以至輔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風。

    遽此淪沒,深可悼惜。

    及王旦為相,面奏,陛下前稱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