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一

關燈
一屋服 祭服 【晦庵語類】:古者有祭服,有朝服。

    祭服,所謂冕之類;朝服,所謂皮弁玄端之類。

    天子諸侯,各有等差。

    自漢以來,祭亦用冕服。

    祖宗以來,亦有冕服。

    車騎之類,而不常用,惟大典禮則用之。

    然将用之時,必先出許多物色于扈從所持之人,又須有賞賜。

    于是将用之前,有司必先入文字,取指揮,例降旨權免。

    夔孫 【禮記】《王制》: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

    葉氏曰:燕衣常用,而逾祭服嫌于事神也。

    《喪·大祭》:小斂之衣,祭服不倒。

    注:尊祭服也,斂者要方,散衣有倒。

    《曲禮》:祭服敝,則焚之。

    此不欲人亵之也,焚之則已不用。

    沈朋遠《寓簡》:靖康京城之變,四方貢賦不至,軍士須褚衣,無帛以給。

    有為太常少卿者,建議法物庫。

    自祖宗以來,所藏祭服,充牛刃不毀,幾數屋。

    若以給戰士袍襖,僅可足用也。

    博士以下,和之謂得權宜之策。

    方命具奏,有老吏前緻辭曰:某胥也,而隸于禮官,蓋嘗習諸禮文之末矣。

    《禮》曰:祭器弊則埋之,祭服弊則焚之。

    冠雖弊,不以薦履祀之服,而可以為軍衣乎?奉常與其屬,大慚沮而止。

    《儀禮·士虞禮》:屍服,卒者之儀禮。

    注:上服者,如持牲士,玄端也。

    不以爵弁服為上者,祭于君之服,非所以自配鬼神。

    士之妻則宵衣耳。

     《士喪禮》:商祝布絞衾,散衣祭服,祭服不倒。

    美者在中。

    注:斂者趨方,或颠倒衣服。

    祭服尊,不倒之也。

     【玉海】《禮記·王制》:疏:虞夏之制,天子祭服,自日月而下,有二章。

    六者畫于衣,法天之陽氣之六律;六者繡于裳,法地之陰氣之六呂。

    一凡冕之制,皆玄上下。

    故注弁師雲:玄覆朱裡。

    師說以木版為中,以三十升玄布衣之于上,謂之延也。

    朱為裡,以缯為之。

    案《漢禮器制度》,廣八寸,長尺六寸。

    又董巴《輿服志》雲:廣七寸,長尺二寸。

    皇氏謂此為諸侯之冕。

    應劭《漢官儀》:廣七寸,長八寸。

    皇氏以為卿大夫之冕服也。

    蓋冕随代變異,大小不同。

    今依《漢禮器制度》為定。

    《春秋·正義》、阮谌《三禮圖》《漢禮器制度》雲:冕制皆長尺六寸,廣八寸,天子以下皆同。

    沈引董巴《輿服志》雲:廣七寸,長尺二寸。

    應劭《漢官儀》雲:廣七寸,長八寸。

    沈又雲:廣八寸,長尺六寸者,天子之冕;廣七寸,長尺二寸者,諸侯之冕;廣七寸,長八寸者,大夫之冕。

    古禮殘缺,未知孰是。

    《玉藻》疏:漢明帝時,用曹褒之說,皆用白旒珠。

    “深衣”疏:鄭以後漢之時,裳有曲裾,故以續衽鈎邊。

    似漢時曲裙。

    今時朱衣朝服,從後漢明帝所為,是今朝服之曲裙也。

    明堂位,有虞氏服、夏後氏山、商火、周龍章,凡四代之服。

    魯兼用之。

    注:,冕服之也。

    舜始作之,以尊祭服。

    禹湯至周,增以畫文,後王彌飾也。

    山,取仁可仰。

    火,取其明。

    龍,取變化。

    天子備焉,諸侯火而下,卿大夫山,士韋而已。

    《正義》易困九二,朱方來,利用享祀,是為祭服也。

    徐廣曰:漢明帝複制,天子赤皮蔽膝。

    魏晉用绛紗為之。

    《詩箋》:芾,太古蔽膝之象。

    以韋為之。

    《正義》曰:太古,伏羲時也。

    後王為芾象之。

    《易乾鑿度》注: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

    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

    重古道,不忘本。

    俱是蔽膝之象,其制則同。

