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一

關燈
獻官舊以公服行事,則有違典禮。

    案《衣服令》,五旒冕,衣裳無章,皂绫绶,銅裝劍佩,四品以下為獻官則服之。

    今小祠獻官,既不攝公卿,則盡屬四品以下,當有祭服。

    請除公卿祭服仍舊從本品外,小祠所遣獻官,并依令文祭服行事。

    若非時告祭,用香币禮器行事之處,亦皆準此。

    诏施行焉。

     【宋會要】:皇佑四年三月,太常禮院言:按《禮》曰:繡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禮也。

    注雲:此言諸侯之禮,繡讀為绡,缯名也。

    繡黼丹朱,以為中衣領緣也。

    疏雲:黼,剌缯為黼文也。

    丹朱,赤色,染缯為赤色也。

    中衣,謂以素為冕服之裡衣,猶今中單衣也。

    又晉詩雲:素衣朱。

    《正義》曰:《釋器》雲:黼領謂之。

    孫炎曰:繡剌黼文以偃領,是為領也。

    中衣者,朝服祭服之裡衣也,其制如深衣。

    故《禮記》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有表則謂之深衣。

    又《魯詩》雲:素衣朱绡。

    绡為绮屬。

    然則绡是剌繡别名,于此绡上剌為黼文,謂之绡黼也。

    绡上剌黼以為衣領,然後名之為。

    故《爾雅》雲:黼領謂之,為領之别名也。

    《開元禮》:天子服衮冕,玄衣裳,白紗中單。

    群官服衮冕,青衣裳,白紗中單。

    今詳參古者服之中衣,以素為之,以朱為領緣,而領剌以黼文。

    故《禮記》雲:繡黼丹朱中衣,《詩》雲:素衣朱,是也。

    今之祭服,既有中單,又别為裡,非也。

    然則中單之制,宜用缯素。

    而朱丹領緣,領剌以黑文黼文,可也。

    《禮》雲:大夫之僭禮,則諸侯之服也。

    今五等祭服,宜依此制。

    诏可。

    六月,同知大常禮院邵必言:伏見監祭使監禮,各冠五旒冕,衣裳無章,色以紫檀。

    詳求古禮,并無此服。

    按《周禮》雲:冕之制,凡有旒者,衣裳皆有章,上下之相應也。

    惟大裘冕無旒,衣裳無章。

    一命大夫之冕無旒,衣裳亦無章。

    今監祭監禮所服冕五旒,侯伯之冕也。

    而衣無章,深所不稱。

    又色以紫檀,蓋無經據。

    故昨禮院所議,止欲從五等以下子男之服,再詳監祭本于《周禮》祭仆之職,掌目氐祭祀,糾百官之戒具,誅其不恭者。

    至漢始以禦史監祠,唐乃有監祭使之名,且祭仆,中士也;禦史,執法官也;又監禮,則奉常博士之職,其官與品,則又差降。

    皆所以監視察舉其不如禮者。

    考其本末,既非祠官必也,正名則禦史博士爾。

    而服用五等,且非所宜,況有旒無章,服色非古,此為失禮甚矣。

    竊觀國家南郊大禮,太常卿止服朝服,前導皇帝。

    若亞獻、終獻及壇陛,獻官乃服以祭服。

    明太常卿非祠官,而服朝服,禮也。

    又按《唐開元禮》,朝服,凡侍祠、朝享、拜表、大事,則服之。

    欲乞今後監祭使冠獬豸,監禮冠進賢,各服以侍祠祭,為得其當。

    庶幾盛時典禮,不至差謬。

    诏不允。

     神宗元豐元年,十一月二日,詳定郊廟禮文所言:《周禮》“弁師”掌王之五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

