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一

關燈
、月、星辰,三章直畫作其形,欲明王者,有光照之功,垂于下土;山亦畫山形,取其能興雲雨,膏潤萬物,象王者之澤沾天下也;龍亦畫龍形,取其變化無方,或潛或見。

    通顯王者之德,卷舒有時,應機布道;華蟲者,畫作雉之體,有文飾,故謂之華。

    象其雉身被五色,有炳蔚之姿,似王者體合五常,兼文明之性;宗彜者,畫虎雉于宗廟之器為飾,因而名之。

    象虎以剛猛制物,王者亦以威武定亂也;藻畫其形,藻能逐水上下,似王者之德日新也;火、粉、米,亦直畫其形。

    粉潔白,故以名之,米者,人恃之以生,王者亦物之所賴以理也。

    黼畫斧形,象王者能斷割,臨事能決之也。

    黻者兩己相背,明民見善改惡也。

    此皆聖人法象之意。

    周則畫九章,又登龍于山,登火于宗彜,尊其神明故也。

    按古禮皆衣畫裳繡,法陰陽之義。

    衣數則奇,裳數則偶。

    今聖朝制令,上八下四,皆以偶而言。

    又王服自衮冕以下,皆織成而為之,是王者相變也。

    龍山以下,每章一行重以為等。

    每行十二,按《禮圖》凡章文,參錯滿衣裳而已,不拘其數。

    崔靈恩雲:各畫十二。

    亦取則大之大數,一冕七章,畫三章于衣,繡四章于裳。

    毳冕五章,畫三章于衣,繡二章于裳。

    冕上下皆繡黻而已。

    今等級不同,是四失也。

    又撿詳《郊祀》雲:冕八旒,其服七章,華蟲、火、宗彜此三章在衣。

    藻、粉米、黼、黻,此四章在裳。

    按《三禮義宗》雲:雉言者,以為禽鳥體卑,義不足取,故文采章著者以為稱也。

    祭先公者,冕以雉為首。

    雉有專介之志,象先公有賢才,能守節度也。

    故《左傳》雲:聖達節,次守節,馀同衮冕。

    毳七旒,其服五章,宗彜、藻、粉米三章在衣,黼、黻二章在裳。

    按《三禮義宗》雲:凡章服之中,唯有龍、雉、虎并是禽獸。

    龍能變化,其體可尊,故不隐其名。

    及虎,嫌其體卑,故沒其正體。

    所以龍、雉各自為章者,龍為神化,雉為文明。

    神化文明,理皆是陽。

    虎山林之獸,義皆是陰。

    故龍雉各一而成章,虎合兩而為體。

    放于陰陽之義也。

    以毳冕祭四望者,四望是五嶽四渎之神。

    虎是山林所生,故服以明象也。

    然周禮之祭服,止于六冕。

    所祭之神,其類甚多。

    但使理通,便皆同用。

    虎非水物,山川氣通,故俱用毳冕,明有同氣之理。

    馀同冕。

    繡冕六旒,其服三章,粉米一章在衣,黼、黻二章在裳。

    按《三禮義宗》雲:粉米一章,剌于衣,黼、黻二章,繡于裳也。

    祭社稷五祀者,繡冕以粉米為者,社稷者土谷之神,此米由之而成,故服之,以象其功也。

    五祀者,古之五宮之神,能平五官之政,皆有水土之功,故亦同服也。

    所以獨衣剌者,九畫缋之法,以衆色而成一色,則不足以成畫,故宜直剌而已。

    又此服是臣服之首,不畫衣以下,于君是無陽之義也。

    今皆織成焉,是名存而制異也。

    馀同毳冕。

    五旒,其衣無章,唯裳剌黼一章。

    按《三禮義宗》雲:祭群小祀,本百物之神,其形難可遍拟故,但取兩己相背以明其異。

    馀同繡冕。

    一未依制度。

    按《玉藻》雲:下廣二尺,上廣一尺。

    又《明堂》雲:有虞氏之,夏後氏以山,商人以火,周人以龍章。

    注雲:天子備焉。

    諸侯火而下,卿大夫以山,士韋而已。

    今别畫粉米黼黻,是五失也。

    今撿詳《義纂》,與黻何殊?《禮》雲:,君朱,大夫素,士爵韋,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

