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下以綠。
正三品已下,從五品已上,素帶纰其垂,外以玄,内以黃,殂約皆用青組。
朱,凡皆随裳色,衮毳。
火山二章,山一章。
劍,佩,绶,襪,赤舄,爵弁,從九品以上。
助祭則服之。
【通志略】:司馬筠等議雲:按《玉藻》,諸侯玄冕以祭,裨冕以朝。
《雜記》又雲: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
今之尚書,上異公侯,下非卿士。
止有朝衣,本無冕服,既從齋祭,不容同于在朝。
宜依太常及博士諸齋官例,著白衣绛衤巽中單,竹葉冠。
若不親奉,則不須入廟。
帝從之。
唐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
冕者,有事遠主之服也。
毳冕者,祭海嶽之服也。
冕者,祭社稷享先農之服也。
玄冕者,蠟祭百神,朝日夕月之服也。
《唐車服志》名臣衛太史曰:柳莊寝疾,公曰:若疾革,雖當祭必告。
不釋服而往,遂以之。
《記·檀弓》管召不起,每由時祭祀,辄着絮巾衣。
在遼東有帛單衣,親薦馔跪拜,成禮者也。
《魏志》 【唐書】:顯慶元年九月,太尉長孫無忌與修禮官等奏曰:準武德初撰衣服令,天子祀天地,服大裘冕無旒。
臣無忌志敬宗等,謹按《郊特牲》雲:周之始郊日,以至被衮以象天。
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而此二禮,俱說周郊衮,與大裘事乃有異。
按《月令》孟冬,天子始裘。
明以禦寒,理非當暑。
若啟蟄祈谷,冬至報天,行車服裘,義歸通允。
至于季夏迎氣,龍見而雩,炎熾方降,如何可服?謹尋曆代,唯服裘章,與《郊特牲》義旨相協。
按周遷《輿服志》雲:漢明帝永平二年,制采《周官》、《禮記》,始制祀天地服,天子備十二章。
沈約《宋書·志》雲:魏晉郊天,亦皆服衮。
又王智深《宋紀》曰:《明帝制》雲:以大冕純玉藻,玄衣黃裳,郊祀天地。
後魏周齊,迄于隋氏,勘其禮令,祭服悉同。
斯則百王通典,炎涼無妨。
複與《禮經》事無乖舛。
今請憲章故實,郊祀天地,皆服衮冕,其大裘請停,仍改禮令。
又檢新禮,皇帝祭社稷,服繡冕,四旒三章;祭日月,服玄冕,三旒,衣無章。
謹按令文,是四品五品之服,此則三公亞獻,皆服衮衣。
孤卿助祭,服毳及,斯乃乘輿章數,同于大夫,君少臣多,殊為不可。
據《周禮》雲: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則衮冕,享先公則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冕,諸小禮則玄冕。
又雲: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衮冕以下,皆如王之服。
所以《三禮義宗》,遂有三釋,一雲:公卿大夫助祭之曰,所著之服,降王一等;又雲:悉與王同。
求其折衷,俱未通允。
但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天子以十二為節,義在法天;豈有四旒三章,翻為禦服?若諸臣助祭,冕與王同,便是貴賤無分。
君臣不别。
如其降王一等,則王著玄冕之時,群臣次服爵弁,既屈天子,又貶公卿。
《周禮》此文,久不施用,亦猶祭祀之立屍侑,君親之拜臣子,覆巢設石折蔟之官,去蛙龜置蝈氏之職。
唯施周代,事不通行。
是故漢魏以來,下迄隋代,相承舊事,唯用衮冕。
今新禮親祭日月,仍服五品之服,臨事施行,極不穩便。
請遵曆代故實,諸祭并用衮冕。
制可之。
《唐書》開元十一年冬,玄宗将有事于南郊。
中書令張說,又奏稱:準令,皇帝祭昊天上帝,服大裘之冕,事出《周禮》,取其質也。
永徽二年,高宗親享南郊用之。
顯慶年修禮,改用衮冕。
事出《郊特牲》,取其文也。
自則天以來用之。
若遵古制,則應用大裘。
若便于時,則衮冕為美。
令所司造二冕呈進。
上以大裘樸略,冕又無旒,既不可通用于寒暑,乃廢不用之。
自是元正朝會,依禮令用衮冕及通天冠,大祭祀依《郊特牲》,亦用衮冕。
自馀諸服,雖在于令文,不複施用。
【玉海】:無忌又言:親祭日月,服五品之服,是貴賤無分也。
請諸祭皆用衮冕。
自是冕以下,天子不複用。
儀鳳二年,蘇知機上言,請制大明冕,十二章,乘輿服之。