    鄭氏注:謂五采絲為繩,垂于延之前後各十二,所謂邃延也。

    賈公彥曰:以青赤黃白黑五色玉,貫于藻繩,每玉間相去一寸,十二玉則十二寸。

    以一至為一成結之,使不相并。

    此據衮冕前後二十四旒。

    孔穎達曰:旒長尺二寸,故垂而齊肩也。

    至後漢明帝用曹褒之說,乘輿服冕,系白玉珠為十二旒。

    前垂四寸,後垂三寸,遂失古制。

    國朝《衣服令》:乘輿服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

    蓋白珠為旒,用東漢之制。

    而其冕廣長之度,乃自唐以來,率意為之,無所稽考。

    景佑中已經裁定,以叔孫通《漢禮器制度》為法。

    凡冕闆廣八寸,長尺六寸,與古制相合,更不複議。

    今取少府監進樣。

    如以青羅為表,紅羅為裡,則非弁師所謂玄冕朱裡者也。

    上用金棱天闆,四周用金絲結網,兩旁用真珠花素墜之類,皆不應禮。

    伏請改用朱組為,玉笄玉,以玄垂,以五采玉貫于五色藻為旒,以青赤黃白黑五色備為一玉。

    每一玉長一寸,前後二十四旒,垂而齊肩。

    孔子曰:麻冕禮也。

    今也純儉,吾從衆。

    釋者曰:純絲易成,故從儉。

    今不必績麻,宜表裡用缯,庶協孔子所謂純儉從衆之義。

    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後四幅,殊其前後不相連屬。

    前為陽,故三幅以象奇。

    後為陰,故四幅以象偶。

    惟深衣中單之屬連衣裳,而裳複不殊前後。

    然以六幅交解為十二幅,象十二月,其制作莫不有法,故謂之法服。

    自後漢、晉、宋、後齊天子祭服,皆雲前三幅,後四幅。

    今少府監乘輿衮服樣,其裳乃以八幅為之,不殊前後,有違古義。

    伏請改正祭服之裳,以七幅為之,殊其前後,前三後四。

    以今太常周尺度之,幅廣二尺二寸,每幅兩旁各縫殺一寸,謂之削幅。

    腰間辟積無數。

    裳側有純謂之,裳下有純謂之纟單。

    纟單之廣,各寸半,表裡合為三寸。

    群臣祭服之裳,仿此,從之。

    又詳定郊廟禮文所言:《禮記》曰: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

    則是臣子助祭,不當朝服也。

    又曰:年谷不登,祭事不縣。

    則于祭時,既行吉禮,不當徹樂也。

    本朝祠祭,遇兩則望祀,不為違禮。

    然而服公服不設樂,則非所以奉神。

    伏請遇兩望冕服祭服,乃诏樂。

    又曰:古之君子必佩玉,所以比德也。

    右徵角,左宮羽。

    先儒謂徵角在右,事也,民也,宜勞;宮羽在左,君也,物也,宜逸。

    此左右之異也。

    又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绶,公侯佩玫而纟曷組绶。

    米襦謂尊者玉色純,而公侯已降,則玉色漸雜。

    此尊卑之異也。

    佩玉之制,必上系于衡,下垂三道,穿以蟲賓珠。

    其下之兩端則綴璜,中央則綴衡牙。

    牙居中央,以為前後觸也。

    而琚又在組之中央,下與沖牙相直,故曰佩有琚,所以納間者是也。

    今佩上下,則設三衡,以銀銅獸面為之,而璜又夾中衡,不在下端,其所謂沖牙,亦異于古。

    又上有銀鈎以屬大帶,皆非古制。

    《爾雅》曰:佩衿謂之。

    郭璞以謂衣小帶謂之衿。

    而佩衿,則佩玉之帶上屬者也。

    令宜為小帶,以屬于革帶,而不用銀鈎。

    伏請并如古制。

