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一

關燈
等戶。

    乙未壬子年,奪羅歹大使臣重陽所管。

    至元十四年,奏屬皇太子位下。

    至元十五年,啟奉令旨奪羅歹孫子杪兒歹管的打捕戶,三百三戶,與皇太子出氣力者。

    至元十六年,奉省部符文,撥屬位下當差。

    至元二十八年抄兒歹身故,斡脫兒赤承襲,管領本所官達魯花赤。

    從五。

    提領一。

    相付官一,都目,司吏,實有人戶二百四十三戶,歲辦鈔八錠四十兩,皮貨四百十五張,稅粟六百二十一石四鬥三升五合。

     供徽局 【元史】:局根腳隸昭功萬戶府。

    至順二年十一月,昭功萬戶府官奉聖旨立一個正七品供徽局衙門。

    設典史一員,庫子四名,本把二名,秤子二名,欽此。

    又至順三年六月建都班副使等奏,新立來的供徽局裡達魯花赤提點執事是從四品,正五品,行使的是正七品印信。

    有本庫勾當庫子秤子本把人等,至今不曾與準設。

    有可憐見呵。

    依着中興武庫例與準設,俸錢六十個月滿,常選裡與除授呵。

    怎生奏呵。

    奉聖旨那般者,欽此。

    中書禮部鑄給到本局從五品,銅印一顆,行使。

    至元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昭功萬戶府例革,撥屬本院。

    至正九年,九月初八日,中書省奏準,添設都達魯花赤一員。

    本局官庫達魯花赤從五。

    提點同,大使從六,副使從七,首領官,庫子四,本把二。

    概管人戶答剌赤酒匠二百二十八戶,房舍九十八間,院地十畝一分五厘。

     典制局 【元史】:典制局秩從五品,大使副使各一員,直長二員。

    又秩從七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

     琉璃局 【元史】:琉璃局,大使副使各一員,中統四年置。

    又中統四年,始置設提領三員。

    至元十四年,改置大使等員。

    今定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玉局 【元史】:瑪瑙玉局,秩從八品,直長一員,掌琢磨之工。

    至元十二年始置。

    至元十四年立。

    置局使副使各一員,直長二員,俱受院。

    大德四年,給品印。

    十一年,大使副使受敕牒,直長受省。

    至治三年罷。

    今定置大使受敕。

    副使直長受院。

    玉局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正七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副提舉一員正八品。

    中統二年,以和林人匠置局造作,始設直長。

    至元三年,立王匠局。

    用正七品印。

    十五年,改提舉司。

     【茅亭客話】:王氏複玉局。

    王先主自天複甲子歲,封蜀王霸盛之後,展拓城于西南,收玉局化,起五鳳樓,開五門署。

    曰:得賢樓為當代之盛。

    玉局化尊像。

    并遷龍興觀。

    時杜天師詣崔尊師曰:今主上遷移仙化,其有證應乎?崔歎息良久,言曰:皇嗣作難爾。

    甲戌歲,果為皇太子元膺叛,尋伏誅。

    後杜天師為崔曰:有道之士先識未然。

    崔曰:動局子亂,必然之事。

    何有道先識者哉?杜天師曰:此化畢竟若何?崔曰:局必須複,非王氏不可也。

    先主殂,必主嗣位。

    明年再起仙化以為王氏複局之驗也。

    宋大中祥符,知州事淩策移王先主祠,取其材植以修此化,土木備極,樓殿壯麗。

    工木未畢,玉局洞中,五色雲見。

    崔所言王氏複局之事,證應何其遠哉。

     【杜光庭廣成集】《奏于龍興觀醮玉局子》:右臣先蒙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宣賜舊玉局洞門官舍一所,并石像老君一座,移在當觀。