如日、月、星、辰、龍、虎、山、火、麟、鳳、玄龜、雲、水等象;冕八章,三公服之;毳冕六章,三品服之;黼冕四章,五品服之。
诏下,有司議楊炯奏議,遂寝知機之請。
《六典》大裘冕無旒,冕廣八寸,長一尺六寸。
《閻立德傳》武德初,遷尚衣奉禦,制衮冕六服、腰輿傘扇,鹹有典法。
李德裕《正服箴》:聖人作服,法象可觀。
汲黯莊色,能正不冠。
楊阜慨然,亦譏缥纨。
四時所禦,各有其官。
【唐會要】:貞元六年正月七日,祭官有衤參服,既葬公除,及聞哀假滿者,請許吉服。
赴宗廟之祭。
其同宮未葬,雖公除者,請依前禁之。
國家朝祭,百官冠服,多用周制。
每大朝會、侍祠則服之。
襪有帶,履用皂,绔衣中單,勒帛裙,蔽膝、袍、大帶、革帶、方心、曲領。
佩則用石以代珠玉。
冠有三梁、五梁之别。
言官、刑法官則加獬豸,所執各用其笏。
如導駕除禦史大夫、開封牧令出各乘車外,他官員冠服而騎。
【宋會要】:王公冠服,唐制有衮冕九旒,冕八旒,毳冕七旒,冕六旒,玄冕五旒,爵弁,朝服,公服,绔褶弁服。
國朝省八旒冕,六旒冕,弁服。
九旒冕,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青羅衣,繡山、龍、雉、火、虎、五章,绯羅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繡山、火二章;白花羅中單,玉裝劍佩革帶,暈錦绶,二玉環,绯白羅大帶,绯羅襪履。
親王中書門下奉祀,則服之;九旒冕,無額花,玄衣裳,悉畫小白绫中單,師子錦绶,二銀環,馀同。
上三公奉祀,則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導,衣畫虎雉、粉、米三章,裳畫黼黻二章,銀裝佩劍革帶,馀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則服之;五旒冕,無章。
銅佩劍,革帶,馀同七旒冕,青羅為衣裳。
四品、五品為獻官,則服之;六品以下,無劍佩绶;紫檀衣,朱裳,羅為之,皂大绫绶,銅劍佩,禦史、博士服之;平冕無旒,青衣裳,無劍佩绶,馀同五旒冕,大祝奉禮服之,五梁冠,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立筆,绯羅袍,白花羅中單,绯羅裙,绯羅蔽膝,并皂衤票衤巽,白羅大帶,白羅方心曲領,玉劍佩,銀革帶,暈錦绶。
二玉環,白绫襪,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會則服之;中書門下,則冠加籠巾貂蟬,龍巾編藤涞之,塗金銀飾,玳瑁蟬一,金蟬六,銜玉;三梁冠,犀角簪導,無中單,銀劍佩,師子錦绶,銀環,馀同五梁冠,諸司三品,禦史台四品,兩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禦史大夫中丞,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兩梁冠,犀角簪導,銅劍佩,練鵲錦绶,銅環,馀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六品以下,無中單,無劍佩绶;禦史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绔褶紫绯綠,各從本服色;白绫中單,白绫绔,白羅方心曲領,本品冠,導駕則騎而服之。
大駕鹵簿内巾服之制:金吾上将軍、将軍、六統軍、千牛中郎将,服花腳幞頭抹額,紫繡袍,佩牙刀,珂馬。
諸衛大将軍、将軍、中郎将、折沖果毅散手翊衛,服平巾帻、紫繡袍、大口绔、錦滕蛇、銀帶佩、橫刀執弓箭;千牛将軍,服平巾帻、紫繡袍、大口绔、銀帶、靴奴、橫刀執弓箭;珂馬千牛,服花腳幞頭、绯繡抹頭、大口绔、銀帶、靴衤奴。