    惟天子金玉,馀皆珉石,恪依其色,以辨諸臣之等。

    銀鈎獸面,而其制不經,伏乞除去。

    古者祭服有佩,無大绶小绶,井玉銀銅環。

    臣等看詳,自戰國以佩非兵器,非戰儀,于是解去佩,而留其系;秦乃以采組連,轉相結受,而謂之绶;漢承用之,又加以雙印佩刀之飾。

    至明帝始複制佩,而組織之绶,亦不廢焉。

    故韋彤《五禮精義》曰:漢乘輿黃赤绶四采,自後皆不合禮。

    而又有大绶小绶之别。

    臣等以謂绶者,所以貫绶佩三因為之飾,以别尊卑。

    故諸侯朱組绶,大夫缁組绶。

    所謂绶者,如斯而已。

    取少府監皇帝衮冕,進樣有六彩織绶,小帶三,上有三小環。

    及一品祭服,則錦绶雙玉環。

    從一品則錦绶雙銀環。

    三品四品,則皂绫绶雙銅環,皆非古制。

    伏請改正;古者祭服皆玄衣裳,以象天地之色。

    裳之飾,有藻,有粉米,有黼,有黻。

    今祭服上衣則以青,而其繡于裳者,藻及粉米,皆以五采圓花繡之;而黻用深藍,黼用碧與黃,且虎共一章,粉米亦一章,今皆異章而畫,殊非古制。

    伏請改制;古者皆以冕為祭服,未有服朝服而助祭者也。

    《周官》曰: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

    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此助祭之服也。

    今服章視唐尤為不備,于《令文》,祀儀有九旒冕,七旒冕,五旒冕。

    今既無冕名,而有司仍不制七旒冕,乃有四旒冕,其非禮尤甚;又服之者,不以官秩上下,故分獻四品官,皆服四旒冕。

    博士禦史,則冕五旒,而衣紫檀。

    太祝奉禮,則服平冕,而無佩玉。

    此因循不講之失也;且古者朝、祭服異服,所以别事神與事君之禮。

    今皇帝冬至及正旦禦殿,服通天冠,绛紗袍,則百官皆服朝服,乃禮之稱。

    至親祠郊廟,皇帝嚴裘冕以事神,而侍祠之官,止以朝服,豈禮之稱哉?古者齊祭且猶異冠,而況人神之異禮,朝祭之異事乎?則百官雖不執事,不當以朝服侍祠。

    至于景靈宮分獻官,皆服朝服,尤為失禮。

    伏請親祠郊廟、景靈宮,除導賀贊引扶侍宿衛之官,其侍祠及分獻者,并服祭服。

    如所考制度,修制五冕及爵弁服,各正冕弁之名。

    《禮》曰:天子玄冕,朝日于東門之外。

    又曰: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祭群小祀,則玄冕。

    注:群小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之屬。

    孔穎達謂:此據地之小,祀以血。

    祭社稷為中祀,埋沉以下為小祀也。

    若天之小祀,則司命、司中、風師、雨師。

    鄭雖不言,義可知矣。

    國朝祀儀,祭社稷、朝日、夕月、風師、雨師,皆服衮冕。

    其蠟礻昔祭先蠶、五龍亦如之。

    祭司命、戶、竈、門、厲、行,皆服冕。

    壽星、靈星、司中、司寒、中、馬祭,皆服毳冕。

    皆非是今天子六服。

    自冕而下,既不親祠,廢而不用。

    則諸臣攝事,自當從王所祭之服。

    伏請依《周禮》,凡祀四望山川,則以毳冕;祭社稷五祀,則以冕;朝日、夕月、風師、雨師、司命、司中,則以玄冕;若七祀、蠟祭、百神、先蠶、五龍、靈星、壽星、司寒、馬祭,蓋皆群小祀之比,當服玄冕。

    從之。

     【文獻通考】:神宗元豐元年,詳定官言:《周禮·司服》雲: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衮冕。