    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

    注:頸中央肩兩角,皆上接革帶以之。

    肩與革帶,其廣周矣。

    皆執事者黼其裳前,示恭謹也。

    于朝服謂之,于冕服謂之蔽膝,朝祭異名,其實一也。

    又按《五禮精義》,問蔽膝,對曰:皆從裳色。

    三品已上,山火二章,四品一章,五品無章。

    《玉藻》雲:,君朱,大夫素,士爵韋。

    鄭玄雲:此玄端服之也。

    象裳色,則天子諸侯玄端朱裳,大夫素裳,唯士玄裳、黃裳、雜裳也。

    若祭服皆玄上下。

    故雲:一命,再命已上赤也。

    又大帶制度,《玉藻》雲:天子素帶,朱裡終辟。

    諸侯素帶,終辟。

    大夫素帶,率下辟。

    今睹等級不當,是六失也。

    今撿詳《義纂》雲:大帶何施?《禮》雲:天子素帶,朱裡終裨,細約用組。

    鄭玄雲:裨,綠飾也。

    也素為帶,以朱為裡。

    纰其外者,上以朱,下以綠。

    則帶身在腰及垂皆飾之,是以謂之終裨。

    其制博四寸,紐帶之交結處也。

    約結其帶也。

    執事者以黼黻裳前示恭謹之道,天子之黼,以半直方,四角無園。

    殺上闊一尺象天,下闊二尺象地,數二也。

    長三尺,象三才也。

    《唐禮》以缯為之,朱質,畫龍、山、火三章為飾,以備三代之法也。

    請按古今沿革,特行改正。

    诏付有司,依坦并禮院檢讨名件制度改正,務合先王禮意。

     【遼史】: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唐收、殷、周弁以朝,冠端以居,所以别尊卑,辨儀物也。

    厥後唐以冕冠青衣為祭服,通天绛袍為朝服,平巾帻袍為常服。

    大同元年正月朔,太宗皇帝入晉,備法駕受文武百官賀于汴京崇元殿。

    自是日以為常。

    是年北歸。

    唐晉文物,遼則用之。

    左右采訂摭其常用者存諸篇,祭服,終遼之世效丘不建,大裘冕服不書。

    衮冕祭祀宗廟,遣上将出征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後、若元日受朝,則服之。

    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绶,黃主纩充耳。

    玉簪導,玄衣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華蟲、火、山、宗彜,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衣衤票領為升龍。

    織成文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衤票衤巽裾。

    黼、革帶、大帶、劍、祭服。

    遼國以祭山為大禮,服飾尤盛。

    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紅帶懸魚,三山紅垂飾犀玉刀錯,絡縫鳥。

    小祀皇帝硬帽,紅克絲龜文袍。

    皇後戴紅帕服,絡縫紅袍懸玉佩,雙同心帕絡縫鳥靴。

     【金史·輿服志】:臣下祭服。

    其用青衣朱裳白襪朱履。

    祭服。

    皇統七年,太常寺言:太廟成後,奉安神主袷享行禮,凡行事執事,助祭陪位官,準古典,當服衮冕九章,畫降龍,随品各有等差。

    《通典》雲:虞夏殷并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于衣;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繡于裳。

    周升三辰于旗,登龍于山,登火于宗彜,作九章之服。

    山、龍、華蟲、火、宗彜繪于衣,藻、粉米、黼、黻繡于裳。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侯伯之服,自冕而下,如公之服。