前馬隊内折沖及執者,服錦帽绯繡袍,銀帶;監門校尉六軍押仗,服幞頭紫繡裆;隊正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绔;諸衛主率都尉、引駕騎、持钅皮隊内校尉、旅帥執衛司、殳仗扌暴、金五十六騎、班劍儀刀隊、親勳翊衛、執大角人,平巾帻、绯繡裆、大口绔佩、橫刀執弓箭;金吾押牙,服金鵝帽、紫繡袍、銀帶;儀刀金吾執纛者,服烏紗帽、皂衣绔鞋襪;金吾押纛,服幞頭、皂繡衫、大口绔、銀帶、烏皮靴;執金吾扌暴,服錦袍帽、臂、銀帶、烏皮靴;清遊隊亻次飛執副仗,服甲騎具裝錦,橫刀執弓箭;白绔、朱雀隊、執旗及執牙門旗、執降引、黃麾幡者,服绯繡衫、抹額、大口绔、銀帶;執殳仗前後步隊、真武隊,執旗前後部黃麾、執日月合辟等旗,青龍、白虎隊、金吾細仗内執旗者,服五色繡袍、抹額、行滕、銀帶;執白幹捧人加銀褐捍腰;執龍旗及前馬隊内執旗人,服五色繡袍、銀帶、行滕、大口绔,執弓箭;執龍旗副竿人,服錦帽、五色繡袍、大口绔、銀帶;執弩弓箭人,服錦帽、青繡袍、銀帶;前後步隊人,服五色鍪甲、錦臂鞲、鞋襪绔、錦帶;朱雀隊内執弓箭弩、虞候飛執長壽幢寶輿法物人,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绔、銀帶;援寶執绛麾真武幢義人,服武弁紫繡衫;持钺隊殿中黃麾、傘扇、腰輿、香蹬、華蓋、指南、進賢等車駕士、相風锺漏等輿輿士,服武弁、绯繡衫;駕羊車童子,服垂耳髻、青頭巾、青繡大袖衫、绔勒帛、青耳履;執引駕龍墀旗、六軍旗者,服錦帽、五色繡衫、錦臂、銀帶。
引夾旗及執柯舒镫仗者,服帖金帽,馀同上;執花鳳飛黃吉利旗者,服銀褐繡衫、抹額、銀帶;夾谷隊,服五色質鍪铠、錦臂、白行滕、紫口鞋襪;骁衛翊三隊,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绔、錦蛇;五辂副辂耕根車駕士,服平巾帻、青繡衫、青履襪;教馬官,服幞頭、紅繡抹額、紫繡衫、白绔、銀帶;掌辇、主辇,服武弁、黃繡衫、紫繡誕帶;攏禦馬者,服帖金帽、紫繡大袖衫、銀帶;執真武幢者,服武弁、皂繡衫、紫繡誕帶;五牛旗輿士,服武弁、五色繡衫、大口绔、銀帶;掩後隊,服黑鍪甲,錦臂,行;鼓吹令丞,服綠绔褶冠銀褐裙金銅革帶、绯白大帶履襪;太常寺府史典事、司天令史,服幞頭、綠衫、黃半臂;太常主帥、木岡鼓金钲節鼓人,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绔、抹帶、錦滕蛇;歌拱辰管、箫、笳、笛、篥,無滕蛇;太常太鼓長鳴,小鼓中鳴,服黃雷花袍、绔抹額、襪帶;太常铙大橫吹,服绯苣文袍、绔抹額、襪帶。
太常羽葆鼓小橫吹,服青苣文袍、绔抹額、抹帶;排列官令史、府史,服黑介帻、绯衫、白绔、白勒帛;司辰典事漏刻生,服青绔褶冠、革帶;殿中少監、奉禦供奉、排列官、引駕仗内、排列承直官、大将、金吾、引駕、押仗、押旗,服幞頭、紫公服、烏皮靴;尚辇奉禦直長乘黃令丞、千牛長史、進馬四色官,服幞頭、綠公服、白绔、金銅帶、鳥皮靴;殿中職掌執傘扇人,服幞頭碧金銅帶、烏皮靴。
舊衣黃,太平興國六年,并内侍省,并改服以碧。
凡繡文、金吾衛以辟邪,左右衛以瑞馬,骁衛以雕虎,屯衛以赤豹,武衛以瑞鷹,領軍衛以白澤,監門衛以師子,千牛衛以犀牛,六軍以孔雀,樂工以鸾,耕根車駕士以鳳銜嘉禾,進賢車以瑞麟,明遠車以對鳳,羊車以瑞羊,指南車以孔雀,記裡鼓黃钺車以對鵝,白鹭車以翔鹭,鸾旗車以瑞鸾,崇德車以辟邪,皮軒車以虎,屬車以雲鶴,豹尾車以玄豹,相風鳥輿士以烏,五牛祺以五色牛,馀皆以寶相花。
六引内巾服之制:清道,冠服武弁、绯繡衫、革帶;持巾憲弩、車輻捧者,服平巾赤帻、绯繡衫、赤绔、銀帶;青衣,服平巾青績、青绔褶;持戟傘扇刀盾者,服黃繡衫、抹額、行,銀帶;持幡蓋者,服繡衫、抹額、大口绔、銀帶;内告止幡、曲蓋,以绯;傳教幡、信幡、绛引幡以黃;執誕馬辔、儀刀、麾幢節、夾、大角者,服平巾帻、绯繡衫、大口绔、銀帶;大駕鹵簿内執辔,并錦絡衫帽;持弓箭者,服武弁、绯繡衫、白绔;駕士、服錦帽、繡戎服、大袍、銀帶、弓箭以青、以紫;持木岡鼓者,服平巾帻、绯繡對鳳袍、大口绔、白襪帶、錦蛇;铙吹部内,服平巾帻、绯繡袍、白襪帶、白绔,馀悉同。
大駕前後部其繡衣文,清道以雲鶴,巾憲弩以辟邪,車輻以白澤,駕士司徒以瑞馬,牧以隼,禦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太常卿以鳳,縣令以雉,樂工以鸾,馀悉以寶,相花。
太祖建隆四年,八月十六日,宰臣範質與禮官議導駕官服绔褚衣:按制度所起,先儒無說。
惟《開元雜禮》,五品以上,通用細绫及羅,六品以下服小绫。
褶衣之色,随本品绶色。
注:褶衣,即複衣也。
又按諸王朱绶,四采赤黃缥绀,亦即朱也。
以純朱為地,更次第輕入黃白青,付内染之,共為四采,亦謂之朱褶;一品綠纟戾绶,四采綠紫黃赤。
纟戾即綠也,是草之綠色。
以純綠為地,亦謂之綠纟戾褶;二品三品紫绶,三采紫黃赤,謂之紫褶。
其衣身領袖袂,請依令制。
又按令文,武弁金飾,平巾帻,簪導,紫褶,白绔,玉梁珠寶钿帶靴,騎馬服之。