    《唐開元禮》、《開寶通禮》,皇帝詣行宮及大次,并服衮冕;出次,則改服大裘冕;臨燔柴,則脫衮服裘。

    今赴行宮,則服通天冠,绛紗袍;至大次,則服靴袍;臨祭,則以衮冕。

    有戾于古。

    請從唐制。

    诏下參議禮官鹹謂大衮之制本以尚質,而後世文。

    今參考舊說,大衮冕無旒,廣八寸,長尺有六寸,前圜低寸二分而後方,玄表朱裡,以缯為之,而以黑羔皮為裘,以黑缯為領袖。

    當暑則請從梁陸玮議,以黑缯為裘。

    及唐《輿服志》以黑羔皮為緣。

    帝以去古遠,不經見,使之審定。

    而詳定官陸佃以為冕服,《周禮》“弁師”掌王之五冕,則大裘與衮同冕。

    先儒或謂周祀天地,皆服大裘。

    而大裘之冕無旒,非是。

    蓋古者裘不徒服,其上必有衣。

    故曰缁衣羔裘,黃衣狐裘,素衣麂裘。

    謂服裘,而以衮襲之,此冬祀之服也。

    夏祀亦将衣裘乎?《周官》曰:凡四時之祭祀,以宜服之,明夏必不衣裘也。

    今欲冬至祀昊天上帝服被衮,其馀祀天神地祗并服衮去裘。

    其後禮部亦言:《經》有大裘而無其制,隋唐猶可考,隋制以黑羔皮,黑缯為領袖及裡緣,被可運府,緣可蔽膝。

    請令有司改制。

    詳定所又言:國朝以白珠為旒,蓋沿漢舊。

    而其冕廣長之度,自唐以來,率意為之。

    景佑中,以叔孫通《漢禮器制度》為法,又言,古者皆以冕為祭服,未有朝服而助祭者,百官不執事者,皆服常袍、玄以從,此禮之失也。

    宋齊王公平冕九旒,卿七旒。

    梁隋則五等:諸侯平冕九旒,卿大夫五旒。

    唐開元略具五冕,而百官各以品服之。

     【宋會要】:神宗元豐三年八月二十二日,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禮記》曰:三公一命衮,則三公當服冕。

    《詩》曰:毳衣如。

    則上大夫卿當服毳冕。

    《周禮·典命》曰:公之孤四命。

    又曰:王之大夫四命,其衣服各視其命之數。

    公之孤,其服自冕而下,則王之大夫當服冕;諸侯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則王之士當服玄冕。