    但尊祭服,異其名耳。

    禹惡衣服,而緻美乎黻冕。

    注:損常服,以盛祭服也。

    鄭注:黻,祭服之衣,冕其冠也,六冕皆是。

    《集注》:黻,蔽膝也,以韋為之。

    《禹貢》:荊州厥篚玄玑組,兖州篚織文,徐州篚玄纖缟,豫州篚纖纩,服周之冕。

    注:冕,禮冠,用之禮文而備。

    《集注》曰: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

    上有覆,前後有旒。

    黃帝以來已有之。

    制度儀等,至周始備,然其為物小,而加于衆體之上,故雖華而不為靡,雖費而不及奢。

    夫子取之,以為文而得其中也。

     【陳祥道禮書】:諸侯祭服,玄冕三旒。

    缫就與玉如其命之數,玄端衣。

    《祭統》曰:夫人蠶于北效,以共冕服。

    又曰:君純冕立于阼。

    《玉藻》曰: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

    鄭氏謂諸侯祭宗廟之服,惟魯及二王之後衮冕,馀皆玄冕。

    考之雜記,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

    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

    以其緻隆于公,不敢與己同。

    其服則諸侯以毳冕祭于王,端冕祭于己,宜矣。

    然玉藻玄端,以祭言其服也。

    玄端無章,則三旒之冕可知。

    鄭氏易端為冕,過矣。

     【後漢書】: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滅去禮學。

    郊祀之服,皆以玄。

    漢承秦故,至世祖踐祚,都于上中,始修三雍,正兆七郊。

    顯宗遂就大業。

    初服旒冕,衣裳文章,亦舄屦,以祠天地,養三老五更于三雍,于時緻治平矣。

    天子三公九卿,特進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

    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

    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

    皆備五采,大佩赤舄履,以承大祭。

    百官執事者,冠長冠,皆祗服。

    五嶽、四渎、山川、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勻玄,長冠,五郊各如方色雲,百官不執事,各服常冠,玄以從。

     【宋書】《禮志》:漢制祀事五郊,天子與執事所服,各如方色。

    百官不執事者,自服常服以從。

    常服,绛衣也。

     【西漢會要】:文帝郊見五帝祠,衣皆上赤。

    《郊祀志》:按是時雖尚水德,以有赤帝子之符,故祠衣上赤。

    武帝祠後土祠,衣皆上黃。

    《郊祀志》:按黃者,土之色也。

    秦一祝宰,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文獻通考】: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臯陶篇》,天子冕服,從歐陽氏說,乘輿備文,日月十二章,剌繡文。

    三公、九卿、特進侯、朝侯、侍祠侯,從夏侯氏說。

    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

    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

    皆備五采。

    大佩赤舄履,以承大祭。

    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裡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