金飾即金附蟬也,詳此即是二品三品所配弁之制也,附蟬之數,蓋一品九蟬,二品八,三品七,四品六,五品五。
又令文,武弁平巾帻,侍中、中書令、散騎,加貂蟬,侍左者,左珥。
侍右者,右珥。
又《開元雜禮》:導駕官,并朱衣,冠履依本品。
此朱衣今朝服也。
然自一品至二品,用四入之朱為衣,乃協上下之文、異绛缯之色。
又令文,三品以上紫褶,五品以上绯褶,七品以上綠褶,九品以上碧褶,并白大口绔,起梁帶,烏皮靴。
竊詳籠冠子巾,與武弁大冠,其名雖殊,本是一物,制同而飾别。
蓋以官品為差,其帻亦載在籠冠下。
今請造绔褶,如令文之制,其起梁帶形制,撿尋未是。
望以革帶代之,奏可。
是歲造成而未用。
乾德六年郊始服。
而冠未造,乃取朝服,進賢冠,大帶、革襪履,參用焉。
九月二日,宰臣範質言:三公祭服,舊皆盡升龍。
兩裆有绯紫之制,請令禮官檢尋故事。
按“三禮”三公毳冕無龍章。
上公衮冕無龍,二品冕。
又《周禮》言:上公衮冕九旒,以五采繩貫五采珠,旒長九寸,每寸以珠玉。
其衣玄色五章:山、龍、華蟲、火、宗彜,畫于衣。
其裳朱色四章:藻、粉、米、黼黻,繡于裳。
又按令文,旒并貫青色珠。
青纩,其珠及黝纩,今請衣令文青色之制。
又按《開元禮》,武官陪立,大仗加蛇,兩裆如袖無身,以覆其膊胳。
音各蓋掖下縫也。
從肩領覆臂膊,共一尺二寸。
又按《釋文》,《玉篇》《相傳》雲: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謂之兩當。
今詳裆之制,其領連覆膊胳,其一當左膊,其一當右膊,故謂之起膊。
今請兼存兩說,擇而用之。
诏改制祭服,以青色造裆,用當胸當背之制。
真宗鹹平五年二月,大理寺丞李坦言:臣聞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
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殖焉。
是故禮者,治國之柄。
服者,飾身之儀。
前代成規,後王不易。
臣昨差郊壇助祭,竊見助祭之官,所服六冕,衣裳畫繡之等,多不依古制。
又慮後來,增減不同。
然按《尚書·臯陶》雲乎: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繡,此十二章也。
六章畫于衣,象天也。
六章繡于裳,象地也。
夏商無文,至周三辰畫于旌旗,惟九章在于衣裳之上。
周有六冕。
按《司服》雲:王祭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祭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則衮冕,享先公則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冕,祭群小祀則玄冕。
鄭司農雲:大裘。
羔裘也。
所以知羔裘者,祭天尚質故用之,象天色也。
衮冕之旒,天子則十二旒。
升龍于山,升火于宗彜。
若上公則九旒,自山龍而下九章。
侯伯冕七旒,自華蟲而下七章。
子男即毳冕五旒,自宗彜而下五章。
孤卿冕三旒,三章無畫皆繡。
凡奇數在衣,偶數在裳。
今具六冕祭服異同,乞行改正。
诏送大常寺禮院詳定。
禮院言:檢讨如後,伏緣冕旒之制度,繡畫之等差,曆代以來,屢有沿革。
若循古制,須議酌中,改作之間,安敢輕議?周六冕皆玄上下。
玄上法天,下法地,兼前後邃延。
今睹冕闆上下之色,皆用玄青,亦無邃延,一失也。
【宋史】:仁宗慶曆三年,太常博士餘靖言:《周禮》司服之職,掌王之吉服。
大裘而冕無旒,以祀昊天上帝。
祀五帝,亦如之。
衮十有二旒,其服十有二章,以享先王。
冕八旒,其服七章,以享先公,亦以飨射。
毳冕七旒,其服五章,以祀四望山川。
冕六旒,其服三章,以祭社稷五祀。
玄冕五旒,其服無章,以祭小禮。
此皆天子親行祠事。
所服冕服,悉因所祀大小神鬼,以為制度。
今大祠中祠,所遣獻官,并用上公九旒九章冕服,以為初獻。
其馀公卿,亦皆七旒冕服,全無等降。
小祠則公服行事,乖戾舊典。
宜詳酌《周禮》,因所祭鬼神,以為獻官冕服之制。
诏下禮官議,奏曰:據《周禮》,王者冕服有六,自禮昊天至祭群小祀,皆王者親祀所服,聖朝之制,唯皇帝親祠郊廟及朝會大禮服衮冕外,馀冕皆不設。
其每歲常祀,遣官行事。
攝公則服一品九旒冕,攝卿則服三品七旒冕。