    其舍今于殿後講堂基上起立功畢,便用安置石像老君,焚修供養,伏以名山大川,二十四化,春秋常祀,著在舊儀。

    其玉局化所修常醮,伏請起。

    天漢元年,二月八日委本府縣隻就龍興觀玉局石像老君前修設,冀免曠阙,以葉恭敬。

    人北邙在隽州,積年已來,醮祝居率土之内,宜申鹹秩之文。

    前件二化,今亦欲就龍興觀一處,與玉局同用延祝景贶,永福聖朝。

    謹舉如前,伏聽敕旨。

     【宋呂淨德先生集】《送戴正仲大夫歸玉局》:請得琳宮别未央,西行行色重增光。

    官曹冷淡如通客,風物鮮明類故鄉。

    歸去林泉謀已定,閑中詩酒味偏長。

    市橋長畔鄰居日,應許過從亦道裝。

     【汪元量湖山類藁】《汪元量玉局詩》:聯騎來登卯酉山,老君玉局護闌幹。

    步虛殿上香雲繞,空翠蕭森北鬥寒。

     【陸遊渭南集】《玉局歌》:玉局祠官殊不惡,銜如冰清俸如鶴。

    酒壺釣具常自随,五尺新篷織青箬。

    倚樓看鏡待功名,半世兒凝晚方覺。

    何如醉裡泛桐江,長笛一聲吹月落。

    蔣公新冢石馬高,謝公飛淩秋濤。

    微霜莫遣侵鬓綠,從今二十四考書。

    玉局。

     珠翠局 【元史】《百官志》:至元三十年立,置大使、副使各一員,受院。

    直長一員,受府。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

     明金局 【元史】《宦者傳》:童貫性巧媚,徽宗立,置明金局于杭,貫以供奉官主之。

     金銀局 【元史】:金局秩從七品。

    二十四年改為提舉司,秩正六品。

    大德間,升從五品。

    銀局秩從七品,大使一員,直長一員,掌金銀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

     【經世大典】:銀局,掌成造禦用金銀器盒系腰諸物,提領一員。

     銷金局 【經世大典】:銷金局,中統四年始置,掌諸殿宇裝鋈之工,提領一員,管勾二員。

     砑金局 【元史】《百官志》:至元二十年立,置大使一員,受本府。

    大使一。

     燒紅局 【經世大典】:至元元年始置,掌諸宮殿所用心紅顔料,提領二員。

     金絲子局 【元史】《百官志》:至元十二年,立金絲子局,以掌金絲子匠造作之事。

    置大使、副使各一員,直長二員,俱受詹事院。

    三十一年,改受徽政院。

    大德七年給八品印。

    十一年,大使副使受敕,而直長受省。

    至治三年罷。

    仍俱受院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

     犀象牙局 【經世大典】:中統四年四月始置,秩從六品,設大使一員,司吏一人。

    至元五年,增副使一員。

    十六年,增直長一人。

    管匠戶百五十,兩都宮殿營繕犀象龍床卓器系腰,置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司吏一人。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司吏一人。

    又至元十一年始置,掌宮殿象牙龍床之工,提領一員,管勾一員。

     溫犀玳瑁局 【元史·百官志】:溫犀玳瑁局,秩從八呂,至元十五年置大使一員。

     貂鼠局 【元史】《百官志》:貂鼠局,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至元二十年置。

     花木局 【金史】:都監同監舊設。

    接手官四人。

    泰和元年罷。

    複以諸司人内,置都監、同監二員。

    貞三年罷都同監,以同樂園管勾兼。

    熙春園都監同監三員。

    泰和四年置,貞三年省。

    同樂園管勾二員,每年額辦課程,隸南運司。

    宣宗南遷罷課,改為随朝職正八品。

     大木小木局 【元史】《百官志》:大木局,中統二年始置。

    掌殿閣營繕之事,提領七員,管勾三員。

    小木局,中統四年始置。

    提領二員,同提領一員。

    副提領三員,管勾二員,提控四員。

    大小木局,至元十八年立。

    置使副各一員,受詹事院。

    三十一年,改受徽政院。

    元貞元年,并領皇後位下木局。

    大德十一年,依八品,印受敕。

    至治三年,定置受院。

    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

     司屬雕木局 【經世大典】:至元十一年始置,掌宮殿香閣營繕之事。

    提領一員。

     【元史】《百官志》:從八品,至元十五年置。

    大使一員。

     抽分竹木局 【國朝諸司職掌】:龍江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員,副使四員,俱未入流。