    蔡邕《獨斷》雲:九旒也。

    以其绶采色為組纓。

    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

    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

    皆有前無後,各以其彩為組纓,旁垂黃主纩。

    郊天地,祀明堂,則冠之。

    衣裳玉佩,備章采,其大佩則沖牙雙禹璜,皆以白玉,乘輿落以白珠。

    公卿諸侯以采絲。

    百官執事者,冠長冠。

    即劉氏冠也,以高祖所冠,故以為祭服。

    皆祗服。

    五嶽、四渎、山川、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玄,服绛,緣領袖,為中衣。

    绛襪,示其赤心奉神也。

    其五郊迎氣,衣帻绔襪,各如方色雲。

    百官不執事者,各服長冠玄以從,大射于辟雍。

    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

    鄭雲曰:端者,取其正也。

    鄭衆曰:衣襦裳為端。

    執事者,冠布弁,衣缁麻衣,皂領袖,下素裳。

    若冠通天冠,服深衣之制有袍,随五時色。

    梁劉昭曰: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

    孔子衣逢掖之衣,逢掖其袖合而逢大之,近今袍者也。

    今下至賤吏小史,皆通制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為朝服雲。

    凡冠衣諸服旒冕,長冠、委貌、皮弁、爵弁、建華、方山、巧士、衣裳文繡,赤舄服履大佩,皆為祭服,其馀悉為常用。

    朝服唯長冠,諸王國谒者,以為常朝服雲。

    宗廟以下祠祀,皆冠長冠,皂缯袍單衣,绛緣領袖中衣,绛绔襪,五郊各從其色焉。

    《東觀記》:永平二年正月,公卿議南北郊。

    東平王蒼議曰:高皇帝始受命創業,制長冠以入宗廟。

    光武受命中興,建明堂,立辟雍。

    陛下以聖明奉遵,以禮服龍衮祭五帝。

    禮缺樂崩,久無祭天地冕服之制,接尊事神,潔齊盛服,敬之至也。

    日月星辰,山龍華藻,天王衮冕,十有二旒,以則天數。

    有龍章日月,以備其文。

    今祭明堂宗廟,圓以法天,方以則地,服以華文象其物,宜以降神。

    肅邕備思,博其類也。

    天地之禮,冕冠裳衣,宜如明堂之制。

    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

    上有。

    ,如中蔽膝。

    貴賤有殊。

    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所以執事,禮之共也。

    故禮有其度,威儀之制,三代同之。

    五伯疊興,戰兵不息。

    佩非戰器,非兵旗,于是解去級佩,留其系,徐廣曰:今名為王逆。

    以章表表。

    故《詩》曰:“佩,此之謂也。

    娟娟,佩玉貌,瑞也。

    鄭玄《箋》曰:佩者,以瑞玉為佩,佩之娟娟然。

    绂佩既廢,秦乃以采組連結于。

    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绶。

    漢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雙印佩刀之飾。

    至孝明皇帝,乃為大佩,沖牙雙璜,皆以白玉,乘輿落以白珠,公卿諸侯以采絲,其視冕旒,為祭服雲。

     【玉海】: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宗祀光武于明堂。

    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履以行事。

    《漢制叢錄》:漢初郊廟祭祀之服,其制荒略。

    至東漢顯宗而後備。

    《本紀》載:永平二年,宗祀光武于明堂。

    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佩纟句履以行事。

    而《儒林傳序》亦雲:光武既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此可見漢家郊廟祭祀之服至顯宗而後備也。

    注:《漢官儀》曰:天子公卿,特進諸侯,祀天地明堂,皆冠平冕。

    《三禮圖》冕以四十升布,漆而為之,廣八寸,長三寸,前下後高,有伏之形。

    董巴《輿服志》:顯宗初服冕衣裳以祀天地,衣裳以玄上下。

    徐廣《輿服注》:漢明帝案古禮,備其服章。

    天子郊廟,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

    《禮記》曰:古者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蒼玉,世子佩瑜玉。

    《周禮》“屦人”掌玉赤舄青。

    鄭玄注雲:赤舄,為上冕服之舄也。

    屦鼻頭,以青彩飾之。

    纟句,音劬。

    《三禮圖》曰:屦,複下曰舄,其色各随裳色。

    《東京賦》:整法服,正冕帶,珩纟延,玉笄綦會,火龍黼黻,藻纟率革般厲。

    徐廣《車服儀制》曰:戰國以非兵飾,去之,漢明帝複制。

    天子赤皮蔽膝。

    聖人作冠冕纓蕤,以為首飾。

    凡十二章,天子備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華蟲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至周而變之,以三辰為旗。

    王祭上帝,則大裘而冕。

    公侯卿大夫,用九章以下。

    《東平王蒼傳》:中興三十馀年,蒼以天下化平,宜修禮樂,遂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