自從品制為服,不以祠之大小為差。
至于小祠,
正三品已下,從五品已上,素帶纰其垂,外以玄,内以黃,殂約皆用青組。
朱,凡皆随裳色,衮毳。
火山二章,山一章。
劍,佩,绶,襪,赤舄,爵弁,從九品以上。
助祭則服之。
【通志略】:司馬筠等議雲:按《玉藻》,諸侯玄冕以祭,裨冕以朝。
《雜記》又雲: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
今之尚書,上異公侯,下非卿士。
止有朝衣,本無冕服,既從齋祭,不容同于在朝。
宜依太常及博士諸齋官例,著白衣绛衤巽中單,竹葉冠。
若不親奉,則不須入廟。
帝從之。
唐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
冕者,有事遠主之服也。
毳冕者,祭海嶽之服也。
冕者,祭社稷享先農之服也。
玄冕者,蠟祭百神,朝日夕月之服也。
《唐車服志》名臣衛太史曰:柳莊寝疾,公曰:若疾革,雖當祭必告。
不釋服而往,遂以之。
《記·檀弓》管召不起,每由時祭祀,辄着絮巾衣。
在遼東有帛單衣,親薦馔跪拜,成禮者也。
《魏志》 【唐書】:顯慶元年九月,太尉長孫無忌與修禮官等奏曰:準武德初撰衣服令,天子祀天地,服大裘冕無旒。
臣無忌志敬宗等,謹按《郊特牲》雲:周之始郊日,以至被衮以象天。
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而此二禮,俱說周郊衮,與大裘事乃有異。
按《月令》孟冬,天子始裘。
明以禦寒,理非當暑。
若啟蟄祈谷,冬至報天,行車服裘,義歸通允。
至于季夏迎氣,龍見而雩,炎熾方降,如何可服?謹尋曆代,唯服裘章,與《郊特牲》義旨相協。
按周遷《輿服志》雲:漢明帝永平二年,制采《周官》、《禮記》,始制祀天地服,天子備十二章。
沈約《宋書·志》雲:魏晉郊天,亦皆服衮。
又王智深《宋紀》曰:《明帝制》雲:以大冕純玉藻,玄衣黃裳,郊祀天地。
後魏周齊,迄于隋氏,勘其禮令,祭服悉同。
斯則百王通典,炎涼無妨。
複與《禮經》事無乖舛。
今請憲章故實,郊祀天地,皆服衮冕,其大裘請停,仍改禮令。
又檢新禮,皇帝祭社稷,服繡冕,四旒三章;祭日月,服玄冕,三旒,衣無章。
謹按令文,是四品五品之服,此則三公亞獻,皆服衮衣。
孤卿助祭,服毳及,斯乃乘輿章數,同于大夫,君少臣多,殊為不可。
據《周禮》雲: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則衮冕,享先公則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冕,諸小禮則玄冕。
又雲: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衮冕以下,皆如王之服。
所以《三禮義宗》,遂有三釋,一雲:公卿大夫助祭之曰,所著之服,降王一等;又雲:悉與王同。
求其折衷,俱未通允。
但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天子以十二為節,義在法天;豈有四旒三章,翻為禦服?若諸臣助祭,冕與王同,便是貴賤無分。
君臣不别。
如其降王一等,則王著玄冕之時,群臣次服爵弁,既屈天子,又貶公卿。
《周禮》此文,久不施用,亦猶祭祀之立屍侑,君親之拜臣子,覆巢設石折蔟之官,去蛙龜置蝈氏之職。
唯施周代,事不通行。
是故漢魏以來,下迄隋代,相承舊事,唯用衮冕。
今新禮親祭日月,仍服五品之服,臨事施行,極不穩便。
請遵曆代故實,諸祭并用衮冕。
制可之。
《唐書》開元十一年冬,玄宗将有事于南郊。
中書令張說,又奏稱:準令,皇帝祭昊天上帝,服大裘之冕,事出《周禮》,取其質也。
永徽二年,高宗親享南郊用之。
顯慶年修禮,改用衮冕。
事出《郊特牲》,取其文也。
自則天以來用之。
若遵古制,則應用大裘。
若便于時,則衮冕為美。
令所司造二冕呈進。
上以大裘樸略,冕又無旒,既不可通用于寒暑,乃廢不用之。
自是元正朝會,依禮令用衮冕及通天冠,大祭祀依《郊特牲》,亦用衮冕。
自馀諸服,雖在于令文,不複施用。
【玉海】:無忌又言:親祭日月,服五品之服,是貴賤無分也。
請諸祭皆用衮冕。
自是冕以下,天子不複用。
儀鳳二年,蘇知機上言,請制大明冕,十二章,乘輿服之。
如日、月、星、辰、龍、虎、山、火、麟、鳳、玄龜、雲、水等象;冕八章,三公服之;毳冕六章,三品服之;黼冕四章,五品服之。