    所謂周人冕而祭也。

    《司服》曰:孤之服,自冕而下。

    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

    士之服,自皮弁而下。

    此諸侯之臣助祭服也。

    然而不著王朝公卿大夫之服者,蓋舉下以見上,可比義而知也。

    本朝官名雖與古不同,以《唐六典》考之,“吏部尚書”注曰:周之天官,卿也。

    “侍郎”注曰:周之小宰中大夫。

    “員外郎”注曰:周太宰屬官上士也。

    今約之《六典》,參以本朝班序,伏請資政殿大學士以上,侍祠服冕;觀察使以上,服毳冕;監察禦史以上,服冕;朝官以上,服玄冕;選人服爵弁。

    從之。

    惟不用爵弁。

    供奉官以下至選人,皆服玄冕,無旒。

     【宇文紹奕燕語考異】:故事,南郊,車駕服通天冠,绛紗袍,赴青城,祀日服靴袍。

    至大次臨祭,始更服衮冕。

    元豐中,诏定奉祀儀。

    有司建言:《周官》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

    《禮記》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

    王肅援《家語》,臨燔祭脫衮冕。

    蓋先衮而後裘,因請更制大裘。

    以衮用于祀日,大裘用于臨祭。

    議者頗疑《家語》不可據。

    黜之。

    則《周官》、《禮記》所載相抵牾。

    時陸右丞佃知禮院,乃言:古者衣必有裘。

    故缁衣羔裘,黃衣狐裘,素衣裘,所謂大裘不。

    不者,止言不,宜應有襲。

    襲者,裡也。

    蓋中裘而表衮。

    乃請服大裘,被以衮。

    遂為定制。

    大裘黑羔皮為之,而緣以黑缯,乃唐制也。

     【宋史】:哲宗元佑元年,太常寺言:舊制大禮行事,執事官并服祭服,馀服朝服。

    至元豐七年,呂升卿始有行事及陪祀官并服祭服之議。

    今欲令行事執事官并服祭服,其贊引行事禮儀使、太常卿、太常博士、合門使、樞密院官,進接圭殿中監,止供奉皇帝。

    其陪位官,止導駕押宿,及主事務并他處行事官,仍服朝服。

    從之。

     【宋會要】:徽宗大觀元年七月十六日,議禮局子:竊以國家祈報社稷,崇奉先聖。

    上自京師,下逮郡邑,以春秋上丁社日行事。

    然太社太學獻官祝禮,皆以法服。

    至于郡邑,則用常服。

    豈非因習日久,而未知所以建明欤?乞诏有司,降祭服于州郡。

    俾凡祭祀獻官祝禮,各服其服。

    如允所奏,乞降付本局,讨論典禮,具合頒名件。

    诏:以衣服制度頒之,使州郡自制。

    弊則聽其改造,庶簡而易成。

     【文獻通考】:徽宗大觀元年,議禮局言:太社太學獻官祝禮,皆以法服奉祠。

    至郡邑,則用常服。

    乞降祭服。

    诏頒制度于州郡。

    然未明制造。

    至政和間,始诏州縣冠服形制詭異,令禮制局造樣,頒下轉運司制造,以給州縣。

    大觀二年,诏中書舍人、谏議大夫、待制殿中少監,紅革呈犀帶不佩魚。

    詳定禮文所言:古者祭服,皆玄衣裳,以象天地之色。

    裳之飾,有藻、粉、米、黼黻。

    《考工記》曰:白與黑,謂之黼。

    黑與青,謂之黻。

    今祭服上衣以青,其繡以裳者,藻及粉米,皆五色圓花藉之。

    而黼用藍,黻用碧與黃;且虎共一章,粉米共一章,今皆異章而畫,不應古制。

    請下有司,制五冕之服章。

    衮冕之章九,衣繪龍、山、華蟲、火、虎蟲隹,裳繡藻、粉米、黼、黻。

    黼冕之章七,衣繪華蟲、火、虎蟲隹,裳繡藻、粉米、黼、黻。

    毳冕之章五,衣畫虎蟲隹、藻、粉米,裳繡黼、黻。

    冕之章三,衣繪粉米,裳繡黼、黻。

    元冕衣無章,裳剌黻,其爵弁,則缁衣裳從之。

    詳定議注所言:按周以上祭服,無劍而有履。

    胡《周官》司服之職,悉不著劍自祭。

    及西漢艱危用武之時,朝祭服皆佩劍。

    東漢大祭祀,玉佩屦以行事,惟朝尚佩劍。

    晉制,服劍以木代之,謂之班劍。

    東齊謂之象劍。

    今冬正大朝會,若服三代之冕服,而用三代之禮,則去劍可也。

    若服秦漢之服,而用秦漢之禮,則存劍可也。

    然文武異客,佩劍之制,不當施于朝事。

    又《周禮》以不脫屦為恭,以脫屦為相親。

    今冬正朝會,若用《周禮》,則服當無劍。

    若襲秦漢之故,又恐佩劍而趨朝,脫屦而示恭,與三代禮意不合。

    其冬正朝會,乞約用《周禮》,不服劍,不脫屦舄。

    從之。

    而禮文所亦言:《儀禮》,屍坐不脫屦。

    鄭氏以為侍神不敢惰。

    又古者朝服不佩劍,始加之後。

    漢祭服亦不佩劍。

    劍者,武備。

    服以事神,于義無取。

    今祭祀用三代冕服,而加以秦劍,尤為失禮。

    于是又去《景靈宮太廟南郊儀注》,及《熙甯祀儀》内,解劍脫舄履之節。

    又言古者諸侯及群臣助祭,本執玉帛羔雁之義,故雖冕服,但當執笏。

    《玉藻》曰:見于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太廟,說笏非古也。

    說者以為太廟之中,唯君當事說笏,非是請群臣冕服。

    助祭執笏,當事則扌晉笏。

    其陪位官,亦合冕服執笏。

    從之。

     【政和五禮新義】:大觀二年五月十日,尚書省子、宣德郎試起居含人充議禮局檢讨官俞子:臣聞時異事異,古今不同。

    然制度不可不循古者,祭服是也。

    且玄以象道,以象事,故凡冕皆玄衣裳。

    今太常寺祭服,則衣色青矣。

    前三幅以象陽,後四幅以象陰,故裳制不相連屬。

    今之裳則為六幅,而不殊矣。

    冕玄表而朱裡,今乃青羅為覆,以金銀飾之;佩用绶以貫玉,今既有玉佩矣,又有錦绶,以銀銅二钚飾之;以至宗彜,宗廟之彜也,乃為虎之狀,而不作虎彜、蟲彜。

    粉米,散利以養人也,乃分為二章,而以五色圓花為藉。

    其馀不合古者甚多,蓋後世諸儒,論議失真,故沿襲至今,未之改作。

    恭惟陛下,天縱聰明,灼見妙理。

    建官設屬,俾讨論禮制。

    而臣愚以謂禮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