    又後魏帝服衮冕,與祭者皆朝服。

    又《開元禮》,一品服九章。

    又《五禮新儀》,正一品服,九旒冕,犀簪青衣畫降龍。

    今汴京舊禮直官言,自宣和二年已後,一品祭服,七旒冕,大袖無龍。

    唐雖服九章服,當時司禮少常伯孫茂道言:諸臣之章雖殊,然飾龍名衮,尊卑相亂,請三公服冕八章為宜。

    臣等竊謂曆代衣服之制不同。

    若從後魏,則止服朝服。

    或用宋服,則為九章。

    若遵唐九章,則有飾龍名衮,尊卑相亂之議。

    尚書省乃奏,用後魏故事。

    止用燕京大冊禮時所服朝服以祭。

    大定三年八月,诏遵皇統制。

    攝官則朝服,散官則公服。

    以皇太子為亞獻,服衮冕。

    十四年用唐制。

    若祭遇雨雪,則服常服。

    謂今之公服也。

    泰和元年八月,禮官言:祭服所以接神,朝服所以事君。

    雖曆代損益不同,然未嘗不有分别。

    是以衮冕十二旒,玄衣裳,備十二章,天子之祭服也。

    通天冠绛紗袍,紅羅裳,天子之視朝服也。

    臣下之服,則用青衣朱裳以祭,朱衣朱裳以朝。

    國朝惟天子備衮冕,通天冠二等之服。

    今群臣但有朝服,而祭服尚阙。

    每有祀事,但以朝服從事,實于典禮未當。

    請依漢唐故事,祭物冕旒畫章。

    然君冕服,雖章數各殊,而俱飾龍名衮。

    而唐孫茂道已有尊卑相亂之論。

    然三公法服有龍,恐涉于僭。

    國初禮官亦嘗議,乞參酌古今,改置祭服。

    其冠則如朝冠,而但去其貂蟬豎筆。

    其服用青衣裳,白襪朱履。

    非攝事者,則用朝服。

    庶幾少有差别。

    上曰:朝祭之服,固宜分也。

     【元史】:三獻官,及司徒大禮使祭服:籠巾貂蟬冠五,青羅服五。

    領袖衤闌俱用皂绫。

    紅羅裙五皂绫為。

    紅羅蔽膝五,其羅花樣俱系牡丹。

    白紗中單五,黃绫帶。

    紅組金绶紳五,紅組金,譯語曰:納石失。

    各佩玉環二。

    象笏五,銀束帶五,玉佩五,白羅方心曲領五,赤革履五對,白绫襪五對。

     助奠以下,諸執事官冠服:貂蟬冠、獬豸冠、七梁冠、六梁冠、五梁冠、四梁冠、三梁冠、二梁冠二百,青羅服二百領袖衤闌俱用皂绫紅绫裙二百,皂绫為衤闌紅羅蔽膝二百,紫羅公服二百,用梅花羅白紗中單二百,黃绫帶織金绶紳二百,紅一百九十八,青二各佩銅環二銅束帶二百,白羅方心曲領二百,銅佩二百,展角幞頭二百,塗金荔枝帶三十,鳥角帶一百七十,皂靴二百對,赤革履二百對,白绫襪二百對,象笏三十,銀杏木笏一百七十。