诏下,有司議楊炯奏議,遂寝知機之請。
《六典》大裘冕無旒,冕廣八寸,長一尺六寸。
《閻立德傳》武德初,遷尚衣奉禦,制衮冕六服、腰輿傘扇,鹹有典法。
李德裕《正服箴》:聖人作服,法象可觀。
汲黯莊色,能正不冠。
楊阜慨然,亦譏缥纨。
四時所禦,各有其官。
【唐會要】:貞元六年正月七日,祭官有衤參服,既葬公除,及聞哀假滿者,請許吉服。
赴宗廟之祭。
其同宮未葬,雖公除者,請依前禁之。
國家朝祭,百官冠服,多用周制。
每大朝會、侍祠則服之。
襪有帶,履用皂,绔衣中單,勒帛裙,蔽膝、袍、大帶、革帶、方心、曲領。
佩則用石以代珠玉。
冠有三梁、五梁之别。
言官、刑法官則加獬豸,所執各用其笏。
如導駕除禦史大夫、開封牧令出各乘車外,他官員冠服而騎。
【宋會要】:王公冠服,唐制有衮冕九旒,冕八旒,毳冕七旒,冕六旒,玄冕五旒,爵弁,朝服,公服,绔褶弁服。
國朝省八旒冕,六旒冕,弁服。
九旒冕,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青羅衣,繡山、龍、雉、火、虎、五章,绯羅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繡山、火二章;白花羅中單,玉裝劍佩革帶,暈錦绶,二玉環,绯白羅大帶,绯羅襪履。
親王中書門下奉祀,則服之;九旒冕,無額花,玄衣裳,悉畫小白绫中單,師子錦绶,二銀環,馀同。
上三公奉祀,則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導,衣畫虎雉、粉、米三章,裳畫黼黻二章,銀裝佩劍革帶,馀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則服之;五旒冕,無章。
銅佩劍,革帶,馀同七旒冕,青羅為衣裳。
四品、五品為獻官,則服之;六品以下,無劍佩绶;紫檀衣,朱裳,羅為之,皂大绫绶,銅劍佩,禦史、博士服之;平冕無旒,青衣裳,無劍佩绶,馀同五旒冕,大祝奉禮服之,五梁冠,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立筆,绯羅袍,白花羅中單,绯羅裙,绯羅蔽膝,并皂衤票衤巽,白羅大帶,白羅方心曲領,玉劍佩,銀革帶,暈錦绶。
二玉環,白绫襪,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會則服之;中書門下,則冠加籠巾貂蟬,龍巾編藤涞之,塗金銀飾,玳瑁蟬一,金蟬六,銜玉;三梁冠,犀角簪導,無中單,銀劍佩,師子錦绶,銀環,馀同五梁冠,諸司三品,禦史台四品,兩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禦史大夫中丞,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兩梁冠,犀角簪導,銅劍佩,練鵲錦绶,銅環,馀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會,則服之;六品以下,無中單,無劍佩绶;禦史則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單,绔褶紫绯綠,各從本服色;白绫中單,白绫绔,白羅方心曲領,本品冠,導駕則騎而服之。
大駕鹵簿内巾服之制:金吾上将軍、将軍、六統軍、千牛中郎将,服花腳幞頭抹額,紫繡袍,佩牙刀,珂馬。
諸衛大将軍、将軍、中郎将、折沖果毅散手翊衛,服平巾帻、紫繡袍、大口绔、錦滕蛇、銀帶佩、橫刀執弓箭;千牛将軍,服平巾帻、紫繡袍、大口绔、銀帶、靴奴、橫刀執弓箭;珂馬千牛,服花腳幞頭、绯繡抹頭、大口绔、銀帶、靴衤奴。
前馬隊内折沖及執者,服錦帽绯繡袍,銀帶;監門校尉六軍押仗,服幞頭紫繡裆;隊正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绔;諸衛主率都尉、引駕騎、持钅皮隊内校尉、旅帥執衛司、殳仗扌暴、金五十六騎、班劍儀刀隊、親勳翊衛、執大角人,平巾帻、绯繡裆、大口绔佩、橫刀執弓箭;金吾押牙,服金鵝帽、紫繡袍、銀帶;儀刀金吾執纛者,服烏紗帽、皂衣绔鞋襪;金吾押纛,服幞頭、皂繡衫、大口绔、銀帶、烏皮靴;執金吾扌暴,服錦袍帽、臂、銀帶、烏皮靴;清遊隊亻次飛執副仗,服甲騎具裝錦,橫刀執弓箭;白绔、朱雀隊、執旗及執牙門旗、執降引、黃麾幡者,