    大勝港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員未入流。

     漆紗冠冕局 【元史】《百官志》:至元十五年,置大使、副使各一員。

    大同路采砂所,至元十六年置。

    管領大同路,撥到民一百六戶,歲采磨玉夏水砂二百石,起運大都,以給玉工磨石龍之用。

    大使一員。

     浮梁磁局 【元史】《百官志》: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燒造磁器并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事。

    大使、副使各一員。

     旋局 【經世大典】:中統四年始置。

    掌成造禦用異樣木植器物之工。

    提領二員。

     器物局 【元史】《百官志》:秩從五品,掌造鐵器内府營造釘線之事。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

    中統四年始置。

    禦用器物局,置總管、副使各一員,受省。

    用從五品印,隸少府監。

    至元七年,改為器物局。

    省總管,置大使、副使、直長等員,掌内府宮殿京城門戶諸寺觀公廠解等營繕,及禦用各位下鞍辔忽哥轎子帳房車輛金寶器盒磕鞘寶兒赤行程什物。

    凡精巧之藝,及額造減鐵系腰十有五條,犀系腰十花木系腰二百,柏木雜帶二百,象牙系腰五十,小佩刀五百,鞍辔百四十,柳器六百,雜作匠戶四百,鹹隸焉。

    總定置官吏七人,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吏目一員,司吏二人。

     顔料局 【國朝諸司職掌】:秩正九品,隸工部。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采石局 【元史】:至元四年始置,大都兼山場石局總管以楊瓊為之。

    尋受印信銀符。

    九年,改授金符總管夫匠,營造内府殿宇寺觀橋閘石材之役。

    十一年于大都近地撥采石之夫二千馀戶,常任工役,改置大都等處。

    采石提舉司,秩正五品,設達魯花赤一員,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

    二十六年,罷提舉司,為采石局。

    秩從七品。

    今定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泥瓦局 【元史】《百官志》:至元七年立,置使副各一員,受詹事院。

    三十一年,改受徽政院。

    大德十一年受敕,且增置受省直長一員。

    至治三年省之。

    而止設受院。

    使副二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符牌局 【元史】《百官志》:至元十七年始置。

    秩正八品,掌造虎符等。

    置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把作提控六人,司吏一人。

    二十七年省直長及把作提控。

    今定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

     氈局 【元史】:至元十三年,奉裕宗皇帝旨,收集人戶為氈匠。

    二十六年始立氈局。

    置達魯花赤局使、副使、直長各一員。

    元貞元年,給從七品印。

    大德十一年,達魯花赤局使副使受敕,而直長受省。

    至治三年罷之。

    止置提領大使、副使、直長各一員。

    提領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

     葛布局 【元史】《百官志》:葛布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管人匠一百一十有八戶。

     異樣毛子局 【析津志】:至元二十年立,置使、副各一員,俱是詹事院。

    三十一年,改受徽政院。

    大德十一年,改受敕,用八品印。

    至治三年罷之。

    仍受院。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上都怯憐口毛子局根腳,系唐妃娘娘位下。

    至元六年,欽撥裕宗皇帝位下。

    至元二十四年,設局官四員,内受敕達魯花赤一員,受徽政院,付三員。

    提領一員,大使二員,行使從七品印信。

    目今止設官三員,俱受院。

    官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司吏二名,實在氈子匠二百三十一戶。

    缙山毛子旋匠局,秩正七品,行使銅印一顆,大使一員,典史一員,司吏一人。

     巾帽局 【國朝諸司職掌】:秩正九品,隸工部。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針工局 【國朝諸司職掌】:秩正九品,隸工部。

    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織染局 【元史】《百官志》:太宗九年,張天翼奉世祖聖旨,以招收析居放浪還俗僧道戶計置織染提舉司,秩四品。