    及光武廟八佾舞數。

    《東都賦》:修衮龍之法服。

    《晉志》:漢承秦弊。

    西京未有所制。

    及明帝始采《周官》、《禮記》、《尚書》及諸儒記說,還備衮冕之服。

    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

    魏明帝改珊瑚珠,晉初仍舊。

    過江服章多阙,而冕飾以翡翠珊瑚雜珠。

    侍中顧和奏,改用白璇珠。

     【通志略】:魏氏多因漢法,其所損益之制無聞。

    按《後漢志》:孝明皇帝永平二年,诏從歐陽、夏侯二家所說,制冕服,乘輿剌繡文,公卿以下,織成文據。

    《晉志》雲:魏明帝以公卿衮黼之服,拟于至尊,多所減損,始制服剌繡,公卿織成,未詳孰是。

    晉因不改。

    大祭祀,衣皂上绛下,裳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

    日月星辰,凡十有二章。

    素帶廣四寸朱裡,以朱緣裨飾其側,中衣以绛緣緣領,赤皮為。

    绛绔赤舄,未加玄服,則皂紗袍绛緣中衣,绛绔黑舄。

    公卿助祭郊廟,王公山龍以下九章,卿華蟲以下七章。

    其缁布冠,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領袖。

     【玉海】《宋志》:漢承秦制,冠有十三種,魏晉以來不盡施用。

    《隋志》:陸澄議秦除六冕之制,後漢始備古章。

    魏晉以來,非祀宗廟,不欲令令臣下服衮冕,位為公者,必加侍官。

    故太子入朝,因而不著,但承天作副。

    禮絕群後,皇太子朝請服冕。

    自宋以下,始定北儀。

    宋泰始四年。

     【文獻通考】:明帝泰始四年,诏曰:車服之飾,象數是遵,故盛皇留範,列聖垂制,服近改定。

    今修成六服,沿時變禮,所施之事,各有條叙,便可載之曲章。

    朕以大冕純玉缫,玄衣黃裳,祀天宗明堂;又以法冕,玄衣绛裳祀太廟,元正大會朝諸侯;又以飾冕,紫衣紅裳,小會宴享送諸侯,臨軒會王公;又以繡冕,朱衣裳,征伐講武校獵;又以冕,青衣裳,耕稼享國子;又以通天冠,朱紗袍,為聽政之服。

     【隋書】:天監三年,何佟之議。

    公卿以下,祭服裡有中衣,即今之中單也。

    案《後漢輿服志》,明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禮記》、《尚書》,乘輿服從歐陽說。

    公卿以下服,從大小夏侯說。

    祭服,绛緣領袖為中衣。

    绛绔襪,示其赤心奉神。

    今中衣绛緣,足有所明,無俟于绔。

    既非聖法,謂不可施。

    遂依議除之。

    四年有司言,平天冠等一百五條,自齊以來,随故而毀,未詳所送。

    何佟之議,《禮》:祭服弊,則焚之。

    于是并燒除之。

    其珠玉以付中書。

    七年,周舍議:诏旨以王者衮服,宜畫鳳凰,以示差降。

    按《禮》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

    鄭玄所言,皇則是畫鳳凰羽也。

    又按《禮》所稱雜服,皆以衣定名,猶加衮冕,則是衮衣而冕。

    明有虞言皇者,是衣名,非冕明矣。

    畫鳳之旨,事實均然。

    制可。

    又王僧崇雲:今祭服,三公衣身畫獸,其腰及袖,又有青獸,形與獸同。

    義應是,即宗彜也。

    兩袖各有禽形鳥,類鸾鳳,似是華蟲,今畫宗彜即是。

    《周禮》但鄭玄雲:,蟲禺屬。

    昂鼻長尾,是獸之輕小者,謂宜不得同獸。

    彜冕服無鳳,應改為雉。

    又裳有圓花,于禮無礙。

    疑是畫師加葩耳。

    藻米黼黻,并乖古制。

    今請改正,并去圓花。

    帝曰:古文日月星辰,此以一辰攝三物也。

    山龍華蟲,又以一山攝三物也。

    藻火粉米,又以一藻攝三物也,是為九章。

    今衮服畫龍,則宜應畫鳳明矣。

    孔安國雲:華者,花也,則為花非疑。

    若一向畫雉,差降之文,複将安寄。

    鄭認是所未允。

    又帝曰:《禮》,王者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又曰:莞席之安,而蒲越藁稭之用,斯皆至敬無文,貴誠重質。