服绯繡衫、抹額、大口绔、銀帶;執殳仗前後步隊、真武隊,執旗前後部黃麾、執日月合辟等旗,青龍、白虎隊、金吾細仗内執旗者,服五色繡袍、抹額、行滕、銀帶;執白幹捧人加銀褐捍腰;執龍旗及前馬隊内執旗人,服五色繡袍、銀帶、行滕、大口绔,執弓箭;執龍旗副竿人,服錦帽、五色繡袍、大口绔、銀帶;執弩弓箭人,服錦帽、青繡袍、銀帶;前後步隊人,服五色鍪甲、錦臂鞲、鞋襪绔、錦帶;朱雀隊内執弓箭弩、虞候飛執長壽幢寶輿法物人,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绔、銀帶;援寶執绛麾真武幢義人,服武弁紫繡衫;持钺隊殿中黃麾、傘扇、腰輿、香蹬、華蓋、指南、進賢等車駕士、相風锺漏等輿輿士,服武弁、绯繡衫;駕羊車童子,服垂耳髻、青頭巾、青繡大袖衫、绔勒帛、青耳履;執引駕龍墀旗、六軍旗者,服錦帽、五色繡衫、錦臂、銀帶。
引夾旗及執柯舒镫仗者,服帖金帽,馀同上;執花鳳飛黃吉利旗者,服銀褐繡衫、抹額、銀帶;夾谷隊,服五色質鍪铠、錦臂、白行滕、紫口鞋襪;骁衛翊三隊,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绔、錦蛇;五辂副辂耕根車駕士,服平巾帻、青繡衫、青履襪;教馬官,服幞頭、紅繡抹額、紫繡衫、白绔、銀帶;掌辇、主辇,服武弁、黃繡衫、紫繡誕帶;攏禦馬者,服帖金帽、紫繡大袖衫、銀帶;執真武幢者,服武弁、皂繡衫、紫繡誕帶;五牛旗輿士,服武弁、五色繡衫、大口绔、銀帶;掩後隊,服黑鍪甲,錦臂,行;鼓吹令丞,服綠绔褶冠銀褐裙金銅革帶、绯白大帶履襪;太常寺府史典事、司天令史,服幞頭、綠衫、黃半臂;太常主帥、木岡鼓金钲節鼓人,服平巾帻、绯繡袍、大口绔、抹帶、錦滕蛇;歌拱辰管、箫、笳、笛、篥,無滕蛇;太常太鼓長鳴,小鼓中鳴,服黃雷花袍、绔抹額、襪帶;太常铙大橫吹,服绯苣文袍、绔抹額、襪帶。
太常羽葆鼓小橫吹,服青苣文袍、绔抹額、抹帶;排列官令史、府史,服黑介帻、绯衫、白绔、白勒帛;司辰典事漏刻生,服青绔褶冠、革帶;殿中少監、奉禦供奉、排列官、引駕仗内、排列承直官、大将、金吾、引駕、押仗、押旗,服幞頭、紫公服、烏皮靴;尚辇奉禦直長乘黃令丞、千牛長史、進馬四色官,服幞頭、綠公服、白绔、金銅帶、鳥皮靴;殿中職掌執傘扇人,服幞頭碧金銅帶、烏皮靴。
舊衣黃,太平興國六年,并内侍省,并改服以碧。
凡繡文、金吾衛以辟邪,左右衛以瑞馬,骁衛以雕虎,屯衛以赤豹,武衛以瑞鷹,領軍衛以白澤,監門衛以師子,千牛衛以犀牛,六軍以孔雀,樂工以鸾,耕根車駕士以鳳銜嘉禾,進賢車以瑞麟,明遠車以對鳳,羊車以瑞羊,指南車以孔雀,記裡鼓黃钺車以對鵝,白鹭車以翔鹭,鸾旗車以瑞鸾,崇德車以辟邪,皮軒車以虎,屬車以雲鶴,豹尾車以玄豹,相風鳥輿士以烏,五牛祺以五色牛,馀皆以寶相花。
六引内巾服之制:清道,冠服武弁、绯繡衫、革帶;持巾憲弩、車輻捧者,服平巾赤帻、绯繡衫、赤绔、銀帶;青衣,服平巾青績、青绔褶;持戟傘扇刀盾者,服黃繡衫、抹額、行,銀帶;持幡蓋者,服繡衫、抹額、大口绔、銀帶;内告止幡、曲蓋,以绯;傳教幡、信幡、绛引幡以黃;執誕馬辔、儀刀、麾幢節、夾、大角者,服平巾帻、绯繡衫、大口绔、銀帶;大駕鹵簿内執辔,并錦絡衫帽;持弓箭者,服武弁、绯繡衫、白绔;駕士、服錦帽、繡戎服、大袍、銀帶、弓箭以青、以紫;持木岡鼓者,服平巾帻、绯繡對鳳袍、大口绔、白襪帶、錦蛇;铙吹部内,服平巾帻、绯繡袍、白襪帶、白绔,馀悉同。
大駕前後部其繡衣文,清道以雲鶴,巾憲弩以辟邪,車輻以白澤,駕士司徒以瑞馬,牧以隼,禦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太常卿以鳳,縣令以雉,樂工以鸾,馀悉以寶,相花。
太祖建隆四年,八月十六日,宰臣範質與禮官議導駕官服绔褚衣:按制度所起,先儒無說。
惟《開元雜禮》,五品以上,通用細绫及羅,六品以下服小绫。
褶衣之色,随本品绶色。
注:褶衣,即複衣也。
又按諸王朱绶,四采赤黃缥绀,亦即朱也。
以純朱為地,更次第輕入黃白青,付内染之,共為四采,亦謂之朱褶;一品綠纟戾绶,四采綠紫黃赤。
纟戾即綠也,是草之綠色。
以純綠為地,亦謂之綠纟戾褶;二品三品紫绶,三采紫黃赤,謂之紫褶。
其衣身領袖袂,請依令制。
又按令文,武弁金飾,平巾帻,簪導,紫褶,白绔,玉梁珠寶钿帶靴,騎馬服之。
金飾即金附蟬也,詳此即是二品三品所配弁之制也,附蟬之數,蓋一品九蟬,二品八,三品七,四品六,五品五。