    凡獻官諸執事行履,俱衣法服。

    帷監秦禦史二冠獬豸,服青绶,凡迎香讀祝及祀日遇陰雨,俱衣紫羅公服。

    六品以下,皆得借紫。

    都監庫、祠祭局、儀鸾局、神廚局、頭目長行人等:交角幞頭五十,窄袖紫羅服五十,塗金束帶五十,皂靴五十對。

    初,憲宗壬子年秋八月,祭天子日月山,用冕服自此始。

    成宗大德六年,春三月,祭天子麗正門外丙地。

    命獻官以下諸執事各具公服行禮。

    是時大都未有郊壇,大禮用公服自此始。

    九年冬至祭享用冠服,依宗廟見用者制。

    其後節次祭祀、或合祀天地、增配位、從祀、獻攝職事,續置冠服,于法服庫收掌。

    法服二百九十有九,公服二百八十,窄紫二百九十有五。

    至大間,太常博士李之紹、王天佑疏陳:親祀冕無旒,服大裘而加衮裘,以黑羔皮為之。

    臣下從祀冠服,曆代所尚,其制不同。

    集議,得依宗廟見用冠服制度。

    社稷祭服:青羅袍一百二十三,白紗中單一百二十三,紅梅花羅裙一百二十三,藍織錦銅環绶紳二,紅織錦銅環绶紳一百一十七,紅織錦玉環绶紳四,紅梅花羅蔽膝一百二十三,革履一百三十三,白绫襪一百二十三,白羅方心曲領一百二十三,黃绫帶一百二十三,佩一百二十三,銅珩璜者一百一十九,玉珩璜者四,藍素絲帶一百二十三,銀帶四,銅帶一百一十九,冠一百二十三,水角簪金梁冠一百七,紗冠一十,獬豸冠二,籠巾紗冠四,木笏一百二十三,紫羅公服一百二十三,黑漆幞頭一百二十三,展角全,二色羅插領一百二十三,鍍金銅荔枝帶一十,角帶一百一十三,象笏一十三枝,木笏一百一十枝,黃絹單袍複一百二十三,紫絲抹口青氈襪一百一十三,皂靴一百二十三,窄紫羅衫三十,黑漆幞頭三十,銅束帶三十,黃絹單包複三十,皂靴三十,紫絲抹口青氈襪三十。

     宣聖廟祭服:獻官法服,七梁冠三。

    簪全鴉青袍三,絨錦绶紳三,各帶青絨網并銅環二。

    方心曲領三,藍結帶三,銅佩三,紅羅裙三,白絹中單三,紅羅蔽膝三,革履三,白絹襪全。

    執事儒服:軟角唐巾,白插領,黃革呈角帶,皂靴各九十有八。

    曲阜祭服:連蟬冠四十有三,七梁冠三,五梁冠三十有六,三梁冠四,皂絲鞋三十有六兩。

    舒角幞頭二,軟角唐巾四十,角簪四十有三,冠纓四十有三副。

    凡八十有六條。

    象牙笏七,木笏三十有八,玉佩七,凡十有四糸擊殳。

    銅佩三十有六,凡七十有二糸擊殳。

    帶八十有五:藍革呈帶七,紅革呈帶三十有六,鳥角帶二,黃革呈帶、烏角偏帶四十。

    大紅金绶結帶七。

    上用玉環十有四。

    青羅大袖夾衣七,紫羅公服二,褐羅大袖衣三十有六,白羅衫四十,白絹中單三十有六,白紗中單七,大紅羅夾蔽膝七,大紅夾裳、绯紅羅夾蔽膝三十有六,绯紅夾裳四,黃羅夾裳三十有六,黃羅大帶七,白羅方心曲領七,紅羅绶帶七,黃絹大帶三十有六,皂靴白羊毳襪各四十有二對,大紅羅鞋七兩,白絹夾襪四十有三兩。

     【析津志】:延佑七年十二月七日,八思吉斯奉旨,命省部創制三獻禮儀使、大禮使、近侍官法服,下博士廳照拟。

    三獻官及大禮使通五員:籠巾貂蟬冠五,青羅服五。

    領緣袖俱用白绫,紅羅裙五,帛绫為,紅羅蔽膝五,其羅牡丹花紋,白紗中單五,黃绫帶五,紅錦绶紳五,佩玉環各二,象笏五,銀束帶五,玉玎五副,白羅方心曲領五,赤革履、白绫襪各五兩; 禮儀使四員:貂蟬冠青羅服、紅羅展、紅羅蔽膝,白紗中單,黃绫帶,紅錦绶紳,象笏,銀束帶,玉玎,白羅方心曲領,赤革履,白绫襪,皆四;近侍官八員:服制并同。

    惟玎用青玉,馀載《三署法物庫職掌》。

    至元十二年十一月,議拟皇太子為亞獻,其終獻法服冠冕如一品服。

    貂蟬籠巾,七梁額花冠,貂鼠立筆,銀立筆,犀簪佩劍,绯羅大袖一,绯羅裙一,绯羅蔽膝一,绯白大一帶,錦玉環绶一,白羅方心曲領一,白紗中單一,銀合勒帛一,玉珠佩二,金鍍革帶一,烏皮履一兩,白绫襪一兩。