    令張天翼為宣差提舉,管領習學織造段匹。

    是年至河西奉唐妃懿旨,于真定保定二路漏籍戶内,撥到八十二戶種藝丁未年,撥供人匠糧食。

    至元二十三年罷提舉司,改為織染局,秩從七品,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今定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大都織染局,從九品,大使一員,管人匠六千有三戶。

    大甯路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牍一員。

    懷慶路織染局,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照略案牍一員。

     【四明續志】:織染局,在西北隅。

    儒學西,元系宋貢院基,至元二十七年起蓋局院。

    泰定二年,鄞縣尹阮申之提調,改造土庫三間,庫前軒屋三間,門樓三間,廳屋三間,并前軒廳後屋一間。

    染坊屋四間,吏舍三間,絡絲堂一十四間,機坊二十五間,又有打線場屋四十一間,土祠一間,在帥府後北首。

     【大德毗陵志】:織染局,在郡治子城内,州橋之南五十步,即舊州倉故基。

     【彬江志】:織染局院長二員,受行省付。

    攢司一員,于人匠戶内點差。

    堂長提控人等,于匠戶内差。

     【應天府志】:織染局,在正北隅。

    初以常照庵基作信寶局,後以為織染局。

    今移印引局在淳化街。

     【延平府志】:織染局,在畫錦坊東。

    洪武七年開設,置官二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歲織絹二千匹。

     【溫州府志】:溫州府織染局,在北隅。

    官二員。

    置立機張,每貢造絹匹起解。

    官二員,大使正九品,月俸米五石。

    副使從九品,月俸米四石一鬥六升六合六勺。

    司吏一名。

    又織染段匹,雜造軍器,舊未嘗有局也。

    歸附後創置。

    各有司存使鹹精其能焉。

    織染局在東南隅,德政坊中,歸附後創置。

    因舊永嘉縣治為之,設局官二員。

    初局使系省差副使匠戶内差,繼而局使副使并受敕牒,專管本局人匠排日織造段匹,每季依例解發,違則有罰。

    詳見《額造段匹下》。

    本局設典史司吏,并于局内選差。

     【嘉禾志】:織染局,宋無。

    元朝在府治西。

    今府公廠解基是也。

    設官與雜造局同。

    張士誠竊處,并不設官,自内附。

    皇朝移置于府治東閱武坊内,設大使、副使各一員。

     【吳興續志】:織染局,舊志所無。

    元置局二。

    生帛局在子城内府治東。

    織染局在子城内,府治之北。

    元末皆廢。

    皇朝以其址為府官公廠解。

    洪武二年建織染局。

    以廣化寺東帝師殿改為之。

    歲造常為段匹。

     【新安志】:元織染局,在西北隅,舊酒務基。

    打線場在西南關,練溪東岸。

    先于至元年十一年,分撥到甯國路織染局,生帛機五十張簽撥人匠八百六十二戶,自本年正月為始立局。

    歲造生帛三色,凡一千六伯一段。

    二十四年,改造熟帛系如生帛之數,凡六色。

    四季起納。

    至元二十八年,添造甯國路絲一百五十段。

    國朝自己亥年始,每月織造絲四十二匹。

    至洪武六年,改造絹,每月額織造絹二百九十二匹,二十五匹,共三百一十七匹。

     【國朝諸司織掌】:織染局,大使一員,正九品。

    副使一員,司吏典吏各一員,各布政司并各府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中山局 【元史】《百官志》:中山局,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管領教習織造。

    中統元年,行中書省給從七品印。

    至元十二年,納綿府達魯花赤塔塔兒奉旨,以賜皇太子,設官悉如舊。

    今定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秩從七品。

     真定局 【元史】《百官志》:憲宗二年,世祖在潛藩,命堯刺海招收戶計。

    丙辰年,改立民局,織染造作段匹。

    中統元年十月,行中書省降給從七品,真定管民匠銅印,置大使一員。

    至元十六年,堯刺海之子塔塔兒不花奉旨以賜皇太子,織造段匹,設官置局,悉如舊制