又令文,武弁平巾帻,侍中、中書令、散騎,加貂蟬,侍左者,左珥。
侍右者,右珥。
又《開元雜禮》:導駕官,并朱衣,冠履依本品。
此朱衣今朝服也。
然自一品至二品,用四入之朱為衣,乃協上下之文、異绛缯之色。
又令文,三品以上紫褶,五品以上绯褶,七品以上綠褶,九品以上碧褶,并白大口绔,起梁帶,烏皮靴。
竊詳籠冠子巾,與武弁大冠,其名雖殊,本是一物,制同而飾别。
蓋以官品為差,其帻亦載在籠冠下。
今請造绔褶,如令文之制,其起梁帶形制,撿尋未是。
望以革帶代之,奏可。
是歲造成而未用。
乾德六年郊始服。
而冠未造,乃取朝服,進賢冠,大帶、革襪履,參用焉。
九月二日,宰臣範質言:三公祭服,舊皆盡升龍。
兩裆有绯紫之制,請令禮官檢尋故事。
按“三禮”三公毳冕無龍章。
上公衮冕無龍,二品冕。
又《周禮》言:上公衮冕九旒,以五采繩貫五采珠,旒長九寸,每寸以珠玉。
其衣玄色五章:山、龍、華蟲、火、宗彜,畫于衣。
其裳朱色四章:藻、粉、米、黼黻,繡于裳。
又按令文,旒并貫青色珠。
青纩,其珠及黝纩,今請衣令文青色之制。
又按《開元禮》,武官陪立,大仗加蛇,兩裆如袖無身,以覆其膊胳。
音各蓋掖下縫也。
從肩領覆臂膊,共一尺二寸。
又按《釋文》,《玉篇》《相傳》雲: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謂之兩當。
今詳裆之制,其領連覆膊胳,其一當左膊,其一當右膊,故謂之起膊。
今請兼存兩說,擇而用之。
诏改制祭服,以青色造裆,用當胸當背之制。
真宗鹹平五年二月,大理寺丞李坦言:臣聞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
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殖焉。
是故禮者,治國之柄。
服者,飾身之儀。
前代成規,後王不易。
臣昨差郊壇助祭,竊見助祭之官,所服六冕,衣裳畫繡之等,多不依古制。
又慮後來,增減不同。
然按《尚書·臯陶》雲乎: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繡,此十二章也。
六章畫于衣,象天也。
六章繡于裳,象地也。
夏商無文,至周三辰畫于旌旗,惟九章在于衣裳之上。
周有六冕。
按《司服》雲:王祭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祭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則衮冕,享先公則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冕,祭群小祀則玄冕。
鄭司農雲:大裘。
羔裘也。
所以知羔裘者,祭天尚質故用之,象天色也。
衮冕之旒,天子則十二旒。
升龍于山,升火于宗彜。
若上公則九旒,自山龍而下九章。
侯伯冕七旒,自華蟲而下七章。
子男即毳冕五旒,自宗彜而下五章。
孤卿冕三旒,三章無畫皆繡。
凡奇數在衣,偶數在裳。
今具六冕祭服異同,乞行改正。
诏送大常寺禮院詳定。
禮院言:檢讨如後,伏緣冕旒之制度,繡畫之等差,曆代以來,屢有沿革。
若循古制,須議酌中,改作之間,安敢輕議?周六冕皆玄上下。
玄上法天,下法地,兼前後邃延。
今睹冕闆上下之色,皆用玄青,亦無邃延,一失也。
【宋史】:仁宗慶曆三年,太常博士餘靖言:《周禮》司服之職,掌王之吉服。
大裘而冕無旒,以祀昊天上帝。
祀五帝,亦如之。
衮十有二旒,其服十有二章,以享先王。
冕八旒,其服七章,以享先公,亦以飨射。
毳冕七旒,其服五章,以祀四望山川。
冕六旒,其服三章,以祭社稷五祀。
玄冕五旒,其服無章,以祭小禮。
此皆天子親行祠事。
所服冕服,悉因所祀大小神鬼,以為制度。
今大祠中祠,所遣獻官,并用上公九旒九章冕服,以為初獻。
其馀公卿,亦皆七旒冕服,全無等降。
小祠則公服行事,乖戾舊典。
宜詳酌《周禮》,因所祭鬼神,以為獻官冕服之制。
诏下禮官議,奏曰:據《周禮》,王者冕服有六,自禮昊天至祭群小祀,皆王者親祀所服,聖朝之制,唯皇帝親祠郊廟及朝會大禮服衮冕外,馀冕皆不設。
其每歲常祀,遣官行事。
攝公則服一品九旒冕,攝卿則服三品七旒冕。
自從品制為服,不以祠之大小為差。
至于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