     【廣陵續志】《嘉定祭服記》:廣陵兩淮都會,屢經兵燼,文物廢阙。

    《春秋》釋菜,士子止以韋布行事,嘉定戊辰方充員,學官念儀禮之未稱,非所以嚴通祀,乃謀及士友,相與講求制度。

    考之《政和新禮》,《淳熙祀式》,訪之畿郡,互相訂證,以養士之赢。

    制士服二十有八襲,冠用介帻,帶用間色,正錄之服,以绯絹寬衫。

    其馀執事,衣若裳以白絹,青領緣,若佩若履,皆彷古制。

    已已二月上丁,乃用初服,锵锵濟濟,以承祭祀,亦庶可以肅威儀,備阙典。

    雖然,《記》不雲乎: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是則備服以臨祭,豈徒美觀瞻,而固将整齊此心,收聚誠意,以交乎神明。

    學者苟能充之,居處而恭,執事而敬,惕然戒懼,常若有洋洋在其左右者,則進德修業之基立矣。

    此制度禮文之外所當察者,故并及之。

     清明日星江彭方記。

     【曲台奏議】《舉攝獻官行事給祭服》:應祭祀郊廟行禮,差攝行事官品從下攝上者,其衣服合從高給。

    今伏見所司相承,隻以見居官品,給其朝服,誠失崇敬之道。

    伏乞睿慈,宣下所司。

    依儀施行。

    齊 服玄端素端 【陳祥道禮書】《周官》:司服:其齊服有玄端。

    《記》曰:太古冠布,齊則缁之。

    又曰: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又曰:齊之玄也,以陰幽思也。

    又曰:玄冕,齊戒鬼神陰陽也。

    荀卿曰:玄端玄裳,而秉路者,志不在于食葷。

    蓋太古之齊冠以缁,後世齊冠以玄,天子齊則玄冕玄端,所謂端衣玄裳,而秉路是也。

    諸侯而下,則玄冠玄端。

    所謂玄冠丹組纓是也。

    鄭氏謂玄端,素端,士之齊服。

    蓋以《司服》所言,其齊服有玄端素端之文,在士服之下,故誤為之說也。

    諸侯之齊于婚,以天子之玄冕,攝盛故也。

    然諸侯與士之于祭祀,其齊則同,故皆玄冠,以一其誠;其分則異,故殊組纓,以辨其首。

    天子、諸侯、大夫齊祭異服。

    天子于群小祀,齊祭同冕,不同服。

    士齊祭則一,于冠,玄端而已。

    鄭氏曰:四命以上,齊祭異冠。

    然三命而下,齊祭雖同冠而不同纓。

    其玄冠,蓋與朝服之冠同。

    其所異者,組纓而已。

    丹者,正陽之色,諸侯以為組纓、以其純于德故也;綦者,陰陽之雜,士以為組纓,以其未純于德故也。

    綦,蒼艾色也。

    《詩》以綦巾為女巾,《書》與《詩》以骐弁為士弁,《禮》以綦組绶為世子之佩,則“綦”皆卑者之飾也。

    《儀禮》曰:玄端、玄裳、雜裳可也。

    鄭氏謂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

    前玄後黃,于義或然。

    然齊之飾,不特如此而已。

    其明衣布,其爵,其佩結,其車羔巾辟鹿巾辟。

     【文獻通考】《陳氏禮書》曰:玄端齊服也,天子以為燕服,士以為祭服,大夫士以為私朝之服。

    或以事親,或以擯相,或既冠則服之,以見卿大夫鄉先生。

    凡書傳所謂委貌者,即此玄端委貌也。

    如:晉侯端委,以入武宮。

    劉定公曰:吾端委以治民,臨諸侯。

    晏平仲端委以立于虎門之外,是也。

    則玄端之所用,為尤多矣。

     朱子曰:不學雜服,不能安禮。

    鄭注謂以服為皮弁冕服,其說恐是。

    蓋古人服各有等降,若理會得雜裳,則于《禮》亦是思過半矣。

    且如冕服,是天子祭服。

    皮弁,是天子朝服。

    諸侯助祭于天子,則服冕服。

    自祭于其廟,則服玄冕。

    大夫助祭于諸侯,則服玄冕。

    自祭于其廟,則服皮弁。

    又如天子常服,則服皮弁。

    朔旦則服玄冕,無旒之冕也。

    諸侯常朝,則服朝服,玄衣素裳。

    朔旦則服皮弁。

    大夫私朝,亦用玄端,夕深衣。

    士則玄端以祭,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前後玄黃,庶人深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