    今郊用陶匏,與古不異,而大裘蒲稭,獨不複存,其于質敬恐有未盡。

    且一獻為質,其劍佩之飾、及公卿所着冕服,可共詳定。

    五經博士陸玮等并雲:祭天猶存掃地之質,而服章獨取黼黻為文,于義不可。

    今南郊神座,皆用仙艹席,此獨莞類,未盡質素之理。

    宜以藁稭為下藉,蒲越為上席。

    又《司服》雲:王祀昊天服大裘,明諸臣禮不得同。

    自魏以來,皆用衮服。

    今請依古,更制大裘。

    制可。

    玮等又尋大裘之制。

    唯鄭玄注《司服》雲:大裘,羔裘也。

    既無所出,未可為據。

    按六冕之服,皆玄上下。

    今宜以玄缯為之,其制式如裘。

    其裳以。

    皆無文繡。

    冕則無旒。

    诏可。

    又乘輿宴會,服單衣黑介帻。

    舊三日九日小會,初出乘金辂服之。

    後周設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

    祀昊天上帝,則蒼衣蒼冕。

    祀東方上帝及朝日,則青衣青冕。

    祀南方上帝,則朱衣朱冕。

    祭皇地祗、祀中央上帝,則黃衣黃冕。

    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則素衣素冕。

    祀北方上帝、祭神州社稷,則玄衣玄冕。

    享先皇加元服。

    納後朝諸侯,則象衣象冕,十有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在衣;火、宗彜、藻、粉、米、黼黻,六章在裳。

    凡十二等。

    享諸先帝大貞于龜、食三老五更、享諸侯、耕籍,則服衮冕,自龍已下,凡九章十二等,宗彜已下五章在衣;藻火已下,四章在裳。

    衣重宗彜。

    祀星辰、祭四望、視朔、大射、飨群臣、巡犧牲、養國老,則服山冕,八章十二等:衣裳各四章,衣重火與宗彜。

    群祀、視朝、臨太學、入道法門、宴諸侯與群臣及燕射、養庶老、适諸侯家,則服冕,七章十二等:衣三章,裳四章,衣重三章。

    衮山三冕皆裳。

    重黼黻,俱十有二等。

    通以升龍為領标,冕通有十二旒。

    巡兵、即戎,則服章弁,謂以韋為弁,又以為裳衣也。

    田獵、行鄉畿,則服皮弁,謂以鹿子皮為弁,白布衣而素裳也。

    皇五等,諸俟助祭郊廟,皆平冕九旒。

    青玉為珠,有前無後,各以其绶色為組纓,旁垂黃主纩,衣玄上下,畫山龍已下九章,備五采大佩,赤舄朐履,錄尚書無章绶品秩,悉以馀官總司其任。

    服則馀官之服,猶執笏紫荷。

    其在都坐,則東面最上。

    《禮儀志·冕》:三品七旒,四品六旒,五品五旒服三章。

    七旒者,衣粉米。

    一章為三等裳黼黻,二章各二六重。

    旒者減黼一。

    五旒又減黻一重。

    正三品已下,從五品以上,助祭則服之。

     自王公已下服章,皆繡為之。

    祭服冕,皆簪導,青纩充耳,玄衣纟熏裳,白紗内單黼領。

    袱冕已下,内單青領。

    青衤票衤巽裙,革帶鈎角木世大帶。

    王三公及公、侯、伯、子、男,素帶不朱裡,皆纰其外。

    上以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